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可食性景观设计研究
2023-02-18田佳慧杜冰
田佳慧 杜冰
【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新时代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被视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可食性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新兴概念,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可食性景观设计更着眼于融合地域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体验。本文以黑龙江省克尔台乡蒙古族自治县官尔屯村为案例,探讨了可食性景观设计在促进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实际作用与应用策略。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其他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文旅融合;可食性景观设计;乡村景观;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1-008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1.026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蓬勃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新时代下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在为乡村旅游增添丰富内涵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以可食性景观设计为着眼点,将传统景观设计与独特的地域美食文化进行融合,为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将文旅融合与可食性景观设计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而且还能够充分利用乡村的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升级和发展。
一、文旅融合与可食性景观设计内涵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为游客创造出富有教育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旅游体验。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如历史、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旅游活动之中,使旅游不仅仅是景点的观赏,更成为一种文化体验和知识传递的方式。文旅融合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深度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从而拓宽了游客的文化视野和审美品位,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可食性景观是传统景观不断发展下的产物,将食物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旨在创造具有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的景观环境。它不仅强调了景观的美学价值,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人们关注生态环境和健康饮食,促进了人们对生态保护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凸显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亲近自然理念。在营造出的美丽景观环境中品尝美食,体验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可食性景观将食物与环境进行有机连接,将植物、水果、蔬菜、草药等食材融入景观元素中,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和味觉体验,激发出人们对食物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紧密联系的思考。可食性景观不仅提供了美食的品尝,还强调了食物的生长和生态过程,增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尊重。
二、可食性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等理念的日益重视,一些设计师们开始逐渐有意识地重新思考人类与城市、自然环境的互动方式,重新审视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此可食性景观概念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初步的推广与实践: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参与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时,利用麦田等生产性农业元素巧妙地与校园景观设计结合,成为可食性景观在我国城市中成功实践的有益开端。
然而,目前我国对于可食性景观设计的理解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应用还比较有限,大部分的实践都处于城市地区。同时,可食性景观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相关实践案例尚不够丰富,这导致了可食性景观潜在的价值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地区可食性景观设计的推广和实践,并积极探索其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从而为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可食性景观设计
(一)乡村可食性景观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文化保护与商业化相冲突。在乡村可食性景观设计中,缺乏对商业发展与文化保护平衡的思考,进而导致乡村文化在商业化进程中受损。商业化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冲突成为关注焦点。商业化的引入为经济潜力的释放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商业化模式对于快速盈利的需求,可能导致本地文化元素被过度商业化,削弱其独特性与纯粹性。因此,如何在保护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商业发展,成为乡村可食性景观设计所需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
第二,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破坏。乡村可食性景观设计的规划需要在追求发展的同时要保持生态平衡。将食物元素融入景观中,除了追求美感,还需要考虑食材的采集、使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避免因食材采集、使用等环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食材的种植和采集必须符合生态平衡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在设计过程中容易忽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或在设计中未充分考虑食材的来源和影响,可能会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在实践中,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与保护意识,确保乡村景观设计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第三,技术应用与产业活力不足。传统乡村往往面臨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人口外流等问题,导致本地产业活力不足,限制了乡村可食性景观发展的潜力。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可食性景观设计的发展活力,需要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创新,要有灵活的技术应用与创新思维。然而,由于技术应用的引入往往涉及资金投入和技术培训,以及对现有产业的调整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技术创新与传统产业转型中找到平衡点,以推动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和可食性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可食性景观设计策略
融合本土特色,打造地域性美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导致文化逐渐衰退,环境也在开发中遭到破坏。为保护本地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形成可食性景观设计高质量发展的局面,需将本地的景观设计与美食文化相结合,塑造出独特的地域美食文化符号。更要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传统食材、烹饪方式和餐饮习惯,创造出独特的地域美食文化,丰富游客更深层次的体验感,两者结合不仅满足了商业需求,同时弘扬了乡村的传统文化。
创新景观营造,构建可持续乡村景观。乡村可食性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创新景观营造。除了将地方特色食材融入景观设计中,还应当充分考虑食材方面的相关问题。比如,可以引入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利用理念,将景观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用于农耕,形成循环利用的生态闭环系统;深入研究当地生态系统,选择适应性强的食材,引入可持续农耕和有机食材的理念,实现食物与景观的双重可持续性,不仅丰富了传统景观的内涵,也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视觉和味觉体验,形成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为乡村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引入互动体验,丰富沉浸式体验空间。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乡村可食性景观设计不仅需要具备观赏性,还应当引入丰富的互动体验元素。通过打造互动式景观空间,游客可以参与到农耕体验、美食制作等活动中,亲身感受乡村生活的真实与乡土文化的魅力。此外,可以结合数字化技术,打造虚拟互动体验空间,让游客在参与互动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的历史与文化。这种沉浸式体验空间不仅能够满足游客对旅游的新需求,还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四、黑龙江省官尔屯村可食性景观设计实践探索
(一)官尔屯村发展现状及文化背景
官尔屯村位于中国东北部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传统型农业乡村,近年来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业发展的推动,经济发展呈现出积极态势。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逐渐展现出活力,乡村种植产业的兴盛以及地方特色红辣椒及其衍生品的推广都为官尔屯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官尔屯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官尔屯村的发展潜力。因此,当地需要加大投入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
蒙古族自治县官尔屯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文化背景受到蒙古族文化的深刻影响,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历史积淀。但由于从前经济发展不够理想,导致文化方面的传播有一定的欠缺。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官儿屯村发展可食性景观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元素,如传统服饰、民俗活动以及音乐舞蹈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观,使得官尔屯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这一丰富多彩的蒙古族自治县文化背景为官尔屯村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支撑,为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二)可食性景观在官尔屯村中的设计思路
第一,创新元素与传统文化交融。官尔屯村作为蒙古族聚居地,蕴藏着深厚的蒙古族文化背景,为可食性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元素。通过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可食性景观设计中,例如蒙古包的形状、传统服饰的图案等,不仅在景观上呈现出独特风景,更是实现了文化上的延续和创新,将蒙古族文化以一种实体的形态展现,实现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激发了游客对当地蒙古族文化的浓厚兴趣,促使游客深入了解官尔屯村独特的蒙古族文化。
第二,地域文化与交互技术结合。在可食性景观设计中,农耕体验是将游客与土地紧密联系的有效方式。将农耕体验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让游客亲自参与到农耕活动中,体验农村生活;借助现代交互技术,打造出互动式的农耕体验,让游客在虚拟场景中感受耕作的乐趣;在农耕体验区设置互动展板,展示相关的农耕知识,游客按照提示做出对应的农耕动作即可了解对应的蒙古族农耕传统、农作文化。通过以上的设计方式,游客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族的农耕传统,体验到不一样的知识获取方法,使游客在体验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第三,农产品种植与文化产业融合。官尔屯村以其独有的特色红辣椒种植产业而闻名,将美食推广作为官尔屯村旅游的亮点,充分利用好红辣椒资源,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积极推广特色红辣椒及其衍生品、蒙古族独特的美食,吸引游客前来品尝,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将美食推广与当地的手工艺品相结合,设计出具有蒙古族文化的特色餐具等,增加了品尝美食的趣味性和纪念价值,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购物选择,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收益,促进当地产业的繁荣发展。
(三)可食性景观设计对官尔屯村发展的积极影响
第一,推动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官尔屯村成功创造了可食性景观设计独特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创造出独特的景观体验,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文旅融合与可食性景观结合的方式,增强了乡村的绿化面积,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加速了文旅融合的进程,推动了官尔屯村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增强对蒙古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可食性景观设计,官尔屯村加强了游客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体验感,使游客更深地探索蒙古族传统文化。通过品尝美食、体验农耕文化,游客更深入地领略到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尊重,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支持。
第三,促進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在官尔屯村的可食性景观设计中,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引入了绿色农耕和有机食材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食物的生产和使用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利于当地营造出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也为官尔屯村未来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五、乡村可食性景观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互联网推动可食性景观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平台为乡村可食性景观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了乡村可食性景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借助互联网无边界的传播优势,通过网络在线平台,乡村可食性景观得以全方位展示,为游客提供了更便捷的了解和体验方式。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工具的运用,可食性景观的营销渠道得以拓展,促进了乡村可食性景观的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为乡村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二)文旅产业升级促进乡村可食性景观发展
文旅产业的持续升级为乡村可食性景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营销策略和方向。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乡村可食性景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仅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支持,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文旅产业的不断升级和扩展为乡村可食性景观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文旅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下,乡村可食性景观得以更加深入地融入文旅产业,实现了各个产业间的紧密融合与共同发展,为乡村可食性景观的品牌提升和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也推动了乡村可食性景观的多元化发展。
(三)數字技术赋能乡村可食性景观绿色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乡村可食性景观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在数字化的推动下,地方得以更有效地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通过智能化的农耕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优化景观设计和营销策略。这种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可食性景观绿色发展,不仅丰富了乡村生态环境,还提升了乡村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为乡村可食性景观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六、结语
可食性景观设计的独特创新价值,促进乡村景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对激发乡村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引入可食性景观设计,则打破传统景观的发展模式,将可食性景观与文旅产业相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研究不仅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还激发了文化创意的创新力,提升了乡村经济的增长潜力,同时也对保护生态平衡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欣.当代景观评论之俞孔坚一——吴欣访谈[J].景观设计学,2010(09):144.
[2]钱明辉,李胡蓉,孟廷廷.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旅融合模式分析与评价研究[J/OL].图书馆建设:1-21[2023-10-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331.G2.20230925.0953.004.html.
[3]王华,邹统钎.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223.
[4]丛怡然.基于可食性植物景观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8.
[5]赵成波.乡村景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23(07):63-65.
[6]玄颖.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19):155-157.
[7]刘涛.文旅融合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创新研究[J].学理论,2022(1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