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Zine! 流动的口袋

2023-02-18文并图黄睿哲浙江大学

大学生 2023年1期
关键词:口袋衣服流动

文并图/黄睿哲(浙江大学)

Zine是单词Fanzine的缩写,源于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地下音乐与电影文化。当时的年轻人会使用low-fi的影印机打印自己做的小册子(Fanzine),在小范围内传播对音乐与电影的热爱。他们将强烈的个人情感倾注在Zine大胆而独特的视觉风格上。

如今,Zine指的是发行量小的自出版物,它的创作内容不限、形式不限、载体不限。Zine带有极大创作自由度和个人视角,用艺术化的方式成为个人和小众圈层的表达媒介。随着网络的加速发展,Zine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与更多的传播途径。数以万计的艺术家参与Zine书展、Zine研讨会,打造Zine书店、Zine文化节……Zine文化不断蓬勃发展。

1.《流动的口袋》

2.买冰糖葫芦的女人

角落里的特别Zine

如果你在2022年的初冬走进浙江大学的月牙楼,一定会被眼前纷繁奇特的手工书所吸引。或驻足观赏,或饶有兴趣地拾起一本Zine细细翻阅。这里是《传播思想史》的课程展览——“Zine!Zine!Zine! 流动的思想”。

展览上不乏形式各异,风格感极强的各色Zine,表达着同学们对流动思想的无尽想象。其中,除了传统纸媒的手工书,有同学以卷纸记录厕所读物的演变,有同学用韧性极好的竹篾诠释文字的流变,更有同学用层层变大的枷锁隐喻思想的束缚,呼唤创新的思想……作品表征了同学们理解媒介的逻辑,彰显着创作者涌动的灵感。

在摆放着二维空间的Zine的展览台之外,在展区的端点处,静静地挂着一件略有掉色的灰绿色夹克。不少观者走近这件夹克时,只觉这衣服是展区边界的标识,便匆匆路过。不承想,这也是一件特别的Zine。

透过取景框的灵感邂逅

9月的最后一节早八课上,大家都沉浸在即将放假的躁动中,霄老师开始介绍期末作业的展览方案,Zine的概念第一次闪入我的大脑。自由的创作、个性的表达,在论文、考试大行其道的当下,如此别致的作业形式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听着霄老师的布置:“请大家从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出发,联想或云或水的流动意向,用流动的载体记录流动的思想,试着去理解媒介,反思媒介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台上声音未落,台下议论渐起,假期的狂欢与思维的迸射叠加,同学们陷入了热烈的讨论。

坐我身边的椰姐唠嗑道,小时候订牛奶的回忆特别有趣,回收的牛奶瓶在牛奶生产线、不同人家间流动,不失为独特的媒介。她想把Zine做进曾经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牛奶箱,记录社会中媒介的变迁。我想从她的奇思中汲取些灵感,但又明白自己在构思方面是不折不扣的慢热派。不急着想也罢!于是,在下课人潮的哄闹声中,我走出了教室。

乘着假期的空隙,我来到了人头攒动的长沙坡子街。长沙给我带来了传统与现代的冲击感。我穿梭在街角昏暗的巷子里,巷子尽头闪耀的霓虹灯点缀在有些年代感的低矮房檐上,象征着时尚、潮流的IFS国金中心高楼从街后探出一隅。两个时空似乎被压缩在一个平面内。我站在街头,按下快门。盯着取景框里的照片,我脑海中的灵感开始浮现。

照片里,一辆载着冰糖葫芦的木头手推车穿行在现代化的步行街上。小时候,这样的小推车常常会出现在家边的小路上、校门口、公园边。我不由一阵恍惚,两个格格不入的场景被一辆冰糖葫芦手推车串联了起来。照片中的手推车缓缓地从暖黄的灯下驶向赛博朋克的现代街区,正如流动的时空。小推车可以随时停下,定格在时代的一瞬。

流动的时空与交织的故事,社会风尚的定格与时尚潮流的反思,我展开了作品构思。

那么,我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媒介来承载这样的思考呢?

找到媒介了

我不得不承认,创作的过程往往充满妙不可言的缘分。我和下一个灵感的相遇,再一次源于巧合的瞬间。

不知是国庆假期玩得太疯,还是一向起床困难,国庆后那一周,我几乎天天踩着上课点进教室。起床,找电瓶车,掏钥匙,每一步都不浪费一点时间。好巧不巧,那一天我醒得格外晚,那把钥匙埋得格外深。我急躁而费劲地在口袋里胡乱摸索,好不容易触碰到了熟悉的金属柄,却死活拉不出来。不妙,好像卡住了。我再猛一发力,不错,钥匙掏出来了。然而当我一低头,却瞅见一截长长的线在口袋外头飘着,我再定睛一看——口袋破了。

口袋被扯破了,我不由觉得郁闷。那口袋死死地咬在衣服上,为何宁愿破了都不愿松口一丝?既然口袋是死的,那就由我来让口袋流动起来吧,我琢磨着。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衣服是肌肤的延伸。口袋附着在衣服上,不也是一种媒介吗?裁缝在口袋里放卷尺,企业家在里头装名片,玩具店主在里面塞上能逗小朋友开心的泡泡糖。每一个人的口袋都能勾勒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形象,都塞满了一个个有张力的故事。

Zine的本质是书,书的核心是有阅读顺序的读物。我将一个个孤立的口袋连接起来,把一个个故事装进口袋。那么,故事呢?服装的媒介变迁浓缩了社会的变迁,我将视点聚焦回我的家庭。我开始好奇我的外婆、爸爸、妈妈在20世纪所穿的服装与其背后的故事。我与家人们畅聊了一个下午,从的确良碎花裙的热潮,聊到大翻领西装的风靡……我得到了一组承载家庭记忆的老照片,一窥不同时代下的流行与时尚。

源于冰糖葫芦手推车和破损口袋的两条思绪开始汇合、不断交织,《流动的口袋》逐渐清晰。

3.口袋设计手稿

4.口袋内页的老照片

5.作品简介

6.《流动的口袋》卷尾语

制作

那件破了口袋的衣服成为了我的“书脊”,朴素的底色也贴合了20世纪末的时代色调。 我邀请了服装设计系的伙伴对我的衣服进行了“魔改”。15个形状样式各色的口袋分布在夹克的四周,成为Zine的“书页”。电话、电台,这是20世纪末国内的主流媒介。咖啡馆作为口头传播的集散地,在那个时代愈发流行。这些媒介元素都嵌入了口袋的视觉设计,为Zine打上了时代烙印。

为了突出作品的流动与冲突感,我选用一根荧光黄弹力带串联起各个口袋。热熔枪将飘带牢牢固定,亮眼的飘带浮动在灰绿的底衫上,为读者指明了阅读的顺序,也让作品有了现代感与科幻感。

下一步,我开始着手设计内页。我在每一张老照片背面留下了照片的故事,写下我对社会变迁与服装媒介的反思。倘若以现代的眼光看待老照片里的服装,仍有许多衣服不失时尚。“大翻领的米色外套,写尽沪港洋场的繁华”,这是外婆在上海街头的随拍。我在和外婆的交谈中得知,大翻领的外套曾风靡一时,“穿着这件衣服走上街,交关(宁波方言,意为非常)时髦嘞。”诸如此类,种种不同的衣服样式定义着某个时代的“时尚”。我不由觉得时尚转瞬即逝,在时间缝隙中流淌而过。

正如我在彩蛋内页中所言:“有的衣服在流行,有的衣服在流浪”,被时代抛弃的衣服款式,不仅得不到大众的选择,更将遭到社会的排斥。

展后谈

我常常觉得作品意义的构思理应先于作品制作,但总有些意想不到的思考在作品成型后方才不断涌现。

作品的展出为《流动的口袋》赋予了一些不一样的含义。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展架,我只得扛来一个海报架。我一圈圈地将麻绳绑在海报架上,赋予了衣架一个落钩之处。为了分散麻绳的承重,我用透明的鱼线细密地缠绕在衣架钩与海报架横梁之间。面对多余的荧光飘带,我提手将其一端挂在横梁的一角,穿过衣服,把另一端系在海报架斜对角线上。横穿的飘带为作品增添了灵动质感,加固的绳线却又让其陷入桎梏。对着展出的作品,我对“流行”又有了些新的思考。

飘带、鱼线、麻绳……线层层叠叠,交叉纵横,让人们的世界交互,也将人们的衣服缠绕。“流动的口袋”里讲述了“流行”的故事。作为媒介,服装是自我形象的想象与演绎,而服装的流行则表现了每个个体对理想自我形象的追求。飘带象征了不断变化的“流行”,这件作品也被定格在时代的一瞬。绳线为作品带来了“流动”,也让作品受到禁锢。我们对流行的狂热追求,是否也应该被反思。

衣服是一块布,不应该把我们层层包裹,我们当“让皮肤感受到流行之外的天地”。

猜你喜欢

口袋衣服流动
浪漫口袋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神秘烟口袋
借口袋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