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膀胱癌电切术后应用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3-02-19胡啸邓丽周琴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吡柔比星吉西膀胱癌

胡啸,邓丽,周琴

膀胱癌为临床较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该疾病发生于人体膀胱黏膜,具有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高发于中老年群体,患者以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伴不同程度的尿痛及排尿困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生命健康[1]。外科手术是膀胱癌首选治疗方案,可通过切除肿瘤组织减少浸润转移,同时,为降低术后复发率,临床常予以患者灌注化疗,即将抗肿瘤药物灌注于膀胱内,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延长患者生存时间[2]。临床针对膀胱癌常用抗肿瘤药物有吡柔比星、吉西他滨等,其中,吡柔比星可通过抑制DNA聚合酶阻止核酸的合成,而吉西他滨可通过在细胞内掺入DNA促使细胞凋亡,两种药物均能发挥良好的抗肿瘤作用[3]。现比较膀胱癌电切术后应用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肿瘤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68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吡柔比星组(34例)与吉西他滨组(34例)。吡柔比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51~76(62.12±6.32)岁;病理学分级:G1级9例,G2级11例,G3级14例。吉西他滨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50~75(62.03±6.16)岁;病理学分级:G1级9例,G2级12例,G3级13例。2组性别、年龄、病理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接受病理检查确诊为膀胱癌者[4];(2)行电切手术治疗者;(3)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伴泌尿系统疾病者;(2)合并全身感染或心脑血管疾病者;(3)过敏体质者;(4)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效果不佳者。

1.3 治疗方法 患者均接受膀胱癌电切手术治疗,吡柔比星组患者术后行吡柔比星(瀚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983,规格:10 mg)30 mg/次与40 ml葡萄糖溶液充分混匀膀胱灌注,间隔15 min变更1次体位,包括侧卧位及俯卧位,促使患者膀胱壁充分接触药液,1 h后排出,1次/周,连续治疗1年。吉西他滨组患者术后行吉西他滨(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460,规格:0.2 g)1 000 mg/次与0.9%氯化钠溶液40 ml充分混匀膀胱灌注,具体操作同吡柔比星组,1次/周,连续治疗1年。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考文献[5]。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病情稳定率。(2)肿瘤标志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重组人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3)相关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4)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该量表分为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4个方面,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5)不良反应。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吡柔比星组中完全缓解8例(23.53%),部分缓解11例(32.35%),病情稳定8例(23.53%),病情恶化7例(20.59%),治疗总有效率为79.41%。吉西他滨组中完全缓解12例(35.29%),部分缓解15例(44.12%),病情稳定6例(17.65%),病情恶化1例(2.94%),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与吡柔比星组比较,吉西他滨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χ2=5.100,P=0.024)。

2.2 肿瘤标志物、sVCAM-1、sICAM-1比较 2组治疗前VEGF、DKK1、sVCAM-1、sI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VEGF、DKK1、sVCAM-1、sICAM-1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吉西他滨组较吡柔比星组低(P<0.01),见表1。

表1 吡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sVCAM-1、sICAM-1比较

2.3 SF-36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升高,且吉西他滨组高于吡柔比星组(P<0.01),见表2。

表2 吡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2.4 不良反应比较 吉西他滨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88%,与吡柔比星组的26.47%比较,吉西他滨组更低(χ2=5.314,P=0.021),见表3。

表3 吡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 论

膀胱癌发病率高,其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需得到及时治疗,而外科手术疗效明显,成为了临床治疗膀胱癌的首选方案,由于膀胱癌具有多病灶、多中心性生成等特点,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患者术后常接受灌注化疗,以提高临床疗效[5-6]。吡柔比星是一种半合成的蒽环类抗肿瘤药,可直接嵌入DNA双链,对DNA聚合酶活性发挥抑制作用,从而阻止核酸的合成,从而使得肿瘤细胞因无法分裂而死亡,最终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且留存时间较长,可持续性发挥药效[7-8]。吴德柱等[9]研究发现,吡柔比星的抗肿瘤效果良好,但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预后,需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吉西他滨是一种胞嘧啶核苷衍生物,进入人体循环后可转化为二磷酸核苷、三磷酸核苷,并作用于肿瘤细胞G1/S期,通过掺入DNA达到促使细胞死亡的目的,同时能够对核苷酸还原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减少肿瘤细胞DNA的合成[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与吡柔比星组比较,吉西他滨组总有效率更高,VEGF、DKK1、sVCAM-1、sICAM-1水平更低,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更高,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通过分析可知,将抗肿瘤药液灌注于膀胱可明显提高患者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进而提高药物吸收率,增强了抑癌效果,而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均可发挥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但与吡柔比星相比,吉西他滨不良反应更少,更有利于患者预后,本研究所观察的指标中,VEGF是一种细胞生长因子,又被称为血管通透因子,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诱导血管增生等作用,DKK1是一种分泌蛋白,具有抑制WNT信号通路的作用,两项指标均可反映肿瘤恶化程度,sVCAM-1与sICAM-1均为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具有调节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反映肿瘤细胞活性,在接受治疗后,上述指标得到改善,且吉西他滨组优于吡柔比星组,提示与吡柔比星相比,吉西他滨的抗肿瘤效果更佳,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与吡柔比星灌注化疗相比,对膀胱癌术后患者进行吉西他滨灌注化疗可获得更好的效果,吉西他滨灌注化疗能够更明显地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肿瘤细胞活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吡柔比星吉西膀胱癌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应用吉西他滨治疗的护理体会
吡柔比星脂质体制备与表征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膀胱癌患者手术后症状簇的聚类分析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不同手术方案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吡柔比星通过抑制雷帕霉素信号通道的哺乳动物靶点引发人膀胱癌细胞自体吞噬反应
miRNA-148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