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蒙的扎根与掘进:《叶鹏文集》阅读札记

2023-02-17孔育新

牡丹 2023年21期
关键词:叶先生文集阿Q

孔育新

2023 年7 月22 日,“《叶鹏文集》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在洛阳师范学院召开,浙江省原作协主席叶文玲、河南省作协原主席张宇、河南省作协原副主席墨白、洛阳市文联主席柴洪涛、洛阳市文联原主席张文欣、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文献等等文苑杏坛名家汇集,各抒高见,畅谈叶先生思想、学识和风骨,中央及省、市、高校等媒体直播报道,堪称洛阳文坛盛事。

《叶鹏文集》煌煌12 卷,洋洋300 余万言,凝聚着叶先生广博、深厚的文艺思想、教育理念和文化观念。作为后学晚辈,我将自己对叶先生文集的阅读心得作一简短汇报。

一、时代精神催发文学的风帆

作为中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叶先生《论<阿Q 正传>》《论陶渊明》已成文学史研究经典,这也是体现其文艺批评风格的典范之作。论<阿Q 正传>》与茅盾、许广平、陈望道等名家大作一同跻身于《文艺月报》“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专刊,出手不凡,一鸣惊人,预言着叶先生学术研究无法预言的前途。文中叶先生对“精神胜利法”的历史根源(强大的古老的封建帝国被新型的资本主义世界打得落花流水,但由于保守偏见这种愚蠢的自大狂,不敢正视现实的自大狂[参考文献:叶鹏.叶鹏文集第2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324.])、阶级体验(作为一种歪曲的反抗形式,在失败中苟安,无力正视自己被奴役的地位)做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同时通过辛亥革命前后阿Q 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抉发“精神胜利法”中蕴藏的朦胧或萌芽的觉悟和反抗状态以及“在中国,这块活的顽石上,开始了革命酝酿”[ 叶鹏.叶鹏文集第2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323.]的振奋远景,并探讨了鲁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探索以及“在阿Q 身上发现并发掘不可抑止的革命要求”[ 叶鹏.叶鹏文集第2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332.]“战斗地帮助人民摆脱封建意识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叶鹏.叶鹏文集第2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332.]的启蒙主义精神。

叶先生的论断,受到当时冯雪峰、胡风、耿庸等学者阿Q 观的影响。如叶先生对鲁迅思想进化论和阶级论两阶段的划分、对鲁迅战斗的启蒙主义者的定位、对鲁迅关于农民革命情绪的怀疑和忧郁的判断、对精神胜利法历史根源的追溯等,有着冯雪峰先生观点的影响,这些表述也使得叶先生的论断较胡风、耿庸的阿Q 观清通和理性一些。但叶先生阿Q 论的核心思想还是受胡风、耿庸等人影响,他明确认为阿Q 不是精神胜利法的符号,反驳了冯雪峰“思想性的典型”的观点,与耿庸对冯雪峰的反驳桴鼓相应,而其对阿Q革命意识的绵密发掘,与耿庸关于阿Q“无论他带有如何沉重的历史的负担……他总是,在变化,在觉醒,举起他的流血的、我们中国的受苦的农民的生命,在一印血痕、一步前进的”[ 耿庸.文学:理想与遗憾[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61.]的观点也有深刻联结,更与胡风对阿Q 精神胜利法——既是封建主义旧中国全部存在的力点、又是能够冲出、确实冲出了波涛汹涌的反封建的汪洋大海的一个源头——的辩证分析遥相呼应。而在《论陶渊明》中,叶先生熟练运用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相结合的批评范式,对陶渊明的时代气氛、现实生活、创作的苦闷和矛盾做了深入探析,并对《桃花源记》“特殊的历史限制下、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不倦的渴望”[ 叶鹏.叶鹏文集第2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382.]主题作了新颖抉发,而其中对作家人格的高度重视也体现着与胡风、贾植芳等七月派作家文艺思想的同气连枝。

新时期以来,叶先生先后发表了《反映社会情绪 创造社会情绪》《在“朦胧诗”的旋风中》《论文艺批评》等有着全国性影响的文艺批评,同位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同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呼唤文艺要反映社会的真实情绪和愿望,更要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努力表现推动社会发展的奋发精神。其中《在“朦胧诗”的旋风中》尤可注意,叶先生以历史的眼光指出朦胧诗所表达的中国青年的时代情绪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在十年的精神禁锢和饥荒中,他们的心灵是一块没有耕耘、没有播种的荒芜的土地。”[叶鹏.叶鹏文集第2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165.]但叶先生更认为诗人要做社会情绪和时代精神的表现者,要警惕沉沦于个人的自艾自怨而导致与时代的脱节以及人民情绪的背离。同时叶先生认为以“三个崛起”为代表的新的美学原则,只是资产阶级美学的老调。叶先生的上述观点在新时期文学批评中也许略显保守,但也可以看到其对艾青等七月派作家主张创作的人民性、时代性、现实主义立场、强调作家仁爱和勇敢人格等观念的深度认同和高度坚执。

而在《序<长塘镇风情>》《挽弓当挽强》《寻求和自己的素质相适应的题材》《1980 年<牡丹>评述》中,叶先生对叶文玲、乔典运、张一弓、张宇等中原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切中肯綮的剖析,指出他们探索普通人的心灵美、表现社会主义艰难向前的磅礴力量、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抒情风格等优长和亮点,同时也警策点出情节戏剧化、对旧式农民过分同情、生活积累和艺术功力不够等问题,为新时期中原豫军的崛起繁荣起到了廓清迷雾、发掘美点、浇灌佳花的重要作用,受到广泛赞誉。

二、现代文明的乡野“分火者”

与施东昌、章培恒等昔日同学的著作等身相比,深重的人生磨难,中断了叶先生本已崭露头角的学术探索之路,但也赋予了叶先生从任教小学一年级到博士这个“完整的教师”“全把式教师”生涯,尤其是连续三届15年任职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的教育管理实践,对洛阳乃至豫西地区的基础教育更打上了深深的叶鹏烙印。

“师范专科学校有其特殊的文化姿态,它处于高等师范教育最基础的层面,又是培养基础教育最高师资的基地。”[ 叶鹏.叶鹏文集第8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77.]叶先生对师专办学层次的实事求是的定位,决定了“培养通才”这个清晰的育人目标。所谓“通才”,一方面强调知识的广度,强调学科知识全面,主要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精深,而在于常识的宽广;另一方面更强调知识的传达和阐释能力即从教能力,强调学科结构重心向下,要讲得明白、晓畅、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容易被学生吸收和转化,并激发求知兴趣。

叶先生师范教育理念背后,更蕴藏着浓烈深厚的启蒙情怀。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经师”,即知识学问的单纯的传播者,教师也不仅仅是“人师”,即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者,更大的意义上,教师是人类文明的“分火”者,而千灯竞明,万盏灿烂,这是独属于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幸福。“教师只有一个天敌,那就是愚昧无知。”[ 叶鹏.叶鹏文集第8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77.]知识健全的未来英才,恰恰要从基础教育起步,人格独立的现代公民,恰恰要从基础教育发韧,这是一种基于基础教育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文明启蒙。而四个现代化的远景蓝图与乡村教育资源匮乏落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时不我待,使得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输送更紧迫、更切己。因此,师专教育既不宜、更无暇旁骛和上攀,而是要安守基础教育层次,眷眷拳拳,锲而不舍,培养更朴素、更直截、更有生命力的现代文明孜孜以求、孜孜不倦的“分火者”,充分满足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真正使得现代文明启蒙通过三尺讲台畅达民间。

叶鹏的师范教育理念和实践,既有教育家的前瞻思考,更有实事求是的各项细节落实。他主导的教学制度规范、师范技能训练、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改革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使得洛阳师专办学享誉豫西,名重河南,被国家教委表彰为“全国优秀师专”;他主导的高校后勤管理,凸显“坚定的服务育人的指导思想,正确的农村去向的消费导向,个体的租赁承包的经营方式,卫生的丰富多样主食品种,先进的电子技术的管理手段”[叶鹏.叶鹏文集第8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126.]特色,在高校名列前茅;他本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写作》《中外文学作品导读》等教材,注意高等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结合,注重教材内部理路的起承转合和学生教育的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繁简和深浅适宜,成为行业优秀教材。

前人植树,后者享荫。叶先生在任校长15 年间,为豫西地区培养了15 万余名基础教育教师,占比40%以上,其中中学校长和中学名师比例高达50%以上,推动了豫西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叶先生的师范教育理念,与当下“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异曲同工,为文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师范类专业认证等奠定了深厚基础。

三、审美陶冶现代市民人格

“秋林扫叶多损力,灵台叩问实费神。”[叶鹏.叶鹏文集第11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32.]叶先生工作之余,在洛阳地方媒体开设专栏,致力于散文小品创作,十余年来,出版《秋林扫叶》《灵台叩问录》《邙山秋风》《诗境徜徉录》等作品,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这一方面体现了叶先生退休之后“复得返自然”的自由心境以及对文学创作上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也呼应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现代市民群体逐年攀升、日常生活精致化、审美化的的时代需求。

叶先生的散文小品,依然蕴藉着启蒙情怀,通过文学,提升读者的审美趣味,涵养其精神人格,念兹在兹,一以贯之。只不过叶先生的启蒙姿态较之前有所后撤,他不再有瞩目推动社会进步的峻急,不再有传播现代文明、接轨四化的焦虑,更多呈现出来的是客厅沙发一侧安坐、温言软语聊天的朋友姿态,絮絮叨叨,暖暖薰薰,间或俏皮跳脱的诙谐,朗朗笑语,宾主尽欢。但在温言软之间,仍然闪烁着叶先生语重心长的隽永劝诫,下面以《色彩小品》《灵台叩问录》《诗境徜徉录》举隅辨析。

《色彩小品》是叶先生散文小品佳作,在琳琅满目的色彩书写中,其实暗暗含蕴着生命本能这个精灵在动物、植物、工艺、服饰、民俗、哲学、文艺、体育等领域的显现和凝塑,既有类似《红楼梦》中情埂山下一顽石目睹人世的新奇缭乱,也有着类似《神曲》中地狱、炼狱、天堂三界拾级而上的严整肃穆。而少女两颊飞起一抹红云的羞色,作为止于礼、合于情的、趋于善、臻于美的象征,这种美善合一的电光火石之美,则显明着叶先生自己的道德趋向。

如果说《色彩小品》中飘逸着少年纯净而探询的眼神,《灵台叩问录》中则映现着老者随时间而来的人生智慧,更寄寓着“希望在心灵的叩问中,贬恶劝善,达到心灵管理”[叶鹏.叶鹏文集第3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1.]之热望。作为报纸专栏文章,一时“洛阳纸贵”,反响热烈,“除来电、来信、来访外,坐出租汽车,上商店购物,到医院看病,去参加会议,音问对答之间,每每涉及专栏,亲切倍增。”[叶鹏.叶鹏文集第3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2.]书中叶先生无意云端高论,更多“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叶鹏.叶鹏文集第3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2.]。如对于宝黛爱情,从黛玉的嫉妒、苛求、不自信等方面,看到她内在可怜无告的身世之痛,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生之悲,哀感叹惋,我见犹怜;如对于探春大观园改革,叶先生基于自身丰富的管理经验,从人才选拔、承包责任制落实、依章办事等方面考量,洞悉探春之所以失败的内外因素,鞭辟入里,一语中的;如借助贾珍、邢夫人、贾琏、李嬷嬷、赵姨娘等腌臜人物,叶先生指摘他们好色、愚蠢、狠毒等人性缺陷,愤懑之情,溢于言表。由此观之,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推动社会变革的呼唤等启蒙主题均藏于故事之中,不过较之前叶先生的文艺评论,就显得轻淡和轻盈了。

自由的心境、旷达的胸襟,是《诗境徜徉录》之“徜徉”的显著气象,“在喧嚣的市声中,让我们有缘进入诗的意境,徘徊徜徉,暂歇红尘倦怠,漫步自由空间,获得审美享受,获得处事做人的启示。”[ 叶鹏.叶鹏文集第4 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2.]明显看出,叶先生有意为现代市民群体而写,以美怡情,以美娱倦,以美脱俗。文中所选之诗,均系七绝,格式自由,意境豪迈深远,而叶先生的解读,更是千皴万染、繁复铺陈,不拘字句的精准,更着意境界的营造。当然徜徉于诗境之中,澡雪精神,涵育人格,自是应有之义。

四、礼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梳理评述礼乐文明的理念内涵,疾声呼吁河洛文化的当代传承创新,是叶先生晚年重要的文化姿态。在《魂兮归来》《祭天祈福》等文中,叶先生认为,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淡去夏商祭天祈福的神鬼恐惧,倡导礼敬祖先伟业的辉煌,成为以人为本的人伦天地。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格尊严意识的觉醒,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伦理亲情,在社会实践中,已经积淀为中华儿女的民族心理。

叶先生关于礼乐文化的阐述,有着深厚的学理依据。许倬云先生在《西周史》中指出,西周时期道德性天命衍生的理性主义,在其祭祀和人生仪礼等场合中,更少血腥的“人牲”的出现,更多强烈的宗族共同体认同,这些铸造了儒家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仁恕待人、择善而从的基本性格。“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而其成形期,正是西周形成华夏文化本体的时候。”[ 许倬云.西周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329.]冯天瑜先生大著《封建考论》中认为汉语旧名“封建”,狭义上指殷周分封制度,又延及后世各种封爵建藩举措,还用来指涉与分封制相关的朝政、官制、人身关系、土地制度等,而亲亲、尊尊则是封建人伦关系的重要核心,与之相反的则是秦以来郡县制为核心的具有法家色彩的君主专制制度。而秦汉以来的“封建”“郡县”之争,实质上是儒家知识分子与皇权的思想交锋。正如叶鹏先生所言“礼乐文化的德政精神始终是限制君权的重要力量”[叶鹏.叶鹏文集第10卷[M].北京:华龄出版社,2022:6.]。但五四以来“封建专制”“封建思想”“封建迷信”、“封建愚昧”等词汇的流行,大概都属于“封建”被污名化的滥用,脱离了“封建”本意指示的方向。

叶先生关于礼乐文明的阐述,有着鲜明的现代视野。他认为,倡导礼乐文明,并不是全面返回繁文缛节的礼乐仪式,而是要重振礼乐文化的原创精神,阐析礼乐文化的人文本质;另一方面,必须以科学、民主的现代意识,提升礼乐文化的人文情怀,在政治文明进程中,完成从臣民到公民的人格转化。但在坚守“五四”科学、民主观念的同时,叶先生也注意到其偏激之处,更警策指出其后续的破坏力,这显示了叶先生独特的历史眼光。这与秦晖《传统十论》中对“五四”启蒙方式的反思——“这不是说这种启蒙太‘激进’或太保守,而是要汲取极端反儒而忽视法道的教训”[秦晖.传统十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200.]——若合符节,更与秦晖先生主张的“必须公民本位化”的“新”儒学理念同声共鸣。另外在《礼——权力的笼子》一文中,叶先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既看到礼在劝勉勤政,倡导宽刑慎罚等方面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又看到它的有限性,从而提倡现代法制视域下的依法治国方略。

叶先生关于礼乐文化的阐述,并非纯粹为学者的高头讲章,更有基于当下洛阳的在地思考。《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文化思考》中,叶先生指出,河洛文化,追根溯源,就是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周文化。而洛阳与周文化同位,地上地下大量的古迹和文物,它与儒家经典一道负载着礼乐文明的精神密码。而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必须立足礼乐文化的定位,展示二里头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龙门石窟等文化遗址,建设滑雪、漂流、温泉疗养等文化设施,研发唐三彩、牡丹瓷、澄泥砚、根雕等文化产品,借助历史记忆和现代科技创新,必将有美好的前景。而叶先生在龙门石窟保护、天子驾六遗址保护、丽景门名字辨正、洛阳城市规划等方面,大声疾呼,四下奔走,成为洛阳当代文化建设的美丽风景。2019 年叶先生被评为“河洛新乡贤”,体现了洛阳人民对叶先生的爱戴和礼敬。

结语

把人字写端正,是叶先生恩师、复旦大学贾植芳先生的座右铭,某种程度上是康德启蒙命题“敢于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的中国式表达。叶先生在《论<阿Q正传>》中对摆脱封建意识精神枷锁、抉发反抗精神的论述,是左翼革命视域下的启蒙表达;而精心营造教师的摇篮、现代文明从三尺讲台出发的相关论述,则是新时期现代化视域下基础教育中蕴涵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启蒙命题;叶先生创作的《秋林扫叶》《灵台叩问录》《邙山秋风》《诗境徜徉录》等,呈现出针对现代市民的借审美栈桥渡德性自由的启蒙面向;而礼乐文化的相关论述,则从“人格尊严意识觉醒”这个启蒙维度探源华夏文明的诞生,并以现代公民人格接洽礼乐文化来探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总之,叶先生的上述言说与实践,随着启蒙表述的“移步换景”,恰恰体现着叶先生启蒙思考与实践的扎根与掘进,它不是缜密周详的体系,而是交织着困惑和领悟的探索者深深浅浅的脚印。

叶先生思想博大精深,由于个人水平所限,文集中所能解读部分不过十之三四,而解读之疏漏浮泛更是随处可见,还请叶先生和诸位同仁多多指正,更希望后来者添柴续薪,涌现更多研究、弘扬叶先生思想观念的雄文佳作。

猜你喜欢

叶先生文集阿Q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阿Q和老A
《郭汉城文集》简介
透明独木舟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赌一个未来
赌一个未来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