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西农537 及栽培技术
2023-02-18杨明明焦竹青赵万春李晓燕
杨明明 焦竹青 董 剑 高 翔 赵万春 李晓燕 崔 超 赵 扬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 河南省焦作市种子管理站,焦作454000)
我国的小麦总产量最高,同时消费量也最大。保持高产和稳产对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匮乏[1],因此,增加小麦的总产量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化,干旱、高温等多种极端天气频发,这对小麦产量构成严重威胁[2],一直以来,我国育种家始终致力于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西农537[(周98165/西农4211)/九麦2 号]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而成的具高产、多抗等优点的小麦新品种。周98165 具有高产、耐后期高温、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好的特性;西农4211 的穗大穗匀、亩成穗多、耐寒性好、中熟、综合抗病性突出。父本九麦2 号成穗率高、抗倒伏性好、成熟落黄好。
2008 年以周98165 与西农4211 的杂交后代为母本、九麦2 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在杂交的F1中,生长健壮、株型结构合理、分蘖力强,并且具有多重抗病性和落黄好的植株被混收混脱;2009 年从F2群体(1500 余株)中根据植株综合性状选择65株,经后续人工考察籽粒性状保留42 株;在F3中2010337-8 株系表现突出,具有叶片干净、半冬性、穗大穗多、半矮秆、抗病性好、中熟、落黄好、品质佳的特点,优选30 株;2014-2015 年度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品比试验,以高产、多抗、综合性状好的2010337-8-6-12 品系稳定出圃,同时对高代品系继续优中选优;2015-2016 年度继续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品比试验;2016-2018 年度参加关中灌区小麦区域试验水地组;2018-2019 年度参加陕西省水地生产试验。2020 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陕审麦2020005 号)。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西农537 属弱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小偃22 相当。亩有效穗数44.4 万穗,每穗结实数35 粒左右,千粒重41.3g。株型半紧凑,株高81.2cm。幼苗生长呈现半匍匐状,生长势和分蘖能力强,冬季抗寒性较好。植株蜡质,穗层较整齐,穗下节中等,旗叶短小而上挺,干尖重,抗倒春寒能力一般,穗呈纺锤形,排列紧凑,白壳,短芒,具有很好的结实率,籽粒琥珀色、饱满、半硬质。茎秆弹性好,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经接种鉴定:免疫条锈病,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该品种适宜在陕西关中灌区及黄淮南片相似地区种植。
1.2 品质经陕西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品质分析室分析:籽粒容重826g/L,蛋白质含量(干基)15.3%,湿面筋含量36.0%,硬度60,吸水率60.4%,沉淀值38mL,形成时间5.7min,稳定时间3.3min,角质率98%,最大拉伸阻力239E.U.,拉伸面积68cm2。
2 产量表现
2014-2015 年度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品比试验,其中临渭区每hm2平均产量7765.5kg,比对照品种小偃22 增产6.20%;三原县平均产量7617.0kg,比对照品种小偃22 增产6.80%;杨凌点平均产量8280.0kg,比对照品种小偃22 增产15.80%;10 个点平均产量7777.1kg,比对照品种小偃22 增产7.50%。2015-2016 年度继续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品比试验,10 个点每hm2平均产量7645.5kg,比对照品种小偃22 增产11.60%。2016-2017 年度参加关中灌区小麦区域试验水地组,10 个点每hm2平均产量8688.3kg,比对照品种小偃22 增产6.93%,列参试品种第3 位;2017-2018年度续试,10 个点平均产量7665.6kg,比对照品种小偃22 增产7.27%,列参试品种第1 位。2018-2019 年度参加陕西省水地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8260.5kg,较对照品种小偃22 增产1.35%。
3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3.1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在前茬作物收获后采用机械进行秸秆还田,并对土地进行深耕细耙,使土面平整、无大块土壤,且上虚下实。在旋耕整地的同时每667m2施用三元复合肥(N∶P∶K=15∶15∶15)50kg。精细整地保障了出苗率,充足的底肥能够提高作物营养生长阶段的苗情。
3.2 足墒适期播种该小麦品种为弱冬性,适宜在关中地区日平均温度17℃左右播种,即每年10 月10-20 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时应力争足墒播种,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左右。
3.3 合理密植合适的成株数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在前期整地、播期和墒情合适的条件下采用常规机械进行播种,每667m2适宜播量为7.5~10.0kg,晚播应适当增加播量。该品种前期每667m2适宜基本苗为16 万株,在冬前分蘖至50 万~70 万株,春季分蘖达到70 万~80 万株,成熟期有效成穗数40 万~42 万株。
3.4 病虫草害防治冬前日平均气温达10℃以上,杂草3~4 叶期、麦苗3~6 叶期对田间杂草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除草剂[3],同时加强对地下害虫、麦黑潜叶蝇、灰飞虱、叶蝉和胞囊线虫病的防治。“一喷三防”指通过一次性喷施杀菌、杀虫、叶面肥等实现防虫、防病、防热干风的目的。扬花期进行“一喷三防”喷施粉锈宁、氧化乐果可兼防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同时应早控条锈病、白粉病,科学预防赤霉病,重点防治麦蜘蛛、蚜虫、吸浆虫。
3.5 水肥管理根据冬前降水和土壤墒情决定是否灌冻水,需灌冻水时,最好在昼消夜冻时灌溉,时间一般在11 月25 日至12 月5 日。结合冬灌每667m2追施尿素5~8kg,可增加分蘖,提高成穗率。冬季适时镇压,弥实地表裂缝,保墒防冻。返青期、起身期一般不浇水,不施肥,若0~20cm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可适当灌水补墒。拔节期重施肥水,促大蘖成穗和穗花发育,一般在4 月1-10 日结合浇水每667m2追施尿素18kg 左右;抽穗至灌浆期是决定小麦结实率的关键时期,适时浇好孕穗灌浆水,4 月25 日至5 月5 日可结合灌水追施尿素2~3kg。
3.6 适时收获在合适的时期对小麦进行收获,不但可以提高小麦产量,而且还可以提升其品质。通过综合考虑穗的成熟度、茎秆黄化程度、气候条件等因素,以确定适合的收获时间,既要保证成熟度也要避开烂场雨,防止穗发芽。
3.7 保持品种种性和种子生产的技术要点一是建立“穗行圃-原种田-种子田”三级良繁体制,保持品种种性;二是加强田间管理,去杂去劣,确保种子生产质量;三是适时收获,单打单晒,避免机械和场地混杂。
4 展望
小麦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手段是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多倍体育种、分子育种等多种途径来提高产量,同时形成具有多抗特性的品种。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各种生物胁迫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小麦选育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环境及生态状况来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育种目标,如:缺水的地方适合在培育节水型小麦的基础上来改良其他性状,烂场雨频发的地方应以抗穗发芽品种选育为主,锈病频发的区域应以抗锈病品种选育为主等。选育具有较强抗病、抗逆能力的多抗品种,可以达到提高小麦总体抗性的目的,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
西农537 具有高产、茎秆弹性好、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综合抗病性高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水平较为均衡的品种。在小麦育种中,可利用其作为亲本,选择抗寒性较好的品种与其进行组配,从而获得强优势杂交组合,并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