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的音乐特征
——以《森林的呼啸》为例

2023-02-16朱佳欣

戏剧之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李斯特演奏者小节

朱佳欣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随着世界音乐的发展,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诞生了许多音乐家,李斯特就是其中之一。李斯特不但创造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还推动了音乐形态的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匈牙利民族气质的波罗乃兹舞曲,并与肖邦、舒曼达到了这一领域的高峰;而且,他晚年的音乐语汇事实上开辟了通向诸如印象主义、十二音体系等20 世纪前半叶的现代音乐之路,对德彪西、巴托克等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李斯特简介及其作品风格特点

(一)作者简介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籍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浪漫主义大师、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拥有“钢琴之王”的美称。他6岁拜师学艺,曾是多位名师的学生。李斯特极具音乐天赋,9 岁时就成功举办了首场独奏音乐会。1828 年,李斯特在巴黎定居,结识了肖邦和柏辽兹。1831 年,帕格尼尼到巴黎演出,演出打开了李斯特音乐想象的大门。1837 至1847 年,李斯特开始在欧洲进行钢琴巡演,包括法国、英国、意大利、俄国、土耳其、德国、匈牙利等国家,所到之处座无虚席,李斯特也因此成了众星捧月的对象。1848 年在魏玛时,李斯特就职于魏玛宫廷,任乐长一职。作为宫廷乐长,李斯特以指挥的身份参加大量演出,他演绎最多的是瓦格纳和柏辽兹二人的作品。李斯特一生写了很多作品,其中,很多著名作品都创作于魏玛时期,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2首交响曲,12首交响诗,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等。管弦乐团丰富的音响效果和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李斯特,所以,李斯特在后期创作中更加追求音乐的张力。除此之外,李斯特还是交响诗体裁的开创者。交响诗其实是一种标题音乐,可以自由组合各种思想深刻的故事,通过一个单乐章来说明一个故事或是阐明一件事情,并通过“标题”将内容体现出来。除了交响诗,他还独创了背谱演奏法,并改变了舞台演奏角度,使演奏家能更好地与观众进行情感沟通。在音乐史上,李斯特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一生似水漂泊、如花灿烂,如今,人们对李斯特的音乐有口皆碑。

(二)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及特点

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此时,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作曲家们也开始表露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感。浪漫主义最主要的观点即尊重个人主义、凸显个性。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很多都是以个性和个人主义为题材,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随着钢琴作品的增加逐渐崭露头角。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们更加注重用夸张和幻想的手法谱写作品,寄托自己的情感。李斯特音乐作品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他的作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早期李斯特创作的较成熟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表现自己特立独行的音乐思想,通过繁复的和声营造华丽、抒情又大胆的音乐,看似不经心的插曲其实都是刻意的安排,这些都是李斯特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巨大变革。晚年的李斯特经过岁月的沉淀,音乐风格变得与之前大不相同,不再雍容华丽,即便是几个简单的音符,也需要听者仔细揣摩。作曲家的写作特点会随着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而发生变化,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注重在钢琴演奏中锻炼和探索手指机能,通过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的结合突出音乐形象的特征。

二、李斯特《森林的呼啸》介绍

(一)李斯特《森林的呼啸》的创作背景

此曲创作于1861年。在这首练习曲的创作过程中,李斯特的事业和生活都遭到了打击,同时,他在精神上受到重创,但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却从未减弱,创作了这首赞颂大自然,内容积极向上的钢琴曲。这首为音乐会所写的练习曲有明朗的音乐色彩,欢快活泼的风格,音乐形象刻画也非常细致,主题旋律的每次出现都给人以沁人心脾的甜美之感,伴奏声部也在若有若无地衬托主题,仿佛一位老者在耳畔低声诉说着往事,还有好似狂风暴雨来临前呼啸的声音。李斯特的音乐作品与文学有密切联系,通过乐曲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曲家想表达的音乐情感。在演奏时,除了要演绎出歌唱性的旋律,还要注重特有的炫技片段。在练习完此曲后,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和手指机能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李斯特《森林的呼啸》的曲式结构

此曲是一个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其曲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一小节,引子,♭D 大调,用六连音节奏型作为背景,描写森林中还在沉睡的生命。作曲家特意用PP 的力度静静切入,随后,主题旋律出现。A 段(2-14)共13 小节,由♭D 大调转至♯f 小调。此曲主题旋律短小,但是多次出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A’段(15-29 小节)共15 小节,bD 大调转至E 大调,低声部的主题旋律转到高声部,由右手演奏,左手的伴奏音型和A 段保持一致。A 段整体调性平稳,和声构成简单,描写了安静和谐的大自然,刻画出一幅柔和的画面。B 段(30-44 小节)共15 小节,F 大调转至A 大调,B 段在融合了A 段素材基础之上引入了新的素材,形成新的乐思。第28-31 小节以F 大调为基础,在29 小节时力度变为PP。37 小节到44 小节转至A 大调,与F 大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与A 段相比,B 段的情感更加丰富,逐渐将此曲推向一个小高潮。C 段(45-60 小节)共16 小节,从D 大调转到#f 小调,以半音推动音乐进行,53 至54 小节,左手采用分解八度下行演奏,右手则以分解和弦向上扩张音域,推动音乐情绪逐渐高涨。A²段(61-86 小节)共27 小节,转为E 大调。音乐素材与A 段相同,引出此曲的高潮部分。67 至70 小节,力度逐渐增强,情感变得更加浓厚,仿佛潮水一波一波向前涌来,给观众一种音乐的推动感。尾声(87-97),共11 小节,回到♭D 大调,主题旋律原样反复一次,首尾呼应,最后以bD 的琶音结束,全曲结束。

(三)李斯特《森林的呼啸》旋律分析

《森林的呼啸》音乐形象生动鲜明,积极乐观地歌颂着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主题旋律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加以快速的六连音和经过句,描绘了一幅带有神秘色彩的森林画面。整曲前半部分力度变化较平稳,旋律起伏优美顺畅,从45小节开始,力度对比明显,不和谐音响效果的使用大幅增加,色彩明暗对比非常强烈,突出了森林中光怪陆离的景象。

三、《森林的呼啸》演奏技法分析

(一)对不同音色的触键处理

在演奏右手六连音节奏型的双音时,应用小臂带动手腕运动,避免手腕有上下起伏的动作,同时,注意右手四指与五指弹奏双音时的整齐度,手掌要张开,尽可能地使手指贴键,保持平稳的水平运动,运用指腹演奏,尽可能缩短手指落键时的距离,使发声细腻柔美,突出旋律线条的歌唱性。左手旋律线要清晰浮于右手弹奏的背景音之上,但又不能使音乐听起来音色不统一,同时,要保持乐句完整流畅、分句清晰。左手的装饰音要避免音头过于明显,应用“一带而过”的方式自然、轻松地触键。从第15 小节开始,主题旋律转移至右手,音乐织体也从单音变为八度,音响效果更加丰满。虽然是以八度音程来演奏,但要保持乐句连贯,一定要遵循谱面所标注的指法,在大臂的牵引下,保持旋律的完整性与流畅度。15-28 小节的左手需要稍微突出每半拍的第一个音。25 和26 两小节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尤其26 小节A 的音色应像小号般嘹亮。27 和28 小节是全曲的一个小高潮,尽管旋律十分短小,但需要我们以饱满的情绪和激动的心情去演奏。45 小节开始转调,音域和力度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弱起进入的旋律曲线上升,左右手交替演奏,呈现出一种紧张的压迫感和丰富的音响效果。在53、54 小节,左手的八度下行需有力、准确地弹奏。55-58 小节对演奏要求较高,需要充满力量地演奏,音区也扩张到了5 个八度,为达到所需音响效果,演奏者可以将双臂打开,把所有的力量通过指尖传递出去。在59 小节,左手弹奏八度,要展现出气势磅礴的感觉,这时的踏板要持续抖动,这样便可以有雷电般的气势,又不至于过于浑浊不清。71-78 小节是一个演奏难点,需要我们左手五指突出低声部的旋律线条,营造一种清新又有生命力的音色。演奏需特别注意左手五指的低音声部和右手的高音声部,而左手远距离的音符需要演奏者在练习时注意其准确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到远距离间最适合跨越的弧线,然后由慢到快,逐渐将速度提高到演奏所需的速度。79-82 小节对力度的要求比较高,单纯用手指演奏已经满足不了需要,要将上身的力量集中,在极短的时间里将力量通过手指倾泻到键盘上。最后的尾声,弹奏的时候要沉心静气,丢弃前面的不安与焦躁,用与A 段同样的触键方式将旋律尽可能弹得柔和、细腻,给全曲画上一个句号,给观众留下回味悠长的画面。

(二)踏板在李斯特《森林的呼啸》中的使用

李斯特《森林的呼啸》的不同版本对踏板的标注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根据谱面标记或者经验来选择自己想要达到的音乐效果。正确使用开头的延音踏板可以使单音的旋律更加连贯流畅,而作曲家特意标注的柔音踏板会给音乐带来一种更朦胧的意境,中部45小节处的踏板增加了音乐整体的音响效果,在听觉上显得更加浓厚。71-78 作为补充乐段,李斯特给出了两种可供选择的弹奏方式,在练习时,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演奏习惯选择一种方式。在79-82 小节,左手二度音程与右手十六分音符相互配合,正确按照谱面使用踏板可以使乐段不过于浑浊、混乱,还能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在结尾的83-85 小节,要注意踏板的切换,不可影响声音的延续性。

(三)李斯特《森林的呼啸》中的情感分析

作者在乐谱开头就做了术语标记,vivace,即形象生动、富有活力的,所以,乐曲在浪漫主义整体基调上应该富有生命力,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最开始,右手的伴奏仿佛森林中早晨的迷雾,生命还未醒来,只有微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在15 小节,短暂的安静之后,森林里散发出勃勃生机。到了27、28两小节,曲风充满激情,仿佛将听者放在了热闹的森林舞会的现场。45 小节开始转调,之前的祥和被驱散,好似狂风暴雨来临前的黑暗,充满了不安。83-85小节,情感上与之前形成对比,变得柔弱,气氛也逐渐舒缓,好似狂风暴雨渐渐停了下来,意境逐渐朦胧,再一点一点消失,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李斯特将《森林的呼啸》作为献歌赠予大自然,以高超的演奏技法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现出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之心。

四、结语

这首乐曲的演奏难度较大,对音乐的音色、声音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也需要较高的手指敏感度,需要力度较弱的地方多,且又和双度、三度音程同时出现,不仅如此,还需要用手腕,否则就会造成旋律僵硬、不够柔和。在乐曲的高潮部分,需要非常强劲的力量,在演奏的同时将自己融入音乐之中,以充分演奏出作曲家内心的情感。这不仅很考验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更是对演奏者持久力和爆发力的挑战,所以,在演奏之前一定要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奏能力。笔者在学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发现,大多学习者对乐曲的了解不够充分,常常浮于表面。《森林的呼啸》是一首难度较高的作品,常作为音乐会曲目出现,它很考验演奏者的综合素质,演奏者不仅要掌握相关演奏技巧,更要认真体会李斯特的创作情感和意图,从艺术、技术两方面入手,完整地诠释这首音乐会练习曲。

猜你喜欢

李斯特演奏者小节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钢琴演奏中紧张心理的克服对策探讨
保持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