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探讨

2023-02-19施思赵冬艳施家威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课程实施课程目标

施思 赵冬艳 施家威

摘 要:本文以《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课程为例,对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职业本科院校应该牢牢把握课程目标的先进性,守住职业精神培育的边界,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不断探索改革,以期为社会培养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能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具有较高职业精神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精神;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85

1 职业本科的现状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截至2021年10月,我国职业本科学校现有32所,在校生12.9万人,2021年招生4.1万人。《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已具有较长的历史。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却常被认为是次等的高等教育,并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短板所在。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兼具就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和社会性的基本属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人民满意教育的“推进器”。因此,职业本科院校转设升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改革。

随着疫情的出现,“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全球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对于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也不断受到挑战。一直以来,传统本科更注重于专业知识培养和学术训练,以学术为导向,注重学科知识在专业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如科学理论知识,研究方法、途径等,主要培养能够研究学科问题的学术型人才。职业本科更注重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能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具有较高职业精神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基于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区域特色产业提供具备新技术知识的技能人才,同时也可以为传统产业提供具有高水平专业素养的技术人才,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和产业转型。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更专业的教育选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教育追求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职业本科尚处于起步阶。如何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探究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道路,是办好职业本科的核心问题。如何确定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如何设置职业本科课程,如何做好职业精神的培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本科课程教学探讨

2.1 保持课程目标的先进性

培养高素质水平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是发展职业本科的根本目标,建立和完善职业本科培养方案是保障教育目标实施的根本方法。职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不是讲本科和高职培养目标的简单融合,而是基于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动态调整培养目标,结合高职培养特色,不断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课程是作为构成职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是开展职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载体,是达到职业本科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选择合理清晰的职业本科课程目标,建立完善健全的职业本科课程体系,对于完成职业本科培养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职业需求也再随之变化。以农产品贮藏和保鲜为例,上世纪70年代,我国才有第一个水果冷库。上世纪80年代,行业迅速发展,引进气调设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贮藏与保鲜技术迅速发展,以浙江省为例,随着“浙冷链”的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条件不断改善,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新鲜食品的需求,还能够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回顾农产品贮藏与保鲜行业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需求也不断发现变化。

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未来能够从事某一职业的复合技能型人才,为了完成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学生学习大量与该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本科课程目标作为职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核心,是针对课程提出的预期学习效果,即在学习本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所预期达到的状态和水平。在学习专业课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应满足当下经济状态下的职业需求,以确保学生能成为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需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复合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课程设计者,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明确三个问题:“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学生能获得什么技能”,“学生能具备什么素质”。课程目标需要顺应当下社会环境下的市场需求和职业要求,甚至于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提出未来该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目标。

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手段下的市场需求分析,是明确職业本科专业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设置课程目标时,教师应进行需求分析,根据行业各岗位对于人才数量的不同需求,深入分析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确定职业本科专业课程目标,并且始终保持课程目标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以《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课程为例,《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时效性极强的课程,是食品贮运从业人员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研究食品在不同环节下的品质管理和安全控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水果的消费习惯逐渐从整果向鲜切水果转变。随着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的转变,对于水果贮运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也随之变化。《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作为从业人员的必修课程之一,其课程目标也要不断更新,水果保鲜技术的学习也从过去单一的冷藏保鲜技术向气调贮藏保鲜,涂膜保鲜等技术转变,以适应新市场环境下不同水果产品的贮藏与保鲜要求。

2.2 守住职业精神培育的边界

区别于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职业本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职业化”。“职业化”包括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前者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掌握,后者是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人格、职业操守、职业态度、职业经验、职业胜任力、职业资质、职业体能、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职业文化等内容的培养。职业精神反映了从业者更深层次额要求,是精神层面上的要求,同时又时时刻刻体现在职业生涯中。随着当今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单一的职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于动态的职业需求和迅速的行业发展。只有职业精神支撑下的职业技能,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失去职业精神约束的职业技能,只会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符合已成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国家发展所必需的环节。

职业本科院校应将高度符合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思路,在设置专业课程上应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并不能在一门课或一学期中完成,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精神培养,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收到职业精神熏陶。由于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职业精神的培养常受到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限制,而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过程,需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在虚拟和理论的环境中,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和领悟职业精神。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学校应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职业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实现院校教学资源和企业培训资源相互共享,將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接受职业化教育,加深职业精神培养,加快职业化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受到场地限制,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专业课课程的教学是没有边界的。信息化手段的推广也带了系列的问题,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时代信息具有碎片化、繁杂化、多样化等特点,但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还不具备完全能力去明辨是非,抵制错误的思潮。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更需要牢牢把握课程目标,找到课程思政的融合点和生长点,不断在教学中培育职业精神,守住职业精神教育的边界,真正落实职业本科的培育目标。

3 职业本科课程的课程实施和评价

普通本科的课程设计和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结构所构成,主要是为了支持学生将来能够从事某一专业学科方向的研究工作,因此,每门课程在设计课程时,以完成专业知识的教学为课程目标,更注重于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职业本科的课程设计要求课程是为了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服务的,这就意味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程实施是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保障开展课程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依托信息化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积极展开不同类型的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本科培养目标。

3.1 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实施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学习通等平台引入线上优质教学资源。比如,可以通过播放权威研究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场景;利用线上平台添加丰富的课后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丰富传统课堂外的教学资源。以《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课程为例,《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和应用型极强的职业本科课程。以往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难以在职业技能上有较大的收获。依托信息化技术,引入“项目”教学,先提出未来从业中会遇到的专业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学习如何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结合浙江地域特点,教师通过提出“奉化水蜜桃和北京平谷桃的不同贮运方案”这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比较两种常见桃类品种在原料特性上的不同,根据其原料特点,设计不同贮运方案,再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方案可行性评价及经济效益评估。依托各类信息化手段,通过真实案例的操作,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综合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3.2 引入多维课程评价体系

教育的本质要落实到人。职业教育一直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教育中心。要明确的是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评价结果,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在不同方面取得的进步。传统教学以知识层面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终点,而职业教育应该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

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理论测试和随堂测试进行评价。依托超星学习通等线上平台,教师可以真实快速地获得学生的测试情况,比如错误率,知识点的掌握率等真实数据,以便于教师不断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教学中随时调整课程实施以达到教学效果。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是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能够满足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了完成工作目标的综合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自我学习的知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对于这些职业能力的评价,采用单一纸质测试是很难对学生的整体情况作出准确评价。因此,在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时,教师应采用不同维度的评价方式,以便于获得更真实有效地评价结果。以《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课程为例,课程实施中采用了“项目”教学,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项目。教师可以引入生生互评机制,由团队成员互相评价队友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从而评价学生完成工作目标的综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能力。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工作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汇报,以便于看到学生对于复杂真实问题的工作态度和解决情况,以此来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自我学习的知识能力等职业能力。

4 结论

综上,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设计建设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课程目标的先进性,守住职业精神培育边界,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不断探索改革,加强校企联系,展现自身专业特色,以期为社会培养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能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具有较高职业精神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星,黎旋,方泽强,等.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发展:困境与出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7).

[2]韩艳.基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

[3]吴加恩,赵军,王婧妍,等.高职与本科合作开展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2).

[4]孙毅.“互联网+”环境下全民阅读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9,(3).

[5]陈欣.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改革研究[C].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八次工作研讨会,2018.

[6]裴云.高职教育发展的若干逻辑[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11).

[7]冯波,张忠江,黎齐英,等.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协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嘉应学院学报,2014,32(9).

[8]刘壹萍.“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扶贫路径探究[J].广东蚕业,2020,(11).

[9]高军.面向珠三角核心区产业发展高端化的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8).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课程实施课程目标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