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地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问题与对策
2023-02-15衡敬之徐正东
■ 衡敬之 徐正东
为应对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困局,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在回顾分析四川某地区近年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政策[1-3]举措并深入走访该地区各中医医疗、康复、养生保健机构的基础上,课题组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具体建议。
1 四川某地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现状
1.1 某地区专题访谈
课题组在政策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该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针对性地编制了访谈提纲。对该地区公立中医医疗机构(10人次)和私营中医药服务机构(10人次)从业人员分别开展采访,包括医疗机构管理者和一线从业人员。访谈提纲具体反馈结果:①中医服务以康复和慢病治疗为主。区内中医针灸康复发展势头最好,尤其是妇科病康复、小儿推拿,老年人慢病和康复等发展也较好,多数公众对中医也只熟知针灸、刮痧、推拿、拔火罐等方面,而中医内、外科发展则较差。②中医人才匮乏,基层医师待遇差。就人才数量和质量来看,受访单位中,中医师总人数超过10人的不足20%。业务收入严重不足,甚至入不敷出,尽管不少医疗卫生中心(站)仅有1~2名中医师,但业务收入亦不能满足中医师待遇。③中医师个人经验突出,机构优势不足。80%受访者表示,本单位中医医疗卫生服务和业务收入集中在个别诊疗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和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相当多数患者是老专家的固定病人,而单位本身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优势并不突出。④报销受限致中医传承创新发展受限。中医药报销占比小,中医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报销项目、比例都低,很多疗效好、应用广的诊疗项目不能报销,能够报销的项目其报销比例也较低,对于私营和个体户经营的中医医疗机构社保报销限制更大,居民接受度不高。⑤中药材种植加工不足,产品研发空白。该地区中药药材种植和加工不足,有些老百姓会自行种植一点中药材,但没有组织机构进行中药材的大批量种植和加工,中医药产品研发几乎没有。⑥内部培训制度健全,培训实效欠缺。本单位有较为健全的中医培训制度,但这些制度几乎都流于形式,用于应付检查。一方面本单位中医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不足,急需培训;另一方面,人才匮乏,实际上没有办法参加各种培训。少数具有中医高级职称医师的单位建立了“带教制度”,但由于人员不足和专业不对口,实际带教的开展效果不理想。⑦传统经方收集整理不足,病案数据少。经方收集整理需要科研条件和能力,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实际上难以开展这项工作,受访者提出,可以定期开展病案分享、积累,进行病案管理和病例记录,将一些病方标准化。
1.2 某地区问卷调查
1.2.1 从业人员问卷反馈情况。对中医药及其传承创新发展的认知与态度:受调查从业人员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服务认知度较高,有161人(70.31%)选择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绝大多数(78.60%)从业人员通过高等院校教育的方式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有221名被调查从业人员非常认同中医药疗效,并且认为应当大力推广。但是,他们都普遍反映确实存在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足”(60.26%),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不足(58.52%)。
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与建议:该部分主要通过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六大方面指导意见的归纳整理,最终提炼出十个方面的问题(均是多选题)并征求从业人员的意见。被调查从业人员反馈情况见表1。
表1 从业人员对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反馈情况
1.2.2 社会公众问卷反馈情况。对中医药及其传承创新发展的认知与态度:被调查社会公众对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服务的认知度一般,选“比较了解”和“了解一些”占比达到82.80%。被调查社会公众接触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服务的主要渠道是在自主就医时获知(68.10%)、由周围人介绍(53.76%)或者通过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获知(46.95%)。对于曾经接受过的中医药服务总体感受方面,大多数(76.70%)被调查社会公众认为现有中医药服务的效果较好,但是仍然应注重中西结合。46.24%的被调查社会公众认为现价段中医药存在“传承充分,创新不足”问题,另有31.9%的被调查社会公众认为现阶段中医药存在“传承不足,创新不足”问题。
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与建议,被调查社会公众的反馈情况见表2。
表2 社会公众对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反馈情况
2 某地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政策举措缺乏系统性、长期性
从该地区近年实施或落实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举措来看,目前主要是对上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政策举措的细化和执行,而对于区域内自身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短板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规划和方案。这也导致了该地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亦步亦趋,缺乏系统性、长期性,比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列举的举措,该地区还存在很多缺漏。
2.2 中医药优秀人才培养断层,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不健全
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调研结果来看,中医药优秀人才培养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危机,特别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诊疗科室缺乏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支撑其中医诊疗服务能力提升。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投入不足,众多优秀中医药人才中途转行或改投西医。
2.3 中医药服务价格及医疗保险政策与中医诊疗实践脱节
中医药服务,特别是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疗效确切,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囿于现有社会医疗保险政策限制,许多优质服务项目没有纳入医保目录或者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对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的限制更大,影响中医药服务的效益提升。此外,就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新业态而言,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这类型服务的政府指定付费标准与社会办机构的市场化付费标准差异巨大,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真实体现。
任何一种历史事件的精神凝练都是基于对历史本来的精准概括与还原,从该事件的历史定位、历史缘起、历史遗存去衡量,放到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中去分析。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争史上有名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奋战65天,以60万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胜80万装备精良、号称“王牌”的国民党军,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2]381。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共同称为伟大的“三大”战略决胜战役。
2.4 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诊疗服务社会宣传推广不足
中医药曾在一段时间内遭受非议和攻击,一些非法行医的江湖骗子打着中医养生的旗号大肆敛财,使得中医药真实的面貌在大众面前逐渐模糊甚至被妖魔化。这不仅影响中医药后备人才的持续培养,也打击了中医药合法从业者的从业积极性。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地区部分中医药服务机构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如小儿推拿等,但是却因为那些不良影响而长期打不开局面,更难言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政策和制度
通过自行组织相关工作部门、人员,或委托第三方专家团队等方式,依据《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及国家相关部门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新政策和指导性意见精神,对该地区内现阶段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行全面评估摸底,查遗补漏,明确下一阶段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的重点着力方向。
结合目前调研的基本情况,建议该地区可以有的放矢地、分阶段地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首先,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政策导向。如可以依据自身条件在职权范围内对中医药服务给予价格政策和医保政策上的全面支持,引导和规范优质社会资本进入中医药服务行业等。其次,以健全该地区中医药服务体系为中心目标,通过中医药诊疗服务平台的搭建,吸引更多的中医药优秀人才加入。最后,以“优质中医药服务平台+优质中医药人才+优质中医药管理”为基础,进一步开拓“中医药科研市场转化模式”“一带一路中医药服务出口模式”等更高层次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方式。
3.2 提升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
对于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健全区内公立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紧密中医三级诊疗服务网络。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力量,发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服务类型,不仅发展中医药传统服务业态,而且可以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和疾病康复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新业态(如医疗旅游等)[4]。
重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引导区域内大型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如依托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立起各种形式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将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其中,形成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龙头,区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社区卫生中心(站)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一方面可借助互联网医疗的东风,发挥远程会诊的优势,逐步解决基层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大型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名老中医的“传帮带”作用,集中一批区内国医大师、省名中医等专门收集整理中医古方、验方,印刷出版后供中医医疗服务人员学习和使用,以提高服务能力[5]。
在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力量上,应重视引导社会资本向中医药服务领域投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中医私人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区内相关中医药服务机构开展连锁经营,放宽对区内备案制中医诊所的相关限制和管理制度。
3.3 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
3.3.1 建设名老中医工作室和传承工作室。中医药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以精准的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为前提。为此,除了依靠兴办中医药高等院校或整理编辑中医药经典著作和古方、验方等方式实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承外,还应当重视“活的资源”,即区域内的国家级、省级和区级名老中医。
在编制区域政府发展规划时,应积极将建设区内名老中医工作室和传承工作室列入卫生健康或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压缩不必要的大型医疗仪器设备采购预算,加大对名老中医工作室和传承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在具体设置区内名老中医工作室和传承室时,可以综合考虑区内中医药人力资源地区分布情况,并结合名老中医的个人生活、发展情况,尽可能将其设置在中医药诊疗需求量较大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或区一级中医医疗机构。此外,还可将名老中医工作室、传承室建设与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结合,为基层青年中医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中医师承学习机会。
3.3.2 设立地区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对于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建议应从建设中医药培训中心、组织中医药培训团队、健全中医药培训方式等方面着手。
在中医药培训中心建设上,依托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在区内选择合适的中医医疗机构、名老中医传承中心等机构作为场地。在中医药培训团队组建上,通过与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遴选和打造区级中医继续教育团队,每年委托其代为培养区内基层年轻中医师或学习中医的全科医师,以此方式强化区内中医药诊疗服务实力。在中医药培训方式健全上,可以鼓励区内西医师学习中医药,特别是与区内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等相衔接。具体培训方式可以采用由名老中医现场给年轻医师开展中医药讲座的方式;也可以间隔一定期间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一次青年医师与名老中医的经验交流大会,共同交流探讨,分享、分析病案等;还可以通过中医药网络在线课堂和移动应用学习平台等方式,为区内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此外,还应当重视社会办中医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将其纳入区级中医药人才培训体系中。
3.3.3 改革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调研中发现,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优秀中医药人才难以引进和人才流失,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人才缺乏和流失的问题尤为突出。
改革区域内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其一,应制定以突出评价医疗技术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及传承创新能力等为重点的中医药高级职称推荐标准,对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中医人才予以项目经费支持、职称晋升条件适当放宽等扶持。其二,在评价方式上可以引入区内中医药机构交叉评价方式(包括社会办机构与公立机构)或第三方评价方式,还应重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服务区域内社会公众的评价。其三,在人才激励机制上,从薪酬待遇、个人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3.4 建立中医药人才创新创业引导机制
在做好中医药文化、技术传承的同时,还要重视与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对话,开辟出中医药的新领域和新应用,以使其生生不息。
对此,应当开放中医药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中医药人才成为新常态下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其一,完善中医药人才创新创业政策配套,整合优质资源,联动税务、财政、市场监管、就业等部门协同推进,重点支持、奖励区域内高职称、高学历中医药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强化民间验方等收集整理、实证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其二,在区级创新产业孵化园或其他区级创新创业平台设置中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对口管理部门,政府可拨付专项资金支持优秀中医药创新创业成果与生产、销售企业直接对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其三,支持区域内中医药服务机构和中医药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中医药材、中成药、中医适宜技术等中医药服务产品,引导其参加国内、国际中医药服务产品交流和国际产品或服务质量认证,促进优质认证中医药产品服务参与国家中医药服务产品出口竞标,走出去服务国际医疗卫生保健市场。
3.5 强化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与医疗保障
中医药服务价格和医疗保障水平直接影响中医药服务的社会推广应用,在保障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消费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兼顾中医药从业人员劳动回报。因此,在强化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方面,应有别于西医价格管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中医优势服务、特色服务为重点,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时重点考虑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对国家政策规定不能报销但疗效好的中医技术和药物实施区级补贴,鼓励区域内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这些技术。
在强化中医药医疗保障方面。依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排,积极完成区域内优势中医药服务资源的调查遴选,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按规定纳入医保范围。
3.6 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涵并宣传推广
中医医疗机构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在完成中医医院扩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挖掘中医药文化特质和内涵,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装潢等多方面注意营造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例如可以设立中医药文化广场、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典籍阅览室等,让就诊患者及其家属在中医药传统文化熏陶中体验中医药服务,改变传统中医医疗机构冷冰冰的就医环境。此外,还可鼓励区域内中医医疗机构与中小学校开展联谊活动,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下一代从中小学就开始普及一些中医药知识,培养下一代人对于中医药的兴趣,激发其学习中医药的好奇心,深化其对中医药的正确认知。
除利用中医药文化宣传机构进行中医药传统文化社会宣传推广外,新闻媒体如报纸、电视、微信等也是宣传推广中医药的重要渠道之一。该区域可以推动新闻单位(电视、报纸、等)、重点新闻网站、中医医疗机构的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加强和规范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普及,营造珍视、热爱和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