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古遗音,音与意合

2023-02-15肖娟北京

中关村 2023年1期
关键词:琴瑟琴曲古琴

文 肖娟(北京)

琴人一边弹一边浅吟低唱,曲调委婉,声声沉醉,月照西楼古韵绕,古今难弹人间曲。

中华民族的本土乐器都以一个字来命名,诸如琴、笛、管、箫、磬、埙等;到了19世纪为了区分西方的钢琴,便把这种由松软的面板与坚硬的底板的木质结构琴唤作古琴,古琴天圆地方,有龙池凤沼,有琴头、琴肩、琴箱、琴尾,且表面髹漆,千年不腐。古琴的起源和形制蕴含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中国第一本记载上古历史的书籍《尚书》中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得天下治。”东汉蔡邕《琴操》记载:“伏羲见凤凰栖于梧桐树上,乃削桐制琴,以返天真也”,把古琴的作用上升到治理天下、修身养性的高度,同儒学文化相提并论,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杰出代表,伴随中华文明一起传承、传播。

西周金文的“樂”,“乐”字繁体,著名学者罗振玉认读此字:“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中间的“白”字象拇指之形,即用手指弹拨琴瑟,从逻辑上推断,先有了琴瑟之类的弹拨乐器,尔后才有弹奏,继而才可能创造出以乐器为“所指”的名称与文字。从“乐”字的起源时间来推断,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应该出现琴瑟之类的乐器了。《尚书g益稷》中“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即敲击鸣球(一种圆形的玉磬),打起搏拊(一种打击乐器),弹起琴瑟、唱起歌吧!《说文》是我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末年许慎著述,对琴的解释为:“琴,禁也,神农所作。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

古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其起源时间众说纷纭,但能够形成以“礼乐兴邦”的社会风尚与文化气象,不会是一朝一夕,因此琴界普遍认为:古琴问世时间不会晚于尧舜时代。从出土实物亦能探寻考古路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年的十弦琴,距今有2400余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初期七弦琴,距今隔着2700多年的时空。唐代传世的名琴“九霄环配”“太古遗音”分别在故宫、中央音乐学院珍藏,至今仍能弹响,音质中正平和、温柔敦厚。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上圆下方,以法天地,自古以来,先哲同万物而感应,山水之脉见自性具足,心灵象徽亦如天地万象。古琴意象如同古人的宇宙道法之悟,太古者,远古之时,恍惚之道,遗音者,玄德之时,天籁之音。在中国古代音乐书籍中,以史命名的有北宋朱长文所著《琴史》,而“以琴事为学之专书,殆自田芝翁之《太古遗音》”。收录、记载古圣先贤的琴论、琴制、琴艺、琴曲等,琴之道成而著书,由此诞生了琴学,堪属中国乐器之独一无二。精湛琴艺,深入琴学,古琴是乐器,更是道器、圣器,当之无愧的文化珍宝,魅力深远。

历代许多琴书有古琴手势的注解,《太古遗音》之文献遗存尤为精彩,如右手指法“挑”:“象鸿雁北归,衔芦而飞,度关而去,哀音动人”。“抹”:“象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清音落落,自合韶雅”。文言文词藻意象生动,观物取象,以动物灵兽的动作、姿态、声音来比喻,启发习琴者融通经义,理解手势之意蕴。夜深人静,沐浴焚香,颔首端坐琴前,信手轻抚,“抹挑”像仰首鸣叫在树荫下的仙鹤,声音清脆落落,如韶乐之雅;而“勾踢”则象“孤鹜顾群,飞鸣远度,堪怜片影,戈人何慕。”悉心弦与指合,手法松弛,取音得当,一首琴曲习弹了一千遍后,琴音自然和静清雅,圆润坚实。

弹琴首先要对演奏技巧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左手吟猱绰注,右手勾挑抹剔,循徽按弦应是“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弦与指始终处于清亮、和雅、幽远,从而产生悦耳且有韵味的音调,达到指与音的相“和”,这也是琴乐演奏中技艺美的实现。“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为达到更高的审美趣味,进一步寻求“音与意合”的审美境界,提出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与音之深微”,即以演奏技艺达到的精妙细微的乐音表现,来触及人内心深处最敏锐的幽深的心理体验,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

明末清初琴家徐上瀛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提出“二十四况”,即琴音、琴乐之状况,涵盖琴音、琴乐之意态、趣味,从指与弦、音与意、形与神、德与艺等众多方面深入探讨,提出“亮、采、润、园”之美,但“所首重者,和也”。琴声和雅是第一要务。“弦与指合”到“指与音合”,继而“音与意合”,其弦、指、音、意相互递进、融合渗透,令习琴者真正领悟“和”的审美意义,清丽而静,和润而远。重视想象在弹奏与欣赏中之作用,追求会心之音、含蓄之美。这部《溪山琴况》之琴乐美学思想中值得借鉴与吸收的精华。

徐上瀛提出:“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合至矣”。借以说明“和”在琴乐演奏与审美中的不同层次和内涵。“十指未曾全用到,人间尘曲已弹全。绕梁三日曲未尽,迷眼已入浮云间”。他讲的“和”,并非平淡无味之“淡和”,更非庸然无所思,而是蕴含着相当动人的情感力量的“和”。这充分肯定了人在音乐审美中借助于内心的想象、联想等情感体验,使审美感受变得更为丰富和充实。相反,如果把琴的演奏仅仅当作一种技艺来对待,不去追求审美境界及其在音乐上的表现,琴曲艺术也就会失去它的“真传”,即丧失自身特有的美学品格。“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即是此意。

弹琴之前,琴曲的旋律、指法及其结构、布局、运用皆纳于心;技是外放的,征于色,发于声;意是内敛的,于心慧,于思考。将琴曲的内容、情感、品格、气质融为自己的思想,变化为自己的精神,使琴曲的演奏合乎音乐的章法、句度。在纯熟的指法基础上,要“务令婉转成韵,曲得其琴”,指力放松,和气自然,舒缓适度,分毫毕现。古琴一首琴曲不染尘,闻得琴声曲中人。世间俗事不再忆,闭目静听不思尘。一曲红尘,谁把化蝶写成碑,谁在千年等一回,红尘总有梦,回首山河已是冬,过往的云烟,坦然面对,谁把花心化作泪,谁在梦里永相随。人生苦短,有幸遇见古琴,从此不紧不慢,不疾不徐,把日子过成诗。

古琴的演奏方式有琴歌、独奏、琴箫合奏三种。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逐渐盛行于民间。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孔子亦告诫弟子:孔子说《诗三百》皆能弦歌之,《诗经》是能抚琴而歌,边弹边唱。诗言志,歌咏言,很多传世的琴曲填上词是能唱的。岸阔沙平,一群水鸟栖息于沙洲之上,伴随着落日余晖,长鸣嬉戏,宁静致远,一幅绝美飘逸的山水画。琴人一边弹一边浅吟低唱,曲调委婉,声声沉醉,月照西楼古韵绕,古今难弹人间曲。纵观历史,略有一点建树的文人多半因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而选择“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遁世、归隐生活方式,亦是最好的结局。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有济世安邦之志。阮籍著述的《乐论》集中论述了他的音乐思想,音乐的本质是乐,音乐应平和人的精神,使人心通和,令衰气减退,以达“天地交泰,远物来集”。他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的重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他将音乐分为“正乐”和“淫乐”,前者指儒家推崇的雅乐,后者指民间流传的俗乐,并认为“正乐”才是可以让人安宁的平和之声。传说他创作的琴曲《酒狂》,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用以解闷自娱的。这个狂字,并非醉酒狂野,而是借醉态,抒发一种看破不说破的,揣着明白却装糊涂的癫狂,形象地展示了一个文人恃才傲物的个性特征,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猜你喜欢

琴瑟琴曲古琴
赵元任早期琴曲的“选(编、创)曲配伴奏”思维分析
无题
琴瑟(新韵)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冷热
琴曲《幽兰》探微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