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云南野象北迁报道中的和谐话语分析
2023-02-18王永丽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王永丽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近年来,生态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现基于马丁提出的评价理论,以中国主流媒体《中国日报》针对“云南野象北迁”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对其中的语言特征进行和谐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多采用积极词汇策略,其中大多数为有益性生态话语,与中国政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进一步说明“生态中心主义”的有益性生态意识形态;判断资源、鉴赏资源占比略多于情感资源,能够客观肯定中国在此次事件中为人象和谐所作的努力,表明中国媒体新闻报道遵循和谐话语分析的一个假定和三个原则,有利于构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生态保护是全球共同的关注点。2021年5月中旬,原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云南野生象群一路北迁,引发全民关切。2021年8月,象群平安回归栖息地。从2021年5月起,《中国日报》开始专题报道。
有很多学者对有关“云南野象北迁”的新闻报道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传播学来探讨国家形象的构建与对外传播。从云南野生象群迁徙事件及其北迁原因出发,研究者探讨了在西方语境下构建正面国家形象的必要性,同时也从生态文明视角为人象和谐共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徐萌,2021;郭镇之,2021)。此前,有研究者从传播学视角得出了塑造中国形象的报道策略,但有关云南野象北迁的和谐话语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生态话语分析作为生态语言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关注的是话语主题与生态环境问题。黄国文、赵蕊华(2021)针对中国语境,提出了和谐话语分析,旨在厘清语言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通过和谐话语分析,对《中国日报》有关云南野生象群迁徙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旨在探究中国主流媒体对此次迁徙事件的态度与立场以及更有利于构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的语言策略。
新闻语篇与评价理论
新闻报道能够客观地反映事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引导人们的思想,其所传达出的态度会对读者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杨阳,2018)。Halliday和Martin(1993)认为,话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评价理论对于研究新闻生态语篇的适切性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引证。它能够为研究语篇意义提供一个新的词汇语法框架,而且语篇的评价分析模式也会对人们的生态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Stibbe,2015;何伟、张瑞杰,2017)。评价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态度系统、介入系统、级差系统(Martin,2005)。态度系统作为评价理论的核心,是对事件参与者作出的某种情感和价值判断,主要包括判断、鉴赏、情感三个部分(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
第一,情感是参与者对人、事、物情感上的反应。何伟(2017)认为,可以把生态行为的评价与情感极性行为结合在一起来判断情感资源的生态属性。说话人通过词汇意义判定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基于所判定的情感取向来评判此种现象。
例1:在互联网上,有不少网民表达了对北迁象群的关心。
例2:大象不敢出来吃农作物,因为当时人们会使用各种方式驱赶,对大象有震慑。
从“关心”一词可以看出人们对此次象群迁徙的直接态度;“震慑”体现了过去的人象冲突,反映了人们对象群的态度由“震慑”到“人象和谐”的转变。
第二,判断系统由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组成。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社会评判的正面含义和负面含义也会分别受到人们的赞赏与批评。
例3:象群北迁以来,省林草局高度重视,提前预判,提前预警,指导当地政府开展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工作。
评价主体是我国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其目的是增强新闻话语的真实性,以及把握新闻事件的主要态度立场,表明我国所持有的生态哲学观。
第三,鉴赏是对文本、过程、现象的评价,包括反应、构成和价值。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中,评价对象的不同,也会揭示正面鉴赏或负面鉴赏所蕴含的不同的生态取向。
例4:有国外网友对中国政府想各种办法安全引导野象的做法表示赞赏。
“赞赏”一词体现了国际网友对中国政府此次处理象群迁徙事件的做法表示肯定,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本研究试图以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为理论框架,对中国媒体有关“云南野象北迁”所作的报道进行和谐话语分析,探讨不同态度资源的分布频率、所折射出的生态哲学观以及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语言策略。
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的语料来自中国主流媒体《中国日报》针对此次云南野生象群迁徙事件所作的报道。笔者以“云南野象北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集到相关报道57篇。2021年6—7月份为象群迁徙事件最受新闻媒体关注的时段,因此本文筛选该时间段的10篇报道作为研究语料,共计19000字。为了排除语料判定的不准确性,笔者和另外两位研究者统一标准,评分信度(score reliability)达到系数标准值0.9,最后结合不一致的地方再作探讨。
结果与讨论
词汇资源分析
本文根据评价系统中态度子系统中的评价词汇,对10篇新闻报道文本进行分析整理,统计出在10篇文本(共计18921词)中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数量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日报》“云南野象北迁”报道中词汇资源占比情况
Stibbe(2015)将生态话语分为三类:(1)有益性生态话语;(2)破坏性生态话语;(3)中性话语。针对同一事件,如果分析者持有的生态观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大不相同(黄国文、赵蕊华,2017)。在本文所选语料中,话语类型主要通过新闻报道中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的使用来体现。
例1:信号里承载太多的激动、感动和幸福。
例2:亚洲象是肇事最频繁、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最严重的野生动物。
从生态语言学视角来看,根据分析者持有的不同的生态观,两个例子所传递的意义并不相同。例1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表达了监测队员对象群的关心,表现了人象和谐共处的现状,属于生态有益性话语。而例2的描述则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与诱导性,将人与象群放在了对立面,与黄国文、赵蕊华(2017)所提出的生态话语分析总原则“天人合一、人类和平、社会和谐、生态环保”不一致,不利于生态和谐,因此属于生态破坏性话语。
态度资源分析
本文对10篇新闻报道中的语言特征及态度资源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表2共有235处态度资源,其中判断资源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鉴赏资源,情感资源相对来说占比最少。接下来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表2 《中国日报》“云南野象北迁”报道中态度资源分布
1.情感资源分布
在新闻报道中,情感资源使用频率相对较少,这也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报道的客观性。由表1、表2可知,与其他两种评价资源相比,情感资源在所选取语料中占比最少,反映了报道的真实性,但其中积极词汇数量与消极词汇数量比例达到5∶1,且其中的积极词汇多为生态有益性话语。如例句所示。
例1:一路上,“追”到大象卖萌,大家会心一笑。例2:全人类对于守护野生动物的情感共鸣。出现更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温暖故事。
例3: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数量显著增加的亚洲象的惊人食量和人类逐渐增强的生产生活活动加大了野象觅食的难度。人象冲突时有发生造成了人象间紧张的矛盾。
在所选取语料中,情感资源虽然占比相对较少,但使用的积极资源占比为85%,远远超过消极情感资源所占比例。例1所提到的“宽容和友好”“赞叹”等词汇都体现了我国媒体对象群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主体的情感关怀。对象群用人称代词“他们”来指代,充分说明了我国媒体将其置于与人类平等的地位。例2中的“情感共鸣”等词汇遵循和谐话语分析中的“良知原则”中的“生态良知”。
例3中虽然提到了“人象冲突”,但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直面人与自然共处问题。新闻报道有助于将我国的生态理念真实客观地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和谐观念的认同。
2.判断资源分布
判断系统涉及一系列有制度规定的规范对人类行为的肯定和否定评价,包含社会评判和社会制约。在《中国日报》对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判断资源所占比例最高,为39%,其中,积极判断资源数量大大超过消极判断资源。如例句所示。
例4:象群北迁以来,省林草局高度重视,提前预判,提前预警。
例5:专家团队仍在持续监测、研判,向主管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保障人象安全。
例6:为了生存……亚洲象总是“不请自来”,给当地村民造成重大损失。
《中国日报》重点报道了我国政府应对该事件的积极作为。报道中积极判断资源所占比例高达70%。此外,从例4和例5中的“强化”“有效阻挡”“保障人象安全”等词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监测象群,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重视程度以及采取的强有力的措施。例6体现出了和谐话语分析中“以人为本”的假定(孙莉、杨晓煜,2020)。报道的整体基调都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我国政府实践了“和谐保护”这一生态理念。
3.鉴赏资源分布
鉴赏系统包含美学范畴下的价值以及非美学范畴下的社会价值。如表2所示,鉴赏类资源为36%,仅次于判断资源。如例句所示。
例7:近来,十多头野生亚洲象成为“网红”。不仅成功“出圈”,还收获了世界的目光。
例8:让全社会近距离感受到有趣、有爱,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
通过分析发现,《中国日报》的报道中对象群的形象以及影响力进行了积极鉴赏评价,将“人”置于主导地位,实现人象和谐。采用名词替换和谐音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其表征意义,强调了媒体在构建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讨论
通过分析态度系统下的三个子系统,我们可以明确:(1)我国媒体对此次“云南野象北迁”事件的报道中,积极态度资源占比78%,远远超过仅占22%的消极态度资源,表明我国政府和人民群众对象群生命价值认可的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2)在此次新闻报道中,情感资源表明我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判断资源反映了我国媒体对中国政府在处理象群北迁事件中所作的努力给予了极大的肯定,鉴赏资源表明我国政府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观。
通过对《中国日报》针对“云南野象北迁”所作的报道进行和谐话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该通过积极评价词汇和有益性生态话语的使用来体现我国的生态哲学观,将我国传统生态理念用世界性的话语表达出来;(2)多用鉴赏资源和判断资源体现我国政府对生态事件主体的关注与所做的举措,表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形态。以后的研究可以关注国际媒体对该事件的态度,以便为世界展示一个更加全面的中国,有利于我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