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澄波,苏州“画眉”
2023-02-16二向箔
二向箔
苏州市平江路钮家巷,阳光透过高大的玉兰树,柔柔地照在文学山房旧书店的招牌上。这家不超过20平方米的书店藏在理发店、咖啡店、小超市之间,并不起眼。书店一角,一位戴着棕框眼镜的老人正在整理手中的旧书,他就是文学山房的主人江澄波:古籍版本学家,文学山房旧书店的第三代传人,一生与古书为伴。本地的、外地的读者和古籍爱好者都把这小小的“文学山房”当成自己温馨如春的家,更把江澄波尊为“活字典”。
传家绝学
江澄波1926年出生于苏州的古书店世家。祖父江杏溪于光绪25年(1899年)创建“文学山房”,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文学山房已成为苏州颇有名气的旧书店,业务扩及到京津一带,成为全国性的书店。文学山房不仅卖书,还编书、印书,用木活字精印的《文学山房丛书》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受父辈们影响,江澄波16岁就进入书店当学徒,跟着祖父学习收书、补书和古籍知识,从此与古籍结下不解之缘。
那时,江澄波经常跟着祖父和父亲一起外出访书。访书就是去拜访藏家,这是书店一项很重要的业务。藏家一来不会到书店卖书,二来卖书是不光彩的事情,一般来说,好书都秘不示人,家道败落时才会出手。苏州书香门第很多,大藏书家也多,江澄波因此接触了很多有名的藏书家,也看到了一些藏书家的兴盛和衰落。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私家藏书楼,集四代收藏,珍品如云。20世纪90年代,南京图书馆的负责人受江苏省委主要领导的委托,找到江澄波,希望收购过云楼的藏书,将珍贵典籍留在江苏。彼时,过云楼藏书分为后代四家继承:苏州的顾笃璜、上海的顾家大哥和四弟、北京的顾家三弟。江澄波与顾笃璜相熟,但怕被拒绝,没有直接开口。
一日,两人同时参加戏曲志编撰的会议,顾笃璜因宴请客人姗姗来迟,江澄波打趣道:“照你的身份,请客起码到松鹤楼。你说没有钱,那是靠着米仓说肚饿啊!”顾笃璜心领神会,邀请江澄波到家中,将一捆捆古籍拿出来,供江澄波记录成册,随后上海的两份藏书也水到渠成,只留下北京的那份藏书始终没有进展。最终,南京图书馆以30万元的价格购得过云楼四分之三的藏书。
不外出访书的时候,江澄波就在店里补书。当时开书店要具备一文一武两种本领,“武”就是要把破书补得像原书一样。破书边边角角都需要补,浆的浓薄,纸的色泽、软硬,衬页的大小都很讲究,缺字的地方要用近色墨仿照字体一笔一划添上去。补书是件费心劳神、细工慢作的差事,“有些坐不住的人就不能干这活。”江澄波说,“更难的是文功,那就是鉴定书。收购旧书的时候不能带着所有的目录去,书有多少版本,全不全,每本书的最后一卷是什么,都要印在脑子里。”
收购旧书就像上考场,出去拜访藏书家,江澄波经常被考问。有一次,他去浙江大学张天方教授家里“挖书”。张天方问他:“有本书叫《震泽编》,你可知道?”江澄波想了想说:“这本书是明代苏州洞庭山人蔡升辑录、王鏊续修的,有弘治年间杨循吉序刊本和王氏三槐堂重刊本,清代没有再刻。”张天方一听,碰着识货的了,于是拿出他的藏书目录,供江澄波选择。江澄波一下选中了十余册,花了640元。现在看来,都是珍本秘籍。
书界“活字典”
江澄波的收书足迹几乎遍布全国,日积月累中,他在古籍鉴别修复、版本研究方面颇有造诣。他陆续编写出版了《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活字印书》《吴门贩书丛谈》等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特别是前者,是江澄波几十年来从叶氏缘督庐、管氏操养斋、赵氏旧山楼、沈氏师米斋、丁氏淑照堂、顾氏过云楼等藏家所得书中的片段摘记,包括每本书的题识、书林掌故,并对藏印加以注释。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以宋元明清所刊中少见的或有特色的为主,以名家钞本、名人稿本及批校本为辅,共收了三百篇,还注明确知现在存于何处,以便学者寻访。每篇后还略介绍该古籍的访求、收归始末,基本呈现苏州一带的旧书往来脉络。有人称江澄波是书界的“活字典”。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谢国桢曾赋诗赠给江澄波:“性眈搜讨到吴门,历识君家数代人。发潜彰幽君独秀,蜚声卓越在书林。”国内藏书机构和个人藏家遇到有关古籍旧书的“疑难杂症”,经常求助于他。
有一对外地老夫妻,带着残破不堪的古籍找到江澄波,但不让江澄波翻,因为破损严重。江澄波一看,首先肯定是本旧书,道光年间的,就买了下来。修复的时候,他意外发现书里有一封信稿,信中说:“我自己做的《艺舟双辑》,扬州刻的,带来几本,一本送给你,另一本再请你送给别人。”江澄波反应过来,做这本书的就是大书法家包世臣。装订好后,他将书提供给了复旦大学图书馆。
许多大学图书馆以及博物馆先后找到江澄波,请他代为收书。现在旧书拍卖价格高得离谱,江澄波只能拾遗补阙,帮他们收些小的钞本、稿本。他先后收购过十种珍贵的宋版书,全部捐献给了图书馆。其中最早收到的宋本,是宋嘉泰四年(1204年)的刊本《东莱吕太史文集》,目前存在苏州博物馆,是苏州古籍文献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善本。
苏州“画眉”
文学山房除了收书,更为旧书的延续寻找出路。“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是江澄波的一贯宗旨。
近些年,由于网络的发达,江澄波日渐被更多人熟知,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成了高龄“网红”。有时候为了寻得一本好书,一些古籍爱好者会从五湖四海赶来苏州,找江澄波打探一二。每次有顾客報出书名,凭借超强的记忆力,江澄波便知作者、成书年月、刊刻时间和大致内容等相关信息,逻辑十分清晰。读者打来的咨询电话,他详细记录下求购书目和联系方式,无论能否帮其找到,他都一一回电。
有一次,一位读者来到店里,找“虎丘塔影园”和“双塔影园”的有关资料。江澄波问对方是为了摄影还是研究古建筑,对方说是为了写苏州电影史的论文。江澄波听了,直截了当告诉对方,这两个园林与电影根本不搭界,并帮他在《苏州文史资料》中找出有关电影的历史资料借给他去复印。很多读者在江澄波这里触及了一座城市的温度,留下难以忘怀的感动。
文学山房店面很小,书店三面书架环绕,每个书架上堆满了书籍,其中最惹人注意的是左侧书架上的线装书。线装书的书页大多泛着黄,每一本书中间都夹着一张已经被编号并标注书名的纸条。
从16岁到97岁,81年的时间,江澄波都在与古籍打交道,访书、购书、修书,以挖掘、抢救、修补、保存国家文化遗产为己任。他每天都在“等待”,等待着有人带着好书来,有人寻到好书去。他常将书店比作城市的眉毛,眉毛看似不重要,但缺了它,五官再精致,看着也乏味。
经营124年的文学山房与97岁的江澄波,画出了苏州这座城市最美的“眉毛”。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