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里窗外皆风景
2023-02-16
一窗一景致,一窗一姿容,一窗一风韵,一窗一境界。古往今来,窗户都是建筑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建筑的审美中心。在文学的意境里,窗除了能透进阳光和空气外,更重要的是它如同画框,向窗外望去,风景如在眼前,随着四季轮转,外面的风景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窗”的前世今生
《说文解字》里对“窗”做出解释:“囱,在墙曰牗,在屋曰囱。窗,或从穴。”解释为窗开在墙上叫牗(yǒu),开在屋顶叫囱(cōng)。所谓“窗或从穴”,最早的窗是在屋顶开一个洞,同时兼备排烟、通风、采光三种功能。
汉字“窗”上面的那一个“点”,就是最初窗的位置,烟囱和窗分开则是以后的事了。“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以精辟的语言论述了空间虚实的辩证关系,强调门窗是建筑内外空间的中介。
可以这么说,在古代,人们注重的更多是“窗”排烟、通风、采光等功能,是内外交流的通道。而到了今天,“窗”除了具备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外,人们又加入了对它的审美功能。文人雅士则把窗融入诗画,使它具有了诗情画意。
“窗”的文化审美
清代的李渔寓居湖上时,西子湖美丽如画的风光启发和孕育了他的审美意识。于是,千篇一律的湖舫到了他手里,就与众不同了。这不同在于舫上设有别出心裁的窗,其特点是:“四面皆实,犹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便面,原意是遮面。古人不想见人,以扇遮面就能得其“便”。于是,人们就称扇面为便面。李渔设计的扇形窗,四面用木板和灰布遮蔽,窗框上下用曲木,两旁用直木,中间纯露空明,虽简陋但具有审美价值。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是船之左右,止有二便面,便面之外,无他物矣。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且又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非特舟行之际,摇一橹,变一象,撑一篙,换一景,即系缆时风摇水动,亦刻刻异形。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总以便面收之,而便面之制,又绝无多费,不过曲木两条,直木两条而已。”
这位湖上笠翁真是善于审美的人。他说,这种对“天然图画”的欣赏,能将“舟外无穷之景色摄入舟中”。他还进一步总结说:“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具作画图观矣。”李渔的审美经验并非为他所独有,明代建造的苏州拙政园,其中的“与谁同坐轩”,亭形为扇,窗形如扇……窗外景色也俨然一幅优美的扇面画。其实,不仅是扇面形的窗,其他形式的窗也多少具有使窗外景色入画的审美功能。尤侗《过秀野堂》写道:“文窗自具诗中画,不但花前数酒尊。”恽寿平也在《南由画跋》中说,他曾在窗棂中偶然看到江树云帆,感到特别富于画意,以简笔点出,有烟波万状之趣……园林建筑家、诗人、画家,在审美上和李渔可说是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明清时期园林空前发展。北方园林的走廊和外墙上,常有造型丰富的小窗洞点缀其间。窗式有石榴、桃、扇面、方、五角、六角梅花……粉白墙上这些疏疏落落形态多变的窗洞,活泼而又通透,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清后期还有在窗洞内外安玻璃的做法,夜晚观灯、白天观景。
(节选自李丹《趣话古代窗文化的艺术之美》)
“窗”的图形种类
中式门窗是中式建筑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讲究风水和寓意,上面的雕花装饰还体现了五千年來中国文化的精髓。
国人含蓄,故很少直接表达情谊,这也影响了人们对良辰美景的处理态度。花前月下,雅俗共赏,开窗纳美景。于是,窗棂就构成一个雅致的画框,外界的一切似乎都被取进了室内,打破了原有的封闭与沉闷。窗的出现,为一成不变的墙体增添了若隐若现的呼吸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门窗逐步趋向艺术,在窗饰上追求精致。从魏晋时期“辟牖期清旷”的直棂窗,到两宋时“棂光淡月侵”的格子窗,再到明清“开窗莫妙于借景”的支摘窗、槛窗、隔扇等。窗棂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美,有卧蚕、夔龙、流云、寿字、万字、工字等不同图样,成为包罗万象的工艺品。
“窗”的诗情画意
古人对“窗”的情怀非比寻常。一扇窗,犹如一个画框、一方银幕,镶嵌或播放着居室主人的浮生所记,文人的悲欢离合就在其间回放和上演。
“窗”外有家:“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诗歌用互文见义的手法描写了花木兰换回女儿装后对窗梳妆的场景。昔日征战疆场威风凛凛的飒爽英姿,在木兰归家见到父母后变回了婀娜女子的形象。
“窗”下是国:陆游的“推枕坐南窗,悠然待清旦”(《待旦二首·其二》),使一个一夜无眠、白发愁容的爱国老者形象跃然纸上。诗人坐在家里,想的却是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国家。“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辛弃疾面对窗外的斜风细雨,感受到的是阵阵寒意,表达的是对南宋政局的不满,抒发的是英雄壮志难酬的悲凉。
“窗”中有泪:“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借妻子对窗梳妆这样一个常见却难忘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其无尽的思念。十年的思念,三千六百五十天的话语,又能向谁诉说?千言万语只能化作千行泪痕。
“窗”是最亮丽的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世间万物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你在观赏窗外风景的时候,其实自己也成为了他人眼中的风景,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罢了。
“窗”联系的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刘方平“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在乍暖还寒的日子里,“虫”却加入到歌颂春天的行列中,透过窗纱传进屋内,传达给读者轻松且喜悦的心情。
“窗”外的如画风景
走进有年代的小镇、古村,平滑的青石板,高而窄的小巷,迈入高高的门坎,便有一股厚重的气息旋绕在身边。窗子很古老了,繁复精细的木雕工艺,雕出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看这边的竹林七贤、草船借箭,那边的八仙过海、断桥相会,用去匠人多少时日,多少心思,又在多少年月里漂泊流转。久了,风一片片打出裂纹,雨一寸寸磨掉颜色,依然姿态不改。面对老去的窗,能感觉到它缓慢的呼吸,听到它在耳边轻轻地述说当年。
长长的老街,古色古香。楼上的窗,让视线越过树梢,掠过屋顶,远处青山绵延,流水如练,天高地阔,一望无边。
临街茶楼,或许是千年的等候。登木梯而上,拣窗边小座,一壶茶,品茶中滋味,望窗下人来人往,望久发呆,多年前往事,恍若重现。无数学子寒窗苦读,一朝赴试,或有蟾宫折桂者,也该是在这样的长街上,敲锣报喜,跨马游街,怎样的春风得意、心花怒放!
亦真亦幻中,千载风流的魏晋风骨,辉煌巍峨的盛唐气象,壮美的塞北风光,摇曳的江南风情,一时间似近实远。
历史如窗,轻推一小扇,于诗文书画间,诸多美好款款而来,看李商隐雨中怀人,表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真意切,感受聂胜琼“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别后相思。崔莺莺窗外听琴,一曲凤求凰,如醉如痴;宝玉探黛玉,碧纱窗下幽香暗透,听窗内细细长叹,正是《西厢记》中的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窗里窗外,并窗外之外者,皆动心忘情。
(节选自翁文秀《一窗如画》,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