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天华: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

2023-02-15祁建北京

中关村 2023年1期
关键词:刘天华刘半农国乐

文 祁建(北京)

刘天华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刘天华是我国著名大学教授、民族音乐家、演奏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他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教书匠。

周作人的《刘天华的南胡》,回忆起在刘半农那里听刘天华的南胡独奏的情形,时间是在1930年之前。他写道:“不记得是在哪一年,大概是在刘半农那里听了他的令弟天华的南胡独奏……这可能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他当时听到的正是刘天华的成名作《病中吟》《空山鸟语》和《八面埋伏》。后来又听了一次《病中吟》,但这是在留声机上听到的,而且是在刘天华的追悼会上。

在文章最后又提及刘半农、刘天华两兄弟的殁年:“刘半农去世在一九三四年,天华还要早几年”。

刘天华与其兄刘半农葬在北京香山玉皇顶的山坡上,刘天华墓碑的正面由胡光炜题:“故音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夫人之墓”。碑阴则由篆刻名家,当时在国立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任系主任的“金陵杨仲子”书写,全文共519字,字体为隶书而略草,俊秀有功力,镌刻技法高超。杨的刻石留到今天的已很难见到了,这块碑也应是北京地区的金石之瑰宝。墓碑为青石石质,宽约1米,高1.5米。

当时和他在北大一起任教的,还有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等人。刘天华在二胡等民乐演奏上开风气之先河,融合了东西方音乐的技法,是中国最早创作出当代二胡、琵琶曲目的第一人,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矢志开拓国粹民乐的著名民乐家,他是我国现代民乐的一代宗师。

1932年5月底到北京南城天桥搜集民间乐曲,传染得了猩红热病,6月8日逝世于北京,年仅37岁。1935年5月29日与其胞兄刘半农共葬于香山玉皇顶(旧称木兰陀)。刘天华墓修建于1935年,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布局,原有墓碑“文革”期间被毁。现有墓碑为1989年1月重建。

深刻认识社会现实和提出改造国乐

刘天华逝世时,许多知名人士纷纷发表悼念文章,蔡元培先生还亲笔题写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

刘半农曾说:“天华于琵琶、二胡造诣最深,琵琶之《十面埋伏》一曲,变化万千,非天华之大魄力不能举。其于二胡,尤能自抒妙意,创为新声,每引弓一弄,能令听众低回玩味,歌哭无端,感人至深,罕世伦比。”他在《书亡弟天华遗影后》的悼文中还写道:“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

我国音乐高等教育创始人萧友梅对刘天华的艺术成就也曾赞誉说:“不图中国乐师竞肯俯学西乐,且有如是成绩也……”

刘天华1895年生于江阴城内西横街。刘天华的祖母夏氏青年守寡没儿女,她要求住在乡下的她丈夫的堂兄过继一个男孩给她,取名刘宝珊并供他读书。几年后的一天,夏氏路过一条结冰的河边,听见儿啼,她救了一个冰上弃婴,抱回抚养成了刘宝珊的童养媳。这位出身贫苦的女子婚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大后都成为著名的教授。

刘天华是他们的次子,读了几年书,父母去世后贫病失业,靠做临时工糊口。他20岁时病愈后的一天偶然看见二胡,花了两毛钱买一把,那时二胡被称为叫花子二胡,刘天华却预见它有发展前途。他自己琢磨着拉二胡,有些长进,就自编自创二胡曲。那时没有音乐学校,他就自学。刘天华天资颖悟又刻苦勤奋,进步很快。他不断地探索技艺,不断地寻师访友博采众长,终于成为卓越的二胡、琵琶演奏家、作曲家。20到30年代执教于北京大学和其他三所学校。

刘天华不断地向哥哥学习,就是作曲也向半农请教。有一天,他在院子里听见鸟儿叫,灵感突发,记起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想写一首“空山鸟语”。他告诉半农。哥哥说:“这四个字有诗情画意。古诗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境界多美!空山鸟语要把林静山幽体现出来。”一个文学家,一个音乐家,兄弟俩珠联璧合。

刘天华师从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州学习琵琶,按照旧有说法他是师出有名的。如果按照已经铺好的这条路走下去,他可能会像民国时期其他许多音乐家一样,留下几本著作及几首音乐作品雁过留声,或者在大学里担任教授教书育人,充其量是一个封建传统文化的卫道士。

但清末民初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轰轰烈烈的巨大社会变革,尤其是遭遇父亲及女儿先后不幸去世、个人失业等一系列家庭变故,为其深刻认识社会现实及后来提出改造国乐、“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理想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直接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展现出以往民族音乐史上少有的新气象,并使之成为近代民族音乐史上具有开拓性的音乐家。

这样一个完整的计划,正当军阀割据南北分裂之际

民国元年(1912年)刘天华随刘半农去上海,进开明剧社乐队工作,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萌生改进国乐的想法。

后又刻苦学习二胡、琵琶、古琴演奏技艺。为沟通中西乐理,丰富演奏艺术,发扬祖国民族音乐的特色,1928年创办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以二胡为中心,开展演奏、创作、教学研究活动。改进民族器乐二胡、琵琶,使二胡、琵琶的教学规范化、教学化。

刘天华认为西乐虽完善成熟,但不能削足适履地把它用在中国人的意识性格之间。同时,他认为身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好处发扬光大到世界。刘天华写有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中西音乐的争执问题》,他在文中批评那些主张西乐一无可取以及完全轻视中国音乐的人,他认为对于中西音乐,应不能囿于片面之见,而要全面、平心静气地来讨论。

他以音乐能否由作者“达意”、听者“感应”,因而能行之久远来评断中西音乐,而不以“古今”或“繁简”判断,由此看来,中西乐实应各有所长。

他主张“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结合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的进步两个字”。要“介绍西乐,以为改进中乐的辅助,并想效法西乐,配合复音,并参用西洋乐器”,再“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

1927年,刘天华在北京联合萧友梅、杨仲子等人,创立了国乐改进社,以期开始国乐改进的工作。他在几篇文章中,对国乐改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计划,其内容包括探查及保存故有好的即将失传的乐曲、曲谱及乐器,并访问仍在之音乐大师。其次,要改良记谱法、整理演奏法,编成有系统的书籍,对于乐器,则要组织乐器厂,研究改良乐器,以使国乐有良好的基础。再其次,介绍西乐为改进国乐之辅助,以创造新的艺术,再发行刊物及创设音乐学校以推广成果,再创设研究所以进一步研究创新中国音乐。

这样一个完整的计划,却由于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正当军阀割据南北分裂之际,政府完全不重视音乐,因此经费极度缺乏,计划的推行十分不易。在这些计划之中,他提出了最重要而急于举办的,如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将失传音乐如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的保存及研究,还有刊行音乐杂志、办国乐教育及乐器的制造及改进等,这些工作的目的多在为创造其心目中新生国乐的准备等。此外,他还记录了民间音乐《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未完成)等。刘天华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资料,最先收进其兄刘复编纂的《刘天华先生纪念册》(1933年),今已辑成《刘天华创作曲集》。

二胡在高等院校有了一席之地

1929年,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记录唱腔曲谱,翻成五线谱,写出《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刘天华演奏代表作有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1922年,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刘天华应北京大学聘请,来到北大任教。当时北大给刘天华的聘书上写的是“教授琵琶”。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开设二胡课程,是刘天华努力争取的结果。

当时刘天华所处的时期,人们把二胡视为“贩夫走卒”的玩物。但刘天华自幼与二胡接触,对二胡有着特殊的感情。幼年时期,他曾经从集市购得一把纸筒二胡。家人一度难以理解。在受聘北大的前几年,刘天华生活境遇不佳时,曾“偶赴市购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表达不得志的境遇和心中的抱负”。

1915年,刘天华写下了他的处女作二胡独奏《病中吟》的初稿。在此之前,二胡几乎未曾以独奏的形式在观众面前展现。一般或作为戏曲、说唱、民间歌舞的伴奏,或是参与民间乐队的合奏。

在“力陈萧友梅,上书蔡元培”等努力下,北大音乐传习所在给刘天华的聘书上,正式注明“教授琵琶、二胡两种乐器”。从此,二胡这种乐器终于在高等院校有了一席之地。

除了在高校中任课外,刘天华还热情辅导社会上的二胡爱好者。他曾在工作间隙,连续数年义务给一位家境不好的电话局工人授课;还曾建议举办暑期音乐学校,为社会上的音乐爱好者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主张“学费收得越少越好”。

刘天华到北京任教后的这一时期,城中的演出活动也逐渐活跃了起来。在北京的工作使得刘天华能够广泛地接触到各类民间艺人和传统艺术大家。在教学之余,刘天华活跃在北京的大小胡同中:拜访的艺术家遍布北京城,从走街串巷的艺人,到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一直不断地学习、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

刘天华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三首琵琶曲有《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刘天华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猜你喜欢

刘天华刘半农国乐
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国乐现场《听见·大运河》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教我如何不想她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国乐改进
善为意外之举的刘半农
On Musical Forms —— One of 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Id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