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河南山陕会馆剧场形制与演剧活动
2023-02-17吴晓丽
吴晓丽
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籍商人在河南地区集资兴建的馆所,是同乡同行业协商议事、维护权益、祭神拜祖之所。明清时期,河南因地处中原地带,水路交通比较便利,因而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山西、陕西商人活动的主要商业区域。正如《南阳赊旗山陕会馆旗杆记》碑载:“(南阳)水陆之冲,商贾辐辏,而山陕之人为多。”①河南地区的山陕会馆主要分布在豫中、豫西南地区。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豫的山陕会馆多达80余座。这些山陕会馆形制完备,功能齐全,是山陕商人在豫开展交流、祭祀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研究民间乡神崇拜、戏曲传播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剧场形制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剧场”条目指出作为剧场所包含的要素:“观众观赏演出的地方。此词源自希腊文‘Theatron’,意为‘一个为了看的地方’。中国原有‘茶园’‘戏楼’或‘戏园’等名称,现统称剧场。古代或现代的剧场至少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进行演出的地方,即舞台;二是观看演出的地方,即观众席。”②可见传统剧场的组成包括表演空间(戏台)和观众席(看楼、看亭、看坝等)两个部分。山陕会馆既是民众酬神演剧的重要场所,也是传统剧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布局、戏楼装饰和剧场选址上均具有特别的文化价值。
(一)庙馆合一的建筑形制
梁思成先生指出:“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部署秩序均为左右分立。”③河南地区山陕会馆的建筑布局相同,均由山门、戏楼、正殿及两厢组合成一进或二进四合院落,少者建有照壁、拜殿、后殿等建筑。如河南省老城区九都东路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山陕会馆,建筑整体坐北朝南,两进四合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有琉璃照壁、山门、戏楼、拜殿、正殿,中轴线两侧分布有西门楼、东西仪门、东西廊坊、东西官厅、东西配殿等。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山陕会馆,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戏楼、正殿和后殿,呈二进院落布局。其中戏楼东西两侧对称为钟鼓楼,正殿和后殿两侧为东西配殿。河南省辉县市文昌大道山西会馆关帝庙,整座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戏楼、拜殿、正殿,两侧有配殿、钟楼、鼓楼,呈两进四合院布局。所有建筑连接形成一个内向封闭空间,主要建筑均在南北轴线上,总体呈现“轴对称式”布局,其中戏楼均为过路台,朝向正殿,一面观或三面观,台前空场或大或小,可容纳观众看戏。这些形制布局与庙宇剧场有着较高的相似度,究其原因,是与山陕会馆“酬神娱人”的功能密不可分。《创建晋冀会馆碑记》有说明:“历来服官者、贸易者、往来奔走者,不知凡几,而会馆之设,顾独缺焉……虽向来积有公会,而祀神究无专祠,且朔望吉旦群聚类处,不可无以联其情而洽其意也。议于布巷之东蒋家胡同,购得房院一所,悉毁而更新之,以为邑人会馆。”④晋冀商人“祀神究无专祠”,且“无以联其情而洽其意”的场所,从而建设会馆。山陕会馆同样以山西籍人士为主要成员,他们有共同的地域和文化认同,因而山陕会馆的功能之一,是为满足山陕籍商人对于关公信仰的乡神崇拜而建。更有甚者,直接在寺庙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据《沁阳县志》载:“八府寺,在西关祭祀关公,今改为山陕会馆并祀关公。”由此可见,在八府寺的基础上改建为山陕会馆以祀关公。因此,在建筑形制上形成了“庙馆合一”的形制特征。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九都东路山陕会馆
(二)精巧富丽的装饰艺术
山陕会馆在戏台装饰上极其精美,颇具耗资,无论是雕刻、彩绘的丰富性,抑或手法、取材的多样性,都可窥见富丽堂皇的装饰特色。如周口山陕会馆从修建到完工,历时150 余年,其间重修、扩建10 余次,动辄花费上万两白银;洛阳关帝庙也是“状貌巍峨,极翬飞鸟芽之奇观,穷丹楹刻桷之伟望”;如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永庆街5 号的山陕会馆,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76),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落成,全部工程历时137 年。有“中国第一会馆”美誉的社旗山陕会馆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照壁、悬鉴楼(戏楼)、大拜殿和春秋楼,呈二进院落布局。社旗山陕会馆于1998 年1 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戏楼名为“悬鉴楼”,又名“八卦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竣工于清道光元年(1821),历时25 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三层戏楼。戏楼坐南向北,三重檐歇山式楼阁建筑,通高30 米,如翚斯飞,玲珑雄伟。三面观,过路台,戏楼面阔三间12.36 米,其中明间面阔4.84 米,下层高2.19 米,角柱高3.25米,柱础高0.67 米,台口高3.65 米。通进深10.10 米,其中前台进深4.45 米。戏楼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精品。由于山陕会馆作为山陕籍人士向关帝表示谢意和虔诚的固定场所,戏曲表演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娱乐神灵,而戏台作为戏曲演出的场所,戏台在建设和修葺过程中会被倾注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成本,最终呈现富丽堂皇的装饰特色。
(三)通衢大道的选址偏好
山陕会馆的选址,从宏观角度来看,多位于交通或商路要道之上,具有集聚性。从微观角度来看,山陕会馆是筹资新建,亦有在家宅或庙宇基础上修葺而建,具有随机性。如开封的山陕会馆,“聊摄为潜运通衢,南来客舶络绎不绝,以吾乡之商贩者云集,而太汾两府尤多。白国初康熙问来者肩相摩,踵相接,桥寓旅社几不能容。议立公所,谋之于众,捐厘醵金,购旧家宅一区,因其址而葺修之,号日‘太汾公所’。”⑤“太汾公所”为山陕会馆的前身。由于“潜运通衢”的优越运输条件,“吾乡商贩云集”以致“桥寓旅社几不能容”,通过对家宅的修葺即可成为会馆。而具有财富象征的山陕会馆,对于选址家宅而建具有共识。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特色,原因在于商贾因利而往来,而优越的商路或水路等便捷的区位因素,意味着当地相对可观的经济市场,以及对于拓展和巩固异域市场具有便捷途径和较少成本。
由此可见,在相对优越的区位因素影响之下,使得商贾不断积累财富,而为了满足其酬神娱人的心理夙愿和精巧富丽的财富象征,便在商道上选址建有山陕会馆。山陕会馆的建制不仅遵从了轴对称的形制特色,还以戏台为会馆酬神娱人的重心和核心。
二、演剧活动
山陕会馆作为秦晋商人在异乡的家园,自然少不了以乡音解乡愁。每逢节日活动,必然会请家乡的演乐人员前来唱戏以表祝贺。“商路即戏路”,但凡有秦晋商人的地方,其演剧活动也异常丰富。成书于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小说《歧路灯》,曾多次描写有关山陕会馆演戏的场景,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山陕会馆中的演剧提供了有力例证。如该书第四回记载:“俺曲米街东头巫家,有个好闺女,他舅对我说,那遭山陕庙看戏,甬路西边一大片妇女,只显得这巫家闺女人材出众。有十一二岁了……孝移见王氏说话毫无道理,正色道:‘你不胡说罢,山陕庙里,岂是闺女们看戏地方?’王氏说:‘他是个小孩子,有何妨?若十七八时,自然不去了。’”⑥其中也提到女性观看戏曲时不能随意出现在公众场合。目前现存清代的庙宇、会馆中,多有专门为女性观众观看表演所设的看楼、看台等。这也说明了当时戏曲演出活动的繁荣景象,女性观剧的盛行。在豫的山陕会馆其演剧活动主要集中于传统祭祀演剧、罚戏演剧、商业演剧等方面。
(一)祭祀演剧
在山陕会馆中,秦晋商人秉承着“忠”“义”“礼”“信”等经商理念,都希望平安、避凶、生意顺利,关公作为晋秦等地的家乡神,在豫的山陕商人也敬奉关公,而在岁时节令演剧便是其祭祀神灵的重要活动。如河南周口山陕会馆光绪二十四年《山陕会馆捐厘部署继美盟心碑文》载:“日射歌台,风回舞榭,人散一声,经问僧舍……梨园送响,古妙英讴,叠曲霓裳,舞散离愁。”⑦会馆的乡亲每逢岁时节令都会设筵演戏,祭祀关公以祈求经商顺利。又有河南沁阳山陕会馆《重修关帝庙碑记》中记载:“商贾抑去父母之邦,营利于千里之外,身与家相睽,财与命相关,祈灾患之消除,惟仰赖神明之福祐,故竭力崇奉。”⑧远在异乡经商的乡亲,通过献戏还愿以保佑来年身体健康、生意顺利。同样,开封地区的山陕甘会馆也祭祀关羽。《开封民俗》记载:“在开封的山西会馆,特定旅汴同乡于五月十三日聚集,设三牲大祭关圣,并演戏一天,关岳庙有庙会,民国前巡抚尽享,所有武官及武举、武秀才均得随之跪拜,全市商业亦各自祭。这一天相传为关公磨刀赴会之期,早晨必雨。开封地区却传为关公磨刀斩鬼之日,每年是日有雨,俗称‘磨刀雨’,也称‘雨节’。”⑨每年五月十三正值夏至前后时,白日较长,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及时降雨可缓解干旱以确保农作物丰收。
(二)罚戏演剧
除祭祀演剧外,会馆中还出现罚戏这一特殊的演剧活动。如社旗山陕会馆中《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中记载会馆组织山陕商人议定戥秤的事宜时,规定“公议之后,不得暗私戥之更换。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者,举秤禀官究治。”⑩相比于报官秉公处理,罚戏是一种较为人性的惩罚方式。在树立规矩惩罚同行的同时,以献戏的方式获取同行的谅解,也可以增强行业商人的凝聚力。《歧路灯》第八十四回亦载:“那老客商道:‘今日望日,关帝庙午刻上梁,社首网三爷严明,有一家字号不到,罚神戏三天。争扰谭爷一杯酒,误了上梁烧纸马,要唱三天戏哩。’绍闻道:‘三天戏俱是敬得起的。’盛希侨道:‘贤弟大差,神圣大事,如何可误?只得送列位赴庙献神。’”⑪足见,会馆内设置惩罚机制对于商户的约束略有成效。除此之外,还有郏县山陕会馆每年在二月二十日会演戏一台,用以联谊同乡。正如社旗山陕会馆《重修山陕会馆碑记》记载:“叙乡谊、通商情、安故旅”。可见会馆中的戏曲演出具有规范行业、共叙乡谊、行业交流等功能。
(三)商业演剧
在豫的山陕会馆都建于交通要道、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在开封、洛阳、周口、社旗等地均建有山陕会馆。贸易的往来带动着城市的繁荣,各大会馆都建有戏楼用以组织演戏观剧等活动。除了上文所提及的祭祀演剧和罚戏外,在豫的山陕会馆还具有商业演剧功能。上蔡县民教馆在1934 年7 月创办戏剧训练班,“经训练所演新、旧剧八十余出,前日下午在城内山陕会馆公演《马关条约》,观众无不痛恨满清及日本强暴。”⑫在20 世纪30 年代,河南地区在进行戏曲改革活动时,在开封地区也出现培养戏曲人才以宣传戏曲改良活动。1920 年2 月18 日,《河声日报》中记载:“近日菊部王某组织一反调新班,并邀集京、沪男女名角来汴协助,以与各戏园竞争,并定于二十日假山西会馆开演会。”⑬这一则报道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会馆内的演出已出现具有商业性的戏园竞争演剧活动。除此之外,为招揽商客,扩大贸易,一些庙会演剧、集会演剧等随着庙会、集会等商业贸易活动应运而生,这些演剧的戏资多从集会收入中去支付,因而演剧已具有商业性的特点。
除了在山陕会馆中进行商业演出外,部分山陕会馆也承担着私人“堂会”演出的功能。《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收录了《王宅堂会戏目表》⑭,该表反映了民国时期王家邀请刘奎官等名角前往会馆演戏的活动情况。根据节目单可以看出因是“堂会戏”,所以其演出的剧目自然少不了《拜寿》《八仙庆寿》等吉祥戏,邀请演出人员也多为名角,如表中的刘奎官乃京剧名净,曾因演红生戏与周信芳、赵如泉等名震上海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职中国戏曲家协会云南分会副主席、云南省京剧院院长等。
明清时期,山陕会馆中的演剧活动,是商人扩大社交区域的手段,是促进商业贸易的工具。其对戏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宣传推广作用。正如“馆内好戏连台,馆外徐府街集市上人海如潮……真是会馆因集市而兴,集市因会馆而旺。”⑮因此,会馆与戏曲传播之间相辅相成,起着同发展、共促进的作用。同时,晚清民国时期,单纯的祭祀仪式逐渐增加了集贸功能,这一时期的演剧已经具备商业性特征。而到了民国时期,河南地区城市发展、戏剧改革活动对其戏曲演出活动也有所影响,其大都借助河南地区的山陕会馆进行宣传、商演等活动。
注释:
①此碑现存东马棚北,座已佚。碑高2.05米,宽70 厘米,厚18 厘米。参见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编《晋商史料全览·会馆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143 页。
②曹禺、黄佐临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203 页。
③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第17 页。
④⑦⑩分别摘自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编《晋商史料全览·会馆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48 页、第193 页和第140 页。
⑤许檀《清代河南、山东等省商人会馆碑刻资料选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353 页。
⑥⑪分别摘自(清)李绿园著《歧路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和第413页。
⑧参见沁阳山陕会馆《重修关帝庙碑记》。
⑨陈雨门、韩德三《汴梁琐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111 页。
⑫⑬分别转引自张召鹏《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情况考察》,河南大学2010 届硕士学位论文,第33 页和第55 页。
⑭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国ISBN 中心出版社2000 年版,第561 页。
⑮王瑞安《山陕甘会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第9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