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MCR模型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

2023-02-18邹小军任会芬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话语教学内容

邹小军,李 铮,任会芬

(国防科技大学 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一、问题的提出

传播不都是教学,但教学一定是传播。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是一种目标明确的传播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本质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过程和学生价值观塑造过程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当前,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制约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2021年6月,笔者面向某高校576名各年级大学生做了关于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们认为影响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空洞枯燥(49.91%)、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49.9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够(37.78%)。这反映出,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各个环节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强化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播意识,提升媒介素养,借鉴和运用现代传播学理论和工具,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采取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方法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在众多的传播模型中,美国学者贝罗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提出的SMCR传播模型与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信息传播过程最为契合,对创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该模型中,“SMCR”分别代表信息主体或者来源(source)、信息内容(message)、信息传播渠道(channel)以及信息传播受众(receiver)。该模型高度提炼了传播核心要素(主体和客体)及其互动机制。其核心观点是:信息传播的效果是由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信息受众四个维度的因素以及其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基于该模型的框架,本文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对象四个维度对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审视,剖析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感染力不足的原因,构建新媒体时代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理论框架,为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改善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SMCR框架下的审视

运用SMCR框架审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发现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受众四个方面都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正是制约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信息源: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有待提高,受众意识不强

媒介素养是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基本素质,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更为重要。詹姆斯·波特把“个人定位、知识结构和技能”视为媒介素养的三大基石[2]。其实,媒介素养是很宽泛的概念,既包括正确甄别和选择信息,也包括能够有目的地高效传播信息。

1.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不够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媒介素养欠缺主要表现为[3]:一是媒介素养培养途径缺乏,学习自觉性不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对专业素养很看重,而忽视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媒介素养,缺乏学习主动性。二是媒介素养培养缺乏制度性支持。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搭建体系化媒介素养培养平台及制度化媒介素养培养机制。三是师生“媒介鸿沟”呈现扩大趋势。“00后”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新媒体逐渐融入其基本生存状态。这与一些政治理论课教师“被迫”使用新媒体形成鲜明对比,逐渐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媒介鸿沟”。

2.政治理论课教师受众意识不强

媒介素养不够必然使得受众意识缺乏,这容易导致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从实现信息有效传播的高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更多地从自身角度去关注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所讲授的信息是否真正高效地被学生接收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通过对政治理论课话语满意度调研发现,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善于关照学生”的问题,选择“很满意”的比例仅有4.67%,而选择“很不满意”的比例却有13.26%[4]23。

3.政治理论课教学受众分析不够

受众意识不强必然导致受众分析不够。现在的“00后”大学生不再一味地被动接受,他们对社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他们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而是个体性的选择和吸收。党的创新理论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积极能动的观察、思考和领悟,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理解认同和坚定信念[5]。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程度上存在“高高在上”“远远在外”的现象,俯下身子走近学生不够,对学生的兴趣志向和认知偏好掌握不够。另外,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采取大班教学,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对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关切不多。有调研发现,大学生针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善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这一问题,选择“很满意”的仅为8.9%,而选择“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比例却超过了11%[4]23。

(二)信息维度:教学内容枯燥,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

从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看,教学内容枯燥、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49.91%的同学认为影响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空洞枯燥”,57.54%的同学认为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最大不足是“教学内容过于枯燥”。

1.教学内容“以本为本”,结合现实不够

很多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枯燥性反映比较强烈,普遍认为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存在“假、大、空”等问题。政治理论课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要“对标”“对表”,讲求理论的准确性。但是,理论只有和现实相结合,才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一方面,当代高校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关注国际国内时政热点,参与各种虚拟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困惑也可能会更多,需要在政治理论课堂得到解疑释惑。如果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无法反映时代和形势的要求,无法主动回应他们的思想疑惑,仍然高高在上自说自话,进行枯燥的“理论灌输”,必然难以引起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与关注,难以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从而削弱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教学内容“口号化”,缺乏辩证性

政治理论课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培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然会涉及很多政治性的、关乎意识形态安全的严肃内容。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存在 “口号化”的问题,缺乏亲近性的文件话语和口号话语充斥课堂。这样的内容势必会把学生“拒之千里”,造成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教学内容“口号化”的另一种表现是教学内容缺乏辩证性,机械地搞教学“一言堂”,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独立性和辩证性思维更强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辩证性、发展性、全面性不够。

3.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缺乏新颖性

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也是影响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调查显示,38.14%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存在简单重复的问题[6]37。这种重复既存在纵向上各学段的重复,也表现在同一学段中不同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重复。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部分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内容交叉重复情况把握不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三)传播渠道:教学方式单一,多元化传播方式缺乏

在传播学视域下,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内容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方法,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有关调研显示,大学生认为教育方式(64.6%)在诸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因素中居于首位[7]。同时,也有调研数据显示,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短板所在,并已成为近年来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1.教学方法传统守旧,缺乏改变与创新

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但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单调的课堂讲授越来越不适应新媒体时代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形势要求,难以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高校政治理论课堂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不良现象。教学方法传统守旧还表现在缺乏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在目前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课、不同的对象,却是同样的形式、同样的说辞”等现象。教学方法没有随时代和对象的变化而创新。这就容易造成课堂的自我弱化和对学生不自觉地疏离,导致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与关注不断弱化。

2.教学手段陈旧单一,缺乏多样化传播渠道

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新媒体生存状态与单调陈旧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形成了强烈对比。“00后”大学生普遍不认同政治理论课“说教式”教学方式,而是更倾向多种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而形成的多样化并富有活力的政治理论课堂。因此,仅仅把课堂作为教学内容传播的主要平台显然过于单薄和缺乏吸引力,并不利于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在现实中,教师和学生近乎“失联”的情况已成为常态,除了课堂上你讲我听,课下和课后几乎形同路人[8]。全效媒体的话语表达形式扰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表达规则,话语传播渠道多样凸显了表达渠道的有限性,全效媒体表达的生活性反衬了思政课话语表达的抽象性[9]。某大学关于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调研表明,对传统课堂灌输教学方式的认同率仅为4.5%[10]。

3.教学环境复杂多变,导致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权面临新挑战

一是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和消极现象,容易动摇学生的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一些不良虚假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介传播发酵,容易误导学生使其在人生目标上出现迷失或偏离。二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了一部分违背科研诚信、违背师德师风的恶劣事件,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三是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这对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产生了影响。

(四)传播受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

时代印记和特征明显的“00后”大学生群体,既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也为教学增加了不少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传统政治理论课“空洞化的说教”与“00后”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张力形成了一定的冲突与矛盾。

1.政治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

研究发现,部分学生从没课前预习过政治理论课,在课堂上表现懒散,对政治理论课作业有抵触心理[6]30。笔者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9.91%的同学认为影响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学习态度问题。这种被动性极易在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政治理论课教师感到很无力,认为无论如何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学生的主动参与感都不理想,从而导致教学热情消退,也进一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政治理论课往往成了“养生课”“睡觉课”“补作业课”。

2.学生学习功利性明显,缺乏反思性

在市场经济逐利动机影响下,学生的功利化倾向表现在方方面面。有调研结果显示,85%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73%的学生认为文史哲等知识“没用”,只有不到10%的学生是为了“做学问、提高自身修养”[11]。这就容易导致很多学生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政治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反思性不强。

三、基于SMCR模式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路径

新时代高校政治理论课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思维,借鉴SMCR传播模型,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对象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创新,不断提升新时代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信息源维度:建设一支“全媒型”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全媒型人才”的概念。虽然这一概念是针对新闻舆论界提出的,但是这一概念对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媒体时代,推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必须加强“信源”建设,提升政治理论课教学权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打造一支“全媒型”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1.加强对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体素养的系统培训

“全媒型”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教师媒体素养的系统培训。要构建“教师自学+学校培训+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媒体素养培训体系。着重培养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四种媒介能力:一是掌握媒介知识以及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二是正确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三是掌握运用现代媒介创造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知识与技巧;四是掌握有效利用新媒体创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能力。

2.不断提升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是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看家本领,是决定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最关键因素。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政治理论课的深度和广度。部分学生反映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缺乏深度,与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理论能力存在直接关系。因此,提升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步伐,定期开展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训,提升理论能力水平。

3.强化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受众意识

新媒体时代的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受众意识,增强高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传播知识,用传播学思维重构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动尝试现代新媒体手段,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和理论偏好,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讲授党的创新理论,用学生喜欢用的媒体工具呈现党的创新理论,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实现从理论体系到价值体系的有效转化。

(二)信息维度:打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内容

信息时代,内容为王。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抓好教学内容建设,用好的教学内容吸引人、打动人、塑造人。有研究表明,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改良,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会影响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效果[12]。在SMCR框架下,从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内容和丰富呈现形式及载体等方面打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内容。

1.基于受众选择理论优化教学设计

约瑟夫·克拉柏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中提出的受众选择性理论认为,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从传播者到传播效果的产生之间需要以受众的选择心理作为中介,选择心理按照传播的时间顺序依次表现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13]。借鉴该理论,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优化教学设计,创新理论灌输方式,把“填鸭式”的盲目灌输转变为“贴心式”的理论引导和价值塑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决定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最关键要素。着眼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三度”原则,完善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应以教材为核心,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把党的理论体系转化为符合学生口味、关照学生个人体验和话语偏好的教学话语体系,既要反映党的大政方针治国理政的高度,也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深度,更要有关照学生的现实温度。具体来说,要实现从“理论话语”向“学生话语”转化,从“书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从“政策话语”向“叙事话语”转化,从“说教话语”向“互动话语”转化[14]。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用贴近学生的日常用语和表达习惯,把深奥的理论讲得形象透彻。多用真情话语、对话话语,敞开心扉真情交流,从而增强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丰富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和呈现载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呈现载体创新提供了技术和工具支撑。在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呈现上,跳出PPT演示的单一模式,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引入视频、声音、实物模型等多样化呈现形式,触发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感觉器官,构建多模态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演讲、课堂辩论、舞台剧、情景剧等多样化形式,调动学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政治理论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员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传播渠道维度:采取多样化立体化教学方式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畅通传播路径,丰富传播渠道,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智能通信设备工具,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多时空、多场域、多方式结合,促进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1.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式传播平台

学生在哪里,政治理论课就在哪里。针对“00后”大学生都是网络“原住民”的特点,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既要坚守课堂主阵地,发挥其理论传播的权威性和与学生交流的便利性,同时也要利用多样化传播渠道,构建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融合式传播平台[15]。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拓宽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时空维度。

2.营造风清气正、包容思辨的传播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16]。政治理论课传播环境既包括营造风清气正、严肃活泼的宏观环境,也包括营造开放包容、交互思辨的课堂环境。在宏观层面,党和政府要持续不断地正风肃纪,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锤炼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在课堂层面,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讨论的空间,坚持理论性与思辨性的统一,为更好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营造良好环境。

(四)受众维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课堂的参与者,更是有效课堂的积极建构者。因此,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除了在供给侧发力,如提高教育主体能力素质、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之外,还需要在需求侧用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动关照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偏好,提升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1.强化学情分析,了解学生认知偏好和学习特点

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高高在上”,而要“顶天立地”,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特点、认知偏好等特征,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准备。开展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设计良好的学情调查。在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各种因素,从宏观层面提出对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2.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机制

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变“理论灌输”的刻板印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立足学生特点,准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在政治理论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建构。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人、以充分的尊重感化人、以透彻的理论说服人,把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深度参与课堂中感悟真理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把政治理论课真正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3.加强师生交流,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走下讲台、走出办公室、走进学生宿舍,用心走近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加强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交流互动,做真正关爱学生的好教师,做学生真正喜欢的好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尽职尽责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行树人”。坚持以思想引领学生、以行动号召学生、以情感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者、学习成才的助力者、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每名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要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四、结语

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其教学效果直接决定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成效。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适应新时代“00后”大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借鉴和运用现代传播学理论和工具,大胆改革创新,用学生熟悉的话语、喜欢的方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用更优秀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引领学生,用更鲜活的教学内容感染学生,用更新颖多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真诚打动学生,全方位提升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教学内容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