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优教: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情感维度

2023-02-18陈爱华

关键词:党史中国共产党思政

陈爱华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党史对青年学生培根育魂的作用,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在学深学透党史故事方面下足功夫,不但要讲透党史故事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和历史规律,达到以理服人,还要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来讲党史故事,达到以情动人。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情感教育,大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理论教育。事实上,情感教育与理论教育并不矛盾,高校思政课也要辅以一定的情感教育,才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情感路径,着力挖掘百年党史的情感资源,揭示百年党史的情感意蕴,努力强化情感素养培育,优化情感叙事方式,创设积极情感体验,达到“以情优教”的良好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要从情感维度讲好党史故事

党史故事是协助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资源。高校思政课不但要讲透党史故事所蕴含的“理”:道理和理论,达到以理服人,还要讲清党史故事所蕴含的“情”:情怀和情感,要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来讲党史故事,达到以情动人。高校思政课从情感维度讲好党史故事,不但要挖掘党史故事的情感资源,还要以富有情感的教学方法来讲党史故事。

高校思政课从情感维度讲好党史故事,首先要挖掘党史故事的情感资源。高校思政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力量,驱动人们深入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学界普遍认为,情感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甚至有人认为,情感并不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实践活动[2]。教育教学不能脱离情感进行,而思政课教学与情感的联系更为紧密,情感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属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人的“情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物,还是感性的存在物,是情感的存在物。情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性。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情感存在物。教育者是富有情感,具有情感意识和目标的人,教育对象是富有情感,具有情感需求和期待的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思政课的重要前提和要求。其次,高校思政课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指向也包括培养学生情感发展在内的精神发展和价值需求。高校思政课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含了情感及情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直接从情感维度对高校思政课提出要求,要求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要求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指向来看,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还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等内容,即包括情感发展在内的精神发展和价值需求。这是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因此,高校思政课强调以情动人,要求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综上,高校思政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而百年党史故事充满浓厚的情感色彩,蕴含丰富的情感意蕴和情感资源,所以党史故事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情感资源。

高校思政课从情感维度讲好党史故事,还要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来讲党史故事。百年党史蕴含着丰富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何讲好党史故事,更好地发挥党史故事的育人功能,是亟需解决的难题。现代情感叙事理论认为,认知受情感影响,有利于读者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建立起读者与故事人物的情感共鸣、情感认同。党史故事的情感叙事方式就是对如何讲好党史故事的有益探索。它强调挖掘党史故事的情感意蕴,教师充满感情地去讲党史故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激发和升华,达到以情优教的良好效果。其一,情感能够极大引发学生对党史故事的兴趣。教师充满感情地讲党史故事,对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及时反馈,对学生的情感期待给予较好的满足,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就能激发学生对党史故事的兴趣,增强党史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当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焦裕禄的故事时候,真情流露,热泪盈眶,学生怎能不被吸引,怎能不被深深打动呢?其二,情感能够深刻影响学生对党史故事的理性认知和价值选择。党史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意蕴。当教师具有良好的情感素养,以情感叙事方式来讲述党史故事,给学生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更容易被打动,从而明确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促进理论学习、规范社会行为。例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人民至上”的时候,先从“半条棉被”的故事讲起,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更好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理论深意和政治意义。高校思政课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来讲党史故事效果更好。

综上,高校思政课从情感维度讲好党史故事,要充分利用党史故事的情感资源,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来讲党史故事,努力实现“以情优教”。值得注意的是,思政课讲党史故事要把握分寸,要精心挑选最经典、最有教育意义的党史故事。同时,从情感维度讲党史故事,必须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不能过于夸张和做作,否则就有“表演”的嫌疑,难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情感资源

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也是情感型政党[3]。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对民族的自豪、对政党的自信和对世界的担当,展现了世界大党的情感意蕴,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形象。”[3]百年党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丰富的情感意蕴,是一座丰沃的情感“富矿”,是高校思政课用之不竭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要善于挖掘党史故事的情感资源,深刻揭示其蕴含的情感意蕴。从总体上看,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各个环节都可以广泛利用百年党史故事及其情感资源,然而由于不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不同,融入的情感意蕴也应有所侧重。高校思政课是由理论课、实践课、选修课构成的课程体系。以下以五门思政课理论课为例,阐述高校思政课如何利用党史故事的情感资源。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融入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

唯物史观在坚持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前提下,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随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4]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因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坚持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肯定和尊重,坚持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尊重,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领导人民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集中体现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上。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不仅是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奋斗史。近代以来各个社会阶级、阶层,爱国志士都曾领导或者参与过改良、革命活动。虽然这些活动都失败了,但是中国共产党承认它们的历史作用和意义。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还体现在把握社会发展大势顺势而为,成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可以先以讲故事或者情景剧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党史佳话,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进而引导学生引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融入对人民的尊重、对政党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归根到底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百年党史中蕴含很多关于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温馨的互动故事,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要善于将这些情感资源有机融入教学中。例如,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时候,可以先以讲故事或者情景剧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半条被子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又如,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时候,可以先以讲故事或者情景剧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八角楼的灯光”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八角楼的灯光的隐喻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与信心。中国共产党确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革命道路并取得最终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推崇,也是对政党的自信。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重点融入对民族的自豪、对世界的担当

近代以来中国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然而革命先烈们始终对祖国怀赤子之心,始终保持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坚信中华民族必将走向伟大复兴,始终关注世界发展大势,充分表达了对民族的自豪,对世界的担当。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李大钊从容就义,刘胡兰视死如归,夏明翰坚持“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写出了散文《可爱的中国》……这些都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讲授爱国主义的鲜活素材和经典案例。讲授爱国主义时,要列举革命先辈为了民族、为了祖国,不惜付出青春和生命的典型事例。例如,可以让学生朗诵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一文,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国就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骨肉同胞,爱灿烂的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此外,“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应该有机地融入对世界的担当。我国是有担当、有抱负的大国,中国共产党是有担当、有抱负的大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富有创见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切实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维护者、推动者,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实践品格。“思想道德与法治”重在培养时代新人,要引导青年学生胸怀天下,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投身民族伟大复兴。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融入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也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大历史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至上”都表达了对历史规律的遵循,对人民地位和作用的确认。讲授唯物史观时先以讲故事或者情景剧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淮海战役中双方在兵力、武器装备方面的数据对比,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原理。此外,百年党史还有很多热爱真理、追求真理,为真理废寝忘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诗句,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热爱真理的情怀。这些都可以有机有效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例如,讲授关于“真理与价值”时,先通过讲故事或者情景剧的方式呈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什么是真理,真理的价值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真理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勇气。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融入对政党的自信、对世界的担当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要重点融入对政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这充分彰显了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要列举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成就和措施,例如,讲授“脱贫攻坚”时,可以先以讲故事或者情景剧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成就和意义。又如,讲授“生态文明建设”时候,可以先以讲故事、情景剧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何要提出并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意义。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要重点融入对世界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一带一路”的实践,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无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担当精神,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情感路线

高校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情感路线,关键在于教师。要强化教师情感素养培育,提高教师的情感素养,这是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前提和总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优化情感叙事方式,创设积极情感体验,这是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在教学方式方法的具体要求。

(一)强化情感素养培育

情感素养是指“对于情绪和情感相关知识的积累、相关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在具体场景中基于情感的表达、沟通与反思能力等”[7],主要包括情感意识、情感表达能力、共情能力、情感教育的能力。长期以来理性主义在哲学上盛行,“情感”被忽视、被边缘化甚至被矮化。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情感的教育功能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教师的情感素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信息化素养是重要的,而情感素养则鲜有人关注。随着社会学对情感的重新解读、教育学对情感的重新定位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情感向度”的重新发现,教育教学也开始了“情感转向”。教育教学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情感主体,教育必然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互动。这也意味着教师情感素养的价值回归,教师情感素养培育迫在眉睫。其一,要增强教师的情感意识。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教师情感素养的价值和意义。情感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工智能时代,情感素养更凸显教师难以替代的价值。此外,教师的情感意识及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也极为重要。试想,没有良好情感素质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其二,要提高教师的情感能力。教师要具有情感观察能力、共情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情感培养能力。简言之,教师的情感能力就是教师确立明确的情感目标,并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情感素养的能力。长期以来教育界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教学的情感目标,有时会把某些情感目标的内容放在素质目标中,即把情感目标认为是素质目标的一部分,这不利于确保情感目标的达成和评估。

(二)优化情感叙事方式

客观叙事和情感叙事是两种基本叙事形式。前者强调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后者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然而两者并不矛盾。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应该在坚持客观事实的前提下,采取更有温度的情感化表达方式。通过语言表达、细节描写、人物塑造、以情融理等方式,呈现党史故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其一,语言表达要“含”情。言为心声,讲故事宜用富有人情味的生活话语、大众化语言,更容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语速的轻重和停顿都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情感,不同的情绪、情感宜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首先要通过语言表达来传情达意。例如,《刑场上的婚礼》是悲壮的故事,宜语速较慢、语气沉重,但是陈铁军的呐喊“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则要讲得斩钉截铁,要表达革命者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其二,细节描写能“传”情。所谓细节描写,就是从微观角度切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细微之处体现宏观主题、传达深刻情感。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要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传”情。例如,《八角楼的灯光》通过毛泽东只点一根灯芯这一细节不但生动刻画出毛泽东的勤俭节约,更烘托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艰辛与不易,深刻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勇闯新路的革命精神。细节描写“有利于受教育者对党史故事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进而生成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形成持久的理想信念,将崇高精神深深地播种到自己的思想心田。”[8]其三,典型人物能“育”情。故事与人物形象分不开,一个优秀故事必定成功塑造了一个或多个典型人物。党史人物既包括众多正面党史人物,也有少数反面党史人物。应当多选择正面人物,把党史中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讲得有血有肉、可亲可爱、可敬可佩。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要善于通过典型人物来“育”情。百年党史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如抗日女英雄赵一曼,铁人王进喜,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张桂梅等,这些典型人物为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代入感。

(三)创设积极情感体验

“身临其境是最好的情感体验方式。”[8]学生由于受时空限制,不能完整把握党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前因后果,也很难真切理解党史人物的情感,而通过现代教育新技术、新载体可以再现党史故事发生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其一,创设党史故事的情境。利用VR、AI 等数字化技术,还原党史故事发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与党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互动。例如,通过AI 技术让学生与青年毛泽东进行互动,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如“您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青年毛泽东能根据数据和材料给予快速准确的回答。这种利用现代新技术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伟人的精神品质和胸怀,拉近与伟人的距离,进一步激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其二,情感互动体验活动。通过场景布置等方式尽可能还原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党史故事中的角色,从中深刻体会党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以《峰回路转上井冈山》为题,让学生根据毛泽东上井冈山的党史故事,自行查阅党史资料,并完成撰写剧本、表演、拍摄等任务。在这种互动体验式的活动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毛泽东上井冈山的背景和所承受的压力,体会到寻找适合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易与艰辛。其三,党史故事相关游戏。红色剧本杀是近年来很受青年群体喜爱的游戏。红色剧本杀是红色文化与剧本杀游戏的有机结合。它以革命真实故事为背景、革命人物为原型创作红色剧本,通过创设历史场景、扮演革命人物、演绎革命故事来达到教育目的。例如,红色剧本杀《寻找共产党宣言》,以“五四运动”前后为时代背景,学生可以选择扮演有志青年、觉悟工人、觉悟记者、进步学者、爱国商人五个不同的角色,并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行为。

总之,高校思政课从情感维度讲党史故事更能感染人、打动人,要善于挖掘党史故事的情感资源,要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来讲党史故事。高校思政课从情感维度讲好党史故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强化教师情感素养培育,提高教师的情感素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优化情感叙事方式,创设积极情感体验,通过“引情入教”达成“以情优教”的效果。

猜你喜欢

党史中国共产党思政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