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市场化新机制
——碳普惠在北京市应用的研究
2023-02-18王继龙冉霞北京节能环保中心
文_王继龙 冉霞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考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更需要在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全面降低能耗、物耗,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倡导绿色消费,意味着人人都是绿色低碳理念的践行者,而持续激发广大市民主动参与绿色低碳热情的关键是构建起一套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通过“参与低碳,反馈权益”的方式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形成长效的互利模式。碳普惠就是一种充分体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各方参与原则的节能减碳激励机制。设计科学、运行有效的碳普惠可以进一步扩大绿色低碳产品的消费和供给,对于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良好格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 “碳普惠”的概念及特点
碳普惠,即减碳普遍受惠,主要是指对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产生的减碳量进行量化,通过商业激励与政策激励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方式对量化的减碳量给予奖励的市场化机制。
碳普惠是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居民生活减碳的一种探索,通过碳普惠服务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居民在衣、食、住、行、用等生活各领域的减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纳入个人“碳账户”。“碳账户”可通过兑换各种商业优惠等方式实现“变现”,进而在需求侧引导并鼓励居民不断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碳普惠机制示意见图1。在供给侧,为居民提供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机构将会采取更多营销手段以实现销售更多绿色低碳产品或服务的目的,营销的过程实质是为居民提供商业优惠的过程,并可促进供给侧技术创新升级,实现低碳的价值传递。同时,可延伸至碳交易市场,吸引金融机构进场,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建共享低碳城市的新局面。
图1 碳普惠机制示意图
2 碳普惠在国内开展情况
2.1 主要省市进展
从碳普惠平台参与主体区分有以政府为主体和以企业为主体两大类型。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山东省、河北省、深圳市等地相继出台了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或征求意见稿),提出构建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建设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一些地方政府主导推出了各自的减碳行动。
广东省“碳普惠制”。2015年,广东试点碳普惠制,对小微企业和居民的节能、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分类回收、低碳出行、低碳产品使用、植树造林等方面的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并发放虚拟兑换券——碳币,碳币可用于兑换平台上的优惠与服务。
深圳“绿色出行碳账户”。2015年9月深圳市推出“绿色出行碳账户”,由市民自愿登记, 给予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积分奖励,积分可用于兑换某些电子产品以及生活用品优惠券。
南京市绿色出行积分。2016年3月南京市发布“我的南京”手机APP平台,设有“绿色出行”板块,市民可通过骑自行车、乘公交、坐地铁、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来赚取绿色积分,积分可到绿色商城里兑换商品。
武汉“碳宝包”电子商务平台。2016年5月武汉市发布“碳宝包”微信公众号,平台以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为试点的鼓励社会大众绿色低碳出行并辅以碳积分兑换优惠。
青岛数字人民币碳普惠平台。2021年6月底,全国首个以数字人民币结算的碳普惠平台——“青碳行”APP正式上线。平台在地铁公共交通基础上核算用户出行的碳减排量,鼓励居民减少自驾车而更多利用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方式绿色出行,让居民获得触手可及的现实收益,不断提升广大市民对节能降碳工作的责任感、参与感和获得感。
苏州市建立“碳账本”。2021年苏州市作为全国首个建立碳账本的城市,设立了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从政府、企业、个人的角度累计减排量,形成苏州市政府碳账本、企业碳账本和个人碳账本。个人碳账本作为未来个人的绿色资产,还可获得公益、政策等方面的激励。“碳账本”的创立或将成为以后个人、公司贷款的重要参考。
2016年来,以蚂蚁、京东、百度、美团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围绕公众的衣食住行用等减碳场景,推出了“蚂蚁森林”“滴滴绿洲”“京东集团-清流计划”“百度农庄”“美团外卖-青山计划”“蔚来汽车-蓝点计划”等碳减排计划。这些计划将生活消费端的碳减排量“零存整取”,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方式鼓励个人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2 存在问题分析
政府为主体的碳普惠平台优势是公益性强,对个人用户来说可信度比较高。但这类平台同时面临三大挑战:①物质激励较小,公众感知度和参与度不高;②缺少互联网企业的广泛参与和数据支持,碳减排量统计难、更新慢;③可持续性不强,难以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企业为主体的碳普惠平台存在的问题,一是应用场景单一,企业的减排激励产品具有明显的面向市场的商业属性,无法体现碳账户的公平性;二是由于没有底层碳减排计量平台,每个人在不同的平台之间产生的碳减排量无法打通,无法形成个人碳减排总账本;三是无法形成各地区公众减排碳账本,无法与政府引导公众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的激励进行对接。另外,无论是政府主体还是企业主体,都缺少统一适用的碳减排计量标准体系,打通各环节各平台的系统性减碳核算规则缺失,激励机制不到位,市场化模式有待优化。
3 碳普惠的优势及在北京市应用的意义
3.1 有利于推动碳排放快速下降,有效助力北京市“双碳”目标实现
近年来,北京市已经进入碳达峰的平台期,工业领域碳排放虽已实现稳中有降,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继续保持增长,两者排放量之和占全市比重超过3/4。通过实施碳普惠,充分挖掘衣、食、住、行、用等环节的减碳潜力,可实现建筑和交通领域碳排放的稳步下降。根据咨询机构2020年发布的《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报告研究显示,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型城市居民在衣、食、住、行、用五个消费领域十三个场景下,人均年碳减排潜力约为0.55~1.13t,以此估算,北京市碳减排量约为1200万~2470万t,潜力巨大。
3.2 有利于推进城市治理模式改革,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格局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北京市碳排放来源类型多,采取以政府或企业为主体的单一治理模式很难持续奏效。“碳普惠”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有效链接,有助于破解全面节约的难题。突破以往单一治理模式而转变为多元化“碳普惠”机制,推动城市社会治理模式从过去“强制+约束”模式而转向尊重企业和市民意愿的“自愿+激励”模式,充分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和企业、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是通过治理模式改革促进绿色发展格局形成的重大举措。
3.3 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形成低碳消费拉动低碳生产的绿色发展新链条
碳普惠注重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低碳性。通过实施碳普惠,从消费侧引导、刺激、制约,可以反推供给侧改革,促进供给侧投入更多营销经费及技术更新进而生产更多绿色低碳产品,促进政府提供更多绿色低碳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盘活社会活力,进一步刺激消费侧使用更多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良性循环。
3.4 有利于激发数字经济赋能碳减排,加速推进北京市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进程
2021年8月,北京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并发布实施方案。碳普惠制实质上是结合数字化技术、市场化手段,外加政策推动的综合性绿色碳减排行为激励机制,通过数字经济赋能碳减排,运用互联网平台、区块链技术,及时全面串联市民在所有情景下的项目减碳量以及“碳账户”信息,正是碳普惠机制长效运行的技术基础,也是数字经济在双碳领域应用的重要场景,同时也有利于加速我市数字经济城市建设进程,实现人人参与,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
3.5 有利于探索区域碳减排新模式,加快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目前,国内大部分碳普惠项目都有地域限制,即碳积分大多产生于当地,也基本只能在当地兑换奖励。实际上碳普惠从技术角度出发不存在地域限制,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交易规则和标准、加强市场互联互通,实现区域间协同减碳。京津冀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通过建立统一的碳普惠运行平台或者平台权益互认机制,可以使碳普惠成为推进京津冀地区在双碳领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4 北京市应用碳普惠的总体考虑
4.1 总体思路
以“绿色低碳,普惠大众”为核心理念,以率先建立覆盖领域最全、参与类型最多、活跃度最高的可持续碳普惠机制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众主体、逐步深化、创新引领”的工作思路,统筹布局碳普惠建设和节奏,积极开发碳普惠场景和项目,拓宽完善消纳渠道,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科技赋能,全面打通上下游价值链,将碳普惠打造成北京市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成为全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特色品牌。
4.2 主要任务
4.2.1 研究建立支持碳普惠应用的政策体系
出台《北京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及相关专项操作细则,明确碳普惠体系的顶层设计、技术规范、操作规则、业务流程、平台对接等,规范参与各方的权力责任关系,设立全市开展碳普惠的管理及运营机构,建设全市碳普惠统一平台,在兼具公平性与开放性的基础上,引入商业资源,广泛对接各类企业碳积分平台。
4.2.2 研究制定碳普惠应用场景减碳量核算标准体系
围绕本市数字技术应用较为成熟的碳减排场景,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开发,逐步扩大”的原则,将个人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低碳行为逐步开发为标准化的个人减排场景。近期,可将使用绿色家电和清洁能源、绿色出行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循环包装和二手商品交易、在线办公、旧衣回收等减排场景纳入;中远期,可设立光盘行动、拼车出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等减碳场景。
4.3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形成消费端和生产端碳减排全链条闭环
据调研,生产企业和金融机构均对参与碳普惠表现出浓厚兴趣。生产企业有意愿将更多营销推广经费投入到碳普惠的商业激励中,可通过对购买低碳产品而获得碳积分的消费者提供积分兑换服务(如积分抵现金、换产品保养等)来刺激消费者购买更多低碳产品,增加客户粘度和活跃度;金融机构看中碳普惠减排量及客户群体的潜在价值,可通过为碳积分高的客户提供优惠的金融产品,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无论生产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希望投身于“双碳”工作中,展示企业绿色形象,践行企业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各自的碳普惠分平台,各分平台加强信息对接合作,严格按照碳核算方法和标准生产碳减排量,统一纳入市级碳普惠平台,实现碳积分互信、互认、互通,打通全链条全环节的减碳核算通道。按照“成熟一项,接入一项”的原则,逐步形成个人生活消费端全场景碳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