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1+2+3”模式

2023-02-19郭俊敏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思政融合

郭俊敏

(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1], 作为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服务于思政课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解决怎么融、融什么、融得合适不合适,做得好不好的问题。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有度、融合适当,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1+2+3+N”模式。

一、“1”即“1 个中心”,坚持以“价值引领”为中心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 “价值引领”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价值引领” 犹如人生航向的灯塔, 对于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在当下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不仅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技术手段,也裹挟了大量虚假的、断章取义的信息,那些刻意迎合大学生猎奇心理需要的段子、视频和图片,包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祸心,荼毒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 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 帮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辨别能力,解决思想困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要始终坚持以“价值引领”为中心,用信息技术“强化”思政课的本质属性, 将正确的价值观点体现在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的统一。

二、“2”即“2 个主体”,坚持教师教学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要注重方式方法,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离不开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必须坚持教师教学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师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营造教师认真讲、学生积极学的良好氛围。

(一)坚持教师教学主体地位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 坚持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 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

首先, 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作为思政课教学中“教”的主体,教师自身的优秀素质与能力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条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技术平台的迅猛增加,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正确认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在传播理论知识、 普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熟读经典、精通专业,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 还要学习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唯有如此,在发掘各种网络教育资源以及运用各类教育信息技术时, 思政课教师才可能做到在海量的知识信息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可能合理选择、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有效地传递知识、启迪思想。

其次, 要求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老师用心教,是上好思政课的又一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认真收集、分析、归纳和整理各种教学资料,严谨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组织各个教学环节, 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毫无情感地、机械地去播放有关部门下发的多媒体课件,不加辨别、不作分析地向学生展示网上的教育资源, 或是只为吸引学生眼球而在教学中盲目娱乐化炫技, 必将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坚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 是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学好思政课的关键。

首先,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现实需求。 大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单纯强制性地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灌输,可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只有在教学内容受到大学生们关注和喜爱时, 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只有主动走进班级,深入学生群体,或是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信息, 搞清楚大学生成长、社交、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需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现实需要,才能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作用。 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用心领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去接受所学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在声、光、影方面的优势,把学术化的思政课教学语言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的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情景展示、课堂辩论、小组研学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做教学环节中的主人翁,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索问题,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的转化[4]。

三、“3”即“3 大抓手”,坚持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为抓手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方面。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重点就是要以这三个方面为抓手, 提质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改善。

(一)内容为基石,铸魂育人

教学内容是组织教学的核心,思想性、价值性、科学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灵魂。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 其核心问题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提质教学内容,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因此,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表达上,始终坚持内容为基石,铸魂育人。

首先, 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内容的供给质量。 各种专题网站存储的丰富的马列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资料, 以及各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和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推送课外辅学资料或是开展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对于这些教学信息资源,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需要精心选择,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质量,使之真正为教学服务。

其次, 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价值取向。绝非所有的网络信息资源都是完全正确的、可取的,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潮与言论,教师必须有所鉴别,绝不能简单照搬照抄,或只为满足学生猎奇心理、趣味需要,把思政课教学内容庸俗化或娱乐化。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的本质,分析其危害,帮助学生澄清认知,辨明是非,避免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 辨别能力不足,受到这些错误文化思潮的侵蚀,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

(二)方式为手段,求新求效

教学方式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具体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要求教师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储存知识、共享信息、传播思想的优势,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首先, 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引入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展示、知识传播和师生互动手段持续升级。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 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及其提供的教学平台,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重构教学内容,能丰富和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手段,全方位地运用声、影、图、文等方式传递教学内容,能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优化教学过程,使思政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亲和力。当然,也要注意信息技术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上不能过度依赖信息技术, 或为吸引学生眼球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语言、视频、图片、文字以及色彩的设计上,忽视或偏离育人目标。

其次, 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思政课教学多元高效。信息技术的层出不穷催生出了多媒体教学、云课堂、慕课、微课,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 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形式服务内容的宗旨, 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其提供的教学平台。 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思政课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互补,线上和线下的相融相通,发挥技术手段的最优效能来获取教学资源的最大收益,从而有效解决教学难题,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评价为导向,以评促教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察,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综合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组织好教学的重要要求。 构建科学、合理、多维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对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实现以评促教,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特别是解决了师生下课即“失联”的状态, 为教师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把教学延伸到课下,及时跟进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答疑解惑,了解教学反馈意见, 以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教学考核提供了便利。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学生电子档案, 利用大数据或教学平台收集和分析学生平日表现。 在具体评价标准的设置上,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参与度、学习效果,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长情况,把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志愿服务、助人为乐的表现都计入考核范围,进行可操作化的量化分析。

其次,构建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其他评价为一体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5]。 课堂教学的结束不是教学的终点, 特别是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知行合一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效果考察的重要内容。 但是, 受时间、空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思政课教师不可能完整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思想状态, 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成为常态,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了解。 信息技术联通了思政课教学的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由此为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地评价学生提供了条件。其一,教师评价是教师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 思想状况的了解与评判。 其二,学生自评可以促进学生在自我审视、自我诊断中寻找自身不足,实现自我完善。 其三,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增进了解,促进合作,提升分析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其四,其他评价,如企业、社区等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志愿服务的情况进行的评价,可以进一步增加评价的全面性。这些不同评价主体的介入共同构建了一个比较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