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医疗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可及性研究
2023-02-15靳淑雁余佳芮韩阿珠黄存瑞
■ 靳淑雁 余佳芮 韩阿珠 王 爽 黄存瑞 郑 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快速增加,用地空间不断扩展,导致现有医疗服务设施存在日趋严重的不匹配问题[1]。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2],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指出,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是实施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据统计,2020年我国71%以上的诊疗服务和80%的住院服务由综合医院承担[2]。因此,定量评估综合医院空间分布均衡性与可达性,对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及改善卫生服务可及性显得尤为重要。
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快速城市化建设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带来的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和均等化等社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3]。因此,本研究针对深圳市医疗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可及性开展研究,基于2020年深圳市综合医院和实际人口数据,主要选取核密度、泰森多边形和网络分析方法,评估深圳市综合医院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可达性,同时对比综合医院的理论负荷值与实际诊疗量的差异性,旨在探索综合医院覆盖薄弱区域,为优化深圳医疗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深圳市85所综合医院(包含综合性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公立综合医院42所、社会办综合医院43所。
本研究主要使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包含道路网络数据(来自广州某公司)、建设用地数据、行政矢量地图(来自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医院经纬度。属性数据主要包含人口数据(来自深圳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医院数据(床位数、机构数、诊疗人次等)(来自《深圳市卫生统计年鉴(2020)》)。
1.2 研究方法
1.2.1 核密度分析。核密度分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分析空间密度的方法,能够在空间上显示点要素的聚集情况,可用来描述各综合医院的空间分布特征[4],计算公式:
其中,F(x)为核密度计算值,h为一个平滑参数,称为核密度估计的带宽,k为核函数,(x-xi)为观测点到估计点的距离,n为带宽范围内综合医院的数量。本研究利用ArcGIS空间分布工具中的核密度分析对深圳市综合医院空间聚集程度进行计算,核密度值越大,说明综合医院点要素空间分布越密集,反之越稀疏。
1.2.2 服务承载力分析。本研究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原理[5],划分深圳市各综合医院的服务区域范围,计算泰森多边形内人口总量,并基于医院现有的服务能力,得出各医院的医疗服务承载力系数,代表各医院的理论负荷情况[6]。首先,本研究利用泰森多边形分析方法对综合医院进行医疗服务区划分[7],为深圳市综合医院构建距离最优的服务区域,使得每个落入该区域的居民点到相应的综合医院的空间距离最短。结合社区人口数,计算各综合医院所在的泰森多边形面积内的理论服务人口数Pk。其次,本研究为定量衡量各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在先前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千人口床位数”[8],通过该系数与各医院实际现有床位数,计算目前各医院的服务人口数。基于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2020年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将不低于4.3[9],本研究选择4.3作为深圳市合理的千人床位数,计算出各综合医院可承载的服务人口数Ck。最后,将各综合医院服务区域的理论服务人口数Pk与现有床位可承载的服务人口总数Ck的比值作为各医院的承载力系数Rk,公式:
其中,Pk为第k个医院所在的泰森多边形内的人口数,Ai为该泰森多边形落在社区i内的面积,Pi为社区i内的人口,Si为社区i的面积,Ck为第k个医院可承载的服务人口,Bk为该医院的床位数,Rk为第k个医院的承载力系数。通常Rk高于1说明区域内理论服务人口数大于该区域内医院床位所能承载的人口数,表明床位不足,不能负担该服务区域的人口;反之,则说明床位充裕。本研究将综合医院的承载力系数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高负荷(>30.0)、较高负荷(5.1~30.0)、较低负荷(1.0~5.0)和低负荷(<1)。
1.2.3 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是探索医疗机构空间可达性的常用方法,是以道路交通系统为基础,基于不同的出行方式和道路级别赋予不同的通行能力,从而直观地进行路径选择、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范围等测算的过程[10]。本研究基于深圳市实际路网数据进行网络分析,将服务区阻抗设置为15分钟,从而获得从医院出发15分钟能到达的服务范围,研究居民是否可以在15分钟内达到最近的综合医院[11]。结合大部分居民前往综合医院的行为规律,对路网做合理的预处理。
2 结果
2.1 综合医院空间分布特征
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深圳市综合医院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为中部区域分布密度较高,即罗湖区与福田区一带,形成一个相对连续的“主要片区”,其余区域形成多个小范围“核心区”。其中,有4块突出的综合医院高密度区域,分别为福田区、罗湖区及龙岗区南部;龙华新区龙华街及与龙岗区接壤区域;跨越宝安区新安街及南山区南头街的区域;宝安区西北部跨越沙井新区长条状地带。此外,深圳市公立综合医院的高密度分布区域与综合医院的高密度分布区域大致相同。其中,社会办综合医院的分布区域与公立综合医院的分布区域也大致相似,主要集中在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和龙华区,而大鹏新区和盐田区无社会办医院。
2.2 综合医院承载力评价
研究发现,深圳市85所综合医院的承载力系数整体较大且存在较大差异性,承载力系数中位数为4.66(Q1=1.81;Q3=13.45),范围为0.21~215.94。其中70(82.35%)所综合医院承载力系数超过1,39(45.88%)所综合医院承载力系数超过5,且5(5.88%)所综合医院承载力系数大于30,说明深圳市综合医院整体负荷较大。公立综合医院的承载力系数研究结果显示,有3块区域为公立综合医院高负荷区域,分别位于南山区、龙华区和龙岗区。其中,龙岗区多所公立综合医院负荷较大,而福田区多所公立综合医院负荷较小。进一步显示综合医院的承载力系数(包含公立和社会办综合医院),结果显示有4块区域为综合医院高负荷区域,分别位于宝安区、南山区、龙岗区及罗湖区。对比发现,部分高负荷区域依然存在,如龙岗区南部的医院依然呈高负荷状态,说明社会办医院的补充并未完全缓解公立综合医院负荷高的一些区域,且这些高负荷区域都是较为严重的缺医区域。
本研究对比综合医院理论承载力系数和实际诊疗量来判断其使用效率。结果发现,在理论上负荷最大的10所综合医院中,有8所医院的实际诊疗量相对偏低,均排名50位以后(表1)。反之,承载力系数低但实际诊疗量却较高的现象亦存在(表2)。因此,深圳市部分综合医院的使用效率较低或较高,存在实际服务量和理论服务量不匹配问题。
表1 深圳市负荷排名前10的综合医院
表2 深圳市实际诊疗人次排名前5的综合医院
2.3 综合医院空间可达性
深圳市综合医院15分钟车程服务范围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0.31%。此外,公立综合医院15分钟车程服务范围能覆盖深圳市建设用地面积的76.43%。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综合医院的服务范围与公立综合医院服务范围基本重合,且综合医院覆盖较好的南部地区也有不能及时就医的建设用地。此外,研究显示,社会办综合医院大多分布于公立综合医院集中区,服务面积重复覆盖率高,在服务范围上没有很好地补充公立综合医院医疗服务空缺。
3 讨论
本研究对深圳市综合医院的空间分布均衡性和卫生服务可及性进行全面评价,发现综合医院空间分布不均衡,表现为“中心聚集,周边稀疏”的两极化特征。现有综合医院整体负荷较大且医院总量不足,部分综合医院的使用效率较低或较高,医院实际诊疗量和理论服务量存在不匹配现象。此外,深圳市综合医院服务范围尚未覆盖全市建筑用地。
深圳市综合医院空间分布不均衡,聚集特征明显,主要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是影响医疗资源空间流动和再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人口更密集,能够吸引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于此[12]。福田区和罗湖区作为深圳发展最早的两个中心城区,位于深圳原经济特区中部,与香港毗邻,且分别为深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和早期商业开发区,其经济发展状况与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程度均位于深圳市前列,且人口密度较大,受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双向影响,政府多在此选址建设公立医院,而社会办医院出于盈利目的,也大多数设立在这两个区,因而导致医院多集中于此。
深圳市综合医院总量不足,整体负荷较大。据统计,2020年上海市和北京市的综合医院数量分别为176所和226所[3],而深圳市仅有85所综合医院。尽管在过去40年深圳医院数量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医疗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此外,深圳市部分综合医院使用效率较低或较高,存在实际服务量和理论服务量的不匹配问题,说明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患者会倾向性选择跨区域就医而非就近就医,故医院的声誉对患者就医选择有显著影响[13]。跨区域就医导致患者无法有序且高效地利用原本就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增加了医疗成本且降低就医效率。因此,在考虑医疗资源再分配问题上需要兼顾综合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对象的选择倾向性。
通过深圳市综合医院卫生服务可及性分析发现,综合医院15分钟覆盖范围尚未达到全市建设用地覆盖的水平,社会办综合医院与公立综合医院服务面积重复覆盖率高,综合医院空间可达性有待提高。我国医疗市场主要以公立医院为主,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难以吸引社会办医疗资源来补充公立医疗资源的不足[14],深圳市社会办综合医院多建设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围绕公立综合医院分布在其周边,体现了其竞争性和市场化的特点。由于综合医院的分布相对集中,综合医院可达性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变低,说明深圳医疗资源分布与潜在服务人口之间供需失衡,医疗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同时存在医疗资源浪费和稀缺现象[15]。
4 建议
第一,调整综合医院空间布局,避免医疗资源分布过于集中,形成全覆盖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布局应力求公平可达原则。政府部门在优化综合医院可及性时,需综合考虑医院承载力,空间可达性等指标,与实际交通规划相结合,坚持以医疗卫生资源薄弱区域为重点,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和总量。在区域医疗资源布局过程中,可考虑采取小规模多院区的模式,提高优质医疗服务覆盖范围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医疗服务能力强、床位多的综合医院,可提升其周边街道的交通便利性,扩大服务辐射范围,实现更多医疗资源共享。
第二,基于深圳市发展规划,增加医疗卫生投入,优先考虑在医疗资源较匮乏区域扩建或增建综合医院,保障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深圳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空间布局不均等诸多挑战。深圳市综合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需基于潜在服务人口的实际医疗需求上,并结合城市发展战略来进一步推进综合医院质量和数量上的发展。在分析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居民医疗服务实际利用情况,对于使用效率较高的医院,开展个性化精准政策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合理配置区域医疗资源,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第三,引导社会办医院与公立医院协调发展,加强提升社会办医院服务质量的政策引导。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应加强社会办医院的引入,尤其是公立医疗机构负荷较大和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差的区域。在社会办医院的建设方面,政府部门应注重对社会办高端国际医疗引进政策的调整,提高引进社会办医院的配套设施和卫生专技人员薪酬待遇,提升社会办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办医院医疗技术和品牌建设。同时,可构建社会办医院之间专业人才流动坐诊的新模式,让卫生人才资源高效流动,实现专业医务人才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与配置。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仅针对深圳市综合医院进行分析,并未分析医院级别和等级,未来可以将医疗机构级别纳入研究。其次,本研究尚未涉及不同疾病或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差异性。例如重症患者、慢性病患者、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在对医院的选择上不应做均等化处理。最后,未考虑到深圳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其他类型的医疗机构。例如专科医院、社康中心等,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将其他类型机构纳入分析,以便日后对深圳医疗卫生的整体服务能力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深圳市综合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现状,发现综合医院空间布局不均衡、服务可及性有待提高。提示应调整综合医院空间布局,适当扩建医院规模或增加医院数量,并引导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协调发展,以优化深圳市医疗资源配置,为未来医疗资源政策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