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木雕谈“因材施雕”
2023-02-16胡冠军深圳市艺美联家私实业有限公司
胡冠军 深圳市艺美联家私实业有限公司
一、“因材施雕”的具体体现
春秋时期,孔老夫子是平民教育的倡导者,其提出“有教无类”开创教育之先河,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指从不同学生的差异、实际情况入手,从而相应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最后使每个学生都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最佳的发展。而“因材施雕”便来源于此,指艺术创作者在进行雕刻创作前,需要先充分了解雕刻材料的材质、特性,再在确定选材之后,施予材料以艺术创作者的雕刻技艺,将材料转变为艺术珍品。
(一)“因材”:充分了解材料材质、特性
不同的材料有着各自的先天形成的自然之形,具有不同的材质和特性,在大小、质地、纹理、色泽等方面的条件都不尽相同,等待着艺术创作者来发现、挖掘它的美。以木雕来说,木料的种类繁多,不同木料的材质也很不一样,如楠木、樟木等质地比较轻软,黄杨木、花梨木等相对坚硬,在雕刻时所用的工具、技法也会有所不同。
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比较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用,如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等。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
胡冠军个人照
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需要艺术创作者对材料进行量材取料、因材施艺,顺应材料固定的材质、形体而进行选题,扬长避短,从初始材料的属性中发掘出精华所在,充分展现材料本身形成的自然之美。此外,在艺术创作之中,同样也会因为材料的不同遇到特殊的情况,此时需要艺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艺术理解,对原先的设计方案进行灵活的变动。以木雕创作来说,木雕的创作过程可以说也是做减法的过程,创作的轨迹会因木料属性的不同而从中获得相应“建议”,从而反馈到艺术创作者身上,甚至可能会颠覆创作者原本所设想的设计,需要创作者重新规划新的路径,故此在木雕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感性的灵感发挥是必不可缺的。总之,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材料的多变性,加上艺术创作者对材料的认识和判断都会有所不同,在创作中对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施雕”:确定选材后施以雕刻技艺
在对材料有了充分的认知之后,艺术创作者需要选定创作的题材并施以自己的雕刻技巧。一件材料被设计成什么样,对于不同的创作者来说结果可能也不尽相同,创作者的擅长与爱好、利益驱动、流行因素等,都深深影响着创作者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方向和完成程度,最终题材的完成深刻关联着材料美感的展现,而最终作品美感的展现也将体现着材料和技艺的最终价值。
如果说作品的题材是这件作品的灵魂,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这件作品的雕刻的技艺则是灵魂的引领者,因此创作者的技艺也是极其重要的。以木雕为例,从过去到现在,无数的木雕大师已经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了许多的雕刻工艺,如立体圆雕、透雕、浮雕、链雕、微雕、叠雕、光影雕等,从而创作并流传下无数雕法精湛、影响深远的艺术精品。
而真正的艺术大师,更是达到普通工匠难以企及的境界,他们熟悉材料的本质、本性,把材料的材质形体和艺术构思相融合,将熟能生巧的技艺再做突破、创新,做出适合材料的艺术处理,最终甚至能实现“朽木”也可雕,达成“无法而又有法”的境界。
二、探究“因材施雕”与中国传统的关联
“因材施雕”的主体是人,每一件作品都可以说是艺术创作者的思想投射,而创作者的思想和其所身处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而从古至今,作为主体的艺术创作者在进行“因材施雕”时,都会受到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的影响,使得其创作出的作品具有着所处时代的气息灌注,展现着人们的生活、文化、精神、行为以及道德准则。以中国传统木雕的题材举例,春秋、战国时期多为动植物题材,隋唐时期木雕多佛像,明清时期则更接近人民生活,刻画百姓日常生活习俗的作品增加。因此,在研究“因材施雕”的溯源时,探究其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审美和中国传统意像的关联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因材施雕”与中国传统哲学
从阴阳五行到周易八卦,从先秦诸子到独尊儒术,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上,出现过许多光彩夺目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人民的生活、生产、娱乐。尤其是儒家文化,更是贯穿了许多朝代,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艺术创作者,儒家文化所传达“仁”“义”“礼”“智”“信”也在艺术创作中频繁出现。除此之外,道家与自然的探讨、佛家对因果轮回的诠释等哲学思想也成为文艺创作者的创作思想源泉,促使着各种精彩纷呈的作品呈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论的“天人合一”思想;圆中有方、方中有圆,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在木雕艺术与家具结合的艺术创作中,“因材施雕”这一理念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运用,家具造型线条自然流畅,表面无过多繁杂的雕刻,体现“顺应自然,崇尚节俭”的生活信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事原则和“抱朴守真,寂空无为”的文化价值取向。
(二)“因材施雕”与中国传统审美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人们受生产力、认知的影响,也产生了不同的审美风格特色,秦汉时期较为粗犷,唐宋时期追求韵律,明代时期典雅,清代时期繁缛,由此不同朝代的主流雕刻特色也会有不同;此外,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经济、文化会在空间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产生不同的审美风格,最典型的便是西北的奔放豪迈与江南的清秀婉约相对比。以中国古代木雕为例,闽工精美、江浙工华丽、京工宫廷风格、山西工简约、川湘工种类丰富。
(三)“因材施雕”与中国传统意像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都或多或少地信仰着吉祥文化,渴望着平安、长寿、吉祥、幸福、和谐……代表着吉祥如意的图腾也一直广受喜爱,成为人们对于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融进了艺术创作中,成为创作者的灵感来源。比如龙、凤象征着皇权,在古代是帝王家专属图腾;比如,老者抱着手执宝剑的孩子,另有一童子捧着石榴立于膝前,寓意“见子见福”;高大的椿树与连片的萱草,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棒萱”即高堂健在两者结合,表达了人们对孝老爱亲、家庭幸福的期待;送子观音、枣代表早生贵子;花瓶寓意“平平安安”;喜鹊、大象象征吉祥如意;牡丹象征富贵雍容;梅兰竹菊与高洁情操绑定……此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各仙佛的形象故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也成为雕刻的选题对象,成为展示艺术创作者们娴熟技艺的艺术窗口,反映着人民群众越来越丰富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根据图案,寄寓美好的人文内涵:吉(戟)庆(磬)平(瓶)安(鞍);福禄寿喜:福(蝙蝠)禄(鹿)寿(仙鹤)喜(喜鹊);琴棋书画:琴(古琴)棋(围棋)书(书卷)画(画卷);忠孝节义:忠(马)孝(羊)节(老虎)义(狗);和合如意:和合(盒子、荷花)如意(如意纹图)。
三、“因材施雕”在今天的运用
以古窥今,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因材施雕”仍然有着其价值所在,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相应的变化,但核心依然保持不变,依然影响着艺术创作者,是艺术创作者仍应当遵循的创作法则。
(一)“因材施雕”对中国现当代雕刻的影响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很多雕刻、雕塑都受西方影响,创作手法、主题、呈现模式都能从西方作品中找到相关影子,这与西方文化占世界主流优势相关。但是随着我国文化体系的重新建立,随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随着创作者自身技艺的提升,雕刻思想也已经逐渐踏上寻根之路,不同于以前的盲从和崇拜,“因材施教”在中国当代雕刻中也得到了更好的展现,越来越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雕刻作品引起人们情感和审美的共鸣,彰显着鲜明的文化风光。
进入现当代之后,木雕艺术在多元的文化语境、开放的艺术环境下,让木雕艺术创作者可以更好的“因材施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骨”,融东西方之长,陆续创作出一批批影响深远的代表性作品。
(二)“因材施雕”对当今创作者的新要求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因材施雕”在材料和技艺上对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各种材料与种类飞速革新,对于材料的加工和运用手段多种多样,让创作者的创作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同时也对创作者合理挑选、鉴别、使用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材料完美地融入作品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创作者需要多思多练的一个问题;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艺术创作者需要掌握的技艺也更加精湛、细致,因此要求创作者要勤于磨炼自己的技艺的同时,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成分,并且吸纳中外艺术的精华,博采众长,关注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探寻新的创作方式,从而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创作之路。
结语
综上所述,木雕始终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框架之下,不断去芜存菁,形成了一套基于传统文化,同时又独立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木雕艺术体系。在木雕艺术的雕刻创作中,如何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书法、绘画、陶艺、雕刻、篆刻等融为一体,根据材质本身的特性作出具有思想性的创作,淋漓尽致地发挥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将现代精神融入古典作品的创作中去,保持作品的审美个性和传神之处,从而达到“材、型、神、意、韵”的统一,是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面临的时代命题。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艺术创作者需要在传承先辈精湛雕刻技艺与吸取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审美和意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因材施雕”。如何使材料和作品的内容达到完美统一,成为一件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珍品,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艺术创作者在今天需要不断思索和探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