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职高专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策略研究*
2023-02-16李鹏飞
李鹏飞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设计学院,广西南宁 530100)
近年,经济社会加速转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仍然凸显,就业难和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共生共存且区域间的不平衡明显。高职高专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职高专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激励大学生更为主动的就业思想和行动,克服困难和高质量的就业,激发人力资源更高成效,助力高职高更好的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突出问题
(一)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双减’政策实施后,片面强调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观念依旧根深蒂固”[1],由于对新时代以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特点的职业教育最新发展情况缺少深入理解,大学生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固化和窄化的问题。同时职业院校和产业行业、高新技术等的融合程度因地因校差异性明显,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科学文化、职业技能等的教育和培养的系统化协同性有待提升,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不高。
(二)新时代经济社会加速转型,职业观、就业观日益多元化
新科技新技术带来了大学生学习方式、信息接收方式、人际沟通方式等的变革,互联网、新媒体等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广阔平台的同时加速了价值观、就业观的多元化,促进了大学生固有职业观、就业观的解构,导致青年大学生出现了慢就业、斜杠青年等不同就业心态的群体,在新媒体加持下容易在虚拟网络世界形成耦合效应,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从多方面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和选择,增加了就业的不确定性。加之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观、就业观教育培养的设计存在不够灵活、内容不够新、形式不够丰富等问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发展所需。
(三)对标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应具备职业核心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时代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很大的提升,人力资源的成效不断凸显和释放。但同时职业教育存在与真实场景下的产业行业需求互动的频率低、主动性弱,重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养教育等问题。职业教育中存在过度强调单一方面职业技能训练,着重开展专项职业技能比赛的不均衡、不协调发展的情况,与新阶段亟须的综合素质全面,具备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还有差距。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职高专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对增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涵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大学生家国情怀、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能力,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彰显了民族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意味着对其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进行内化实践,促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化和意义生成,达成‘文以化人、技以载道’的文化浸润。”[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奋斗精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立鸿鹄之志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精神等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质,对塑造大学生职业道德,引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练就全面过硬的本领,对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精神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崇尚修德、德才兼备,契合高质量发展逻辑
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而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超的技术技能是工匠精神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倾向于经世致用、利用厚生的伦理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哲学思想、道德论述,实践方法等内容。”[3],具有涵养品德修养、塑造职业道德、养成社会公德等的重要的教育价值;蕴含着追求担当奉献、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和“庖丁解牛”式的精益求精由技术升华到大道规律的工匠精神,利于帮助大学生自觉分辨抵制错误思潮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积极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自强不息、躬身实践,契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和躬身实践,中有数不尽的人生逆袭故事,拼搏奋斗精忠报国的榜样昭示着,唯有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才能透过现象见到本质,才能尝到“真理的味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下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学习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躬身实践精神,追求“实践第一”“知行合一”理念,自觉践行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个体主动性,增强品质意志,不断克服人生挫折与挑战,体悟人生真谛,收获真知灼见,最终找到适合个人成长成才的正确路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职高专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策略
(一)立好社会主义之德,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发挥课堂育德作用。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好开学第一课、就业创业指导课、主题班会课等,通过典型的人物案例故事、经典的典籍故事等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尽早“立志”。充分发掘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躬身践行”“艰苦奋斗”等精神价值,润物无声地为大学生播下文化强国、技能强国的梦想,促进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2.发挥“第二课堂”润德作用。通过体验式浸润式的文化体验活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丰富大学生的生命体验、文化体验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熟识和热爱。在校园内开展党建带团建共度佳节活动,创设真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佳节的场景和项目,引领大学生在校园内过好中华优秀传统节日,在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真实有趣的节日仪式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价值理念和人生智慧,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为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职业能力塑造及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发挥榜样塑德作用。以党建带团建引领,挖掘选塑一批传统典籍中的典型、身边的就业先锋、行业先锋为榜样,帮助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成长历程及奋斗故事,激励大学生对个人职业成长、发展的思考,通过榜样的道德力量和品格魅力感召青年大学生对标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敢做善成的拼搏奋斗精神,帮学生拓宽视野,自觉地将个人小我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大我”中,激励青年学生奋斗新征程。
(二)立足经济社会之需,坚持产业行业需求导向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经世致用”的主动作为思想。新时代职业教育承担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高校需要增强自身适配性,紧扣新业态新技术,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链、行业链紧密挂钩,对标产业行业对人才规格的新需求,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教法等,建立与产业行业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实践第一”“学以致用”的理念,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促进大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技能和职业观提升和养成中的作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求同存异”的思想。高校在校企合作中求同,提高校企合作治理能力,建立校企、校“园”合作育人的常态机制,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切实服务好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求异,聚焦育人主业,引导学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学会理性平和面对异同,在差异化和优势特色上培养学生职业观念、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应对职业挑战能力等的提升,真正成为产业行业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立正思想之方向,创新职业观就业观教育方式
1.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引领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新时代国内外思潮多元,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错综复杂,大学生中出现了“慢就业”和“斜杠青年”等不同就业态度的群体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质量。创新大学生职业观就业观的教育形式,以社会实践引领学生走出自我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增进对强国情社情了解,特别是了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未来影响等,并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未来职业规划和准备,在动态的对比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素养,并在不断的比较、调试、匹配的过程中检验所学知识的真理性等。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正确辨析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被动和主动”“变与不变”“快与慢”“先和后”“短期和长远”等概念。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求变的思维破解就业中的困境;有备无患提升把握机会的行动力;求真务实拓宽先就业再择业的路径。发扬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维方法,破除就业思想壁垒,增强应对就业困难的能力,拓宽就业思路,增强辨识机会、创造机会、抓住机会本领,促进主动就业、高质量就业。
(四)立行于实践,结合学生发展诊改实施精准就业指导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修身、平天下等精神和大学生生涯教育理念融合。借助新生入学教育时机,开展产业行业协同专业引领,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导,帮助学生对专业行业有逐步认识,形成初步职业认识和职业思考。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价值理念认同教育,帮助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角色认识清楚,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知”“行”,关于“做”“学”的思想,在引领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开展职业发展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积极参加实践中加深对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认识,养成积极、主动、拼搏奋斗的精神品质,促进积极主动就业。通过专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养成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发挥自身专业和知识优势,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环境和客观自我,激发职业能力提升。
3.在学生走向社会的阶段,注重开展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利用大学生离校教育关键时机,系统的开展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相关职业警示教育,为大学生职业发展再次把好方相关。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引导追求高质量、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和境界,自觉将个人的职业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