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训资源优化与配置研究

2023-02-14王晓波张景异高景龙刘轶菡

华东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校际工科应用型

文/王晓波,张景异*,高景龙,刘轶菡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需求发生转变,全国各高校提高了对大学生工程实训的重视程度。当前,工程实训成为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如何有效协调、整合配置以及优化工程实训资源成为各高校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简要阐述了工程实践中心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及优势对工程实训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和整合,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最大化。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新工科”建设的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全面提质创新的新阶段。从振兴本科教育到发展高质量本科教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渐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为了保障“中国制造2035”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的顺利实施,持续加强国家一流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教育部门和高校可通过整合、优化实训资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夯实“新基建”,全面推进“四新”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1]

一、工程实训资源优化与配置的必要性

现阶段,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开设工程实训等实践类教学课程的目的是,在确保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以适应现代工程实践教育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通过在本科教学课程中融入跨学科的内容,进一步拓宽课程体系和教学思路。也就是说,工程实训是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创新教育等多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基于此,高校优化配置工程实训资源,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机制,成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技能精湛、实践能力较强以及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由路径。[2]

二、工程实践(实训)中心现状分析

(一)工程实践(实训)中心有待完善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工程实践(实训)中心建设水平不一,师资水平有所差异。据不完全统计,少数高校的工程实训场地面积在10000 平方米以上,而大部分院校的工程实训场地面积均在2000 ~5000 平方米。自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来,在校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加,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工程实践(实训)的建设。另外,部分高校对本科阶段的实训设备资源投入不足,实训过程中存在“多班一堂课、多人一台床”的情况,学生人均操作时间较少,进而导致实训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整体教学质量不甚理想。

(二)教学理念和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在工程实训过程中,大多数指导老师会先进行讲解、演示和现场教学,以帮助学生熟悉加工工艺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流程。但由于设备数量有限,学生人均操作时间相对较少,指导老师的新教学理念往往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加之高校没有及时升级现有工程实训设备、引进先进设备,指导老师数量少、年龄较大者居多,工程实践(实训)中心的整体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进而导致工程实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训资源优化与配置的具体方案

(一)工程实训师资队伍优化配置

高校应优化工程实训的师资队伍配置,如聘请校内外资深教师进行工程实训指导教学,从而在提高部门整体教学水平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出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二)工程实训课程优化配置

高校可采用“互联网+”的模式,结合工程实训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教育资源配置。为此,高校应以典型任务作为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落实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达到改善和优化工程实训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指导老师还可以将优质科研项目引入实训课堂,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机械加工的魅力,培养其一丝不苟的缜密思维和学习主动性。[3]

(三)校内、校际和校企资源优化配置

1.优化配置校内资源

高校应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专业仪器设备、校园文化等资源,并将其进行重新分配、组合,在融合不同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不同资源的优势作用。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学安排和配套设施建设,丰富实训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优化配置校际资源

校际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依靠两个及以上高校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来实现,主要表现在校际优势互补、教师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基于此,高校与兄弟院校在工程实践(实训)中心建设方面有望实现协同创新、互相学习,以及专业课程、师资力量、实训资源的共享和互通。此外,高校还可以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的校际矩阵结构,完善横向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校际资源的合理优化和配置。

3.优化配置校企资源

高等院校是科学理论与专业人才的聚集地,相关企业则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场所。在校企产教研融合背景下,高校应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将理论知识服务于实际应用,将教学实践上升至生产实践,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出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4]

(四)创新实践平台优化配置

高校应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内容及实践项目,或者以竞赛项目为考核内容,以客观评估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高校可建立校内预约机制,为校赛、省赛、国赛等多种竞赛的顺利举办提供平台支持;增加实训项目的数量和类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从而为未来“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五)课程思政体系优化配置

高校教师可通过讲解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制造2035”远景规划等与工程实训息息相关的思政内容,将课程思政教学同国家战略相结合,在强调实训过程中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的同时,贯彻落实教育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为指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家国情怀,鼓励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制造业的强大做出应有贡献。

四、工程实训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特色

(1)打破校内沟通界限,促使多部门展开合作。高校在优化配置校内资源过程中,能够有效整合校内各部门的有利资源;通过构建“人机互助”模式,有助于提高实训课程的科技性、先进性与趣味性,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在创新中深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优化配置校内资源能够将大国工匠精神、兵工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有效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2)打破校际界限,与兄弟院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高校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针,培养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同时应鼓励年轻教师赴往优质兄弟高校进行学习交流,以提高双方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水平。在此期间,专业教师可互相分享教学技巧,探索学生喜爱、受益、受用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共同打造精品课程,实现校际科研资源共享的理想效果。

(3)打破校企界限,与校外企业深入合作。高校应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并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力争打造高质量课堂和“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为工程实训资源的整合优化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语

深化工程实训教学改革,优化工程实训资源配置与管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是高等院校一贯的主题和任务。现阶段,各高校解决工程实训资源不足等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耕各方资源,以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为诉求,充分发挥各方资源的优势,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式,实现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全方位融合培养,为我国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校际工科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