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建构中共形象的内在逻辑及其现实启示
——重新解读《〈共产党人〉发刊词》

2023-02-16孙宜芳

理论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共产党人建构中国共产党

孙宜芳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广州 517070;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作为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源,政党形象在凝聚力量、聚焦认同、营造良好执政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问题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1]为我们在新时代建构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提供了根本遵循。何谓政党形象?有学者认为,“党的形象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外在的、整体表现”[2],是“组织机构或个人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整套要求及标准”[3],为我们准确完整地考察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毛泽东在1939年10月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是毛泽东系统完整论述党的建设的经典文献,文章明确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4]602的观点,鲜明地从主体、介体、客体、环体维度全方位建构了中共形象。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对建构中共形象的深刻思考,对于新时代更好地建构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主体维度:指明建构中共形象的逻辑力量

在哲学意义上,主体指的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明确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5]作为主体的人,既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某个群体、某一组织。《〈共产党人〉发刊词》全文贯穿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和敌对势力三方主体的深刻考察,在不同意义上指明了建构中共形象的力量,在主体维度上彰显出中共形象建构的力量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自身是首要力量

第一,明确主体分类。在文中,毛泽东多次提及“全党”一词,并对其主体类别进行了划分。一是党的领导机关中的党员。党的领导机关决定着中国革命的政策方向、前途命运,建构中共形象,首先要抓好领导机关党员的形象建设。二是军队中的党员。军队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6]86,关乎中国革命胜利与否。建构中共形象,关键是要抓好军队党员形象建设。三是新党员、新干部。由于“大批的新党员、新干部还没有足够的革命经验”,因而建构中共形象,难点是抓好新党员、新干部的形象建设。四是老党员、老干部。“有经验的老党员、老干部”可以“带着新血液富有朝气的新党员、新干部互相协力”[4]612-613。建构中共形象,重点是抓好老党员、老干部的形象建设。

第二,指明中心任务。在《〈共产党人〉发刊词》开篇和结尾,毛泽东都强调全党的中心任务是继续巩固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布尔什维克化的党,指明了建构中共形象的中心任务。在毛泽东看来,不管任何类别的党员,都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了解中国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完全的统一”[4]612起来,才能完成建构中共形象的中心任务。

第三,强化政治担当。毛泽东结合中共形象建构的主体构成,反复强调全党必须强化政治担当,明确提出“全党同志都不要忘记”党的历史,要把“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内含着对全党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建构中共形象的经验等思想。具体而言,领导机关中的党员,要切实“掌握住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军队党员,要“学会战争的艺术”;新党员新干部,要强化政治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老党员老干部等,要起到示范作用。这些论述指明了中共形象建构的主体责任,并勾勒出不同主体应该具备的形象内涵。

(二)人民群众是根本力量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人民,党的形象好不好,不是由党自我评价决定的,而是由人民评判的,这就在客观维度上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建构中共形象的根本力量。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共形象建构内在地包含着“广大群众性”这一中心任务,多次提及人民、群众,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把人民群众作为构建中共形象的根本力量。

一方面,这是由群众需求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7]换言之,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党的需要,党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在文章中,毛泽东强调,“党员群众和党的干部的革命积极性是非常之高的”,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具有“很高的政治信仰”[4]612,在政治上,人民相信党。这就要求党必须守住人民的期盼,维护好在人民心中的崇高政治信仰形象。

另一方面,这是由群众的主体地位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根本力量。《〈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指明人民群众之于中共形象建构的重要价值,反复强调必须依靠群众。为建构党维护团结、争取进步的先进政治形象,文章针对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要求全党必须“动员全国人民,进行反投降、反分裂、反倒退的坚决的斗争”;为建构党与群众血肉相连的群众工作形象,文章提出在“坚强的武装力量和进步的人民群众相互协力的情况下,是可能达到这些目的的”[4]613。为建构党坚定抗战必胜的精神形象,文章针对国内对抗战前途的悲观情绪,明确提出“动员群众克服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并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4]602等。

由式(1)可见,通过改变杆件初始和终点起吊角度以及3个杆件的长度去实现改变起吊高度、物体移动距离等起吊参数,得出了起吊参数对该机构的影响规律,即通过改变杆件各参数可实现.

(三)敌对势力是反证式力量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多次分析敌对势力的观点和做法,虽然主观目的不是为了建构中共形象,但由于在分析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清晰阐明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而在客观上展现出对建构中共形象的反证式考察,向人们“证明构成要件以外的其他事实进而增强肯定效能”[8],彰显出敌对势力是建构中共形象的反证式力量的意蕴。

一方面,在历时维度上,通过回顾敌对势力的打击屠杀来建构中共形象。毛泽东回顾了大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背叛革命后“力求消灭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妄图抹黑党的形象等问题,深入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带有的革命性和软弱性的二重属性,强调“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的这种二重性,就不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4]608、不了解建构党的形象的问题,因而要求全党必须有深刻警醒的认识,防止走向“左”和右的错误,这对于揭露中国资产阶级背叛革命的形象和建构党继续坚定不移进行革命的形象具有推动作用。毛泽东还强调,“资产阶级虽然叛变了”,但是党通过加强建设、团结群众,“党的组织不但重新发展了,而且得到了巩固”[4]611。反证式表明敌对势力在客观上是建构中共形象的力量。

另一方面,在现实维度上,通过分析敌对势力的错误政策建构中共形象。《〈共产党人〉发刊词》用较多的笔力分析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表现,对于建构中共形象起到一定反衬作用。在文中,毛泽东结合敌对势力“时时刻刻在企图破坏我们的党”,“在思想上企图‘溶解’共产主义,在政治上、在组织上企图取消共产党、取消边区、取消党的武装力量”等严重的破坏抗战和消解党的形象的行为,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尽可能地保持民族统一战线,保持国共合作,而争取继续抗日、继续团结和继续进步”[4]613,以强烈的对比,向全国人民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政治上比国民党先进、更加符合人民需要的政党,不仅对于全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党的主张、拥护党的政策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反证式建构中共形象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客体维度:明确建构中共形象的逻辑内涵

政党形象的建构,需要有针对性地明确建构对象。这一对象,实质上就是政党形象建构的客体。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主体思考和行动的对象,也是主体追求的行动目标。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的把党建构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明确了建构中共形象的目标设定,指明了中共形象必须具备的呈现状态,彰显出中共形象的逻辑内涵。

(一)全国范围内的党

“全国范围内的”党的形象,实质上指的是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全国范围影响,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区域、处于狭窄圈子里的党,强调的是党的形象的影响区域,更好地扩大党的影响。《〈共产党人〉发刊词》充分肯定了党的历史上形象建构的成绩,指出“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里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4]612。这种“全国性的大党”形象,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中锻造出来的,是由党在广大群众中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展现出来的。由于抗战需要,特别是面对国民党对党的形象的污蔑和破坏,党必须继续巩固这种“全国性的大党”形象,积极顺应时事变化,改变过去那种停留于国内战争的视野,改变过去那种党主要活动于各苏区的形象,自觉走向全国,积极主动投入到民族抗战伟大洪流中去,才能在为民族利益的不懈奋斗中更好地建构“全国性的大党”形象,更好地扩大党的影响。

(二)广大群众性的党

“广大群众性的”党的形象,实质上指的是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能够得到最广泛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党、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党,强调的是党的形象的影响主体范围。《〈共产党人〉发刊词》内在地包含着毛泽东对把党建设成为具有“广大群众性的”党的形象的三重目标设定。一是让群众认识清楚党的根本宗旨。在文中,毛泽东强调“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强调“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以简单说理勾勒出党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形象,这有利于拉近党和群众的距离,让群众了解党的性质宗旨,不断强化群众对党的认同。二是夯实党在群众中的政治信仰之基。虽然党已经在广大群众中有了很高的政治信仰,但党的形象还面临着被污蔑的危险,需要党继续巩固和维护在群众中的政治威信。三是调动群众自觉投入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4]609-610党的革命任务与广大群众的革命需求在性质上相通,广大群众只有自觉投入到抗战革命斗争中去,才能形成党和群众协同革命的局面,更好地建构中共“广大群众性的”党的形象。

(三)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的形象,从多维视角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科学内涵,回答了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一是在思想上必须高度统一。在文中,毛泽东通过反思历史,得出结论,一方面要“给予必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分析中国历史和实际状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起来,即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促使全党具有思想上高度统一的样子。二是在政治上必须高度团结。毛泽东认为,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相连,为了搞好党的建设,他鲜明提出“政治上坚定起来”的目标,通过正确处理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系,让全党具有政治上高度团结的样子。三是在组织上必须高度严密。毛泽东结合党内“混入了大批的投机分子”[4]610的情况,提出必须在坚持“组织上的独立性”的前提下,清除毒瘤,大力发展党员干部队伍,使党员干部正确掌握组织路线,并在组织上让党巩固起来,指明党需在组织上具有高度严密和坚固的样子。

(四)布尔什维克化的党

“布尔什维克化的”党的形象,实质上指的是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色彩的党。在俄语语境中,“布尔什维克”指的是多数派,而多数派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或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这一建构目标,《〈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理论形象。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建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的形象的理论指南,否则党就不是“布尔什维克化的”党。在文中,毛泽东多次提及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充分彰显出这一点。二是必须具有大多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形象。“布尔什维克”本身就是大多数人的意思,建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必须赢得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强调,党的斗争要同“一切人民的斗争”[4]609配合起来,才能够在更大范围上扩大建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的形象的主体,赢得大多数人支持。三是必须具有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的形象。毛泽东高度重视“布尔什维克化的”党的形象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影响,明确指出“党更加布尔什维克化,党就能、党也才能更正确地处理党的政治路线,更正确地处理关于统一战线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4]605,并强调这是被党的历史所证明了的。实质上表达着对党“布尔什维克化”目标的高度关切,从一个侧面说明,党必须时刻紧紧围绕目标,并具有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把党建构成为一个“布尔什维克化的”党。

三、介体维度:厘清建构中共形象的逻辑理路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6]139建构党的形象需要运用的“桥或船”,就是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介体,这个介体,就是具体的方法路径,对于主体更好地认识客体、推进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媒介功能。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从多维介体视角提出了建构中共形象的方法路径,厘清了建构中共形象的逻辑理路。

(一)总结经验教训

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促使毛泽东形成了善于总结经验的思维习惯。《〈共产党人〉发刊词》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党的奋斗史,呈现出通过系统总结经验以建构中共形象的鲜明意蕴,搭建起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为在抗战中更好地建构中共形象提供了指导。

一方面,总结了经验。毛泽东明确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为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并在具体分析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科学总结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4]613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党在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基础上,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形象。

另一方面,反思了教训。在系统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毛泽东反思了党在建构自身形象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党在幼年时期由于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二重性认识不够,导致在大革命时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党员干部“跌下了或跌下过机会主义的泥坑”[4]611,不能正确掌握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抗战初期犯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没有能够很好地推动大批新党员接受教育,促使党内混入了许多投机分子等。毛泽东分析这些因理论准备不足而产生的错误,显然是为了在弄清错误根源的基础上,更好地促使全党加强理论武装,既为分析问题提供了科学的逻辑思路,又彰显出党高度重视理论武装的形象。

(二)科学分析规律

毛泽东对中共形象的建构,不是随心所欲、简单堆砌汇总而成的现象材料,而是着眼于对科学工作机制的系统考察,善于总结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事实上,毛泽东在文中通过分析党的历史和总结党的经验,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为党的三大法宝,就在完整意义上建构出党始终维护统一战线的形象、灵活武装斗争的形象、重视自身建设的形象,对于党在新的革命斗争中运用好把握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工作机制,进而取得斗争胜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毛泽东在总结经验和分析机制的基础上,又着眼于对科学规律的考察,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规律精准把握的形象。对于统一战线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针对民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不同策略,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坚固同盟者、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者等科学观点;对于武装斗争,毛泽东得出“没有武装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共产党”等科学结论;对于党的建设,毛泽东提出必须“巩固党的组织”[4]610等观点。这些规律性认识,不仅对于党更好地完成革命任务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而且还展示出从不同维度建构中共形象的科学思路。

(三)巧妙借助媒体

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够通过报道事件的发生,传播报道者的价值观点和思想理念,对于建构事物形象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毛泽东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他通过《共产党人》这一党内刊物,有力地对中共形象进行积极建构,体现出借助媒体刊物建构中共形象的巧妙思路。

一方面,通过分析《共产党人》出版的原因建构中共形象。毛泽东开篇就强调,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着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党的全国性的大党形象还不是很坚固,因而亟须一个刊物来宣传党的主张,以使全党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局。在毛泽东看来,“帮助进行这件伟大的工程,不是一般党报所能胜任的,必须有专门的党报”[4]602。这表明,党报这样的媒体在建构党的形象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发表文章建构党的形象。《〈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是为《共产党人》刊物撰写的文章,毛泽东在文中科学阐明了党的一系列主张,鲜明勾勒出党的形象,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建构中共形象的功能。

四、环体维度:考察建构中共形象的逻辑必然

环体是主体、客体、介体所处的环境,对主体、客体、介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着主体、客体、介体的存在与否等重大问题。毛泽东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及其阐述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是一定环体下的必然产物。《〈共产党人〉发刊词》从历史维度出发,经由对现实环境的考察和对未来的预测,沟通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逻辑关联,系统分析了建构中共形象面临的环境因素,奠定了毛泽东全面建构中共形象的逻辑前提。

(一)强化历史考察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9]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决定着考察事物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考察之上。正因如此,《〈共产党人〉发刊词》在详细分析党的建设史的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对中共形象建构的深刻考察,主要体现在:一是以抗战时期为界限,通过对比抗战前后党的形象建构成效,充分肯定抗战前的成绩,同时又提出把“完全巩固布尔什维克化的党”作为党的形象建构的任务要求;二是逐一分析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历史,指明党在不同阶段都对自身形象进行了建构;三是通过具体分析全党干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提出全党要高度重视形象建构问题,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强大的主体动能。毛泽东通过对中共形象建构的历史考察,向外界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不同阶段都高度重视自身形象建设的党,有着建构自身形象的历史基础和行为习惯,因而在抗战时期继续不断建构党的形象就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这就推动着毛泽东不断思考建构中共形象的问题,同时也在历史维度上彰显出毛泽东建构中共形象的逻辑必然。

(二)分析现实场域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0]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对中共形象的建构,最直接的原因是现实需要,对此,他深刻分析了当时党的形象建构面临的现实环境。从国民党方面来说,存在着投降、分裂、倒退等危险,其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进行了各种歪曲和污蔑。从党自身情况来看,大批新党员新组织还不符合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形象需要,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告诫全党:“党所处的环境,党所负的任务,现在和过去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环境是复杂得多,现在的任务是艰巨得多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对《共产党人》刊物的出版非常重视,强调这个刊物“在当前的时机中,这种必要性更加明显”[4]602-603。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现实场域,决定着毛泽东建构中共形象是回应现实的必然选择。

(三)预测未来形势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着眼于长远,敏锐地对未来作出了科学预测,起到了建构中共形象的作用。一方面,依据党的经验总结,科学预测了建构中共形象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毛泽东强调,“有了十八年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在新老党员、中央和地方组织、人民群众的相互协力下,能够“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布尔什维克化的党的形象建构目标“是可能达到这些目的的”。另一方面,结合国民党的反动行径,科学预测了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毛泽东认为,在国民党严重倒退及打击和污蔑共产党形象的现实境遇中,国民党随时可能会制造摩擦事件,给党的革命事业和党的形象带来不利影响,因而他强调对斗争形势进行准确预测,“使党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意外的损失”[4]613-614。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观点,从1939年底到1943年春,国民党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正因毛泽东精准预测国民党的阴谋行径,共产党才不至于在反共高潮中遭受更大的损失。可以说,毛泽东对未来进行的科学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建构中共形象内含着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变的重要价值,在未来向度上展现出建构中共形象的逻辑必然。

五、毛泽东建构中共形象的现实启示

《〈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在阐述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时,展现出毛泽东对中共形象建构的深遂思考,分别从主体维度指明了具体的依靠力量、在客体维度明确了科学的目标设计、在介体维度提出了运用的方法路径、在环体维度分析了现实环境。与之相对应,就全方位呈现出毛泽东建构中共形象的逻辑力量、逻辑内涵、逻辑理路、逻辑必然,四者之间相互作用、同向发力,构成一个科学的整体系统,共同支撑起毛泽东建构中共形象的内在逻辑。这对于新时代更好地建构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明确目标设计

目标清晰明确,方能精准发力。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开头就明确提出建构中共形象的目标设定,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建构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必须明确形象建构目标,准确把握大党形象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具体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情怀、勇于自我革命的大智慧、推动政党国际合作的大格局、肩负建设美好世界的大担当等鲜明的大党品质[11],密切联系群众的大党底色、勇于自我革命的大党本色、推进理论创新的大党特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党亮色等[12]。应该说,只要把符合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内涵的优秀品质、宝贵优点、先进经验等包括在内,就能够在明确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丰富内涵的基础上,为建构大党形象提供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引,更好地助力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建构。

(二)抓住关键少数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科学分析了影响中共形象的主体,启示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建构必须善于抓住人的问题。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普遍受人关注,言行无小事。一篇讲话,一次活动,一项决策、一个部署,甚至一餐饭、一杯酒,都会影响着周边、影响着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党的形象。”[13]这说明,必须善于抓住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一是要夯实责任,着力完善党的形象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党员干部的自觉学习意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严格的自我要求、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工作作风、过硬的工作本领,承担起责任,肩负起使命,自觉抵制有损党的形象的各种错误思想和言行,确保领导干部在形象问题上“不出格”;二是要强化监督,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压实监督检查,丰富监督手段,扩大监督范围,坚持长效监督,确保领导干部在形象问题上“不偏向”;三是严明纪律,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首要任务,教育引领引导领导干部守住法纪红线、坚守制度底线,确保领导干部在形象问题上“不越界”,清正廉洁、敢于作为,全身心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三)创新建构方法

毛泽东在建构中共形象时,善于在介体维度上总结经验、提炼规律、运用媒体,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建构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实践中,必须创新建构方法。一是要聚焦难题。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4]切实聚焦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建构中的难题,时刻保持政治清醒,不断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分析规律。二是要善于话语创新。要以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建构为中心,结合大众的话语特征,不断创造新的话语表达方式,打造融通群众思想灵魂的新概念、新范畴[15],切实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深入人心。三是要构建科学传播体系。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构建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到个体的全方位形象传播体系,同时加强社会引导,强化正面引领,着力让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刻入群众印象里。

(四)拓展国际视野

《〈共产党人〉发刊词》对中共形象的建构,是从着眼于成为全国性大党的现实逻辑出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建构必须具有宏阔的国际视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大党地位。一是向世界讲好党的故事。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自信和强烈的使命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故事。二是加强国际交流。要以胸怀世界的眼光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深化中外合作研究力度,将推动中外交往打造成增进对党了解、强化对党认同的主渠道。三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要大力整合媒体资源,积极拓展传播主体,不断提升作品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引导媒体广泛传播党的主张和声音,积极与国际社会上各种污名化行径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斗争[16],向世界全面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建构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人》发刊词(节选)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共产党人的感情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