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困难立地生态修复方案探讨

2023-02-15董强辛云玲张麦芳弥芸朱颖黄宏刚魏晓莲赵国平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3期
关键词:石质秦岭困难

董强 辛云玲 张麦芳 弥芸 朱颖 黄宏刚 魏晓莲 赵国平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2)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等诸多功能,实现秦岭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中国生态空间治理的“一号使命”,是中国生态保护修复的“头号工程”[1],因此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让秦岭的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聚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总目标和“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让秦岭的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是肩负的历史责任。就目前现状来看,秦岭生态空间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不够强,生态空间提质增效任务依然繁重。为推进秦岭生态空间有效治理,以“补白增绿,提质增效”为目标,适时提出秦岭生态空间困难立地修复方案,以期为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1 秦岭生态空间现状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是指陕西省行政区域内秦岭山体东西以省界为界,南北以秦岭山体坡底为界的区域,位于E105°29′18″~111°01′54″,N32°28′53″~34°32′33″,总面积为5.82万km2,包括商洛市全部区域以及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的部分区域,涉及39个县(市、区)[3]。自1965年以来,经过50多年努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初具雏形,有效保护了全省75%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

陕西秦岭范围林地面积515.84万hm2、草原3.12万hm2、湿地7.49万hm2,生态空间面积占8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72.95%,生态功能完备,是中国顶级生态空间[4]。实施积极的生态修复措施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自1999年以来,在陕西秦岭范围内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秦岭生态空间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逐年向好发展趋势。据报道秦岭陕西段植被覆盖度由2001年的84.85%提高到2021年的91.76%,20年间增加了6.91%,平均每年增加速率为0.27%[5]。秦岭森林状况整体较好,但仍有部分区域存在造林困难、林分退化等问题。

秦岭地貌崎岖起伏,河谷纵横,南北坡形剖面极不对称,北坡陡峻,南坡和缓。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综合作用下年水土流失量达0.84亿t,浅山区域土壤侵蚀模数超过2500t·km-2·a-1,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洪涝灾害时有发生[6];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影响,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碎片化;以及长期的资源开发对秦岭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损毁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和植被,乱堆废石、废物、弃渣易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为此应深刻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秦岭生态空间困难立地修复治理行动,精准识别困难立地范围特征,坚持靶向治理,以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护秦岭绿水青山。

2 困难立地类型及特征

通过调研、收集资料和查阅文献等途径确定秦岭生态空间范围内采矿采石迹地、高陡边坡和石质山地3种困难立地类型。其中,采石采矿迹地指秦岭范围内由于人为采矿活动造成山体破损、地面塌陷、尾矿堆砌等生态破坏和地质灾害隐患,亟需生态修复的立地。采石采矿迹地在秦岭范围均有分布,其特征是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对原地貌和原生植被造成破坏,形成了由岩石斜坡、悬崖、采矿坑、废渣堆放场及排土场等废弃地,导致山体和地表破损或裸露,生态修复难度极大,易造成严重崩塌等灾害;高陡边坡指秦岭范围内自然或人为形成,坡度范围在25°~45°,水土流失严重的土质或石质边坡。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或工程活动形成的,在秦岭北坡浅山和南坡零散分布,这些区域山势险陡,岩石裸露,土层较薄、修复难度大,易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石质山地指秦岭范围内土层瘠薄,表土层厚度小于30cm,植被覆盖率较低,难以实施常规措施造林的立地。石质山地多位于上中部坡位,多数地处大江大河沿线,长期受垦荒、放牧等人为活动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在秦岭地区大面积存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石质山地困难地内山高坡陡、岩石大量裸露,大部分地方土层很薄,有些区域无土层覆盖,植被稀少,覆盖率低,不易保水保土。

2016年陕西秦岭区域内270多处矿山开采点中,60%以上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生态破坏面积达到3500余hm2[7]。依据陕西省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初步成果,秦岭生态空间困难立地造林空间面积总计77521.04hm2,其中高陡边坡76781.97hm2,石质山地4227.51hm2,占陕西省秦岭范围总面积的2.92%。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立地条件差,修复难度大;修复成本高,见效慢;生态修复中科技支撑不足。

3 修复原则

3.1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三区三线”划定结果,科学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2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3.3 坚持系统观念,量质并重

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存量增量并重、数量质量统一,科学开展困难立地修复,精准提升林草质量,逐步构建稳定健康生态系统。

3.4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困难立地类型的生境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适地适绿,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采用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稳步推进困难立地生态空间提质增效。

4 总体布局

按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保护要求,结合当前秦岭生态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区分类开展受损生态系统修复,进一步扩充秦岭绿色覆盖,补绿裸白山地,持续推进秦岭生态空间生态环境改善。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秦岭范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65万hm2[8],其中核心保护区的99%、重点保护区的74%、一般保护区的22%划入生态保护红线[9]。秦岭范围分区保护规定与生态保护红线有关规定不一致的,按照从严管理的原则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内采取以封禁为主的自然恢复措施,辅以人工修复;生态保护红线外采取人工修复为主,结合自然恢复的措施,改善和提升秦岭生态功能。

依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将秦岭生态空间困难立地生态修复总体布局划分为重点修复区和一般修复区。

4.1 重点修复区

重点修复区主要涉及秦岭一般保护区,重点开展土石质高陡边坡、石质山地生态修复。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可按规定对人工商品林进行抚育采伐;在生态红线外,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补植补造、退化林草修复等措施进行植被生态修复,缝合绿色断裂带,提升裸白山地林草覆盖度。

4.2 一般修复区

一般修复区主要涉及秦岭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重点采取封山育林、退耕禁牧等措施,加大植被“天窗”区的恢复力度,进一步提升秦岭生态空间生态系统质量。

5 重点任务

按照秦岭生态空间困难立地生态修复总体布局,坚持增绿扩绿与提质增效并重,分类实施秦岭范围生态空间困难立地生态修复,优先修复生态红线外困难立地,减少破碎生态斑块数量,构建生态连廊,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推动秦岭生态空间高质量发展。

5.1 采石采矿迹地生态修复

2016年陕西秦岭区域内270多处矿山开采点,生态破坏面积达3500余hm2[7]。由于矿山开采导致山体岩石裸露、植被稀少,生态环境破坏,植被覆盖度低。其修复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和环境治理为目标,采取人工措施,通过降坡削坡,地表危石清除,客土表土覆盖,土壤培肥等方式重构土壤环境,采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及封山育林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地表植被,逐步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秦岭地区生产矿山治理恢复面积达950hm2[10]。

按照《陕西省秦岭矿产资源开发专项规划》的规划目标,到2025年,秦岭地区矿山生态保护体系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体系及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秦岭国土空间内矿产资源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已有探矿权、采矿权全部退出,秦岭北麓采石矿山全部关闭,矿山生态修复稳步推进,一般保护区内露天开采矿山得到进一步规范。

5.2 高陡边坡生态修复

秦岭生态空间范围内25°~45°的高陡边坡,涉及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6市37县(区),面积76781.97hm2,占陕西省秦岭范围总面积的2.90%。其中,25°~35°边坡面积75187.50hm2,35°~45°边坡面积1594.47hm2。主要特点是坡度大、山体为基岩山地,土层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

重点对坡度在25°~35°,海拔1500m以下的适宜造林绿化空间开展生态修复。采取人工修复为主,结合自然恢复的方式。通过实施人工造林、补植补造、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开展高陡坡面绿化精准提升,消除现有林地中的“天窗”等裸露区域,增加林草覆盖度,提升高陡边坡的水土保持功能和景观观赏功能。

5.3 石质山地生态修复

秦岭生态空间土层厚度小于30cm的石质山地面积4227.51hm2,占陕西省秦岭范围总面积的0.02%。主要涉及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6市11县区。主要特点为岩石裸露程度高、土层瘠薄。

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通过实施补种补播,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促进石质山地的生态恢复,提高山地林草覆盖度,构筑生态屏障,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6 结语

陕西林业部门始终把秦岭生态保护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21年陕西秦岭范围的植被覆盖率达到的91.76%[5],森林覆盖率已达到72.95%,森林蓄积达2.26亿m3[4],秦岭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提升,但还存在采石采矿迹地、高陡边坡、石质山地等生态修复困难的立地,由于其立地条件差,植被覆盖率低,恢复及治理难度大,成为秦岭生态空间治理的“硬骨头”。

针对秦岭困难立地问题,采取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和措施,改善和修复秦岭困难立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扩充秦岭绿色覆盖,补绿裸白山地,减少破碎生态斑块数量,构建生态连廊。将有效提升陕西省秦岭区域森林质量,增强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秦岭森林生态系统质量,逐步形成连续完整、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困难立地生态空间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推动陕西省秦岭生态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为陕西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猜你喜欢

石质秦岭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困难我不怕
露天石质文物表面苔藓的科学认知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陈卉丽:石质文物修复技惊世界
好忙好忙的秦岭
选择困难症
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