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陈氏宇内推重的历史原因探析
2023-02-18陈世林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庐山文化的宏观范畴研究”(项目编号:JD21094)。
作者简介:陈世林(1961-),男,江西九江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义门陈文化和庐山文化。
摘要:江州义门陈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家族,史上一直为“宇内推重”。从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献资料来看,义门陈的文字信息也远超一般姓氏。该文意在探讨古代义门同居家庭中,为何江州陈氏之名最响,影响最大?通过分析可知,其原因主要来自4个方面:其一,江州陈氏具有突出的义居事迹;其二,重视教育,创办两级学堂,同时依法治家,从内外两个方面造就重孝崇义子弟;其三,奉敕析烟,家庭成员有序分迁到全国各地,大大扩散了义门陈文化的影响力;其四,江州陈氏位于文化名城江州境内,地处人文圣山庐山之麓,往来这一江南孔道的官宦名流常常顺道访问江州陈氏庄园,助推了义门陈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江州陈氏;宇内推重;义居;奉敕析烟;位当孔道;历史原因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2(c)-0079-05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Reasons for Chen's Hold in Esteem in Jiangzhou
CHEN Shilin
(Gongq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ujiang Jiangxi, 332020, China)
Abstract: The Chen family in Jiangzhou is a famous Yimen in ancient China, and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hold in esteem" in history. Judging from various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left over from ancient times, the written information of Yimen Chen is also far superior to ordinary surnam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why the Chen family in Jiangzhou was the most famous and influential among the ancient Yimen cohabiting families? Through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the reasons mainly come from four aspects: first, the Chen family in Jiangzhou has prominent deeds of righteous residence; secondly,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establish two-level schools, and run the family according to law, cultivating children who value filial piety and righteousness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thirdly, the imperial edict was issued to analyze smoking, and family members were orderly relocated to various parts of the country, greatly spread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Yimen Chen culture; fourth, the Chen family in Jiangzhou is located in the famous cultural city of Jiangzhou, at the foot of Lushan Mountain, the sacred mountain of humanity. Officials and celebrities who travel to and from this Jiangnan Confucian Road often drop by to visit the Chen family manor in Jiangzhou, promoting the spread of Yimen Chen culture.
Key words: Chen family in Jiangzhou; Hold in esteem; Live harmoniously together; An imperial edict was issued to divide the family; At an important channel; Historical reason
“義门”是古代宗法社会的产物。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政策,受此政策影响,古代义居之风始于汉代。南齐朝首开旌表义门记录,朝廷对孝义事迹突出者,予以旌表门闾,“义门”之名始于此时。
古代被封“义门”主要有两类情况,一是单个个体的孝义典型,二是家庭或家族集体的孝义行为。后者无疑更难,因为它不仅需要全家(或家族)孝义显著,往往还是一家族数代人一以贯之,同居共财,共同劳动和生活。因此,朝廷对后者的旌表宣扬力度更大。直至清代,封建朝廷对义居之家的旌表活动从未间断。有学者统计,正史中记载的历代义门同居大家庭共有194家[1],包括同居19世的会稽裘承询家、同居15世的信州李琳家、以“百忍”而闻名的郓州寿张张公艺家、宋太宗赐御书的南康军建昌洪文抚家、长幼781口同居的江州德化许祚家,以及浦江郑氏和江州陈氏等。这些义居家庭的历史影响差别很大,有的仅是名噪一时,之后如昙花一现;有的则是名贯古今,其影响经久不衰,其中最为“宇内推重”的当为江州陈氏与浦江郑氏。
笔者曾于《四库全书》中搜寻古代义门同居家庭的信息,发现关联最多的资料是江州陈氏与浦江郑氏两家(有关江州陈氏的文字总量约有20万字)[2],其他义门同居家庭的信息基本在3条以内,最多的王氏义门也仅有13条信息。笔者又查阅了知网中涉及义门的文章,发现情况与《四库全书》类似,如按主题搜索,有关江州陈氏的文章417篇,有关浦江郑氏的文章26篇,其他家庭3篇以下,多数没有。
浦江郑氏同居共财始自南宋建炎初(1127年),迄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浦江郑氏首获朝廷旌表。进入明代以后,郑氏家族更为朱明王朝所垂爱,屡获旌表奖励,明太祖朱元璋还称其为“江南第一家”。所以浦江郑氏显扬于世主要是明代以后的事。
江州陈氏的名气则始于晚唐五代,北宋达到巅峰。如《新五代史》称“五代同居者七家,皆表门闾,复其徭役”“尤盛者江州陈氏”[3]。文莹的《湘山野录》和马令的《南唐书》在介绍义门同居之家时,均特别交代一句“尤著者江州陈氏”。说明五代南唐时期的义门中,江州陈氏影响最大。文莹是北宋僧人,其生活年代大致与江州陈氏大聚居同时代,《湘山野录》的成书时间就在江州义门陈氏大分析后不久,所以《湘山野录》的可信度较高。江州陈氏由唐至宋,家崇孝义,门尚敦睦,同居共爨十数代,人口聚居高峰时达3 900多人。到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李儇首次旌表江州陈氏,并御赐“义门陈氏”匾额。此后,历代帝王将相旌表褒奖义门陈氏连绵不绝。在江州陈氏聚居走向顶峰的北宋中前期,每一位赵宋皇帝都曾给予了江州陈氏特别的礼遇恩惠,包括旌表门闾、题字赠匾、蠲免徭役、贷粟、赐御书等,其他王公大臣、硕彦名儒给予江州陈氏的题赠、表扬文字,更是不计其数。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江州陈氏奉敕分家析烟。之后,直至明清时代,江州陈氏依然活跃于历史简册之中。江州陈氏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义门之一。
即使在江州陈氏大分析数百年之后,依然“义门陈氏与浦江郑氏齐称,并为宇内推重”[4],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 孝义昭昭,和风习习——封建朝廷积极倡导的古代道德典范
古代帝王积极提倡并大力表彰孝义典型,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达到“移孝为忠”、巩固一姓统治,这在宗法文化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是可以实现的[5]。
江州陈氏的孝义事迹史籍中记载的细节不多,但他们能够同居数百年,延续十数代,已是古代义门同居家庭中鲜有的了。设想一下,江州陈氏如不是义风浓厚,和风习习,是不可能达到长时间义聚的。关于他们的义居事迹,这里介绍3个有代表性的故事。
第一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诗:“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据说这首诗出自宋太宗皇后与江州陈氏一位贤母王氏的谈话。诗的第一句说的是江州陈氏财产共有的情况,当然也反映这个家庭的同居生活比较艰难;第二句表明江州陈氏的女人也都没有私心,“义”风淳厚,这一点很重要,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江州陈氏长期义居的一大原因;诗的第三句表明这个家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防止女人干预大家庭事务,这与浦江郑氏的做法基本相同;诗的第四句是说大家共同劳动,出工出力,没有怨言,既表明江州陈氏义风浓厚,又说明这一家族很可能有好的制度保障。
第二件事是《辍耕录》《九江府志》等古籍中记载的彭李的故事。说是彭李世为义门陈氏佣,其父双眼失明,他在义门陈多次听说陈氏血缘先祖舜帝至孝,“舐瞽复明”,便回家仿效,后来他的父亲果然重见光明[6]。这个故事反映了江州陈氏有着良好的孝义文化传统和氛围。
第三是“百犬同牢”,这是古籍中宣扬最多的故事,也是古人反复渲染、借题发挥的话题。故事说的是江州陈氏蓄养了一百条犬,“共一牢食”,因受陈家义风感染,畜类也十分地义气和谐,进食时只要一犬不至,其他犬类绝不独享食物,所谓“一犬不至,诸犬为之不食”。“百犬同牢”有许多衍化的故事,虽然其中少不了虚构的成分,但故事的流传和发酵,肯定有利于江州陈氏的聚居,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一个同居的义门之家能成为同类翘楚,在当时和后世广为传颂,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些感人的、堪为典范的义居事迹。笔者认为,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等的影响,在历史的流传过程中,人们会在原有义居故事的基础上附会新的故事,甚至神话化。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義门陈文化就更具魅力,更为人们津津乐道了。
2 教育固本,家法约束——江州陈氏长期义居的内外塑造力
江州陈氏在共居期间,采取了两项有效措施,引导其家族成员和谐聚居,崇尚孝义,举家族之力兴办教育,制定切实可行而又相对完善的家族法规,从内外两个方面造就重孝崇义的义门陈人。这两项措施不仅在江州陈氏内部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第一项措施:举全家之力,为陈氏子弟兴办两级学堂,从内在情志上塑造义居人。第一级是陈氏书屋,面向7~15岁的子弟,相当于今天的义务教育。第二级是东佳书院,招收陈氏书屋毕业的优秀者,也少量吸收慕名而来的外姓子弟,这一级的教育相当于今天的高中和大学教育,办学目标主要是科举考试。
江州陈氏兴办教育是非常艰难的。据《宋史》记载,陈家“常苦食不足”。尽管如此,江州陈氏并没有一刻停止私家学校教育。其中东佳书院约创办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直到江州陈氏奉旨析烟后书院仍未关闭;其后又由官府接管,转至德安县城继续办学,直至清末。朝廷为激励义门共居,减轻陈氏经济压力,南唐至宋,皆免其徭役;宋朝又特地免杂科,每岁贷粟两千石[7]。当然,宋廷也不忘江州陈氏的子弟学校,宋太宗“遣内侍裴愈赍御书散江表”“陈氏所得凡三十三本”[8]。
至于江州陈氏子弟在学校中的学习内容,除基本文化课外,主要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科目的经学教育,即“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9]。由于受到家族传统文化和科举考试的双重影响,义门陈子弟虔心学习儒家经典,不断内化儒家意识形态,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及其价值观逐渐形成,并外化为个人的行动,成为江州陈氏持续义居的不竭文化源泉。东佳书院的办学成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自第三任家长后,历任家长皆自书院毕业。到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义门陈氏共有403人应举,47人出任各级官员[10],陈蜕、陈渤、陈乘登、陈延赏等子弟先后进士及第。从东佳书院还走出了章谷、夏竦等外姓知名的进士和权臣。
东佳书院不仅办学成效显著,在中国书院史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如人们在总结临近的白鹿洞书院历史影响时,常提到白鹿洞的学田制,其实东佳书院在办学之初就推行了学田制,以保证书院的基本经费来源。东佳书院的创办比白鹿洞书院大约早半个世纪,所以研究我国古代学田制的影响不能忽视东佳书院。关于东佳书院办学模式、学田制等,已有不少学者讨论过。应该说,江州陈氏为宇内所推重,也是与其私家办学分不开的。
第二项措施:制定完善的家族法规,依法治家,从外在方面规范义居人的言行。家法的主要制定者是江州陈氏第三任家长、江州长史陈崇,“崇所以殷殷致念者,第恐昆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睦之方,虑乖负荷之理”,所以制定家法为的是让全家“务求和同,令子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江州陈氏家法包括3项:一是《家法三十三条》,它涉及家族管理机构、人员选拔、生活安排、劳动问题、族人相处、婚嫁、教育、奖惩等,共有33条;二是《家范十二则》,主要是忠孝节义、待人处事方面的原则要求;三是《家训十六条》,主要是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以凝练而又易于传唱的文字进行宣教。
江州陈氏家法在维护家族义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的重要作用在于为全家人如何义居提出了一整套规范性的要求,防范了可能阻碍和谐聚居的不利因素产生,同时家法的实施又有效配合了家族教育的开展,从内外两个方面为塑造义居人创造了良好条件。当年宋太宗读到江州陈氏家法后,大加赞赏,传旨“敕送史馆缮写,赐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11]。2015年8月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网页中,也特别推出了江州义门陈氏家法。2022年1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三集有关义门陈兴学与家风故事的纪录片《义门流芳》,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上述两项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了陈家人长期义居,进一步增强了家族内部的孝义风气,使陈家的义居事迹层出不穷,它们均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成为宇内推重的重要历史原因。清康熙朝的《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曾认为:“陈氏立孝弟以固其本,推信义以达其枝,故自唐而五季、五季而赵宋,其间物故变迁者何可胜计?回视同时巨室,若槿华之于朝露耳,曾不为之兴感耶?独陈氏嶷然不动,又屡沐君贶而光昭简册,岂非根本固而枝叶茂哉?”[12]
3 奉敕析烟,散播宇内——江州陈氏影响力成倍增长
据史料记载,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江州陈氏奉敕析烟[13]。这种析烟方式是所有义门同居家庭中绝无仅有的现象,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家族分家活动,而且分析后的家居地点十分分散,涉及北宋76个州县,关联今天中国的16个省市区。
当然这次分家行动是在官府组织下的有序迁徙,进行得非常平稳。不管宋仁宗出于何种目的和用何种方式敕令江州陈氏分析,面子上并未给陈氏难堪。一大批陈氏子弟带着屡沐皇恩、屡受朝廷旌表的荣耀奔赴各地。伴随大迁徙,义门陈文化在华夏大地更大范围生根开花,如同在各地再造了数百个江州义门陈氏庄园。江州陈氏后世子孙没有忘记家族曾经的荣耀,他们乐于称道自己的家史,更在第二家乡传承先辈美德,不断发扬光大义门陈的人文精神。由于义门陈具有重教传统,江州陈氏后裔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或居官或治学,他们的大量出现对义门陈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们也应该看到,古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落后,信息传播非常缓慢,但江州陈氏不一样,他们是奉敕析烟,大张旗鼓,已是引人注目了,又被分迁至四面八方,走向神州大地的东西南北各个角落。这种影响和信息传播方式是其他义门同居家庭都无法比拟的,江州陈氏的影响力由此开始成倍增长,甚至几何级数倍增。这是江州陈氏为宇内推重所独有的因素,其他义居家庭并不具备。
4 位当孔道,七省通衢——名城名山助力义门陈文化传播
江州陈氏籍贯江州,最早生活在浔阳江畔的庐山北麓,后辗转迁往庐山之阳的德安县西北,位近古驿道,紧邻鄱阳湖。自古以来,江州为赣北眉目、七省通衢之地,浔阳城是文化古城。庐山则是古代名山,不仅景色秀美,自然条件优越,而且交通便捷,是古代著名的人文圣山。与名城名山为邻,自然提升了江州陈氏的知名度,也增加了各路权臣与文化名流的到访机会,使江州陈氏在向外部世界展示中比其他义居家庭又多了几份优势。
优势之一江州和浔阳古城,在江州境内,穿境而过的有长江与鄱阳湖两大黄金水道。在古代,通过浔阳江可以方便到达长江的上下游及其流域城市;往东经京杭大运河,往西历汉水,皆可顺利通向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航行鄱阳湖和赣江水系,又可便捷通往江西南部,再翻过大庾岭,就可到达广东境内,从而顺利抵达广州。上述线路至少为元代以前贯穿华夏东西南北的主要交通线。在古代水交通时代,江州自然成了神州之孔道。也正因如此,浔阳城有了2 000多年的筑城史,是古代著名的码头城市和文化名城,吸纳了无数官宦名流往来其间。
江州陈氏义居的鼎盛时期是五代至北宋前期,从各种史料看,到访义门陈庄园的社会名流也主要是此时至南宋时期,这应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江州义门陈的形成,符合理学的基本思想,是理学家较为理想的家园。因此,过境江州、停留浔阳城的官宦名儒,闻听境内义居名门,便会慕名造访江州陈氏庄园。
优势二,庐山。我国自古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名言,作为人文圣山、位当孔道、“奇秀甲天下”的庐山,对古代文人极具吸引力。据蒋星煜的《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介绍,古代庐山的隐士位居各名山之首。兼具文人身份的佛道人士在庐山建造了数百座庙宇道观,“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来了,“泊舟登岸而望远”匡山的欧阳修来了,欲探寻“庐山真面目”的苏轼来了;庐山在民国之前至少吸引接纳了3 500多位文化访客,留下了16 000多首詩歌和大量的锦绣文章。因为庐山的机缘,顺道访问江州陈氏庄园的历代文化名流不在少数。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徐铉、王禹偁、陈尧叟、寇准、杨亿、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陈抟、周必大、张栻、白玉蟾、文天祥、姚燧、揭傒斯、王冕等名流皆留有庐山诗文,同时也为江州陈氏留下了墨宝[14],其中多数人应为朝圣庐山而来,然后慕名造访江州陈氏庄园或义门陈遗迹。因此,庐山的存在,为江州陈氏扬名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这也是其他义门同居家庭少有的地缘优势。
当然,履职江州或江州周边的张齐贤、钱若水、晏殊、岳飞、朱熹等名臣也不会放弃对江州陈氏的考察。而是否有学者专为访问江州陈氏而来,如胡旦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5 结语
综上所述,江州陈氏为宇内所推重,是内外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是义居期间孝义事迹突出、重视教育、依法治家、奉敕析烟和位当孔道等历史原因所成就。
参考文献
[1] 黎小龙.义门大家庭的分布与宗族文化的区域特征[J].历史研究,1998(2):53-62.
[2] 陈世林,郑连聪.古籍中的义门陈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3]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 陈鼒.德化县志:卷三十八[M].同治十一年版.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印,1872.
[5] 陈世林.家国情怀与江州义门陈氏之聚散[J].江汉论坛,2017(9):120-123.
[6] 陶宗仪.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南村辍耕录: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五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2018.
[8] 马蓉,陈抗,钟文,等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2004:1666-1667.
[9] (清)董皓.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徐锴:陈氏书堂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0]虞文霞,王河.宋代江西文化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421.
[11]九江市史志办公室编注.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之十六·胡旦:义门记 点校本[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12]商辂.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M].吉林出版集团,2005.
[13](明)林庭,周广.江西通志:卷一百五十九[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14]郑翔.庐山历代诗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