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劳动素养涵育策略
——以“环境布置”项目为例

2023-02-15余爱娟

中国德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动思维教育

■ 余爱娟

建立在真实情境中的劳动项目,真正把学生的劳动实践及其学习方式置于核心地位,能有效提高学生在整体思考、寻找方法、合作实践、共同规划以及完成项目等方面的新型劳动能力,能培育学生的新劳动素养,让学生劳有所获、劳有所乐,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突出劳动教育的具身认知特色,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而项目化学习正是促使劳动教育落地的有效措施。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就是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借助劳动项目,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在合作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多元统整:开发劳动项目系列课程

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必然要求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因此,我们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课程、班级日常管理等结合起来,合力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分层体系,引入项目式学习,尝试全面构建体系化的劳动课程学习内容。

(一)全盘梳理,精准定位劳动素养目标

涵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应将劳动素养的目标贯穿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其价值追求应超越对劳动知识或劳动技能的简单传授。劳动课程的目标要从劳动观念、劳动智慧、劳动品质等方面进行梳理。

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1—2年级主要侧重于日常生活劳动、农业生产劳动以及传统工艺制作,3—6年级就已经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全部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中。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计了很多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务劳动、学校生活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等。通过梳理教材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涉及相应的劳动教育。但是由于观照到学科本身的知识逻辑,劳动教育的话题以散点分布为主,点与点之前的连接较为松散,内在逻辑不强。

通过对劳动课程标准以及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结构、单元主题设置以及每一课的架构进行分析,我们将劳动素养教育目的定位如下:低段学生侧重于自我服务、技能方法的掌握以及劳动自理能力的提高,中、高段学生侧重于公共责任的担当、劳动中思维方法的掌握以及劳动自觉的形成。

(二)纵向衔接,搭建阶梯式劳动项目框架

劳动教育是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有序排列形成的有机整体,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连贯性影响。因此,我们应根据各个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劳动教育平稳、有序、良性衔接,体现劳动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依据各年段的劳动素养目标定位,通过调研劳动现状,融合省编《劳动》教材的家庭任务清单,我们采用纵向梯度衔接的方式,确定劳动项目,梳理劳动主题序列,共同搭建劳动课程项目框架。

以日常生活劳动任务群下的“整理与收纳”项目为例,我们搭建了以下纵向衔接、阶梯式的劳动项目框架。(见图1)

图1 “整理与收纳”劳动项目框架

(三)横向拓展,形成家校社融合的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形态不同于常规学科,日常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其鲜明特质,生活化、社会化是其主要形式。所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学校劳动教育为支点,发挥家庭劳动的基础作用,开拓劳动教育的社会大课堂,从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开放性课程体系。

为指向不同阶段的劳动素养教育目标,我们融合家校社三方力量,围绕三大主题系列,设置针对性的劳动主题,同时在不同的主题下设置不同的劳动项目,劳动项目下又精细化设置劳动类别。如在“日常系列”下的“家庭劳动”主题中,我们设置了“内务整理”“美食制作”两大项目,而“内务整理”项目下又有“卫生清洁”“房间整理”“工具使用”这三个类别的劳动。以此做到系列下面有主题、主题下面有项目、项目下面有类别,形成一个整体的劳动课程学习体系,将每个学段的要点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劳动。

二、在场设计:培养劳动智慧性思维

小学德育课程的实践智慧特别强调在明辨当下情境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普遍的道德原则进行决断,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情境的现实条件,作出明智的策略选择,再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劳动素养的能力要素不是对劳动知识的符号认知,也不仅是习得某一项劳动技能、技巧,而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交往交流、方法探究、判断选择、开拓创新等智慧性思维能力构成的劳动智慧。

(一)焦点讨论,习得核心思维

问题的创设是教学的载体,通过核心问题的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困惑并积极参与到学习探究中,使学生在问题探索和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因此,怎样从现实困境中寻找到一个核心问题,即发展核心思维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对问题现状进行调查,通过采访或问卷调查,了解项目的现实基础,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聚焦出一个核心问题。接着围绕这个核心焦点进行讨论,确定项目设计的主要方向。

以低段“日常系列”之“班级劳动”中的“环境布置”项目为例,笔者向学生宣布了学校“完美教室”的评选活动,并出示学校的评选标准;接着,给学生抛出问题:如何布置我们的教室环境?

学生围绕评价表进行讨论,厘清评选“完美教室”需要注意的要点。接着现场观察教室,主动发现容易察觉的问题:地面不够整洁。课后,我又带领全班同学实地走访参观上一届的“完美教室”,根据我们班级的“地面不够整洁”这个问题,采访了“完美教室”的同学和老师,学习一些好方法,教师拍摄相关照片、视频。通过参观,我们又发现本班教室和“完美教室”之间的另一个差距:墙面布置不够美观。回到班级后,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小组讨论班级环境布置。接着,大家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确定项目设计的两个主要方向:如何保持抽屉卫生?如何进行墙面的装饰布置?

(二)线性分析,习得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源于设计、规划领域,是一种从目标着手,通过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将“设计思维”融入劳动,有利于学生劳动智慧的提升。

我们针对项目核心问题,组织了一场“创意设计大赛”,首先是自主设计,展示作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以设计为基础,以前期调查数据为依据,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从核心问题出发,发散出多角度的设计思路,从而打造“整体—局部”的线性设计。

根据“抽屉卫生”这个核心问题,我们通过分析,整理出以下三条主线:“无小纸屑”“无小玩具”“无餐巾纸”。根据“版面布置”这个核心问题,我们整理出以下三条主线:“板块清晰”“布局紧凑”“装饰美观”。接着,针对每一条主线讨论具体可行的劳动策略。

(三)多维联合,习得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多种思维方法在思维活动中的全息式整合,是人脑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综合性思维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它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的理解力。

线性设计完成后,我们可以进行“多维联合”的劳动项目实施。通过跨界联合,综合运用思维,完成项目设计。

以“抽屉卫生”这一问题为例,这一劳动探究项目要求学生拥有整体性的思维能力,经过讨论,大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具体如下。

管理思维——落实“卫生监督员”的监督制度,两位卫生监督员在早晨、中午和晚托时间分别进行一次大检查,对班级成员进行加分和扣分。

竞争思维——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安排四位组长进行组与组之间交换式的不定时抽查,对小组进行加分和扣分,提高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整理思维——抽屉里除了放几本课外书,不放任何杂物。

创造性思维——用废纸自制桌面收纳盒,用来暂存用过的餐巾纸,下课后再统一倒进垃圾桶,从而避免用过的餐巾纸从抽屉里掉到地上。

三、创意物化:开展创造性劳动实践

一个社会,只有形成劳动创新的良好氛围,才能实现劳动的愉悦,进而实现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社会在发展,劳动方式在变化,创新劳动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及内涵会更加深刻。

(一)关联创造,改进缺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事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寻找事物中的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对现存的缺点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找到一个关联点进行创造。

针对班级墙面“装饰不够美观”这个问题,先找到“形状”“颜色”“图案”这几个关联点,再进行缺点优化。

形状优化——将争章轮廓从“六边形”改成“云朵形”,显得更灵动。

颜色优化——将“深色底+深色面”的搭配改成“浅色底+深色面”的搭配,将字体颜色统一调整为一个色调,显得更清爽。

图案优化——加入可爱的小朋友和小花朵进行点缀,显得更活泼。

(二)组合创造,叠加优点

物品有好有坏、有优有劣。日常生活中一些物品的优点是单一的,如果经过重新组合,会使物品得到进一步的改良和优化。我们可以利用优点叠加的方法进行整体布局,通过组合创造,改变物品的单一性。以“展示墙”的布局为例,同学们通过废物利用,根据“不同类事物的多样化优点”进行多样组合:利用布料“面积大”的优点做成布料底,体现协调性;利用硬纸板的“硬度”优点做成文字圆底,突出层次性;利用叶子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优点做成花朵、女孩、小鱼等不同的图案,突出精美度。通过优点叠加,组合成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展示墙”板块。

(三)立体创造,特长助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遵循个性化原则,充分发现、发挥自身在创意物化中的特长和优势,将其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从而使得创意物化活动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以“月主题墙”为例,笔者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垃圾分类”主题创意墙,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材料收集组、手工制作组、绘画组、文字组。观察能力强的同学为一组,负责收集材料,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一种适合立体造型的硬质盒。拥有绘画特长的同学为一组,围绕“环保”主题,在硬纸盒上作画。拥有剪纸特长的同学为一组,共同负责设计制作四个“垃圾桶”,通过裁剪、粘贴制作立体垃圾桶以及立体人物造型。最后,拥有语言特长的学生为一组,共同设想垃圾分类“童谣”,并书写在立体造型上。这样,通过合理分工、特长助力,一个立体成品就创造出来了。

建立在真实情境中的劳动项目,真正把学生的劳动实践及其学习方式置于核心地位,能有效提高学生在整体思考、寻找方法、合作实践、共同规划以及完成项目等方面的新型劳动能力,能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劳有所获、劳有所乐,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突出劳动教育的具身认知特色,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猜你喜欢

劳动思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维跳跳糖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