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联系,彰显“交流平台”价值
2023-02-15孙敬侠
孙敬侠
小学教材中关于“交流平台”的内容展现了该单元需要关注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律,以及需要着力训练的学习习惯,但学生究竟能够学到什么程度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为掌握第一手反馈资料提供依据。但究竟该展示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这都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考量。本文以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谈谈对“交流平台”教学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联系人文主题 尽情抒发自我
小学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协同并进的编排方式,其中设置的人文主题不仅具有美感,同时也极富意蕴,深化了学生对世界和自然的认知。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简洁的文字就将“妙笔”“美景”“奇观”三个核心点串联起来。美景并不常有,但可以借助妙笔描绘。奇观也不一定会被所有人遇到,但也可以借助妙笔呈现。那如何才能达成“妙”和“巧”的境界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也正是激活学生内在情感力量的有效方式。
基于这样的理解,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时,教师就可以抛出人物主题的解读,引导学生统整学习过的课文,强化学生理解人文主题《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有的学生认为这个单元中课文人物特点都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文字演绎出来的。有的学生认为精妙的语言如同摄像机,将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的学生认为语言文字不仅展现了人物的特点,同时蕴藏着作者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和丰富情感。学生结合课文中多样化人物的特点,充分理解人文主题的内涵和价值。
二、契合认知需要 提炼写作策略
写作目的不同,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也不尽相同。写景有写景的策略,写人自然也有写人的方法。但这些策略和方法如果以硬性灌输的方式告知学生,其效果必然不佳。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师要善于借助富有意义的载体和独特形式,将教学的方法和知识与学生原始的认知进行交融碰撞,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中的“交流平台”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文本语言形成深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两步教学:其一,借助游戏活动,辅助学生理解文本语言对典型人物的刻画作用。其二,语言文字之所以能够如此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特点,其中有着内在的表达秘诀,教师可以相机组织学生阅读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并从中提取核心方法:仔细观察,借助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内心所形成的语言进行选择性编辑,准确表达。
三、借助多元资料 促进触类旁通
“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发现独特的语言现象,巧妙地渗透相关的知识。但对于这些信息的提取和内化,不能停留在机械捕捉的层面上,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这就意味着学习“交流平台”时,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为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立体、交融的对话,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属于自己最近的发展区中,得到认知上的满足。
比如,在学习单元中的“交流平台”时,教师在学生获取了描写人物的方法之后,直接出示这个单元中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典型例句,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仿写。如《刷子李》中描写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就是紧扣“悠然”一词展开描写。《两茎灯草》中描写严监生“睁眼”“摇头”“伸着手指”,都是为了凸显文本中“紧”这个字。
在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借助“交流平台”与单元课文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单元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对“交流平台”中的观点进行了印证,引导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收获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四、创设鲜活情境 凸显学习成果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可以与单元中“初试身手”栏目进行勾连。当学生对“交流平台”中所涉及的语言现象有所体悟之后,教师就需要借助鲜活、可感的真实情境,依托学生内在的情感,搭建读写融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方法付诸表达实践中,真正做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可以将“交流平台”的学习与“初试身手”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的情境。
以这个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初试身手”所设置的要求,先确定班级学生中较为熟悉的两位同学作为观察的对象,并与其他学生一起确定观察计划:捕捉这两位同学在一起玩耍或者互动的情景。另外,这样的情景要能够充分体现这两人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将典型场景拍摄下来。于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教师终于拍到了这两位同学在大课间活动时相互追逐的一段视频。在学生交流了自己所观察到的场景之后,教师将这段视频播放出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资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观察和交流的兴趣。学生在观察中重点关注了这两位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周围人的态度等。怎样才能将这样的观察用最贴切、最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呢?教师需借助“初试身手”,让学生的思维回归到“交流平台”中,学习“选择性编辑”的方法,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辨析表达。如此,一篇生动形象的文字就这样在学生的观察和斟词酌句的过程中诞生了。
纵观这一板块,教师对于“交流平台”的教学已经不再停留于思维认知的层面上,而是运用实践来强化学生的内在认知体验,最终形成阅读和写作实践的相互融通,凸显单元学习的成果。
总而言之,教材中编排的“交流平台”承载着重要的教学效能,对于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意义重大。而习作单元中“交流平台”的价值就显得更加鲜明,不仅有着普通单元的共性特点,同时也有着习作单元独有的教学价值。这就意味着在学习习作单元中的“交流平台”时,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学生对“交流平台”的了解,强化单元课文与“交流平台”之间的联系,并借助“初试身手”栏目,将学生的理解推向表达迁移层面。教师只有真正把握好“交流平台”与单元中其他资源、其他栏目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彰顯“交流平台”的教学价值,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