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魔笛》中艺术和道德的结合
2023-02-16李文浩
李文浩
(檀国大学,韩国龙仁 16890)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生前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一个人秉持什么样的世界观,那么他就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在莫扎特生活的时期,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秘密团体——共济会。虽然共济会遭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反对,但其所秉持的互助宗旨,注重道德和慈善的原则,依然吸引了一大批的精英人士前来入会,其中,就包括莫扎特。莫扎特在1771年入会之后,“互助、道德、慈善”这些理念就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在莫扎特的作品《魔笛》中,就深刻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意识。
一、共济会及其理念
共济会的历史始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是以公元前6世纪思想家、哲学家家毕达哥拉斯建立的学校为中心诞生的。该学校所有的学生必须通过宗教仪式才能准予毕业,这也是宗教仪式对普通人的首次尝试。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毕达哥拉斯死后发展为毕达哥拉斯教团,通过仪式的人则成为该教团的团员。这个教团将团员分为听众、弟子和通过仪式的学者三个阶段,这也是后来共济会等级分为徒弟、熟练工、石匠三个等级的根源。团员之间互相为兄弟关系,与所拥有的身份、财产无关。受此影响共济会也把兄弟情义作为首要原则。但是他们的信仰和理念是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忍的,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只能成为秘密社团。后来坚持这种信仰的人们在中世纪成立了石匠工会。中世纪的英国的石匠工会并不是单纯的劳动集团,他们是由具有天主教信仰的贵族和拥有高超技术大师们组成。石匠工会后来将势力扩大到各阶层的哲学团体,此后,随着贵族被选为总支部长,共济会可以在贵族的保护下活动,因此1717年共济会首次成为正式团体[1]。
共济会的理念是平等,希望可以和各种宗教共存。共济会强调会员之间通过爱建立兄弟情义,爱在共济会意味着最高的羁绊。兄弟之间也存在三个等级,第一级是第一次加入的会员,第二个则是熟悉理念并建立了兄弟情义的会员,第三等级则是可以担任分会长的会员。对于入会的新会员会通过一系列的考验来让他们抛弃世俗生活,建立追求和谐、仁慈、公正的理念。共济会认为每个人出生时都会受到三束光的影响。第一束是太阳的光,象征着感性。第二束是月亮的光,象征着理性。最后一束光则代表着人类的意志力。共济会要求会员在道德上要不断完善,会员间以兄弟般相处,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并提出了“自由、平等和友爱”的口号“共济会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超越民族、国家、宗教和文化的世界统一体,和谐、仁慈、公正和人道是这个统一体的主导原则。共济会要求与人为善和社会公正,主张缩小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和民族歧视 认为宗教和国家是人类自我完善过程中的障碍,因此应该消灭”[2]。
二、莫扎特与共济会
莫扎特于1756年出生于新圣罗马帝国大主教管辖下的萨尔茨堡。莫扎特从幼年时期开始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天赋。莫扎特三岁开始学习乐器,四岁时开始演奏。五岁以前开始作曲。他没有接受学校的正式教育,而是和他的姐姐一起接受了父亲约翰·格奥尔格·利奥波德莫扎特(Johan Georg Leopold Mozart)的音乐教育[3]。莫扎特生活在启蒙主义思想盛行的年代,受启蒙主义思潮影响,莫扎特也追求个人自由、民主和人权,期待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这使得他成了共济会的一员。1784年莫扎特作为一级会员加入了维也纳的共济会,第二年和自己的父亲一起晋升为二级会员。虽然莫扎特和共济会的活动记录并不多,但是可以通过几个事件以及他为共济会创作的作品简单了解莫扎特与共济会的关系。莫扎特与海顿都是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两个人即是朋友也是同事关系,都因彼此的音乐才华互相尊重,海顿也在1785年受莫扎特的影响加入了共济会。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莫扎特沉浸在共济会的理念之中,甚至鼓励信任自己的人加入共济会。莫扎特也为共济会倾注了自己的创作热情,1785年莫扎特为了纪念父亲的升级创作了《职工的旅行(Gesellenreise,K.468)》,祝贺分会长取得业绩而作曲了康塔塔《共济会的欢乐(Die Maurerfreude,K471)》另外他还为共济会团员们的葬礼作曲了《共济会葬礼进行曲(Freimaurerische Trauermusik,K.477)》除此之外,还创作了《狂喜吧,亲爱的兄弟(Zerfliesset heut,feliebet)》《你是我们的新首领(Ihrunsreneuen Leiter,K484,)》等作品。莫扎特追随共济会的理念,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团体活动的热情。
三、歌剧《魔笛》
(一)《魔笛》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18世界后半期欧洲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人们为了追求理想打破了宗教传统教条,崇尚理性,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维也纳在具有启蒙专制君主倾向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约瑟夫二世和他的母亲玛利亚·特雷吉亚共同统治。玛利亚虽然也具有启蒙主义倾向,但她认为启蒙主义者的改革过于激进并因此产生了反感,与启蒙主义有着密切关系的共济会则是她主要打压的对象。相反,约瑟夫二世则是共济会团体的后援者,在玛利亚死后,约瑟夫二世强行推行了自己的改革,其内容为废除农奴制、将德语官方语言化、阻止罗马教皇干涉国内政策等刺激性改革。但是这种启蒙改革没有持续太久,在1790年约瑟夫二世去世之后,欧洲陷入了法国大革命的动荡时期。如同这个时代一样莫扎特也过着不稳定的生活,因为生活窘迫,莫扎特精神和肉体疲惫不堪。在此期间,与他相交甚好的剧院经理席卡内德邀请他用德语创作一部歌剧。当时,席卡内德也是共济会的一员,他向莫扎特提议用这部歌剧向世界宣传共济会,期初莫扎特拒绝了用德语作曲,但是席卡内德强调了共济会的责任和理念,最终莫扎特同意并创作歌剧《魔笛》。《魔笛》的剧情来自当时著名诗人克菲斯托弗·马丁·维兰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重新编辑的童话集《露露和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莫扎特重新修改并添加了新的故事,在1791年完成了全剧的作曲,并在9月首演中亲自指挥。
(二)《魔笛》剧情内容
该歌剧讲述了塔米诺为了寻找解除诅咒的方式,离开家园。在山中被怪物袭击,晕死过去,后来被夜后的女仆们搭救。塔米诺醒来以后,遇到了逍遥快活的帕帕基诺,以为是帕帕基诺救了他,而这时三个侍女出现告诉了塔米诺事情的经过,并将帕米娜的画像交给塔米诺,塔米诺看后心生爱意。塔米诺发誓要救出帕米娜,夜后也出现了,并鼓励塔米诺不要害怕,并将魔笛与魔铃交个塔米诺和帕帕基诺,希望他们可以救出公主。但是当他们到达神殿见到萨拉斯妥时才发现萨拉斯妥才是善良的一方,囚禁公主并非为了伤害她,而是为了远离她邪恶的母亲。最终塔米诺在萨拉斯妥的帮助下经过了神殿的三重考验,最后塔米诺和帕米娜加入了光精神殿,而夜后则被打入永恒的黑夜之中。
(三)歌剧《魔笛》和共济会
1.歌剧《魔笛》的人物和共济会的关系
席卡内德和莫扎特都是共济会的成员,他们希望通过该歌剧向人们传达共济会的理念,因此《魔笛》中隐藏着很多共济会的象征和理念。该剧中出现了很多人物角色,而每个人物也分别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人物机构如下文末表1:
2.歌剧《魔笛》展现的共济会理念
首先是共济会的女性观念,共济会虽然是追求平等的团体,但是从男女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优越性。18世纪共济会成立了只有女性组成的附属组织,为此共济会内部发成了许多矛盾,莫扎特则将这种现实情况搬到了歌剧当中。从《魔笛》中的人物关系可以看出,萨拉斯妥和夜后代表着歌剧中最大的矛盾,象征着善良和邪恶,同时萨拉斯妥代表着男性,夜后代表女性。在剧中拥有权力的萨拉斯妥和贪图他权利的夜后象征了女性想加入共济会的情况。从塔米诺和帕米娜的性格也可以看出共济会的女性观,塔米诺具有上进心,积极主动地克服磨难,相反,帕米娜则展现了消极,对待所有事情都采取被动的姿态。共济会认为女性应该依附于男性。在第二幕中,夜后让帕米娜刺杀萨拉斯妥是对她讲述了帕米娜父亲去世时说的话“萨拉斯妥会像我一直以来那样管理世界。不要再说了,不要找出那些无法用女性精神去理解的存在。把你和你女儿交给贤明的领导是你的义务。("sarastro wird ihn so männlich verwalten,wie ich bisher.und nun kein Wort weiter;forsche nicht nach Wesen,die dem weiblichen Geiste unbegreiflich sind.deine pflicht ist,dich und deine Tochtrr der Führung weiser männer zu überlassen."),台词内容是“女性是不可信的存在,应该被男性支配”。这也代表了共济会认为女性应该被男性支配的想法[4]。
第二点便是共济会认为数字“3”代表了自己的理念,这个象征对于《魔笛》中剧情的编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三个侍女、三个仙童、三个僧人、三个女里的登场体现了他们的象征数字“3”;塔米诺第一次进入神殿时也是有三个神殿;塔米诺经历的考验也是三个;神殿给予他的戒律也是沉默、忍耐、努力三个内容;最后他得到的也是智慧、美丽、力量三种领悟。
共济会最核心的理念则是以兄弟情义为基础追寻自己的理想世界,在第二幕后半部分,塔米诺克服了所有考验,被允许进入神殿,这象征着只有经受住共济会的所有考验才能加入。根据夜后、侍女、摩罗的歌词也可以看出共济会如何对待背叛者和反抗者。“我们的力量支离破碎,我们都掉进了永恒的夜晚”(Zerschmettert,zernichtet ist unsere Macht,wir alle gestürzet in ewige Nacht.)。这是夜后、侍女象征的共济会中女性的没落和共济会背叛者的下场,特别是摩罗是象征背叛共济会的人物,他的下场象征了违背了共济会誓言的结果。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共济会对莫扎特创作《魔笛》的影响。莫扎特是共济会的一员,为了宣传共济会的理念,他把歌剧结构与共济会的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歌剧《魔笛》。首先,莫扎特在《魔笛》中提出了共济会的理念,共济会是启蒙主义为基础追求博爱和理想世界的兄弟团体,这种思想也充斥在整部歌剧之中。其次《魔笛》中的情节也表现了共济会入会的理念和考验,塔米诺经历的磨难和由此获得的戒律与共济会的入会仪式相同,歌剧最后幸福生活的塔米诺和帕米娜也象征着通过入会仪式的共济会成员。另外莫扎特在登场人物结构中也象征了当时共济会内外矛盾的人物,而歌剧汇总最大的矛盾中心则是代表善良的萨拉斯妥和代表邪恶夜后的对立,这也象征了共济会中对于女性所处地位所产生的内部矛盾。最后象征共济会的数字“3”则贯穿整部歌剧。
从这些结论来看,《魔笛》并不是单纯了为了表现音乐而创作的歌剧,而是莫扎特为了向人们宣传共济会的理念而作曲的。莫扎特通过各种思想象征和音乐的结合,通过对个歌剧机构细致的编排,创造出了人们没有排斥感的作品。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表演者和听众更加充分的理解作曲家的意图,了解歌剧背后所象征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