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离石话语气词“咧”的多功能性及其历时演变

2023-02-18张颖

新楚文化 2023年31期

张颖

【摘要】山西离石话语气词“咧”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基本语法功能为“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或不变”,是离石话绝对时制系统中的“现在时标记”。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话题标记”等多种功能,与近代汉语语气词“哩”非常相似,是对近代汉语“哩”的直接继承。

【关键词】晋语吕梁片;离石话;语气词;近代汉语;“咧”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1-0080-05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1.025

山西离石话隶属晋语吕梁片,离石话语气词作为封闭性词类,自成系统,颇具特点。其中语气词“咧”表陈述语气,提示某种行为或现象正在发生,在离石话绝对时制系统中表示“现在时”。此外,还可表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可作话题标记,语法功能和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呢”。

晋语研究者较早关注到“咧”表现在时并兼表语气的语法功能,陆续将其置于不同的语法框架下进行过考察,各地读音记法略有不同,如语气词“嘞”(李建校,2005)[1]、语气词兼表正然事态“哩”(范慧琴,2007)[2]、事态助词表正然“咧”(李建校等,2009)[3]、当事时标记“咧、哩”(史秀菊,2012)[4]、正然态助词“嘞”(邢向东,2014;史秀菊,2014)[5][6]、正然态标记(史秀菊,2014;白云,2019)[6][7]、当事-现在时标记(史秀菊,2014;白云,2019)[6][7]等。可見,“咧”及其变体语法功能较为复杂,在晋语区普遍存在①。

离石话中的“咧”具有晋语区“嘞、哩”的普遍语法特征,目前尚无全面描写。本文拟对其语法功能、句法分布进行全面共时描写,同时将其与近代汉语语气词“哩”进行历时比较,观察其继承情况,为晋语语法研究及汉语史研究增加方言佐证。

一、陈述语气词“咧”

离石话中的语气词“咧”,主要用于陈述句句尾,表示动作情况正在继续,或表示确认事实或不变,多含夸张语气。可用于动词谓语句的肯定和否定形式、形容词谓语句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以及名词谓语句的肯定形式。

(一)动词谓语句

“咧”用在动词谓语句中,基本句法格式为“V+O咧”。如:

(1)甲:你做甚咧?(你干什么呢?)

乙:吃饭咧。(吃饭呢。)

(2)外头下雨咧。(外面正在下雨呢。)

(3)开车着咧,不能接电话。(正在开车不能接电话。)

(4)我还没啦吃饭咧。(我还没有吃饭呢。)

(5)甲:是不是快吃饭啢?(你们是不是快吃饭了?)

乙:还不着咧/还不个儿咧。(还不呢/还不到点儿时间呢。)

例(1)、例(2)是“咧”用于动词谓语句的肯定形式,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有结句作用,不可省略;例(3)是“咧”与持续体标记“着”连用的情况;例(4)是“咧”用于动词谓语句的通常否定形式“没啦(没有)VO+咧”;例(5)是在特定语境下,否定词“不”与“咧”连用的情况。

(二)形容词谓语句

“咧”用于形容词谓语句,表示状态正在持续,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常与语气副词“可”搭配使用,格式为“可+性质形容词+咧”,可以表示对形容词性质程度之高的感叹,有结句作用,不可省略。如:

(1)二宝家可发咧。(二宝家非常有钱。)

(2)外面可凉咧。(外面非常冷。)

(3)我妈做的饭可香咧!(我妈做的饭可香呢!)

(4)老王家的二鬼可赖咧!(老王家的二儿子可坏呢!)

以上例句是“咧”用于形容词谓语句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的通常用法,也可视作为强调谓语性质程度之高而发出的感叹。

此外,“咧”还可与时间副词“还”“才”搭配使用,有结句功能。否定形式为“没啦+A+(着)咧”。如:

(5)眉眼还窊=着咧。(脸还沉着呢。)

(6)锅还没啦熬咾咧。(锅里的水还没有开呢。)

(7)水还不滚着咧。(水还不开呢。)

(8)我才不去咧。(我才不去呢。)

例(5)是“咧”与持续体标记“着”连用的情况。例(6)、例(7)、例(8)分别是“咧”用于形容词谓语句的否定形式。

(三)名词谓语句

“咧”除用于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外,还可用于名词谓语句。“咧”用于名词谓语句,主要表示确认事实,同时起提醒对方注意。“咧”此时不再表情况正在继续,是单纯的陈述语气词,有结句作用,不可省略。如:

(1)后儿毛毛生日咧。(后天过毛毛生日呢。)

(2)明儿清明咧。(明天清明呢。)

(四)话题标记

此外,“咧”还作话题标记,表示列举和说话时语气的提顿。“咧”作为话题标记不再具有时制功能,可以省略。如:

(1)葱咧,蒜咧,辣椒椒咧都买下唡,准备过年也。(葱呀,蒜呀,辣椒呀都买好了,准备过年了。)

(2)俺妈咧,脑疼咧;我爸爸咧,腿疼咧。(我妈呢,头疼呢,饿我爸爸呢,腿疼呢。)

(3)花花家娘的可是巧咧,织毛袄咧,勾花花咧,甚也会。(花花的妈妈很巧,织毛衣呀、勾花呀,什么都会。)

二、疑问语气词“咧”

“咧”还可用在疑问句中,表达疑问语气。常用于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句句尾,较少用于是非问句,可用于反问句。

(一)特指问

“咧”用于特指问句,句中有疑问词“谁、怎么、为什么、哪”等。如:

(1)你爸爸在哪儿上班咧?(你爸爸在哪里上班呢?)

(2)你做甚去咧?(你做什么去呢?)

(3)兀是谁在兀儿咧?(那是谁在那儿呢?)

(4)你兀是害做儿咧?(你那是为什么呢?)

(二)选择问

“咧”用在选择问句中选择项的后面,前后两项之间常用“还是”连接,也可省略。选择的项目可以是动宾短语、数量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短语。如:

(1)今儿吃大米咧,还是吃面咧?(今天吃米饭还是吃面呢?)

(2)给你一块咧,两块咧?(给你一块钱呢两块钱呢?)

(3)白的好咧,红的好咧?(白的好呢,红的好呢?)

(4)这是你的钥匙咧,他的钥匙咧?(这是你的钥匙呢还是他的钥匙呢?)

当选择的项目是一件事情的肯定和否定两面时,则不用“还是”连接。如:

(5)甲:你看我穿上大小咧?(你看我穿上是大还是小?)

乙:正好好。(正好。)

(6)甲:这瘩牛肉好赖咧?(这块牛肉好不好?)

乙:还行咾。(还行。)

(7)甲:今儿的鸡蛋贵贱咧?(今天的鸡蛋贵不贵?)

乙:有个儿贵。(有点贵。)

(三)正反问

“咧”用于正反问句,通常使用“×咧+不”“×咧+不咧”或“×咧+不×咧”等格式,其中“×咧+不”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最高。进入此格式的×可以是动词结构或形容词结构。如:

(1)a.你走咧不?(你走不走呢?)

b.你走咧不咧?(你走不走呢?)

c.你走咧不走咧?(你走不走呢?)

(2)a.你荷动咧不?(你拿动拿不动呢?)

b.你荷动咧不咧?(你拿动拿不动呢?)

c.你荷动咧荷不动咧?(你拿动拿不动呢?)

(3)a.花花香咧不?(花香不香呢?)

b.花花香咧不咧?(花香不香呢?)

c.花花香咧不香咧?(花香不香呢?)

以上是离石话中语气词“咧”用于正反问句的通常说法,答项就其中肯定或否定中的一项作答即可。

(四)反问句

“咧”作疑问语气词,可用于反问句,常与“哪、什么、怎么”呼应。如:

(1)没啦你妈,哪有你咧?(没有你妈,哪能有你呢?)

(2)告诉你有甚用咧?(告诉你有什么用呢?)

(3)不回来怎嘛不告诉居舍咧?(不回来怎么不告诉家里一声呢?)

三、与其他语气词的连用

离石话中的“咧”,常与语气词“么”连用。离石话中的语气词“么”可用于陈述句表申明语气,也可用于疑问句作疑问语气词,近似于普通话中的“吗”。二者连用可表疑问、也可表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如:

(1)你去咧么?去咧/不去。(你去不去?去/不去。)

(2)你吃咧么?吃唡/没啦。(你吃不吃?吃/不吃。)

(3)你熬咧么?(你累吗?)

(4)明儿是礼拜三咧么?(明天是星期三吗?)

(5)你弭家新买的衣裳好看咧么!(你新买的衣服真好看呀!)

上例为离石话中语气词“咧”“么”连用的通常说法。前4例表疑问语气,第5例表感叹与申明语气。

四、离石话中的“咧”与近代汉语“哩”的比较

(一)近代汉语中“哩”的用法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呢”与近代汉语语气词“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已有众多学者进行过论述。吕叔湘(1941/1999)曾指出不表示疑问语气的“呢”是近代汉语中“哩”的变形,而“哩”又源于“在裏”[8]。王力(1980)在《汉语史稿》中提出,在“呢”普遍应用之前,近代汉语里和“呢”大致相当的有两个语气词,即“那”和“哩”[9]。江蓝生(1986)全面考察了从唐宋一直到明清“呢”的演变,建立了“呢”从五代到明清的历史联系,即:(五代)聻、你、尼→(北宋)你、那→(金元)那、哩、呢→(元明)哩、呢→(清)呢[10]。对此,曹广顺(1995)[11]、吳福祥(1996)[12]、孙锡信(1999)均有论述[13]。

1.唐五代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60年)

“哩”最初写作“裏”“聻”,后来也写作“里”“俚”“哩”,宋代以后统一写作“哩”。

唐五代笔记小说、敦煌变文中“哩”已见其例,但仅限用在非疑问句中(吕叔湘1941,曹广顺1995,吴福祥1996)。此时的“哩”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如:(83)幸有光严童子里,不教伊去唱将来。(《维摩诘经讲经文》)二是表示持续和不变,如:(84)李缪公(程)贞元中试“日五色赋”及第……闻浩虚舟应弘辞复试此题目,颇虑浩赋逾已……及睹浩破题……喜曰:“李程在裏。”(《唐摭言》卷13)[14]

2.两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代,“里”也写作“哩”,用例逐渐增多。基本用法与唐五代没有区别,增加了少数疑问语气词的用法,可用于特指问、选择问。如:(91)看如今怎奈何刘麟去哩?(《绍兴甲寅通和录》)(92)上了灯儿,知是睡哩,坐哩?(《惜香乐府》)

3.元明清时期(公元1206年-公元1911年)

元明时期“哩”的用例十分普遍。此时的“哩”又写作“里、俚”,用法以表示持续不变为主,还可表达疑问语气和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

太田辰夫(1958)对元明时期“哩”的第一种用法“表示持续不变的功能”有详细论述,指出“哩”可与时间词“如今、现、正”和助词“着”等呼应,表示动作状态现在存在。如:如今要杀坏了我哩。(《虎头牌》3折)也可不用时间词表示持续,如:俺姐歇息哩。(《玉壶春》2折)还可与“还”“未”“不曾”配合,表示不变,如:你要问包待制,还不曾来哩。(《陈州粜米》2折)[15]元明时期“哩”的第二种用法为疑问语气词(王力,1980;太田辰夫,1958;曹广顺,1995;蒋绍愚、曹广顺,2005)。与宋代相比,除可用于特指问、选择问外,还可用于是非问和反问句,如:(1)桂姐问道:“哥儿睡哩?”(《金瓶梅词话》58回)(2)这也不消说的,只是咱前日酒席之中,已把小子许下他了,如今终不成改了口哩?(《金瓶梅词话》55回)[11]此外,“哩”还可表示夸张语气。如:(1)门前有个亲眷寻你哩。(《元曲·合汗衫》)(2)老爷方才睡,你要偷我衣裳也早些哩。(《水浒传》31回)(3)我有用他处哩。(《西游记》17回)[9]

高育花(1998)在考察清代《歧路灯》时指出,助词“哩”位于句末,分为肯定语气助词和疑问语气助词两类。主要有三种用法:一是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常与“正、在、着”等搭配,如:王氏道:“你只管说,我听着哩。我不吃酒。”(《歧路灯》)二是表示强调、夸张或申辩语气②。如:(1)谭老爷呀,俺老爷叫你过去说话哩。(《歧路灯》)(2)因夸道:“好一个聪明的学生哩。”(《歧路灯》)(3)改门换户,由你摆布,谁管着你哩。(《歧路灯》)三是作为疑问语气助词时,可用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后询问处所或状况、是非问句、反问句中[16]。如:

(1)你知道我把东楼后开一个过道,是做啥哩?(《歧路灯》)

(2)你与谭绍闻是亲戚,是朋友哩?(《歧路灯》)

(3)你娘哩?(《歧路灯》)

(4)何尝是今日哩?(《歧路灯》)

(5)你是哄我哩?(《歧路灯》)

清代以后,一方面“哩”仍然保留在一些方言中,另一方面在北京话中“哩”字逐渐被“呢”所代替。清代前期的长篇白话小说《儒林外史》《歧路灯》中,“哩”和“呢”并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只用“呢”。随着“呢”的广泛使用,“哩”基本上消失了(江蓝生,1986;曹广顺,1995;蒋绍愚、曹广顺,2005)。

(二)离石话中的“咧”与近代汉语“哩”的比较

离石话的“咧”可以用来表陈述、疑问、感叹语气和话题标记。与近代汉语唐五代以来,尤其是元明时期语气词“哩”表持续不变、表夸张、表疑问的用法非常相似。现将离石话语气词“也”与近代汉语语气词“哩”的语法功能比较如下:

1.陈述句

A.表状态持续或不变

离石话语气词“咧”用于陈述句表状态持续或不变,与近代汉语“哩”的主要功能“表示持续和不变”相同。如:

(1)a.我在居舍吃饭咧。(离石话)

b.李缪公(程)贞元中试“日五色赋”及第……及睹浩破题……喜曰:“李程在裏。”(《唐摭言》卷13)

c.尧夫诗云:“圣人吃紧些儿事”,其言太急迫,此道理平铺地放着裏,何必如此。(《河南程氏遗书》)

d.正在那里吃酒哩。(《燕青博鱼》3折)

e.王氏道:“你只管说,我听着哩。我不吃酒。”(《歧路灯》)

(2)a.开车着咧,不能接电话。(离石话)

b.他正举着影神楼儿哩。(《曲江池》2折)

(3)a.我还没啦吃饭咧。(离石话)

b.俺说来,未收拾里。(《元典章·户8》)

以上前2例表状态持续,第3例表状态不变。近代汉语中表示状态持续可与时间词“如今、现、正”和助词“着”等呼应,在离石话中为与时间词“如今、正”、持续体标记“着”呼应;近代汉语中表示不变可与副词“还”“未”“不曾”搭配使用,在离石话中则为与副词“还”“没有”配合使用。

B.指明事实略带夸张

离石话语气词“咧”用在陈述句中,可与副词“可、还、才”配合使用,表示指明事实略带夸张。近代汉语中“哩”表“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则在元代可见与副词“可”配合使用。如:

(1)a.人家大老远来啢,你再不想也得见咧。(离石话)

b.幸有光严童子里,不教伊去唱将来。(《维摩诘经讲经文》)

c.如今檄书将次到来,乘宣亦须见俚。(《茅斋自叙》)

d.因夸道:“好一个聪明的学生哩。”(《歧路灯》)

(2)a.二宝家可好咧。(二宝家非常好。)(离石话)

b.你若嫁得这个官人,可知好哩!(《西山一窟鬼》)

2.疑問句

离石话“咧”用作疑问语气词,可出现在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和反问句中。近代汉语“哩”作疑问语气词始见于宋代,可见用于特指问、选择问、是非问与反问句,未见用于正反问。如:

A.特指问

(1)a.甲:你做甚咧?乙:我吃饭咧。(离石话)

b.看如今怎奈何刘麟去哩?(《绍兴甲寅通和录》)

c.你吃什么哩?……我吃烧饼哩。(《来生债》1折白)

B.选择问

(2)a.这是走到哪儿啢?阳泉咧,石家庄咧?(离石话)

b.上了灯儿,知是睡哩,坐哩?(《惜香乐府》)[14]

c.嫂嫂,咱坟园到那?未哩?(《替杀妻》1折白)

C.反问句

(3)a.不回来怎嘛能不告诉居舍咧?(离石话)

b.这也不消说的,只是咱前日酒席之中,已把小子许下他了,如今终不成改了口哩?(《金瓶梅词话》55回)

以上例句是离石话语气词“咧”和近代汉语语气词“哩”分别用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反问句的情况。

离石话中的“咧”与普通话中的“呢”相似,不用于是非问句。离石话用在是非问句中的语气词由“囕”“咧么”或“吧”承担。近代汉语中,“哩”则可用于是非问句。如:

(4)a.孩儿睡觉囕?(孩子在睡觉吗?)(离石话)

b.你去咧么?(你去吗?)(离石话)

c.这本书好吧?(这本好吧?)(离石话)

d.哥儿睡哩?(《金瓶梅词话》58回)

e.你是哄我哩?(《歧路灯》)

此外,离石话中的“咧”可用于正反问句,近代汉语中“哩”用于正反问句较少见到。

3.话题标记

离石话中的“咧”,还可用作话题标记,位于句中或小句句尾,表示列举、说话时语气的提顿或提醒听话人注意。近代汉语这一功能在宋代文献中由与“呢”的来源关系密切的另一语气词“聻”担任,而在清代以后则由代替“哩”的“呢”来承担。唐五代至元明常见的“哩”似乎并未见此用例。如:

(1)a.今儿不上班去啢,一个咧,是头疼咧,一个咧,是孩儿在居舍没人照。(离石话)

b.“第一说到行不到,第二行到说不到,第三聻,”卓主杖,“人贫智短,马瘦毛长。”(《大正藏》47册)

五、结语

通过离石话语气词“咧”和近代汉语语气词“哩”的比较可以看出,离石话的“咧”与近代汉语主要功能为“表示持续不变”“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的“哩”近似,尤其与元明时期普遍使用的“哩”十分相似。

关于普通话中“呢”的来源,多位学者进行过研究。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1980)以元曲为材料指出:“在‘呢字普遍应用之前,近代汉语里有和‘呢大致相当的两个语气词,即‘那和‘哩。就大多数情况看来,‘那是表疑问的,‘哩是表夸张的。”[9]

吕叔湘(1941)认为,“呢”即“哩”的变形,“哩”源于“在裏”,简言“在”或“裏”,“裏”字俗书又作“里、俚、哩”等。吕先生除引唐宋文献论证外,又以现代方言(苏州话)相印证,其说颇可信据。王力(1980)也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但同时也提出这一说法没有照顾到元曲的“那”字和元曲中已经出现了的“呢”,因此关于“呢”的来源问题,尚未能定论[9]。

太田辰夫(1958)并不赞同“裏”源于“在裏”,因“在裏”的时代更晚,所以这种设想不能实现。他认为“聻”变为“呢”是没有疑问的,其间似乎还有一个写作“尼”的时期[15]。

江蓝生(1986)全面考察了“呢”在近代汉语文献中的递嬗之变,调查了与“呢”来源相关语气词相分、相混以及相合的变化情况。江文赞同杨树达《词诠》所提观点即“呢”由“尔”字变化而来;“哩”是新兴的语气助词,产生之初只具有不表疑问的一种功能,而在竞争中“呢”字占优势;同时,指出“呢”用字的地域性:金元系白话“表疑问的呢”多用“那”或“呢”,平话系白话“表疑问的呢”多用“哩”字[10]。

曹广顺(1995)认为,近代汉语中四个语气助词“聻”“那”“在”“里”都与现代汉语语气词“呢”有关系,而“聻”则可能是“呢”的主要来源[11]。

蒋绍愚、曹广顺(2005)认为,清代以后北京话的“呢”有多项表意功能,用于承前问是唐五代以降最常见的用法,并由此引申出话题标记功能;用于特指问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羊传》中的“尔”;用于选择问是清代突然出现,而“那”在元明时期用于选择问句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之一,因此“呢”用于选择问可能是受“那”影响从而对其功能加以吸收的结果;指明事实略带夸张、表示持续和不变在宋代已见或已有萌芽,但一直用例很少,它们重新活跃起来可能分别与“那”“哩”有关,其中“呢”表“持续或不变”明显是受“哩”影响的结果。总之,“呢”可能是一个多源语气词,其直接来源是“聻”以至于“尔”,间接来源是“那”和“哩”[14]。

本文赞同吕叔湘先生“呢”即“哩”的变形之说。王力(1980)指出,在北方话中,“n”和“l”的界限虽然相当分明,但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相通,如:北京话“弄”,文言读[lu?],白话读[n??],所以由“哩”变“呢”是可能的[9]。离石话中也存在这种情况,如:普通话中“哪儿[na312?r]”在离石话中读作[lar52],“n”读为“l”。

通过离石话语气词“咧”与近代汉语语气词“哩”的比较,可以看出:离石话中的“咧”即近代汉语中“哩”相关用法的直接继承,“呢”为“哩”的变形,同时“呢”的使用具有地域性。

注释:

①晋语“咧(嘞/哩)”表现在来时,五台片(定襄,2007)、并州片(盂县,2012;交城,2014)、吕梁片(静乐,2007;临县,2013;吴堡,2014;兴县,2014;柳林,2019)等多地均有报道。

②高育花(1998)作肯定语气助词所表的申辩语气为语境义。如:(27)若是谭哥这样正经人家,我如何不教去哩。(31)表兄有所不知,我是打算殡埋你姑父哩。(27)表反问,(31)表指明事实。

参考文献:

[1]李建校.静乐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320

[2]范慧琴.定襄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207.

[3]李建校,张琦,刘明华.永和方言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283.

[4]史秀菊.晋语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2):108-110.

[5]邢向东,王兆富.吴堡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4:384.

[6]史秀菊,双建萍,张丽.兴县方言研究[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387.

[7]白云,杨萌,高晓慧,等.柳林方言研究[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338.

[8]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1999:62.

[9]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3:45+454-455.

[10]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J].语文研究,1986(02):17-26.

[1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014:217-218.

[12]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336-337.

[13]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75-177.

[14]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99-300+303.

[15]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8:332+346-347.

[16]高育花.《歧路灯》中的助词“哩”[J].甘肅社会科学,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