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云南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对策思路
2023-02-19许鸿
许 鸿
(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
0 引言
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园区特色化发展成为提升我省园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转型升级已向融合创新集群转变。新型科技产业综合体正成为科技园区发展方向,表现在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由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转变;以提质增效为主线,由规模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新兴产业为导向,由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以提升综合竞争优势为重点,由硬环境向品牌化连锁化转变。
云南省明确提出壮大园区经济,把宝贵的资源要素聚集起来,深入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集聚,强化政策支持,加强服务保障,优化体制机制,把园区经济增长“发动机”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1 云南省科技园区概况
云南省科技园区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等。目前,云南省共有昆明高新区、玉溪高新区、楚雄高新区3 个国家高新区和曲靖高新区、文山高新区、临沧高新区3 个省级高新区。还没有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0 个,即弥勒、昆明石林、楚雄、嵩明、滇中、玉溪、普洱、文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宣威和马龙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以及27 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昆明理工大学建成云南省高校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分为1 个园区4 个基地,即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孵化基地、服务基地。将在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建设另外2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云南省拥有139 个经开区与工业园区,其中有6 个国家级工业园区,分别是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塔工业园区、曲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属于经开区与工业园的科技产业园区各具规模和水平,较有特色的如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大理生物科技产业园、五华科技产业园、安宁产业园科技园区等。
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是最重要的科技园区。昆明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有色及稀贵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壮大“云药”特色产业集群和打造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细胞产业集群创新园。据2022 年国家高新区总体排名和一级指标排名,昆明国家高新区总排名为64,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排名68,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排名110,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排名23,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排名43,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排名100。
玉溪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能终端制造业、锂资源开发和新能源电池、现代物流、信息产业,大力发展烟草配套产业,打造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集群。做强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优势产业,培育休闲养生、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据2022 年国家高新区总体排名和一级指标排名,玉溪国家高新区总排名为91,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排名132 ,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排名33,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排名97,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排名125,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排名120。
楚雄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民族医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文创旅游、新型钛材、绿色能源装备和绿色石化等产业,推动民族药(彝药)创新发展,加快钛材深加工及高端化应用。据2022 年国家高新区总体排名和一级指标排名,楚雄国家高新区总排名为161,处于全国倒数第9 水平。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排名153,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排名168,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排名101,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排名166,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排名136。
曲靖省级高新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加工、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制造基地建设;打造液态金属导热界面材料与印刷电子材料特色产业集群。文山省级高新区以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为主体,加快形成“一主(以绿色铝材为支撑的矿电产业)一特(以三七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一辅(以电子信息为辅助的产业)”的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临沧省级高新区拥有茶叶、咖啡、坚果、中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基地,是中国的“锗矿之都”。以锗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作为园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打造锗材料、高岭土、生物萃取、生物医药、特色食品、产旅一体康养结合六大产业链。
2 存在问题
云南省各类科技园区转型升级面临很大挑战。首先,中美贸易战和技术脱钩加剧、逆全球化抬头等影响下外部经贸环境越发严峻,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巨大压力,园区出口市场萎缩,国际产业链面临断链和客户流失风险。其次,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企业投资意愿降低,对园区强化招商引资、创新驱动,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出更高要求。第三,在打造科技园区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方面,产业层次低、传统产业占比高、转型升级压力大等问题普遍。一是园区主导产业趋同,主导产业的集聚优势不突出,同质化特征明显;二是开发过程“重量轻质”,难以形成合理分工和竞争布局;三是园区政策依赖性强,科技等要素利用率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还很脆弱。
各类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共性难题,在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环境等发展要素面临严重约束,其中资金和土地制约尤为突出。大多数科技园区城市化生态宜居环境不优、营商环境不优、地理分散、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偏少,主导产业过多过散,相互之间协同性差,传统产业、低端产业比重较大,缺乏有显示度的名片产业,多数园区未形成特色鲜明品牌形象;运行体制机制不健全,园区经济管理和财政权限与属地政府权责和利益机制有待健全,园区综合功能不强;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规模不突出,价值链高端环节短缺,尤其缺乏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科技龙头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与国际化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普遍存在引才、留才难,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少问题,顶级人才团队与技术的吸引力偏弱;政策执行不力,园区间存在内卷化竞争,不利于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融合联动发展。面临着高新企业培育难、创新资金和科研投入不足、科技活动人才总量不足、创新平台科研水平和支撑不足、科技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开放协同发展等创新驱动方面系列难题。
云南省国家高新区在创新资源集聚、创业生态优化、国际开放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短板突出。从全省高新区布局来看,没有实现省级高新区地级市全覆盖,国家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数量少、覆盖率低;从全省高新区体量来看,经济规模亟须做大,综合竞争实力有待提升;从产业布局来看,紧抓产业转移机遇,资源转化、龙头带动、园区产业特色明确,但产业层次有待提升,产业结构有待持续优化。
云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创新驱动发展突出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而不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少、研发人员数量少、高水平创新人才缺乏、基层科技力量薄弱、园区信息化基础建设不够完善、科技资农后劲不足、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作用发挥有限、绿色食品市场认知度低。
大学科技园数量少、质量不高,突出问题表现在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大学科技园运营主体的经营范围受限,数量少且运行模式单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不高,产学研合作组织化、服务化、市场化不足;创业孵化场地分散;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落实不充分;科研人才的创业意识普遍不强。以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其资金退出机制还不明确,许多社会资本对参与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望而却步。
工业开发区重点科技产业园发展突出问题表现在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集约发展水平较弱、产业配套环境不完善、服务能力不足、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落后、要素市场很不发达、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呈浅化状态、市场化思维明显不足,对吸引外部资金、技术、人才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3 对策建议
新发展格局下,首要地必须强化政治引领,新型举国体制下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园区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省园区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快转变理念意识,杜绝科技园区重立项、轻管理、无服务现象,减少工作环节,高质高效建设服务型园区,加速一流项目、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推动科技园区走新一轮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国内统一市场下努力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3.1 高新技术园区高质量发展对策
3.1.1 推动高新区关键指标跃升行动
按照“一指标一方案”制定关键指标跃升计划,推动昆明、玉溪、楚雄国家高新区优势指标稳步突破,劣势指标加快提升,以指标为导向,提升园区竞争力,加速争先进位。制定高新区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建立高新区月度、季度数据分析机制。围绕高新产业发展、科技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投入提升等重点指标,切实落实《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 条措施》《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9条措施》,落实“十四五”期间支持高新区和企业科技创新政策和若干措施,推动高新区出台专项政策,完善分层分类梯度扶持政策。
3.1.2 高位推动,分类指导,抓住机遇期
地方政府要把高新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强化全省高新区统筹管理,加强省级高新区分类指导,进一步提升园区优势。重点对符合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曲靖、文山、临沧省级高新区、安宁产业园区等加快“以升促建”申报国家高新区,抓好丽江高新区创新发展,对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3.1.3 深化高新区放权赋能改革
加大高新区放权赋能力度,聚焦项目审批、科技创新、财政管理、劳动人事、土地管理、工商管理、规划建设等经济权限,联合制定省级、市级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赋权事项基本目录清单和市级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赋权事项基本目录清单。着力增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重点职能部门人员队伍配置能力,稳妥推进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移交。
3.1.4 打造产业“高新特”和特色产业集群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专精特新和数字化转型,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发挥比较优势,明确1-2 个特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和创新型特色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智慧园区;争取引进若干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旗舰型项目,助力产业规模快速提档升级;支持大健康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细分优势产业做专做精。谋划布局体现区域特点与经济优势、有爆发成长潜力的新赛道,前瞻布局绿色储能、智慧医疗、智慧物流、大数据等新赛道。
3.1.5 培育壮大高新区创新创业主体
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 户,力争净增570户以上,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 户以上,发布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50 强年度榜单。深入推进“一企一策”培育指导服务,加快构建全过程的政策与服务链。强化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加持赋能,打造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升级版,加快形成“云科贷”品牌系列。加大科技创新券运用推广力度,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
3.1.6 强化东西部开放合作
支持重点领域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打造高新区“科技入滇”升级版。加强东西部合作对接,推动高新区与东部先进园区建立伙伴园区关系,支持昆明、玉溪、楚雄等国家高新区与中关村、张江和深圳等国家高新区结对共建,深化清洁能源领域研究合作,合作开展稀贵金属、绿色铝硅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探索“张江研发+云南制造”模式。加强招商引资合作,重点支持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优化“揭榜挂帅”“军令状”等项目组织合作方式。
3.1.7 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
推动高新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国别合作园区,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科创中心名片。支持高新区建设南亚东南亚研发中心、离岸孵化器,全面提升国际创新资源统筹整合能力。支持高新区建设南亚东南亚创新孵化中心,吸引省外科学家和企业家来区创新创业,吸引周边国家青年科学家来主要园区开展合作,把国内技术标准输出到周边国家。召开专题国际创新论坛、打造开放创新“新地标”。
3.1.8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依托云南省技术市场,支持高新区联合省内外重点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支持高新区建立“技术交易市场+ 技术经理人公司、技术经理人”的“1+2”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探索技术交易与资本市场对接机制。支持高新区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建设三类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重点产业,建立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专业化高质量孵化载体。支持高新区企业自建或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省级政府部门与国家高新区和拟培育的千亿园区设立科技创新联合资金。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在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支持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
3.2 农业、大学、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对策
农业科技园要加快落实国家级、省级农高区创建申报工作,弥勒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可率先提升基础条件,创建申报为省级农高区。政府主导型园区向“杨凌模式”方向发展,企业主导型园区和科研单位主导型园区向成果转化应用和市场化服务的方向发展。以“考核评价”为手段,充分推动园区建立监督反馈与动态退出的能力绩效监测机制。强化园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破解创新能力不高的瓶颈,加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实施差异化的区域优势驱动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推动形成“云茶”“云药”“云花”“云果”“云菜”等“云系”品牌高端产业集群。
大学科技园应完善云南省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以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为依托,重点探索依托大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创新的产学研组织形态,构建大学科技园公司为代表的运作管理模式,加快园区企业投融资服务。
工业园重点科技产业园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跃升行动、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专注细分市场,研发“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开发区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工业园开发区重点科技产业园优质项目支持步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风险资本催化剂作用。面向发达省份和地区构建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承接机制,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快园区跨境合作,如昆明经开区与中老磨憨- 磨丁经济合作区对口帮扶示范合作,“一带一路”建设老挝赛色塔境外综合开发区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