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审视、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向

2023-02-18龚志军王艳彪姬静怡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育

龚志军,王艳彪, 姬静怡

(1.沈阳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 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 沈阳 110034;3.河北北方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系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设专章论述国家安全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更是具有复合型安全属性,是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的叠加集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这对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提出了重要指导和要求。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鉴于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复杂,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准确把握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审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意蕴,精准研判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问题和现实困境,着力探索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创新路径,全力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不断擦亮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审视

科学的理念引领科学的实践。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扎实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断提升全民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认识和能力素质,全力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群众根基,是新时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应对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话语权、管理权。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重要手段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成败关乎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大局。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其实质就是体现在不同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的社会意识层面的缠斗。“两个大局”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时空坐标与历史方位,也是谋划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显著时代标识。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都与网络深度融合,对信息传播、舆论生态及媒体格局影响重大,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与宣传思想工作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社会思潮碰撞融合、多种文化交流交锋和各类信息扩散传播的主要场所,为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提供了新载体,同时也在极大地加深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之势,西方反华势力凭借技术优势和话语权优势将互联网视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高效率、低成本的重要阵地,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他们热衷于以网络新媒体平台为传播载体,以鼓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解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抨击社会主义制度为基本内核,以思想交流、文化输出、基金资助、教育培训等形式为物质外壳,企图通过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影响、毒害、争夺我国青年一代,诱导他们否定甚至排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最终实现“推墙运动”“颜色革命”的现实目的。因此,“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2]22高校作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思想保证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网络新媒体时代催生了一大批网红、大V、意见领袖等网络影响力群体。这一群体背景不同、观点各异,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在网络空间宣扬自身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有些观点裹挟着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以及抵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思潮,导致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思想困惑和价值迷茫,进一步彰显了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平台传播效能,把握契机、因势利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推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涵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推动高校事业发展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稳定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推动高校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要的是要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高校所有中心工作无一能脱离稳定的思想舆论环境而独自得到良好发展。“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很难守得住。”[2]23网络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发展稳定的影响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剧“思想冲突”。高校具有生产理论、传播思想、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能,既生产思想又消费思想,既生产舆论又消费舆论,既生产理论又消费理论,既生产文化又消费文化。而在高校学习生活的青年学生是求知欲最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易于受到多元社会思潮影响的群体。这些特点共同决定了高校始终处于各种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的最前沿,也是西方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重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思想冲突”“文化冲突”“价值冲突”,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加剧着这些冲突。二是生成“舆论危机”。部分高校由于管理服务工作存在不足,常规性问题反馈渠道不畅通,导致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平台“隔空喊话”,利用社会舆论迫使学校满足自身诉求,“知乎治校”“微博治校”逐渐成为大学生解决其与学校矛盾的首选方案。网络舆情不可否认地倒逼高校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服务意识,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为滋生网络谣言、网络暴力提供土壤,致使一些大学生被网络舆情“牵着鼻子走”。开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中国好网民”,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对高校事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困境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准确把握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才能持续提升实践效度和工作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向上向好、健康平稳,意识形态教育也相较得到更多重视、投入更大力量,为推动高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还面临诸多亟待突破的现实困境。在主观意识维度,部分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认识还不够清晰,思想迷雾有待廓清;部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相对固化,经验藩篱有待突破。在现实问题维度,部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手段较为单一,本领恐慌有待克服;部分高校网络宣传平台协同传播合力尚未形成,话语危机有待化解。

(一)思想迷雾: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认识还不清晰

当前,一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还存在“思想上的疙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思想上轻视、工作上忽视”的现象,粗浅地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与业务工作不沾边。个别高校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空洞的理论说教、难以落实的虚功,“以管代教”“只堵不疏”的观念根深蒂固,习惯性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等同于意识形态治理,不去深层次地剖析导致意识形态问题的真实动因,弱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二是教育理念有缺失。网络新媒体的广泛普及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改变了师生信息不对等的传统格局。教育者的信息优势逐步丧失,话语权威逐步解构,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大学生可以时时通过网络获取各方面的信息,独立判断并进行信息选择应用,成为了网络信息时代的“主角”。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高校不能准确把握网络新媒体给传统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一味地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双向互动”理解为“单向灌输”,不敢旗帜鲜明地与错误思想“论战”,不能直面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可能会导致网络空间被非主流意识形态所抢占,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降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二)经验藩篱: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相对固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尖锐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初步构建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但在创新性、科学性、系统性上还有待完善。就创新性而言,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存在“移花接木”“借鸡生蛋”“网上网下一个样”的现象,没有认识到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时俱进意识不强、话语体系创新不足、理论实践结合不紧,教育内容缺乏新意、缺少“土味”。就科学性而言,对“网络”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认识不全面,偏颇地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或用网治网能力,没有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解决的是思想、方向、价值问题,网络技术解决的是实践、载体、路径问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网络技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就系统性而言,并未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充分论证、全面画像,没有形成权威统一、规范完备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倾向于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代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缺乏将学理阐释、价值引领、意识培育等理论素养与驾驭载体、分析研判、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等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及统筹把握。

(三)本领恐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手段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简单、形式呆板,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源自于传统的教育认知,即将受教育者定义为亟待知识滋养而缺少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客体,教育过程是一个单向知识传输的过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最鲜明特征在于“网络”,不能避开网络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室+黑板+老师+学生”简单组合的教育方式与丰富多彩、主体能动的网络空间相比,既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直观地展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具体问题。此外,教育工作者网络素养是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动力,直接制约着高校网络意识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果教育者缺乏对网络技术发展应有的敏感度,或者无法使用相关的网络技术,则可能丧失教育的有利时机。”[4]当前,部分教师仍然存在重传统媒体、轻网络新媒体的惯性思维,运用网络新媒体的能力不强,不能有效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虽然在教学活动中对网络新媒体有所运用,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多用于教学辅助,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

(四)话语危机:高校网络宣传平台协同传播合力尚未形成

“任何思想创新都意味着话语更新,意识形态的变革当然也包含一定的话语转换。”[5]网络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最深刻变革,在意识形态治理上体现为通过推动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用的此消彼长而导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消解和重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之间密切关联、相辅相成,话语权是增强教育引导力的重要因素,教育是提升话语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但是二者必然也只能在网络场域发生相互作用。因此,高校建好用好网络宣传平台是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以及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环节。当前,高校网络宣传平台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对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高校网络新媒体平台自身建设存在问题,比如“建而不管”“审核不严”“互动不通”等现象较为严重,“问题号”“僵尸号”“空壳号”屡见不鲜,再加之网络新媒体平台多处于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整体联动、有效协同,未能形成宣传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突破路向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项固本铸魂的战略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起最广泛的主体力量,以服务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和推动高校事业稳定发展为导向,从提高政治站位、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建强队伍建设以及拓宽传播渠道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争当“中国好网民”,不断提升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意识和能力素质,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6]51“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要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6]54。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否取得扎实成效,关键要看思想认识上是否足够重视。廓清干部师生思想迷雾,使他们充分认识教育对维护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该重点把握“三并”原则。

一是坚持压实责任与思想引领并重。高校党委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担负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责任,将其纳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范围,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牢牢把握教育主导权。要善于解决思想问题,通过组织专题培训、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加强干部教师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严峻形势和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要性的深刻认识。二是坚持突出重点与协调推进并举。高校应该纲举目张、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宣传部、组织部、教师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部等党委职能部门和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业务部门的作用,切实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同时也要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铸魂固本的重要内容,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宣传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教学院系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教育格局。三是坚持正向激励与惩处问责并用。高校应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用好督查考核“指挥棒”,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选先和干部使用的重要参考。严格惩处问责,拉起追责问责“高压线”,坚决抵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无用”“无关”的错误思想,严肃处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无能”“无为”的失职行为,用鲜明导向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履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责任。

(二)更新教育理念,深刻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逻辑思维”

教育理念即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思维活动和教学实际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上聚焦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通过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念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是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一是塑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者要准确把握教育参与者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理性认识网络新媒体,准确把握网络技术发展规律,树立“强调开放与坚持导向相结合、注重科技与关注人文相结合、全球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念,不断巩固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在强化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高校教育者明确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掌握实际工作需求,从根本上改变“我说你听”“空洞说教”等教育思维,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入耳入脑入心。二是树立“创新话语、沉浸实践”的教学理念。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一个理论、一种思想能否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阐释其内涵的话语体系是否被认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者应主动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学会运用青年学生流行的语体风格和网络语言,创新话语方式,让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变为“接地气”“有土味”的学生话语,推动马克思主义这一“硬道理”实现“软着陆”。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时势、因势利导,探索“实践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方式,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参观网络实验室、舆情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效果,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三)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推动传统教育课程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精品课程”

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首先要全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特征属性。“意识形态”规定了教育的政治性、导向性,“网络”则规定了教育的特殊性、时代性,而“高校”则规定了教育的主体性、场域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是借助网络技术教化大学生普遍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意识形态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机耦合。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扎实推进意识形态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7]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编写专业教材等措施,推动意识形态教育落实落细,引导青年学生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价值立场。二是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应该置于实现“抵御外部侵扰”和“规范自身行为”两个现实目的中考量。前者回答的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本然”问题,要求通过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教育和网络安全意识培育,使学生深刻认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严峻性,切实提升危机意识和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外部错误思潮。后者回答的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应然”问题,要求借助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治宣传,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他们进行网络活动时坚守法律准则和道德底线,不做网络意识形态的“麻烦制造者”,争做“中国好网民”。因此,高校应将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教育、网络安全意识培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网络法治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完善健全教育教学体系,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四)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培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行家里手”

人的问题,是一切其他问题的根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是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保障。加强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具体而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网络宣传教育能力,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将马克思主义精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大学生,并对网络传播蔓延的错误思潮进行揭露和批判,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提升网络宣传教育能力,关键在于强化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培训。高校可以统筹协调宣传部、组织部和教师工作部等部门,精心组织网络意识形态能力业务培训活动,举办网络意识形态专题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辅导、交流座谈、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引导教育者突破思维定势,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新方法,积极塑造网络信息权威性地位,提高在网络空间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网络舆情、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等工作能力,确保关键时刻不失声、不失察、不失管。

(五)拓宽传播渠道,努力搭建传播高效、覆盖广泛的“宣传矩阵”

高校党委要始终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自觉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把握互联网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加强校园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一是整合资源,推动网络媒体融合发展。高校网络新媒体平台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B站、知乎、易班等新媒体平台应有尽有,基本涵盖师生教学、科研、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应牢固树立“学生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的教育理念,统筹推进网络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建立新媒体宣传教育矩阵,连点成线、汇线成面,打造图文并茂、影音兼备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格局,让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占据学生的思想制高点。二是抢占先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传播效能。高校应该根据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特点选择意识形态传播的适当形式,积极主动回应师生关切的热点问题,抢占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显示度”和“存在感”。三是加强监管,确保网络阵地安全平稳。高校要健全审批备案制度,做好网络新媒体的准入审查,不给背景不明、情况不清、有可能传播错误思想的平台“留口子”。要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对网络信息内容、流向、流速进行必要的控制调节和分析研判,精准预测舆论动向,压缩“奇谈怪论”的话语空间,打好日常化监管和应急处置的“组合拳”,打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