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愿意被大数据看穿你的喜好吗

2023-02-17席瑞

中学生天地(A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密码测试同学

我们身处在一个被大数据包围的世界:网购、选餐厅、看新闻……明明是没有感情的大数据,却能捕捉我们的喜好,提供便捷舒适的体验。然而,在依赖大数据的同时,我们也变懒了,甚至变得有些迷茫:被大数据看穿我的喜好,真的好吗?

1 你喜欢通过大数据测试(如MBTI 测试)了解自己吗?为什么?

贺诗宸:这些测试的结果总能变着法儿夸我,更像一个有科学含量的彩虹屁,把它们用在他人身上照样合理,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例外。

贾斯羽:人是不断变化的,测试的结果只能粗略地代表你在填写瞬间的性格特质倾向。比如很久以前我做MBTI 测试时测出来的类型是INFJ,最近重测一遍变成了INTP。而且我们在填写时免不了存在一些自我认识的偏差。不过,测试结果仍有参考价值,当某些数值太极端时,你可以适当地调整自己。

艾子齐:受爸爸的影响,我们全家都喜欢做这类测试,并基于测试结果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大家需要改变的地方。比如爸爸的测试结果是容易暴躁,太注重事业,他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脾气,更关注家庭。

周欣婧:什么类型的测试我都做过。MBTI 测试说我是一个手艺人,其实我是“手残党”。一个爱情测试说我是绝世“海王”,我发现很多女生测出来都是这个,太离谱了!还有一些测试,想看答案还要付费……总之,不能完全相信甚至盲从大数据测试的结果!

陈璟:如果我们相信大数据测试的结果,就会不由自主地往这个方向去思考,潜意识里也会认定自己是这样的人。与其说是我通过它来了解自己,不如说是通过它塑造一个我以为的自己。所以对大数据就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席瑞:大多数同学以吐槽为主,要么认为大数据测试根本不准,对谁都一样,要么认为大数据的测试结果和本人完全不一致。少部分同学认为大数据测试是某种参考,借此可以提醒我们注意某些不好的方面。还有的同学思考得更加深入,认为大数据测试不是在了解自我,而是在塑造自我。的确,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成为谁,不是因为我们是谁,而是我们相信自己可以成为谁。不过,有趣的是,虽然大家对大数据测试的态度不一,但好像都会忍不住去做一做,哈哈。

2 你平时会根据大数据的推荐进行网购或选择餐厅吗?

严来斌:一次,我和好朋友一家相约一起旅游,我们俩提前准备攻略。软件推荐了景点和酒店,在我的手机上,酒店住宿费一晚200 元,但在我朋友的手机上,酒店住宿费却要240 元,这就是“大数据杀熟”。我们拿大数据当“朋友”,大数据却可能拿我们当“韭菜”。

张辰宥:会。大数据再怎么造假,它的基准还是海量的网友。我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比不上那么多网友看过的、吃过的、玩过的。

石欣羽:不会。我想尝试新鲜事物,大数据推荐的都是对我以往的经验、习惯、爱好分析的结果。比如我喜欢看韩剧,它就会推荐韩国餐厅,那我就吃不到日料、泰国菜了,多可惜!

严子萱:会。大数据能够比较精准地“投我所好”,但它有时又让人细思极恐。有一天,我要用到平常不怎么买的金针菇,结果在手机上没划几下就看到了……嘶,感觉它在窥探我的生活。

葛畅:大数据不局限于某个软件。一次我和同学聊天提到某样东西,下一秒它就神奇地出现在我手机的各个页面里,感觉大数据侵犯了我的隐私。居心叵测的人是不是能够通过大数据调查我,然后对我下手?

贺诗宸:大数据确实很了解我,几乎每篇推送都深得我心。但说实话,这样被大数据掌控的感觉真的太差劲了,我好像永远也看不到大数据外的那片天。不是我在选择,而是大数据限定了我的选择。

席瑞:如果说,大数据测试是对自我的了解,那么大数据智能推荐则是我们了解除自身以外其他事物的方式。大多数同学都在使用大数据推荐的餐厅、酒店、食材……尽管我们承认,大数据深得我心,然而对不少同学来说,这样的感觉很糟糕。大家一面享受着大数据的便利,一面又担忧着自己的隐私被窥视。还有的同学用亲身经历提到了“大数据杀熟”的问题,不禁让人细思极恐,到底是我们在使用大数据,还是大数据在选择我们?那么,当真正遇到纠结的选择时,我们还想依靠大数据吗?来看下一问。

3 当你面临一个很纠结的选择时,如果大数据能够根据你以往的信息、选择给你提建议,你愿意听取吗?

卢俊杰:看情况。如果刚好是我需要的,且能节约时间,我会听取。但数据也有滞后性,我曾在淘宝购买了一件白衬衫,之后网购时,大数据还会推送白衬衫,谁会买那么多白衬衫啊!

awyoyo:我不会听取。有句话说:你在问一个人问题的时候,其实你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我心里都会偏向自己的选项。如果大数据与我的选项契合,我会更坚定地去做,这会给我一种心理安慰;如果它与我的想法相反,我挣扎之后仍会选择心之所向。

周欣婧:不太愿意。让我纠结的,通常是较为重大的事,比如报考大学时,我该报自己的理想学校,还是分数妥妥能上的学校?这关乎我的前程。自己做的决定,就算结果不好,我也不后悔。

贾斯羽:大数据无法同步你最新的看法态度,也无法知悉你以往面对每件事时的真实心理,它只能根据你以往的行为和结果综合分析给出建议,与一个记忆力极强且半生不熟的人没什么区别。我会部分借鉴它的建议,但多半不会听从。我更愿意找一位了解我现状与内心的人来出谋划策。

陈璟:小事情的话,因为懒,我就交给大数据了。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还是会自己思考,万一大数据出现bug 怎么办?我得不偿失。

徐筱悠:现在高考选科时,大数据告诉我们,学习物理和化学的就业前景好,于是大家纷纷选择这两科。也许从整个社会来看,需要这么多的专业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样想才能消除一点我的焦虑。大数据也许能服务整个大局,但对于一个个具体的人来说,我们肯定希望拥有自己真正热爱的生活。

席瑞:几乎所有同学在面临纠结时都不愿意依赖大数据做判断。有些同学的理由是大数据只是依靠过往的数据,但人是会变的;有些同学的理由是小的事情交给大数据,大事的决定权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哪怕出错了,自己可以承担责任;还有些同学质疑大数据本身没法看到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有些同学提到可以参考,而不能听取,但任何建议从理论上说都可以参考,所以其实大家在面临关键选择时,并不特别信赖大数据。

这几年,大数据很火,各家互联网公司、各个平台都在大力研究算法,以便能够更好地把握用户,占领市场。可以说,大数据是当代“读心术”,它不仅仅能从你的日常交谈、购物习惯中来窥见你的喜好与需要,甚至还可以通过智能推荐,影响甚至引导你的生活。不只是购物平台、餐饮服务,短视频平台将这种算法发展得更进一步,一个个几十秒的短视频,却让你刷到停不下来,再回神已经过了几个小时。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也慢慢意识到了其中的猫腻,比如未经细读的使用条款,自动打开读取信息、录音、相册的权限,让我们的生活暴露在大数据的“监视”之下。有人甚至辛辣地讽刺,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在裸奔。

天平的一侧是方便快捷,知我懂我;而天平的另一侧是暴露隐私,让人沉迷。我想,对大数据的态度的本质,其实是在安全与便捷这两种价值中做比较与选择。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相反的价值中做选择,而是在相对的价值中做割舍。什么意思呢?比如安全与便利,这是一组相对的价值,我们之所以选择困难,是因为它们都是很好的价值,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因此,了解自己更需要什么,代价就是我们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让渡或者割舍掉另一个。很多同学以前做价值比较是在安全与不安全之间,比如设置了密码的电脑与没有设置密码的电脑,选择前者很容易,因为这样更安全。

然而,思辨的意义并不是在好坏之间做选择,而是在好与好之间排序,哪个是我们认为更好的?同样是设置密码,理论上电脑密码、手机密码、微信登录密码应该都不一样,这样最难被破解,但绝大多数人会设置成同一个,不然记不住,太麻烦了。选择设置同一个密码的人,在TA的内心秩序里,便利性就大于安全性。

大数据也是如此。很多事情难两全,如果你不想被窥探隐私,你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者说保护隐私需要的成本,就是过一种更低速、更自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的生活。

这个问题没有最终答案,它其实是一场价值排序的博弈,正是这样的排序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明白我们是谁,我们的底线在哪里。当然,博弈不仅于此,在选择之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更看重这个?比如,为什么隐私对我如此重要?我要隐私做什么呢?而对自己的理解,就隐藏在每一次追问之中。

猜你喜欢

密码测试同学
密码里的爱
幽默大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密码抗倭立奇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密码藏在何处
夺命密码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