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023-02-14夏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夏丹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引言
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应立足文科教育发展与文科人才培养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新文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新文科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定位,立足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明确新文科各专业换算重点难点问题和人才培养目标,将新文课建设经验融入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以新文科建设带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以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旨在培养服务、管理、建设、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要区别于构建学术型本科的课程体系,而是突出“应用”,要求教师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培养技能为核心,将素质培养、学科知识讲授等融合于能力中,以实际技术活动项目为线索来设置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突出学生实习、实训等,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就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展开探讨。
一、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具有滞后性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所以,应设置科学、完善的应用型课程。但就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情况来看,应用型课程的设置偏少,属于应用课程的通常只有财务报表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综合模拟实验等[1]。时代在进步,企业的财务管理事务也越来越烦琐、复杂,更加精细化,如运用了新理念、新技术等,这都需要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但纵观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教材内容滞后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究其根源,教材从编写到审核、印刷再到发行,中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若是教师一味地照着教材给学生讲述财务管理知识,相应地,教学内容也会表现出滞后性,学生学习的财务管理知识与技能也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岗位需求。
(二)教学形式传统且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而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上。虽然采取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财务管理知识,但很多学生仅限于“记住”却不理解,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综合分析能力的形成均受到限制。
(三)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
应用型课程与学术型课程不同,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也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更应侧重于实践教学。但就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情况来看,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是模仿学术型财务管理课程或普通高校财务管理课程而设置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偏向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2]。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虽然储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较差。这样既不能满足应用型课程的人才培养需求,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四)考核与评价比较片面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考核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部分教师甚至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与评价的标准。在这样的考核评价背景下,高校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考试要考的内容,而不注重对财务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这种以书面测试为主要评价方式,以测试结果为主要评价依据,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考核评价过于片面。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形成,这会阻碍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路径
(一)建设应用型教材,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按照必修与选修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拓展结合的原则构建,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来设计课程。学术型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纵向整合与延伸,而应用型财务管理课程不同,它更注重多学科的横向综合,强调课程知识服务企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教师应秉持着学用结合、实操为主、理论先导的原则,弱化财务工程、会计理论等具有较强理论性的课程,而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如ERP 模拟实验、证券与期货综合实训、企业风险管理综合实训、财务管理综合等[3]。除了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以外,还要协调好必修与选修课比例。一般来说,应合理统筹财务管理专业核心知识,作为必修课程,而选修课程通常作为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强化,所以需要根据工作岗位需求与实际环境变化作出调整。比如偏向金融就业方向,可以增设外汇理论与实务、期货与期权、投资银行学、资本运作、个人理财等选修课程,而偏向会计岗位就业,可以增设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收筹划、资产评估、审计学等选修课程[4]。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实时更新教材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当前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财务管理岗位特点等,立足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发课程资源,以此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而对教材上已经过时或不适用的内容则合理删减,以此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为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采取多样化教学形式,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课堂上教师采取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形势。知识的传递具有单向性特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一言堂”,完全主宰了课堂。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创新思维完全被限制。为了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形式,不断增强与时俱进的意识,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激发出来。
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企业环境,在真实环境中,依据专业相关课程的工作内容开展业务处理,达到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把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转化成课程内容,把工作过程系统化地引入课堂,将晦涩难懂的财务管理知识变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理解。比如为了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认知水平,教师可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岗位以及当前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具体要求等,再选择合适的案例,以形象、生动的案例形式给学生呈现这些理论知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财务管理人员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国家对于财务人员与财务的管理方式、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的影响、财务管理工作中涉及的相关技术与法规等。教师用形象的案例去分析,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如《成本与管理会计I》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成本核算的方法设计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项目,每一个项目包括设置成本核算账、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等工作流程,教师用企业真实流程引领学生进行企业成本核算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成本工作过程、熟悉成本核算方法,提升学生成本核算技能。
又如,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交流。这可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对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有重要意义。如教师可以根据财务管理过程设计财务预算、投资、筹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项目,每一个项目包括任务划分、知识准备、问题解决等,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项目[5]。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管理知识处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认识到团队力量之大与个人力量的渺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责任意识等。
(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不同于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分成三个部分:①财务管理专业能力。如初级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成本核算与控制、税费的申报与计算、会计档案管理、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等;中级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财务状况分析、税务筹划、证券投资管理、财务规划、融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专业能力;高级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制定相关财务制度、政府与投资者关系管理、风险管理与控制等专业能力[6]。②一般职业能力。这类职业能力具有可迁移性、普遍性等特点,包括使用外语或计算机等基本工具的能力、社会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还包括职业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③职业道德素质。这是财务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即在工作中肩负的职业责任,包括廉洁自律、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能够从职业利益、社会利益角度履行工作职责并进行职业判断。如《成本与管理会计I》课程,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成本工作岗位上专业共性态度点严谨守信、公平守法等进行实务考核,还要注重成本岗位重要态度点节约成本、逻辑缜密、尊重规则、守正创新等方面进行行为表现的考核。
要想让学生形成这些能力与品质,仅仅依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教育。普通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实践课程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很多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已经忘记了部分理论知识内容,所以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通过“1+3”的形式加强实践教学。具体如下:第一年度,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为接下来培养学生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奠定基础;第二年度,采取模拟实训的教学形式,根据财务管理需求设置岗位,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岗位的工作内容,如薪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出纳等,培养学生财务管理岗位的适应能力,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三年度,通过工商管理学科、经济学的拓展学习,采取实地实习与模拟实训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并掌握财务管理岗位技能;第四年度,教师可以采取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去对口专业岗位进行实习,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真实业务有机结合起来,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与院校教授共同担任指导工作,设置合理、科学的考核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与素养。
(四)客观实施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考核机制
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考核评价的重要性并科学实施。根据应用型课程的人才培养需求,教师在考核评价时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察,还可以在课程成绩中纳入学生获得的会计职业技能证书。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看学生取得的证书以及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还要考查学生运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等。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课程与学术型课程不同,也与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不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应用性,服务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还要有一定的理论探索,以此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理论水平。教师应清楚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现如今,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师要加强审视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做出调整,包括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与形式的调整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