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教学中国际观的培养
——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例
2023-02-16金敏
金 敏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常州 213000)
国际观是指在某个阶段某个国家的主流人群对外部世界的共同认识,包括特定的集体心态、对外部世界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互动热情。本研究中把高职生的国际观界定为:对外国国家和国际常识有基本的了解,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在尊重和接受他国文化的基础上,拥有国际合作的能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拥有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展示大国工匠的风采。
一、高职思政教学中培养国际观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世界正处于加速变革且深度调整的新时期,世界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以及不稳定性的态势。然而经济全球化依然是大势所趋,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各类国际事务,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出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因此想要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核心在于制造者[1]。只有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素质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国工匠,才能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
高职院校作为大国工匠的孕育基地,培养具有坚定文化自信、追求卓越勤奋刻苦的人才将成为重要使命,然而在思政教学中贯穿国际观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促进高职学生接受跨文化价值,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跳脱自我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国际新闻动向,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在未来升学求职等相关发展领域上表现出更为积极主动的国际参与乃至服务意识[2]。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课为例,本课采取案例分析法、新闻播报、模联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核废水排放的国际事件拥有更深刻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主体空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拥有了公共关怀的心态。因此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加入国际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提高。
2.符合高职思政课程体系的原则与要求
面对教育领域激烈的竞争现状,高职思政课程体系中提到了课程设置视野的问题。强调应从国际视野入手,提升学生的历史视野和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影响思政课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强弱。在高职思政课程体系中植入国际观的思想能在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树立大国意识的同时,更能树立课程国际视域设计思路,推动课程的创新,引起学生新的共鸣与思考。
因此面对充满挑战的21世纪,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国际观符合高职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也符合高职教育隐性和启发性原则,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重要作用[3]。
3.促使学生对当代时政热词和事件形成全面认知
高职生仍处在对于社会缺乏全面认知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结合时事案例让高职生打开视野,使其对于一些热词和案例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在搜集资料的自主研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以及对专题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技能情感的进一步拓展。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课中,教师便通过新闻播报、头脑风暴以及中欧GDP的案例对比让学生对于大变局的概念、变与不变的要核以及日本排放核废水有了深刻的认识。
首先是在导入环节,通过时政热点——1901辛丑条约签订和2021辛丑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对比图引出中国综合实力的崛起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环节。其次在授课环节中通过进博会的宣传视频让学生了解大变局下的挑战与机遇,进一步剖析大变局中国际体系的调整与变革。最后通过新闻播报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对于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的讨论,明晰核污水排放的危害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究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并搭建起一个让学生关心世界、锻炼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平台,更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4]。
二、高职思政教学中学生国际观的构建现状
本课授课对象对高职一年级学生,此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处在青春期,文化基础薄弱且理想目标不明确,大多数求知欲不强。而高职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课内容较为枯燥,因此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发掘自身潜力,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成为首要目标。
在课程的教学中,发现高职生在国际观的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国际组织以及相关基本概念缺乏了解
根据课标及相关要求,高职生对于相关国际知识的了解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知晓中国发展历史上相关重要外交政策;其二,能大致了解一些国际范围内发生的新闻时事,构建正确的世界观。通过课堂表现可以发现,大多数同学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知半解,在课前预习时对于标题含义的理解也较为浅显,缺乏深度的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核污水排放以及中美贸易战等经典案例缺乏互动以及了解热情,课堂表现不够积极活跃,小组成员互动不够频繁。
一个班将近80%的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都无法准确地表达,从表面上来看是学生的政治基本知识储备不够,从深层次来看,则是学生的国际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不强。从“人类命运体”的意义来看,是学生全球价值观的缺失,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是一种跨越国家民族文化的共同价值体系,促进青年们形成对世界全面的认识,树立开放包容共享的价值观,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另一方面考虑到授课对象为刚进入学校的高职一年级学生,此群体对于国际新闻的信息敏感度不高,课外知识掌握程度低,国际视野的认知不够全面具体,并且由于初中时代高压环境下的打压,内心的自卑早已让其失去了对学习乃至生活的信心,每周屈指可数的思政课更是降低了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
2.高职生的政治国际分析能力有待加强
国际分析能力是指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获取信息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教学设计中,在讨论“时隔120年的两次谈判有何不同”时,大部分人表现出迷惑或是沉默的态度。对于中美高层会晤的具体过程全然不知,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停留在初步的印象,无法对意义乃至国际局势的变化有敏锐的感知。在信息化的时代,高职学生刚刚脱离中考的中压更愿意关心他们自身感兴趣的话题及内容,对于国际热点问题不会主动思考。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注重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但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另一方面在探讨具体的国际案例时,大多数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又过于单一,由于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预习工作的不到位,使得学生对于核废水排放的影响知之甚少。在解决核废水排放这一问题上,大多数同学只想到了协商谈判,却忽略了诉诸国际组织的帮助,甚至不了解联合国的作用。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高职生的国际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时事政治的素材积累得也不够,缺乏积极性,根本原因在于除了没有兴趣外,就是长期的打压式教育早已让其失去持续学习的信心和探索新事物的愿望。因此在缺乏国际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形成正确的国际观。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待加强。总之,拥有开放的全球视野是学生国际竞争力的体现,缺乏国际责任感的学生很难走向更大的世界。
三、高职思政教学中国际观的培养路径探究
结合国际观构建现状存在的问题,现针对性提出多种路径渗透进高校思政教学中,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观。
1.相关国际组织概念的渗透
世界疫情背景下,国际组织的重要性愈发明显。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国人将走出国门,创造属于自己国家的辉煌。然而高职院校作为大国工匠的重要输出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观也迫在眉睫[5]。
首先除了相关课程授课环节中注意时政案例知识的补充之外,可以结合新闻搜集、观看相关视频等趣味互动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课为例,除了在课前布置阅读相关书本材料的任务之外,还应该注重主体性探究的方式。大变局的内核是中国的崛起,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中国实力今昔对比的案例,从而能够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变”的含义。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可以从本地素材案例出发,从常州本土变化中感受我们国家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升华课程主题。
此外,此课的授课环节中不止一次谈到中美关系,因此可以将中美关系的案例贯穿其中,补充相对应的中美贸易战的概念、进博会的举办背景以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深刻内涵。在最后的头脑风暴环节,面对日本排放核污水带来的重大影响,可围绕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展开阐述,分析此类机构的作用,补充学生的国际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白国际社会也需要统一的准绳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各个国家的行为,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将与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6]。
2.创新多种新型课堂教学方式
高职思政课的课堂常常围绕传统知识展开,注重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然而高职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和兴趣度往往都不高。一方面是思政课过于灌输理论、缺乏实际指导的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对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现代化规划以及社会发展经济问题教师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因此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借助网络优势扩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培养学生国际观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借助案例,但是忽视了案例选择的枯燥性。因此,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课中选择了学生新闻播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动探究的进程。从最后呈现的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回答积极性依然不高,参与互动环节的学生仍然是少数,回答的角度和内容重复性较高,思维没有得到发散。
开展模拟联合国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已经在多种教学场景中得到运用。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课为例,学生可以通过扮演各国代表的方式,模拟其运作方式和议事规则,讨论核废水排放问题,并通过演讲辩论投票表决等多个环节得出最优的方案,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以此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此外,超星平台的互动以及数字电子地图的绘制等各种方式都可以运用到思政课堂中,从而将深邃的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社会使命感。
3.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对象,除了拥有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一定的国际化素养。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观是决定国际观课堂实施是否可行的基础。思政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在以课标和相关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素材的二次开发,延伸相关知识,在注重授课逻辑的同时,更要拓展话题带动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在学生成熟的国际观的培养中,教师首先是引路人,引导学生意识到全球化趋势下具备国际视野的重要性,传授学生获取相关数据资料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该富有耐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看问题的正确视角[7]。
最后,教师应具备时政信息搜集能力和快速理解能力,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软件,例如中国日报、学习强国以及环球时报等开展广泛阅读,另一方面结合《政治学人》《世界知识》等相关期刊公众号来积累相关的学术理论和概念,定期与相关专业人士探讨并输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4.在第二课堂中开展时政沙龙
现如今,诸多中高职院校开展了第二课堂。简单来说,“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活动延伸和教学延展。“第一课堂”更依赖于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则在于丰富和深化“第一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8]。
第二课堂采取自愿模式,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上的课程,从而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这对于适应社会、成才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第二课堂的教学环节中加入时政沙龙会更加提升日常思政课教学的效率,依托相关热点来深挖问题本质,传递新思想,发现新知识,以满足高职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的多元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现代青年,承担着未来大国工匠的使命责任,高职学生更应该构建成熟的国际观。本文通过三方面展开,一是国际观的概念以及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二是国际观的构建现状,说明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学习兴趣不浓、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最后通过阐述具体路径来解决现代高职学生缺乏国际观的困境,希望以此来完善思政课程的授课体系和授课方式,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