APP下载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治

2023-02-19黄启飞陆克胜

养殖与饲料 2023年6期
关键词:结节性牧区牛群

黄启飞,陆克胜

1.广西马头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广西平果 531499;2.广西马头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广西平果 531499

牛结节性皮肤病又称牛结节疹,是由于牛感染山羊痘病毒属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所引发的动物群体传染性疫病。该病由于具有极强的传播性、传染性和对患牛的致死性,以及对养殖场及地区养殖业的严重危害性,曾经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升级列为A 类疫病,要求全世界范围内发现该病都必须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1]。我国于2019 年8 月首次发现牛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新疆伊犁县及周边区域共感染患牛218 头,其中病死1 头,扑杀217 头,直接经济损失200 余万元,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给地区牛养殖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2]。

1 流行病学

1)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史。牛结节性皮肤病(LSD)最早于1929 年在赞比亚被发现,经过约60 年传播到非洲大陆和亚欧大陆,在1988—1989 年侵入俄罗斯境内。在俄罗斯境内广泛传播后,并于2019 年8 月传播到我国新疆地区[3]。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存在LSD 病毒,给波及到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易感动物。在动物中牛类容易感染LSD 病毒,据报道显示奶牛、肉牛、水牛、斗牛、耕牛等均有感染的病例,其中奶牛为最易感动物。目前,文献和报道中没有发现小型反刍动物如狍子、羊驼等被LSD 病毒感染的病例,而斑羚、长颈鹿、绵羊和山羊等感染LSD 病毒后,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4]。

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气候与地域风险。影响LSD 病毒广泛传播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气候和地域因素最为明显,因为季节的变迁会导致动物大范围迁徙,动物的身体素质、免疫力水平、抗病毒能力等都会随之变化。如在热带和温带地区,LSD病毒的暴发呈明显的季节特征。降水量越多,LSD 病毒感染案例暴发越迅速,数量越多;昼夜温差均值越大,LSD 病毒感染案例暴发越缓慢,数量越少[5]。此外,在农田和牧区、城市和农村交界的地方,水量较多的区域也是LSD 病毒广泛传播的区域。

2 病毒敏感性

1)温度敏感性:LSD 病毒耐低温存活,对高温比较敏感,如在-80 ℃环境下能够存活10 年或更长时间,在4 ℃环境下可以存活半年,在55 ℃环境下可存活2 h,在65 ℃环境下只能存活0.5 h[6]。

2)酸碱敏感性:LSD 病毒耐弱酸弱碱环境,37 ℃时pH 值6.6~8.6 的环境下可存活5 d 以上,28 ℃时pH 值6.6~8.6 的环境下可存活35 d 以上;对强酸强碱环境敏感,如处于20%乙醚、1%福尔马林、2%苯酚、0.5%季铵化合物等环境下可存活不到2 h[7]。

3)光敏感性:LSD 病毒对光比较敏感,太阳光直射下能够被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

3 病原传播特点

1)精液传播。目前,由于没有足够的样本数据证明LSD 病毒是否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但有试验研究发现,感染病毒的公牛精液中也有病毒被发现,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以通过精液传播[8]。

2)节肢动物的媒介传播。有研究[9]表明,气候和节肢动物是影响LSD 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如2006 年以色列奶牛群中发现大量的病例,病毒主要通过节肢类动物的口器吸食、携带等方式传播,整个过程中病毒并没有在节肢动物的细胞中被复制。LSD 病毒在脱色扇头蜱和具尾扇头蜱可进行垂直传播,该病毒在其子孙后代的繁衍中依然存在[10]。研究同样发现,一些蝇类、蚊子、牛虻等可以传播LSD 病毒,由于牧场中普遍存在以上节肢类动物,这些动物可以吸食感染过LSD 病毒的牛类血液使病毒进一步传播,为牛群中该病毒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渠道[11]。

3)间接传播。LSD 病毒可在痂皮内存活,即使痂皮已经离开病灶,依然具有传染性。有学者把健康牛群转入感染过病毒的牛群的牛舍饲养,即使健康的牛群进入牛舍时病牛已经离开,但是经过2 周的饲养观察,健康牛群还是普遍感染了LSD 病毒,这表明病毒可以在养殖环境中存活和传播[12]。另外,研究还发现重复利用的针头也会导致LSD 病毒在牛群中传播。

4 临床症状

牛感染LSD 病毒后,主要症状是患处皮肤产生硬块,出现鼓包或产生结节的情况,触摸病变区域时,牛会感到疼痛。如感染病毒早期,牛的头部、颈部、胸部、会阴等区域皮肤会先表现出症状,在感染该病毒一段时间后,牛全身各个部位都会出现皮肤结节症状。另外,感染病毒后,牛颈部、胸部、会阴等处的淋巴结肿大。牛感染LSD 病毒后,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症状,主要原因是感染了LSD 病毒的牛的表皮和真皮之间出现了结节,大量的结节连接在一起,就表现出肿块和鼓包,结节聚集持续一段时间后,出现肿块和鼓包的区域会坏死,该处皮肤被蚊虫叮咬后,会导致病毒大量扩散传播[13]。一般来说,免疫力相对较弱的母牛、小牛、孕期中的母牛感染病毒的几率较大,但感染病毒后,不同品种的牛群发病后严重程度不同,相对来说奶牛比较容易患病,患病后果比较严重。

5 病理变化

1)牛感染LSD 病毒后,不会立刻发病,潜伏期一般14~35 d,在潜伏期被感染牛会有高热表现,高热会持续1 周左右,牛的体温达40 ℃以上。LSD 病毒进入牛体内后,首先攻击牛的呼吸器官,随着病情的加深,牛的视觉器官会发生病变,出现溃疡、脓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牛的头部、颈部、胸部、会阴陆续出现结节,皮肤会表现出鼓包、肿块[14]。

2)牛感染LSD 病毒后,牛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都会遭到攻击。患病牛的淋巴结出现肿大后,还会伴随着淋巴出血,肝肺胆肾等器官出现病变,如肺和肾会出现血点,胆囊会出现血斑,肝脏肿大比较严重,脾脏会有较明显的肿大[15]。

6 诊 断

6.1 鉴别诊断

牛感染LSD 病毒后,表现的症状与牛疱疹性乳头炎、牛伪结核皮肤病、牛嗜皮菌病以及牛皮蝇感染相似,但不同的病症仍有不同之处,需要仔细进行辨别[16],具体鉴别诊断如下。

1)牛结节性皮肤病。该病的病原体是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主要感染对象为牛,多出现于6~9 月。病牛的临床症状一般是在局部皮肤上出现直径为1~5 cm 的结节,多出现于病牛的头部、颈部、胸部、背部等区域,部分病牛会表现出遍及全身情况。如果疫病发现不及时,将会出现结节坏死、破溃、患处皮肤脱落,出现深洞等情况。

2)牛疱疹性乳头炎。该病的病原体是牛疱疹病毒,主要感染对象为牛、猪、羊、兔等哺乳动物,主要病发时间为6~10 月,传染过程以病牛接触、昆虫吸血传播为主。病牛的临床症状是乳头周围皮肤肿胀,然后患处皮肤表面变软脱落,出现不规则深层溃疡,随后结痂,多数病牛在结痂后2~3 周自然痊愈,但部分病牛在后期会伴随出现乳房炎和淋巴结炎等病症。

3)牛伪结核皮肤病。该病的病原体是伪结核性棒状杆菌,主要感染对象是牛、猪、羊、兔等哺乳动物,一般发病时间在6~10 月,其中牛的病发率仅为30%左右。病牛的临床症状是在口部、鼻部、颈部、尾根以及后肢内侧皮肤上出现3~5 mm 的丘疹,但没有破溃化脓的情况,病牛会感觉皮肤奇痒难忍,经常对患处反复摩擦,相应的会伴随出现局部脱毛。如果用刀割开丘疹表层区域可发现干酪状坏死病灶,继续割掉病灶后还可发现有溃疡面。

4)牛嗜皮菌病。该病的病原体是刚果嗜皮菌,主要感染对象是牛、羊、马等反刍动物。病牛的临床症状是局部皮肤出现小丘疹,并分泌出浆液性渗出物,渗出物会与牲畜被毛粘结在一起,形成油漆刷子形状。如果未及时诊断并用药治疗则患处皮肤将出现渗出性皮炎和结痂块。

5)牛皮蝇感染。该病的病原体是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主要感染对象是牛,一般发病于3~8 月。病牛的临床症状是背部、尾部等区域皮肤出现先隆起、再穿孔,伴随有血液、浓汁流出。如果用力挤压皮肤隆起处将有乳白色幼虫爬出。

6.2 实验室诊断

1)病原体鉴定。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病原体鉴定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鉴定方法,可以通过对疑似感染牛的唾液、血液等进行样本采集,进一步完成病原体鉴定。这种鉴定方法虽然耗时长,但是鉴定效果区分度大,检测结果可靠度高。缺点是对检测设备、检测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基层畜牧兽医站都不能满足),需要将病原体先进行采集,再转运、检测。

2)血清检测。血清检测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诊断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通过血清检测被完全确定和区分,如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以及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无法通过血清检测进行明确区分,但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分析,再结合血清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相对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另外,还有一种实验室检测表现效果较好的方法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由于这种方法消耗的成本较大,推广效果并不好。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是抗体酶联免疫反应,该方法已经有成熟的试剂可以使用,而且成本也可以接受。

7 防 治

7.1 治 疗

牛结节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医治困难等特点,如果牛被确诊为牛结节性皮肤病,说明该病已经发现和确诊,最好的处置办法是全部直接扑杀,不建议治疗,以免随着时间的推延导致更大的损失。

7.2 防控措施

1)接种疫苗。针对牛结节性皮肤病(LSD)的预防,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特别是在发病风险较高的畜牧养殖地区,一定要提前针对牛群进行全覆盖疫苗接种。目前,已经证明有效的疫苗有弱毒LSDV 活疫苗、SPPV 或GTPV 疫苗。从安全和高效预防的角度来看,当我国已经发现LSD 病毒感染病例后,各个兽医行政部门需提前做好疫情预防准备工作,加强对该病毒传播后果的宣传、教育,准备充足的疫苗,特别是针对发病率较高的牧区,强制进行疫苗接种,确保实现疫苗接种全覆盖。对于存在感染LSD 病毒且已出现确诊病例的牧区,首先是对患病牛进行扑杀,同时对整个畜牧养殖区进行封控管理,禁止任何1 头牛离开牧区,并加强对牧区的蚊蝇消杀,有效控制病毒的扩散与蔓延。

2)严格控制牛群调运。对于牛群的调运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进行规定。对于感染牧区,首先需要通过立法规定如何处置,立法中应该规定禁止该类牧区的牛群调运,针对感染牛群立即扑杀,禁止个人或组织买卖已感染的活牛,且扑杀的区域需要明确规定,禁止随意扩大区域扑杀牛群,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应进行严厉的处罚。其次,牧民需要严格执行法律的相关规定,符合转场的牛群,需在转场前1 个月提前接种疫苗,通过1个月的饲养监测与LSD 病毒检测诊断,确定没有感染LSD 病毒才可以进行转场。对于非感染牧区,没有发现LSD 感染病例,也需要加强监控管理牛群的调运,定期对该病毒进行排查,一旦发现感染病例立即严格执行感染牧区的调运政策。

3)动物扑杀及处置。目前,不同的国家针对感染牛群扑杀的政策不同,主要分为全部扑杀和部分扑杀。全部扑杀后控制效果好,但是成本太大,需要不同区域的政府针对自己行政区域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实践证明,接种疫苗相对扑杀会节省很多成本,也就是说虽然感染后需要强制扑杀,但是最好的方法还是防微杜渐,不管区域采用何种扑杀政策,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疫苗的接种工作。牛群一旦需要被扑杀,需要确定好扑杀的区域和范围,并做好防止病毒扩散传播的防护工作。另外,当地政府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扑杀补贴标准,一定程度上减轻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4)人员、设施和环境的清洁消毒。LSD 病毒生命力顽强、存活时间长,且在牛感染病毒后的结痂过程中也可以传播,导致病毒传播的风险增加。因此,需要积极进行人员、设施和环境的消毒。虽然消毒剂对于病毒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建议针对同一感染区域进行多次消毒,而且针对饲养区域所有地方都要进行全面清扫和消毒,对于蚊蝇要开展全面彻底消杀。

5)节肢类动物控制。节肢类动物可以传播LSD病毒,所以需要对饲养牛群的区域进行蚊蝇消杀,虽然这种措施不能完全消灭LSD 病毒,但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LSD 传播的速度。因此,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清理泥塘、及时清理粪便、减少饲养区域的水塘、加强排水等方式减少蚊蝇。

6)生物安全管理。当牧场周围有LSD 疫情暴发时,牧场需要把牧区的生物安全管理提到最高等级,通过制定可行的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首先,禁止购买新牛进入养殖场,若必须购入,则需要对牛进行LSD 病毒检查,并把新购入的牛群单独隔离饲养,至少隔离1 个月。其次,减少牧区往来的人员,减少与牧区外人员的接触,若非接触不可,则需要对来访人员进行严格消毒,需要来访人员穿一次性隔离服和一次性鞋套,对于所有可以进入牧区的通道都要严格管控。

7)宣传及科普。基层畜牧兽医站需要做好LSD病毒的宣传,需要向兽医人员、饲养人员、贩卖牛的人员、运输牛的司机等宣传LSD 病毒的危害,设置奖励措施,鼓励任何人发现LSD 感染病例后及时上报。制定法律规定,加强疫情管控措施,以上任何人员发现LSD 感染病例必须上报,否则,造成疫情传播者将给予严厉的处罚。

8)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的制定和疫情发展的情况有关,具体制定监测方案前需要针对疑似病例进行病毒采集,可以在曾经发生过疫情的周边区域设置监测点。通过对一线人员的培训,提高一线人员的监测质量和效率,以期及时发现LSD 病毒。监测方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但必须有监测方案,确保LSD 病毒一旦感染牛类,可以及时发现。

9)国际和地区贸易。严格控制已经发生过LSD感染病例国家和地区的毛皮进口,进口货物需要加强检疫,若出口国家及地区出现LSD 疫情,需要终止交易,有效杜绝疫情区域牛类产品的进口。

猜你喜欢

结节性牧区牛群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与牛共眠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姜兆俊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经验
小金丸配合优甲乐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观察
高寒牧区羔羊短期育肥效果观察
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价值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