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遗产调查研究
——以辽南地区石河村为例
2023-02-18汪紫晨
宋 娇 汪紫晨 李 茉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调查研究是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的第一步。本文以辽南石河村乡土建筑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总结梳理其历史沿革、规格形制和平面布局、保存现状等,建立较为详实的石河历史文化建筑遗产资源库,为石河村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对延续乡土建筑遗产文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 绪论
1.1 调查目的
(1)提高对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视。我国乡土建筑研究始于40年代对传统民居大量调研。总体而言,乡土建筑往往由于年代较晚,又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因此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且现今乡村建筑遗产保护存在“大拆大建、千村一面、旅游污染、文化缺失”等问题,需加强乡村建设的紧迫性。单霁翔认为乡村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应基于深入的遗产资源普查,积极编制保护规划。保护政策应坚持乡村建筑真实性与完整性:不得损害建筑遗产价值特色,且应统筹考虑人文、环境、建筑等要素。
石河地区分布着许多历史文化建筑,但它们却处境堪虞。烽火台—被列为辽宁省第七批省级文保单位,在村落发展中仍被忽视,无人管理。何况尚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它们的传承与保护更加艰难。深入了解后发现,石河村历史文化建筑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它们潜在价值的认识不足。因此需要构建石河村的历史文化建筑遗产的认知与评估体系,而调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是第一步。
(2)延伸乡土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让乡土建筑遗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调查发现,石河村走的乡村振兴道路背后的文化内核是满族文化。长远来看,以单一文化作为村子发展支撑是略显苍白无力的。现如今石河村有这样深厚的建筑遗产文化内涵,何不用之?二者相辅相成,走可持续、坚定的乡村振兴道路。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等方法。为保证调查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一是文献收集、阅读及分析,主要涵盖历史文化建筑的相关文件、报道、专著、历史故事及图片等;二是针对不同人群制作了调研问卷;三是通过卫星图片绘制了1:500地形图,方便走访与定位。基于前期的工作资料,对村干部、村民、游客进行多次深入访谈,了解聚落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村民社会生活交往、民间信仰等,进一步了解他们对本土历史文化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通过实地调查测绘,基于客观的保存现状,绘制图纸,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之处[1]。
2 石河村建筑遗产调查评估
2.1 调查对象的确定
根据本地标准,确定乡土历史文化建筑。首先明确本次工作的“历史建筑”的定义辨析标准为——自2008 年起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大连市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方法或条例。2021年起施行的《大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十二条明确提出了“历史建筑”的申报标准。从条例分析得出,建筑年限、地域性、文化价值是大连市历史建筑认定的关键。
2.2 石河村建筑遗产主要类型
通过对石河村建筑遗产的调查总结,依据相关条例,将石河村的建筑遗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上作为交通中心或军事要地的建筑-军事防御类建筑(石河驿城、烽火台、碉堡);二类是具有宗教信仰的庙宇类建筑(九莲古寺、三圣寺)。这些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是石河村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2.2.1 军事防御类建筑
从汉晋时期的邮路节点到明初为防倭寇,辽东之地设烽火台以递军情;二战时期苏联在此地建设碉堡,成为驻防苏军在石河境内构筑的重要防御工事等等,都说明石河地区,历史以来,都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意义,也应势产生了许多值得探究的军事防御类建筑。
(1)石河驿城
a) 石河驿城的历史沿革
1368年,明廷初定,南北朝封建诸侯混战,日本沿海地区的封建主在各诸侯的支持下,联合武士、海盗等在明沿海一带大肆烧杀抢虐,辽东海运被迫中断。明廷对此高度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发布防倭禁海诏令,明成祖朱棣更大力修筑海防要塞以抵御倭寇[2]。
永乐八年(1410年),刘江即任为辽东总兵,负责辽东沿海的防务。为了飞报军务、运送军需物资,刘江在辽东建立了大量的驿站,增修城堡,并依城堡筑烽火干线。在马石津(今旅顺)通往襄平(今辽阳)的一线要塞之地共设12 处驿站,即辽南驿路,均建有驿城。石河驿城作为金州卫的重要据点,也是海防要地。史记,石河驿城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也有始建于永乐十三年前后之说),位于金州城与复州城之间(经考其位置应在今石河街道内),因明永乐年间在此设驿站故筑此城。
清代,石河驿城的军事要塞功能逐渐消逝,直至彻底丧失。地区性的急递铺逐渐取代了驿站,盛京 29 驿中,辽南复州、宁海县(今金州)内驿站被裁,设若干递铺,各铺置铺兵一人。辽阳至金州间的大大小小铺司中,石河已不在其列。至 19 世纪末叶,晚清驿站已成传递效率极低、贪污腐化最严重的官僚机构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奉天文报总局成立;翌年七月,奉省驿站递铺全部裁撤。清末,石河驿城被废弃,并最终坍塌无存,但石河驿却逐渐成为连接金州和复州两大辽南重镇的枢纽。
b)石河驿城的规格形制
史籍关于石河驿城的记载较少,《辽东志》[明]记载,石河驿“在复州卫南一百二十里”,《盛京通志》[清]卷十五《宁海县·城池》记载:“石河驿,城北六十里,周围一里二百四十步,南北二门。”《大连通史》记载:石河驿城实测遗址周长约366米,四边长各91.6米,占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有南北两门。除此之外,石河驿城的具体位置和空间实体缺少记载,无从得知。但可类比考证,进行石河驿城的推想。牧城驿作为辽南驿路的其中一处,且与石河驿地理位置相距较近,其参考价值较大。石河驿城现如今已荡然无存,仅有残墙图片可考,与牧城驿古城北门旧照对比,其用材都是大方石砌,中间夯土,用材的一致性更加映证了其可参考性[3]。
图1 石河驿城推想平面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大连通史》、《甘井子文史》相关文献描述绘制]
(2)石河烽火台
a)石河烽火台的总体概述
石河烽火台为明代石河驿城所辖的三大烽火要台之一,坐落于石河街道石河社区隋家沟屯东台山顶,被称为“石头寨台”,是明烽传系统的重要一环,其余两座分别为“平岛台”(位于现石河街道簸箕岛)、“孛兰店台”(位于现普兰店孛兰山)。烽火台旧称“烽燧”、“封堠”、“烽台”,或砖砌或土筑,派卒宁卫,是古代军队中重要的警备设施和岗哨。因常用狼粪焚烟,又称之为“狼烟台”。
b) 石河烽火台的平面布局
烽火台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为台体,下为底座,石砌有外廊,砖砌则无。石河烽火台为石筑式,由当地所产青灰色石灰岩块垒砌而成。1923年,日本人佐田弘治郎对石河烽火台进行了测量,并绘制了草图,据其记载:石河烽火台的底座为正方形,边宽8.3米,底座上垒砌烽火台,烽火台亦为正方形,边宽为2米,高约6.6米(略残)。烽火台有正方形石砌外防护墙,防护墙边长21.5米,高2.9米(已残),内侧距烽火台壁6.6米。外防护墙的四角均有角台,角台突出部分约为3米和2.4米。外防护墙西壁中段底部有出入口,高约1米,宽约0.8米。至20世纪90年代初,石河烽火台损毁严重,大部分只辨其轮廓。90年代末期,金博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修复,2003年又进行了整体性维修,修复了台体、外防护墙。2007年5月,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缺少管理维护,荒草丛生,石河烽火台又出现破败之势。
图2 石河烽火台平面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佐田弘治郎的实地考察记载资料绘制]
(3)石河碉堡
1945年,苏军在石河街道石河村西小山山顶建造了三座碉堡,分筑于山顶的东南、东北、西南方向,并分别扼守其对应方位,三座碉堡均采用钢筋、水泥通掺入小鹅卵石砌筑而成,异常坚固。一条深1米,宽0.8米的战壕将三座碉堡连接,占地面积共约20000平方米。石河碉堡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而连接三座碉堡的战壕则被土石填埋,已不可变。自苏军撤离后,石河碉堡的逐渐失去军事价值。2009年,石河碉堡旧址被列为大连市第二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2.2.2 宗教庙宇类建筑
(1)九莲古寺
a)总体概况及历史沿革
九莲古寺,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街道东沟的九莲山南麓,是佛教庙宇。1992年,九莲寺重修,在对原有的寺院废墟进行清理时,曾发现数座石碑、残缺的石像及建筑构件,将其拼凑起来,确定为清代光绪年间的石碑。据此推断,九莲寺或始建于明朝初期。《金县志》中载:大寺庙始建于明代;《大连市志—宗教志》第三章佛教记载:“大寺庙,位于金州石河镇东沟村,始建于明,已毁。”
1966年,九莲寺遭破坏。1992年,在石河政府与当地的好心人的共同出资下,九莲古寺得以重修。于原址上修建了三座歇山顶正殿,并于原址左前方重建了钟楼。正殿是大雄宝殿,九莲古寺得以恢复原貌。又经过1998、2002、2003年的几次扩建后,九莲古寺已焕然一新,得以重振佛法。
2005年4月,九莲寺被正式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b)现存历史建筑概况
九莲寺东西宽65米,南北长200米,占地60余亩,总面积9000余平米。沿中轴线布置有三进院落,建筑形体主次分明。寺庙依山而建,有正殿有厢殿、有台有亭、有廊有轩,错落有致。现存的九莲寺建筑总体多为歇山顶,屋顶作脊、脊上做吻兽。
下院为建筑的前导部分。寺入口处修建了开阔的广场,广场前方置一尊弥勒佛祖,建筑秩序由此拉开序幕。弥勒佛身后是一开阔院落,以方石铺地。两座双层歇山式建筑分列东西,分别作禅茶室、念佛堂和法物流通处。一尊白玉卧佛置于弥勒佛正后方。卧佛后即是宽大石阶,通往天王殿。
沿石阶而上为第二进院落,此为九莲寺主体部分。首先入目是一排东西走势、装饰精美的亭廊。其两端为亭,左悬钟,右悬鼓,取其晨钟暮鼓之意。穿过亭廊,便是九莲古寺的第一座大殿天王殿,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天王殿西侧为土地殿和护法殿,东侧为城殿,文昌殿。四间偏殿均为单檐歇山顶,佛像形象优美生动。天王殿后第二进大殿即准提佛母殿。庄严恢宏,青瓦黄墙红柱。准提佛母殿的左右两侧分别为关公殿和龙王殿,均为单檐歇山顶。
沿中轴线继续拾阶而上,行至半山腰,青瓦黄墙的山门耸立其上。有一大宝鼎置于山门正对方向,高 3.96 米,象征吉祥顺意。宝鼎的正北方是大财神殿,为九莲古寺的第四进大殿。大财神殿的东侧为观音殿,西侧为地藏殿。出大财神殿,拾级而上,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九莲古寺第五进大殿,也是全寺的核心建筑,巍峨壮丽。登殿四望,已临空于山峦之上,将整座寺庙尽收眼底。入目是郁郁葱葱,建筑楼阁掩映其中,一派清幽古色。
(2)三圣寺
三圣寺,原称为佛爷庙,坐落在金州石河小黑山接近主峰顶的悬崖之中,远观只能窥其一角,可谓“深山藏古寺”。佛爷庙始建于明代,前墙、侧墙、房盖前半部由花岗岩条石建成,后半部则依石壁凹洞而成,石条间全由米汤和石灰浆粘接,非常坚固。原为道教主题,现改为佛教,供奉释迦摩尼、阿弥陀佛和东方药师。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庙内古佛像、古钟、石碑、庙门匾额等皆遗失。面积约十平米有余,一半在巨石下,后屋顶以巨石为盖,石块垒砌的墙与山石相连,庙前的临崖小平台上有立过碑的痕迹,至今碑底的石榫仍存。
图3 三圣寺测绘图纸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现场测绘资料绘制]
3 结语与展望
石河村的建筑遗产是石河村更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容器。本文对石河村历史文化建筑遗产进行了调查,总结了建筑遗产类型,详细阐述了各个建筑的历史沿革、平面布局等,并推想绘制了相应的图纸。虽具有局限性,还需要更多文献补充,但期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使社会各界看到乡土建筑遗产的价值,也期望对后续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起到一定的基础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