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反腐小说的作用探究
2023-02-18潘应
潘应
【摘要】新世纪反腐小说通过刻画反腐英雄人物和腐败分子,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三观,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题材。本文拟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探究新世纪反腐小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廉洁文化建设;新世纪反腐小说;作用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3-001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3.006
一、引言
在新世纪反腐小说研究的诸多成果中,主要有两个研究角度:一类是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孙德喜《拿什么拯救人文精神——读阎真〈沧浪之水〉》、陈晓明《极端境遇与“新人民性”——论张平小说的艺术和思想特征》、段崇轩《反腐与人性的纠缠——评王跃文的小说创作》等;还有一类,研究流行原因、艺术特征、叙事方法等,宏观上总体把握新世纪反腐小说,张恒学《论世纪之交的反腐小说》、罗芝艺《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困境——以反腐小说、底层小说为例》等。以上研究角度,对新世纪反腐小说展开了细致而深刻地剖析与思考。然而,在政治文化尤其是廉洁文化方面的探讨还不够深入[1]。
廉洁文化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为人清廉、为民办事,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世纪的理论建设和思想探索,在今天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精神需求日益提升。廉洁文化建设如果还像以前,教条地进行政策理论学习,是不合时宜的,其很难达到直戳心灵的感染效果。所以廉洁文化建设,还应该在文化艺术方面下工夫。对此,作为新世纪文学重要的小说类型——反腐小说,通过刻画反腐英雄人物和腐败分子,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这个领域大有可为。由此,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反腐小说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不可忽视的一种当代文学题材。
二、新世纪反腐小说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
潜移默化效果
(一)明确新世纪“反腐小说”概念
学术界对反腐小说这一概念的认识,一直不统一。除了被称为“反腐小说”外,也被很多学者称作“主旋律小说”“新谴责小说”。对于这些称谓,作家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作家王跃文认为他的小说更多的是从人性入手,把人放在职场生活舞台上,展示“人性”。周梅森也着重指出,他更关心小说里的政治,而“反腐小说”之类的称谓不恰当,“政治小说”才更贴切。
对此,笔者认为“反腐小说”称谓比较恰当。首先,时间维度上,指新世纪以来的创作;其次,空间维度上,作家以官员活动最为密集的政治文化圈为核心;另外,角色设置上,以不同阶层的官员为主角;最后,写作内容上,描写反腐生态(即反腐中政治权利斗争以及黑暗面,如权力与金钱、美女的纠葛等),并对反腐中的正面势力进行深入描写,在人物性格、政治、文化等方面,展示了官员为民办事这一主题,并揭开反腐过程中各种人物的千姿百态,探求个体生存境遇。
(二)新世纪反腐小说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的潜移默化
新世纪反腐小说是一种以写实形式表现当代人生的小说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文化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价值。反腐小说是作者以文学的视角,侧面反映中国政治、文化的文学,通过对官员职场生活的考察,以及对当下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审视,使广大民众思考社会上官僚作风问题的成因、现状与后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与核心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作家作品有王晓方《驻京办主任》、张平《选择》、阎真《沧海之水》、陆天明《大雪无痕》、周梅森《国家公诉》、王跃文《国画》等。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新世纪反腐小说呈现出一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意义。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其价值:一是客观性视角,它常常全面展现出其真实面貌,着重揭露黑暗与颓废陋习,艺术方面更多地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层次上,其创作体现了一种务实以及自由的艺术取向,比如《人间正道》《苍天在上》等;二是主观性视角,主要从主体意识形态的角度入手,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大势出发,展现社会结构体制内的人们所拥有的价值逻辑,主要作品有《国家干部》《命运》《我本英雄》;三是批评的视角,以当代政治和历史为中心,从文化和历史的层次上进行批评和思考,反对独裁和人治,作品以《北方城郭》和《羊的门》表达的思想最宽广、最深远。
“新世纪反腐小说揭露了社会现状,表达了人们对反腐清廉公正的期待”[1],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是反腐小说赖以生存的土壤。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力量,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胜利过渡。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体制不健全、干部腐败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伴随着国家对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倡导和普及,人们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廉洁与勤政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同时,更多的作家勇于担当起自己的社会使命,敢于直接面对政治题材,从文学“政治化”和“思想化”的逃避状态中走出来。站在政治角度,通过反腐小说揭露社会弊端,引发了广泛的反响。
三、新世纪反腐小说的作用
反腐倡廉是我党在新世纪初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反腐败斗争坚持到底的决心。反腐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促使以反腐败为题材的小说成为非常热门的文学类型。
(一)内在作用
反腐小说一般通过表达反腐败的主题,在社会上起到一定程度的警示作用和道德指引作用。如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纷繁复杂,情节跌宕起伏,最终结局一般是正义战胜邪恶,作家王跃文在小说《苍黄》写有这么几句:“我的客厅里挂了一幅油画。画的是深蓝色的花瓶,插着一束粉红玫瑰。花瓶却是歪斜着,将倾欲倾的样子,叫人颇为费解。画出自一位高僧之手,在画框很不起眼的地方,写着小小的一个字:怕。”
“反腐小说情节如何做到峰回路转,关键处怎样吸引人心,清官胜利,贪官落马,通常是小说的最终结局。阅读小说,感悟人生,是大多数人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熏陶方式,尤其是读者对涉及自己熟悉的事情是非常敏感关注的。因此,新世纪反腐小说对大多数官员有着一定程度的警示作用。”[1]这几年,国考的热度一直在高涨,随着国家对公务员的政治站位要求越来越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反腐小说告诫公务人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公仆,这才是正本清源的反腐小说,这才是正本清源的政通人和。政通人和,则国富;政通人和,则民拥戴。用周梅森的话来说,“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没有限制的权利并非一件好事。
(二)外在作用
任何社会生态,通常都具有环境圈中运行的规则。“干部职场的生态有规则,就应该有约束规则的规矩制度。”[1]然而,其本身是执法的又是执行的,属于权力体系,环境自身经常存在一些问题,相关的监察制度与检察制度也有亟待完善的地方,因此新形势下所提倡的反腐,是为广大干部建立一个健康的规则体系,新世纪反腐小说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人民的名义》从小说原著到电视剧改编,一度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大众对中国官僚体制的强烈好奇心,人们希望了解政府是怎樣监督各项制度的,以及政府官员怎样工作的。在当代反腐文学中,现实的场景和人物的刻画在某种意义上对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故事情节经常被夸大,但大部分内容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能让人在回味之余产生良好的导向效果,使百姓坚定地支持反腐败,坚定对政府的信心。
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文艺创作足够发挥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新世纪反腐小说内在作用与外在作用的结合,从文学角度看,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题材,作品大多注重批判性和道义感,在小说主题中融入“反腐倡廉”,展现了党和政府对腐败现象零容忍的积极态度,文学创作向民众传递出积极的信号。
四、人性困境的反思
文学创作都是围绕人的写作,挖掘人性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无论什么题材的作品,最终都是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干预生活”的思潮影响下,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以北京某机关为故事环境。主人公林震原先是小学老师,后来转到区委组织部工作。序幕从林震到区委组织部报到开始,接下来开展工作。林震原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新生活、新工作充满热情,但是当他以这种姿态面对组织部的工作时,却处处碰壁。半个世纪之前的王蒙,就已经洞察了当代职场环境的复杂人性,将其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作家王跃文他笔下的人物也有着类似处境,总是陷入困境,理想破灭,尝尽了人间冷暖,身心俱疲,人物常以出走的姿态完成仕途。《国画》中的朱怀镜,其职场生涯是先得势后失势,后来被贬官到下面的县市。“就是一个外壳环境,也可以采用其他外壳,比如其他职场与人生,同样能写成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1]这样的人生轨迹早已超脱了简单的仕途升降。所以,读王跃文的小说,就像是在看一面时代的镜子,作家对人物的深刻描写,细致入微地反映大时代下的人性,《国画》写道:“来者不忙,莫忙而坐,光阴不为人留,功也休急,利也休急,再行行,得失无非天定。”90年代普遍的人性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勾勒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风气[1]。
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体制呈指数增长,而经济体制随之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制约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发展的因素并未出现指数性的改变,导致了目前社会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运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而在体制运作中,政治权力与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关制度的约束缺乏,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问题造成的。刘醒龙在小说《痛失》中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大时代来临经济体系发生改变之后,经济利益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物质经济的快速推动重要?还是精神层面的坚守更重要?[2]伴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变革,未来我国的发展前景又会如何?
曹征路在小说《反贪指南》中有这么一段写道:“人们之所以在今天看到更多的腐败,是因为今天的政治、传媒条件比以前更进步更发达,而不是因为今天的腐败比以前的腐败更多。我们之所以比以前更慌张,是因为我们以前把理想当作了现实。我们从来没有把政府公务员看作是一种职业,一个普通人,而总把他们看成高于普通老百姓的‘父母官,是‘人民的服务员。实际上是把他们看作了道德和行为的楷模,甚至把他们当成英雄和偶像。一旦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便痛感失落。从这一点看,我们也是‘清官意识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而对清官好皇帝的依赖心理正是腐败滋生的土壤。”[3]体制的不完善和人性的丧失,造成了腐败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反腐小说主题的探讨挖掘,因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越发复杂。什么样的行为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是非究竟有无界限?难道现代文明的代价之一是为了让我们对物质产生无止尽的欲望,或者让我们更加堕落吗?曹征路的反腐小说中饱含着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感慨和对人性失落的遗憾。我们在看他作品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其所传达出来的讽刺味道,然而有人觉得好笑,有人觉得讽刺,更多的人是冷漠的,还有一小部分的人是清醒的。我们认为,广大干部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如果一小部分人对名利双收穷追不舍,损人利己,丧失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如此虽能获得一时的满足与快意,却埋下了罪恶的祸根,而真正的快乐何在?值得我们反思。腐败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避免?人类文明将会走向何方?权利的边界在哪里?权力与文明是什么关系?人性内心深处的幸福是靠道德感给予,还是依靠个人价值实现来获得?在道德与价值之间,职场能否找到一个衡量点[4]?新世纪反腐小说怎样描写人们的价值观立场以及道德立场?这些是我们发自内心深处的疑问与思考。
五、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从内容到艺术形式的发展路径,一直和中国政治形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在新世纪文学创作中,很少有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和反腐小说一样,与当今的政治生态,尤其是廉洁文化建设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廉洁文化建设中,我们发现,贪污腐化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上的蜕化变质,所以对广大干部群众加强教育学习是防止堕落腐败的一个重要形式。当然,廉洁文化建设不能只针对党员干部、机关公务员,还要面向普通大众。只有以价值为导向,以精神为指导,以审美为启迪,文学艺术才能发挥正确的精神引领作用[5]。我们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在党风、廉洁、反腐等方面的作用。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地区都以反腐败为核心,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廉洁文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与现实社会、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廉洁文化作品被创作出来,在传播主题的同时,尤其把廉洁从政作为重要价值取向,大力弘扬廉洁文化。
2016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认为: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思想、价值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某种理念、价值的载体。离开了一定的观念和价值观,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6]。这些话对于反腐小说也一样适用。反腐小说作家要通过讲故事表现清廉的价值观,抵制和批判各种腐败的意识形态。我们始终认为,一部优秀的反腐文学作品,应该首先将廉洁效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廉洁效益和文学审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孟岩,葛一品.中国当代反腐题材小说研究[J].文学教育(下), 2018(08):18-19.
[2]陈兴伟.喧嚣后的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曹征路.反贪指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张恒学.论世纪之交的反腐小说[J].理论与创作,2005(05):64-69.
[6]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