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美术“一基二重三发展”教学实践研究
2023-02-16苏俊
苏 俊
(南宁市武鸣区武鸣中学,广西武鸣 530100)
新高考模式下,美术考试内容、形式和要求也做出了新的调整。新高考在美术考试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作为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调节、价值观培养、精神熏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解读新高考政策,厘清考试要求,并加深对美术教学价值的认识,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以“以生为本、跨学科融合”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审美能力、文化素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美术学科的建设,推动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新高考政策解读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的颁布落实,新高考改革推进试点正分批次启动。新高考对中国高中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新高考“3+1+2”模式下,考生不再局限于文理科,而是给予考生更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选择,充分体现国家以人为本学其所好或考其所长的教育原则,给了学生更多发展机会和选择机会。新高考主要目标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强调学科间的协调性和综合性,鼓励学生发展多元化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广西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方案》指出,届时广西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考试科目也将按照“3+1+2”模式,主要是让学校和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要重视文化成绩。高考改革后更加注重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中的各门类美术视觉文化形态和审美趣味,根据命题进行创作,考查学生的创作思维,考察方式更灵活,表达更为综合。同时,新高考和强调跨学科综合性,鼓励学生进行学科的知识融合和创新应用。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美术的价值实现
新高考政策的实施,人才培养不再以知识为核心,而是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新高考改革的本真目的是落实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并以此促使学生向着个性化、素质化方向努力。美术育人作为高中艺术教育的核心构成环节,本身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与美育价值认知,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美术教育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美育是引导学生体验美、鉴赏美并且创造美的教育,是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贯彻到具体学科领域中的重要体现,更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美育写入党的文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迈入了新美育时代。可见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程度,高中美术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中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的求知欲强,是塑造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1]。高中美术教育能够用艺术感召力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生活、自然的感知能力。而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多元且贴合学生美育认知水平的美术题材又能陶冶学生情趣,使学生在接收美育的过程中培植正确三观,带动个人素质能力提升。
(二)高中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美术鉴赏课程,带领学生欣赏优美的美术作品,能够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灵,丰富自身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同时,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获得多元化的美术知识,逐渐养成观察事物、洞察生活、思考画法等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专注能力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学生在创作和不断完善自己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其创新能力、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都得到提高。另外,美术教学内容多种多样,不仅包括基础的绘画知识和技巧,还包含大量的文化知识,其中主要包括风俗、服饰、民族气节等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增长见闻,还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调动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美术“一基二重三发展”教学实践
通过对新高考政策的解读和对高中美术教育价值的认识,我们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重视以生为本、跨学科融合,强化美育认知、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带动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一基:以学习兴趣为基础,增加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及优化学习氛围来构筑学生研学兴趣。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极富变化的动画,打造视听一体的教学盛宴,让学生在感官刺激中感受美术艺术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2]。例如,在美术鉴赏课中,利用科技软件复活著名画家的绘画作品,将静态的美术作品动态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立体化、全面化感知,深入了解画作,激发他们的艺术潜力;在雕刻欣赏课中,运用VR眼睛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雕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园林欣赏课中,运用电脑创作软件,创造出虚拟的花园造型,整体感知园林设计,在自己动手中深化对设计的热爱,引导学生认识到园林设计的重要和伟大。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感知美术的作用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毫无负担的学习、交流。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愉悦的氛围能够感染学生,激发上进。例如,教师要放下身段,打破“一言堂”教学模式,创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想法、态度和情感,运用平等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运用课堂游戏、课堂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主动学习,放飞自我。在学习到陶艺制作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你想不想做一个陶艺作品,一起来做吧!”这种轻松的语言瞬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陶艺比赛”,在比赛中,学生会学习得非常快,而且在竞争氛围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陶艺的学习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优秀的陶艺作品。
(二)二重:重视美术教学改革,创新美术课堂
1.重视“以生为本”,实现因材施教
新高考背景下,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卢梭曾经:“每人内心深处都有其自身表达方式,只有遵循内心想法,按照一定形式进行教育,才会效果显著。”每个学生均具备不同的个性发展特征,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寻求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3]。高中美术教学应重视“以生为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与培养,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为基础,精心设计课堂。首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并以此为切入点,增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例如,在美色彩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颜色,在不同的季节中,我们的村庄是什么颜色的?田野是什么颜色的?”通过问题将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思考不同的季节与天气下的事物的变化,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对颜色进行搭配,带动学生了解多样色彩的兴趣。另一方面,明确不同学生间的差异。例如,以提升学生绘画能力为目的,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学生的绘画对象由单一变为多姿多彩,不同的学生由于观看角度、审美倾向的差异,他们对同一美景,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画出了大自然的美、有的画出了某个特别的山、有的画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创作、一次自我实现、一次心灵的感应,从中,学生的审美得到了个性的发展,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等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4]。
2.重视“跨学科融合”,实现综合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实现美术鉴赏课与其他课程内容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美术教学中,跨学科融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考虑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充分挖掘融合要素,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在学习古代文人画时,将美术与语文融合,将画与画家的诗词歌赋或者故事联系起来,从文学角度分析画家寄情于山水中,感受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国民族画时,将美术与民族文化融合,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服饰、风俗、精神等,认识民族文化的魅力,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在学习中国现代画时,将美术与历史融合,通过中国的历史进程,分析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并从时代发展、艺术家使命等方面分析作品,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道德伦理绘画时,将美术与德育融合,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伦理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跨学科知识融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及认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和评价美术作品的思维,达到提升美术综合素养的目的。
(三)三发展: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美术人才
1.向美而行,遇见审美
美术教学是一种美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高中生心理快速发展,需要提升审美能力。美无处不在,在美术教学中,要在欣赏中、创作中、表达中感悟美和体验美。高中生天性活泼,对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美的事物,但是他们的判断能力差,不能很好地了解美。因此,高中美术要通过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并将美与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让学生对美产生客观的理解,产生美的想象;还要通过创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在绘画创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出个性化的美,让学生更好地表达美,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5]。
感受美的存在才会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创作。教师要通过欣赏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中国雕像”的欣赏中,通过学习中国宗教雕像、陵墓等知识,发现古代美术的特点及制作技巧,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从古代审美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新年礼物”的色彩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色彩传递的情感,感受到爱的存在,提升对美的憧憬。另外,学生审美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感受美,还要给予学生体验美的过程。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不同的环境中,让学生自己感知,引导学生去表达、去创作。例如在色彩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观察春天、塑造形象,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亲身感受绿草青青、百花开放带来的感受,并运用绘画的方式将春天画下来,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会很多的电脑素描技法后,交给学生“运用技法,绘制出自己的作品”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经历选择、思考、制作,这就是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审美的升华。
2.遇美而思,拓展思维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流派,了解中外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关注人类、自然、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启发与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思考将传统绘画基础上原本局限于纸、笔、照葫芦画瓢等方式转化为新技术辅助技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的跨学科课程及美术与现实社会情境相联系的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如将生物课本上的细胞通过审美眼光转变为一幅画;将历史中的“敦煌”重现等,引导学生经过审美感知糅杂聚合促成新的思维迸发;通过材料统整,对传统的绘画材料进行大胆变革,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
徐悲鸿老先生曾说过:“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没有创造、革新的艺术是无生机可言的,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欣赏罗立中的油画作品《父亲》时,带领学生了解作家与父亲背后的故事,并结合当时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解读,从艺术家的角度思考,汲取其中的艺术养分,丰富自己的创作灵感,另外,《父亲》这幅油画运用具象写实表现手法,真实地还原了一个陕北普通穷苦农民形象,父亲丑陋的形象与美好像毫无相关,但是,要引导学生要用积极健康的观念看待作品的丑与美,还原作品的真实内涵,进而启发自己的艺术创作。
3.以文化人,传承文化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个作为中国人的高中生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高中美术教学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实现美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持续融合发展。
为促进高中美术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教师要深入挖掘美术教育素材,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欣赏教学,带领学生欣赏独具特点的中国雕塑,让学生感受精美、刚劲的造型艺术;欣赏中国画,感受中国画的形神兼备、迁想妙得的美;欣赏民间艺术如剪纸、服饰等,感受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借助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进入周边文化景点和街区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地域文化,通过对民俗建筑、民族服饰的观察与接触,启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体会文化之美。例如,走近广西少数民族村落,与人民一起生活,感受特别的民族风情,与他们一起过节,穿上民族服饰与他们一起对唱、跳舞,并运用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绘制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素描作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深化学生的民族情感。
四、结论
新高考改革已经吹响号角,高中美术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教学,学生们要摆正态度,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通过高中美术“一基二重三发展”教学实践,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美术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应对新的美术考纲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美术高考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