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平台背景下辅导员思政工作研究*
2023-02-16苏刚
苏 刚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31)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需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如何实现“三全育人”,将高校治学办校成果落实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高校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信息化育人工作平台的范畴及其必要性
本文这里谈到的“信息化育人工作平台”主要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和“互联网+思政”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出发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构建起来的学校综合管理平台,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聚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路径和范畴。信息化育人平台并非指某一种或某几种专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平台,而是在“互联网+思政”观念指导下,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主动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信息化平台主要有三类:一是各高校自行研发建设的工作平台,如网上办事大厅等;二是租用的线上工作管理平台,如今辅导猫、企业微信、超星、职教云等;三是纵向或者横向对接使用的工作平台,如资助系统、就业系统等。另外,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一些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通用平台,他们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和接受方,足以在双方间产生共同的话题特征,例如微信、QQ、钉钉等聊天类通用平台。需要说明的是,如视频类、网络游戏类、美食类、网购类等具备一定人际交流功能的娱乐购物交流平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但这些平台无法通过某一单独高校独立完成个性化建设,而且种类、数量庞大,所以暂不作为本文讨论的重点,另外,各类应用面较为专业,有专业知识壁垒的软件或者平台,虽然是高校独立自主建设,但也不作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本文提到的“信息化育人工作平台”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范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行业已经产生深刻变化。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同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思维高度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我国教育要加快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脚步,同时教育强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现代高职教育必须紧跟时代。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概念,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更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利用好教育信息化各方面的平台和潜能,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而要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真正地将“互联网+思政”教育观念落到每一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中,与大学生拉近距离,产生共鸣。在上述思想的指导和基层辅导员不断实践得出的经验的指引下,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落实立德树人,以加速职业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育人模式的转型[1]已成为必然之路。
二、信息化育人工作平台的对比优势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所以,如何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紧密结合,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特性和成长规律紧密结合,是当代高校辅导员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目前的辅导员日常工作都是借助各类系统进行处理的,同时在线上和线下使用各类方式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已成为辅导员群体的共识,但线上线下有各自的特点,需要区分线上线下两种工作方式的不同使用场景。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和线下思想政治教育这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各有利弊,但在“互联网+思政”的概念之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主要聚焦在线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因此,对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点本文与其他观点也别无二致,在下面论述中,我们优先将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对比中的劣势和目前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不足体现出来,以更好地推动线上线下工作的协同进步。
1.信息化育人工作平台可以弥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量的要求
在新的经济状态和社会关系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所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对原有事物的判断、思考和总结必然会有变化,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随着社会发展引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多维变化,他们对新事物和新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度要更高或者更低,这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特点和特性。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必须主动靠近他们,向青年大学生“学习”。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线下的单人面谈、群体座谈、侧面访谈等方式,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风貌,但这几种方式都存在受访面积小、访谈效率低、时间和空间限制大等问题,而且通常情况下这几种方式不能同时进行,更多情况下是以“串联”方式进行的,因此说,线下思政工作工作面临时空限制。线上平台对时间、空间的依赖较小,可以随时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做出回应,在信息收集的便利性和反馈上,更加自由、开放和迅速。
2.信息化育人工作平台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有先天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的创建过程,所以人是需要通过社会交往获得足够的信息才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来改变对象状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交流和协作,以期通过交流协作,达到“同化”和正向“顺应”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同化”和“顺应”是指建构主义学派中的一种理论观点,“同化”是指帮助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信息吸收进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并实现认知结构的融合更新,一定程度上这可以看作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这里提到的“顺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认知结构可能无法充分和快速地分解新环境的信息,这时人们认知结构就会发生重组与改造,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这可以看作是一个被动改造的过程。)不管是“同化”和“顺应”,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在与大学生的接触中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并在这种观念和思维的正向引导下步入社会,创造自身的价值,但显而易见的是,仅仅通过线下方式去接触学生群体,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和难度都会更高,且在量上难以得到满足。
三、信息化育人工作平台存在的问题
高校信息化粗放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致命短板。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下,各行各业通过建设各类信息工作平台,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不过在各行各业中的建设情况却有不同,在高校领域,“理念与思维定位失准、能力与素养供给失准、资源与制度配置失准、治理与评价管理失准”[2]这四大方面短板严重制约着高校信息化与人工作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1.建设过程论证调研力度不够,顶层设计仍需继续加强
总体上来说,各高校都耗费人力物力进行信息化工作平台或者智慧校园的建设,但在实际使用中,辅导员要面临使用数个系统或者APP的尴尬局面,以某高校为例,发布放假通知,需要在全校系统发布通知,然后再通过专门的学工系统向学生发布,但学生往往不重视平台通知,最后还需要通过辅导员要将信息通过微信、QQ等平台发布到各年级各班。这反映出两个问题:首先,需要在学校自建系统与外部QQ等APP进行转换,效率降低,其次,与各级政府在其官网上发布的信息相比,在事务性工作上,学校信息平台往往缺乏足够的公信力。因此,这种缺乏顶层设计的平台和管理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显得极为不足,辅导员队伍往往成为高校信息化系统的“附庸”,承担着解释和确认的角色。当然,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摸索过程,需要一步步探索,总体来说是向好的。
2.高校自行开发建设的工作平台,虽然具有针对性高,具有本校特色等优点,但指标体系未经多样本考察,操作感差。
高校信息化系统开发前期的论证和调研往往由负责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信息化建设部门牵头完成,在论证和调研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功能的实现,因此会在便捷性上会做出牺牲,造成开发的功能与实际使用体验有“缝隙”,使用者的体验感达不到优良的情况。以某高校为例,为达到某项考核指标,专门建设相关考核系统,但建成后的系统存在收集数据缓慢、收集过程艰难、审核过程繁重、指标细则不明确、数据紊乱等多重问题,使用方反映体验感较差,这类系统无法有效地发挥对使用方,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3.系统间数据对接不畅通,系统数据维护不及时
当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建设的一项指标后,在增加便利性和完成指标的双重需要下,各高校大力开展信息系统建设,但最终的结果是,“各建各的,各用各的”,系统相互间信息不通,无法对接,相对好一些的情况是可以人工导入导出,但实际上仍然是系统壁垒。通常的理解,高校自行开发建设的系统与市场上的通用软件和系统无法做到极为方便的通信,但实际的结果却是市场化的通用软件和系统为了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会加大研究投入,及时做出功能调整,因此方便程度逐渐提高,但高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模块之间的通信却难以实现相互间的无缝对接,造成同一个数据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甚至需要第三方外部软件帮助才能完成数据的传输的问题。看起来是多管齐下,实际上是徒增工作量。举例来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各个高校的系统都在面临极大的考验,就某高校来说,不同职能部门需要全体在籍学生的基础数据,如数量、男女、户籍地等,在调查后发现,所有的子系统数据都无法有效地提供最为精准的数据,最终只能通过人工核实完成该项工作。这一类问题,一方面可能是管理上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子系统间数据不流通造成的。
四、信息化育人工作平台建设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我国很多高校在强化网络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但是由于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也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化解,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不仅应积极地适应目前信息化带来的问题挑战,参与到智慧校园和网络教育建设工作,更要进一步转换思想,将高校真正建设成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大熔炉,真正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平台。
1.提升互联网环境下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全面整体的观点[3]。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两种工作方式,但本质上是一样的,目的都是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有效创新和继续进步,因此要辩证地看待目前线上平台所存在的问题。虽然线上平台的问题有很多,但这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机会,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永远也替代不了线下思想政治教育。首先,系统的不完善性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和接收方提供共同的话题标本。“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特别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可以创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契机。其次,将系统的建设完善与学生的成长进步进行启发关联,辩证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错误。作为凝结了人类智慧结晶的信息化都会有无数的设计问题,那么自然生长的学生自然也会存在不同的问题,这既有人类本身的特质,也有社会环境造成的后天问题,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每个学生依旧是这个社会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再次,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但学生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双向的互通才是所交流的本质,因此,我们要将每一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视为自己进步的契机,不管这个过程是因为积极的进步引发的,还是消极的问题引发的。转变观念,才能找到新的突破。
2.提升互联网环境下的战略培养思维能力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增强战略培养能力,这是对人才的尊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首先,要在辩证看问题的基础上正向看待信息化平台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的探索学习辅导员基本业务,做到基本工作扎实可靠,基本理念准确稳定。其次,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特征,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工作的热情,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要眼光长远,将自身进步与学生培养相结合,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结构和价值目标要不断地进行更新迭代,要用战略眼光看待当前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培养自己更加全面并具有个人特色的专业能力。
3.提升互联网环境下的评价反馈和指导能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旧方式转化的现实情况下,要多面汇聚力量,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要将精力投入网络思政和传统思政的结合研究中。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虽然与“互联网+思政”工作平台相比有一定的短板,但并意味着其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对传统的优秀的思政工作方法要借鉴和延续,对新的网络思政成果要研究和实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做好两方面的评价反馈,既要评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效率和效果,保留有效的工作防范,又要评价好线下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和实践,及时形成效果反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的进步,要积极地将“互联网+思政”的观点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方位上对待存在的问题和展现出来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