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大钊先生!
2023-02-18黄韵茜
文/黄韵茜
我是北大音乐剧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很多人都对这个专业很陌生,同时他们也很好奇北大是如何培养我们这个“小众”专业的。
其实我们专业的确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教授我们专业课的周老师是一位兼顾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授及导演。在注重戏剧理论的基础之上,他更重视在实践方面哺育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北大艺术人的“美育教育”,蔡元培校长曾经提到过以“美育代宗教”,美育,是北大人更是北大艺术人的传统。
进入北大后,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道器并重,做一个有情怀、有气度的北大音乐剧人。”刚开始,我觉得老师的教导过于深奥了,对于“道器并重”我无法深刻地理解到位。就这样带着懵懂的心,我开启了音乐剧研究生生涯。
从研一开始我接触了几部老师创作的音乐剧《大钊先生》《刘天华》等,在这些剧目的学习中我获得的不仅仅是音乐剧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方面的提高,更多的是通过这些戏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排戏的形式,通过一遍遍通读剧本,我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接近北大名人,他们的民族气度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的成长还要从主旋律音乐剧《大钊先生》说起。
2018年《大钊先生》在北大的百周年纪念讲堂首演,以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整部剧以李大钊受刑为切入口,剧中,李大钊为劳苦大众、为理想信念奋斗终身的情景,令无数观众感佩不已。《大钊先生》以全新的戏剧结构方式,重述历史,重返梦开始的地方,重申青春的意义,重构历史、梦想、青春与新时代的关联。这部音乐剧从公演以来广受好评,成为主旋律音乐剧作品中富有创新与探索意义的典范之作。这部戏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演员全部都是北大人,80%都是我们专业的同门,以及我的师弟师妹,还有一些角色是北大其他专业的同学扮演的。
在这部剧中,我出演工人这一角色,我扮演的是一位为李大钊抱不平的劳苦大众。最开始,在我没有理解整个角色之前,我被工人的舞蹈段落给吓到了。因为我的协调能力并没有那么好,所以在几个舞段中总是跟不上节奏,并且在合唱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困难。我开始有点想打退堂鼓。
“老师,我能不能这次去当执行导演助理,我就不参与排练角色了。”
老师并没有一口答应下来,而是询问我不想参与这个角色的根本缘由,我告诉他是因为我薄弱的舞蹈功底。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我们排练结束后的第一个晚上,老师找来了剧中的一位领舞,让她带我放慢节奏重新练习那几个舞蹈选段。我受宠若惊,而且老师也在排练教室耐心地陪着我。排练完之后,我和老师一起走出了排练厅,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说:“舞段、声乐都是可以通过后期的学习不断提高的,没有一个人上来就可以完成所有的项目的,你要有耐心。并且,我想告诉你的是,其实你的角色塑造中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地理解人物。你可能以为这个舞段跳好了、那个声乐唱好了,这个人物就塑造完成了,但其实在舞台上,一个角色是否成功不仅要看这些外化的形式,更来源于你如何在时代背景下理解这个人物,并给这个人物注入灵魂。”听完老师这席话,我整个人有一种醍醐灌顶式的提升,我发现了自己在塑造人物时的缺陷。当我仔细地再去复盘整部音乐剧,重新构思我饰演角色的人物逻辑时,我发现自己对于剧本恰恰缺少的就是深入的理解和总体的把握。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在老师的指引下,我开始重新理解我的人物角色,也开始了解大钊这个人。
之后有几次排练,我们在过剧本的时候,在背完我的台词之余,我开始仔细地看李大钊的台词以及歌词。第一幕“刑场转机”中还原了大钊先生在北大校园里和同学们探讨“青春”。同学们和大钊先生一起讨论的时候,李大钊说了这么一句话:“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这句话给人一种磅礴的向上的力量,每次读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浑身的汗毛都会不自然地立起来。我感觉那个时候的青年学生和老师是那样的朝气蓬勃,他们对于祖国的信仰是如此的坚定。
我开始忍不住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关于大钊先生的个人生平了。我记得那次排练完我来到北大图书馆四楼大钊阅览室,这是我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想去了解一个人。我想知道他到底是吃了什么定心丸,在绞刑架前如此的淡定,到底是什么拯救了他的心灵,使得他坦然面对重重盘问,面对妻子和孩子依旧选择英勇就义。
后来我翻书了解到,李大钊是一位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先驱。1918年底北京群众集会庆祝北洋政府作为参战国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不少人认为这是公理战胜强权,并在演讲中加以阐释,但唯独李大钊的演讲与他们是不一样的。他演讲的题目是《庶民的胜利》,他说唯有十月革命的胜利才是“庶民的胜利”。
五四运动之后他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给了青年学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青春》的延续,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叫醒了无数青年,叫醒了时代。
在对李大钊先生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次回到排练场的我竟然有了一种新的心境。我带着感恩在表演,因为当我从心里敬佩这个人物,再与角色进行互动之时,我的感受明显不同了。
我饰演的被压迫的工人,当我和我的工友们准备去刑场解救大钊先生的时候,我内心的感受多了一层痛苦与不安,因为我深刻地理解了李大钊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所做的一切。当他走向绞刑架的时候,一种焦灼的心情自然而然地就浮现在我的心头,我的舞蹈动作包括我的唱段也有了灵魂。表演时我真实的想法就是想去解救大钊先生。那次表演完之后,下场之余我眼中尽是泪水。
后来,我们的戏在石景山文化艺术中心、海淀剧院成功上演,每次演出完毕我和同学们都会被感动一次。我还记得一个花絮,在一场表演中,我的一位同门扮演李大钊的学生,当他看到大钊先生准备受刑,她竟然忍不住在后台流下了眼泪,我赶忙过去给她擦了擦,因为她化的妆差点抹掉。
我觉得,这就是我在北大音乐剧念书最大的快乐。我们不仅在专业上有所提升,最重要的是,在排戏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格局不断突破。当然,这归功于北大艺术学院的人文环境,以及老师的教导有方。2022年我们的导师在《文艺论坛》杂志上发表了《先贤人格和红色精神的音像塑造——以北京大学美育创新实践为例》一文,这篇论文对这几年北大音乐剧专业在红色题材上演出的剧目,如《元培校长》《大钊先生》《刘天华》进行了综述,同时周老师尝试着把这些年的教育实践与红色音乐剧结合起来,寓教于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良苦用心。通过音乐剧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技能,更打磨了我们的思想。
明年,我们又要继续复排音乐剧《大钊先生》了,我特别激动,研三的我又有机会再次进入大钊剧组。开启我的红色之旅,这让人幸福又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