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3-02-13赵世东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房县菌种食用菌

梁 伟,赵世东

(1.汉江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2.中共房县县委党校,湖北 十堰 442000)

近年来,房县高度重视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食用菌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七大重点产业之一,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中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房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

食用菌是指可供食用的蕈菌的总称[1],因其具有较高的食药价值,越来越受人们喜爱。房县地处食用菌种植的“黄金地带”,具有悠久的食用菌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迄今约1 300年。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在攻克黑木耳椴木栽培技术后,才真正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目前房县食用菌种植主要以香菇、木耳为主,羊肚菌、灵芝、银耳、血耳等珍稀菌种为辅。全县形成了东、西、北三大食用菌产业带,建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菌农”的种植体系,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产业推进模式。全县发展袋料食用菌5 000万棒,羊肚菌1.2万亩,食用菌总产量4.3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35.4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9.8亿元,加工流通产值25.6亿元。食用菌产业正逐步成为农民增收、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房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经验

房县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悠久的历史经验积累、利好政策的支持、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和专业人才的技术赋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

房县靠近巴山和武当山的中部,属亚热带气候,年均降雨量大,约750~1 160 mm,雨日长达140天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5%,气候温暖湿润;山地森林总面积达3.68×107 hm2,阔叶树总面积为2.45×105 hm2,森林覆盖率84.6%,其中,适合食用菌发展的阔叶林5.15×104 hm2,且保持着1.09×106 m3的年增长量。地貌的多样性、气候的复杂性、林木资源的丰富性,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

2.具有悠久的历史经验积累

房县具有悠久的香菇、木耳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食用菌种植经验。从早期的人种天收、间排接种阶段,总结出“干干湿湿”“三阳七阴,花花太阳”等生产窍门[3]。到20世纪60年代,逐渐总结出“黑木耳生产三字经”,并开始探索孢子液喷洒耳杆接种和木屑培养菌丝在耳杆打孔接种技术。再到现在,在掌握了深孔、密植、喷灌栽培、仿生态袋料生产等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土壤填充水蘑菇种植法、层框种植法和椴木种植法等技术方法,在“春栽”“秋栽”的基础上,推出了“夏菇”生产,实现了全年有鲜菇供应。在这些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房县黑木耳和房县香菇两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为食用菌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具有全面的利好政策支持

食用菌产业是房县重点培植的农业产业,为此当地政府专门出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着力扩大食用菌产业的种植规模。扶持本地菌包厂建设,增强菌包的在地适用性,可以降低引种规模,使得当地食用菌产业的稳产保产能力得到增强,并为食用菌产业提供保险服务,有效降低了菌农的种植风险。总之,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4.具有较强的行业品牌赋能

房县燕耳享誉东南亚,房县小花菇闻名全国,早在唐代,房县耳菇就被钦点为“贡品”,自明清以来,“耳菇名县”的金字招牌千年不衰[3],时至今日依然驰名中外,得到市场高度认可。房县黑木耳被评为“十堰市十大名片”,先后荣获了“湖北省十大名菜”“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和“全国果蔬产业链城市地标百强品牌”的荣誉称号[4],这些荣誉称号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奠定了品牌基础,也扩展了销售市场资源。2020年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证名录,2022年两者的品牌价值分别达12.28亿元和11.47亿元,在符合要求的全国156个区域品牌中排名分别为第44位和第45位,已然具备较强的品牌价值。

三、房县食用菌的发展困境与不足

1.科研创新力度不足,产业生产能力较弱

优质菌种是食用菌产业保产稳产的关键,房县虽是传统的食用菌种植大县,在食用菌的种植环节具有丰富的实用经验,但和随州、古田、西峡、长白山等食用菌产业大(区)县比较而言,房县在优质菌种培育上科研力度不够。当地产业扶持资金主要投入在种植环节,且缺乏专业研究机构,对菌种选育、引种的抗逆耐病系统实验和加工技术的研发重视和投入明显不够,从而导致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品种。同时,房县虽然建立了两个食用菌的全国生产标准,但在实践中并未严格执行,从而导致当地食用菌产品生产率和优质率不高,且市场较为混乱,对区域品牌的建设造成一定影响。与随州2017年种植2 200万棒,能产优质干菇6.5万吨的生产能力相比,可见一斑。另外全县11个乡镇500万袋以上的专业乡镇仅5个,10万袋以上的种植大户并不多,这种传统小农经营模式承担新技术抗风险能力弱,并且以分散小农经营为主导的生产模式,使得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2.缺少龙头企业引领,市场波动较大

当地食用菌生产的龙头企业主要经营菌种的生产和制造,其他环节缺少龙头企业引领。菌种供应企业同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不紧密,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对食用菌的产出缺少风险共担机制,风险基本由农户或者合作社承担。当地在食用菌产业的销售环节中缺少龙头引领,全县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两家,且体量较小,承担市场波动的能力也十分有限,难以维持地域食用菌市场的稳定。

3.缺乏健全产业链条,产业势能释放不足

“食用菌产业是以菌种研发、原种选育、菌苗供应、菌种种植、鲜菌采集、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流程的产业。”[4]纵观全国食用菌产业头部区县,产品粗加工销售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且十分注重菌种研发、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环节的打造。而目前房县仍以产品粗加工销售为主,整个产业缺乏横向纵向的延伸和辐射,产业链条不长,产品利润率较低,产业链势能释放严重不足。

首先是菌种价值潜力无法发挥。菌种是食用菌产业的上游产业,是行业发展的“牛鼻子”和“风向标”,具有极高的价值潜力。由于缺少食用菌科研机构,当地的菌种研发能力明显不足,不仅不能引领行业发展,甚至还需引种种植。

其次是种植规模效应发挥不足。食用菌产业也是种植业的一种,种植业是一个薄利甚至微利行业,规模化是其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但当地食用菌种植较为分散,缺乏集中连片的单体规模生产区,加上生态政策红线的限制,食用菌产业总体规模也一直难以突破,其规模效应明显不足。

再次是深加工产品溢价优势不足。房县食用菌加工仍处于初加工阶段,以鲜品和干品销售为主,产业收益相对较低。[5]食用菌产品增值加工尚未起步,高附加值的即食食品、调味品、饮料、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没有跟上,受市场的波动影响很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最后,产品的品牌价值开发不足。一方面,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产品纷纷陷入品类销售的价格竞争中,产业扶持投入成为“无底洞”。另一方面,缺乏区域品牌大格局思维,未将房县食用菌品牌纳入十堰食用菌区域品牌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并且,忽视了品牌维护和价值开发,对品牌形象的宣传不足,未能将当地地理标志和品牌与食用菌价值关联,例如提升至养生、美容、药用食用菌提取物的层面,从而导致房县香菇木耳的千年品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品牌效应。

4.政策支持环节异位,行业基础不够牢固

尽管累计投入大量的资金、出台了较为全面的奖补政策以扶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但主要集中在扩大种植规模上,而对本地优特菌种研发、产品深加工、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明显不足。农业产业的发展,最大的难点在于农产品的市场问题,也就是销售问题,房县食用菌行业仍处于自产自销的发展阶段,缺乏有效组织及协调,农民的种植销售主要依靠自身,市场信息闭塞,其他环节的价值也无法得到有效开发,与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房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路径

房县应充分发挥林木业资源优势、气候条件优势、产业基础优势,调整政策奖补环节,合理推动科技创新,壮大龙头企业、健全产业链条,在菌苗培育、规范化生产、商品精细加工等关键环节下功夫,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食用菌产业“接二连三”全面发展,从而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力争将房县也打造成“中国食用菌之都”。

1.强化科技支撑,将经验优势转化成科技优势

应在菌种培育、种植技术规范、生产信息化管理、末端菌棒处理等环节加强科技应用。食用菌产业前端的菌种培育是一个高技术环节,也是食用菌高质优产的重要保障,应加强食用菌菌种的研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协作,培育区域食用菌优质品种。严格执行食用菌生产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执法监管,对不符合市场准入的产品予以取缔。加强产业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把食用菌生产全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利用数据信息实现食用菌生产的实时诊断和科学决策。而在食用菌生产的末端,即菌棒的二次处理及废物利用,可以再分解生产真菌或者加工成浓缩饲料、有机肥、活性炭等工业产品,完成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做强龙头企业,将分散经营转化成集中经营

扶持现有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引导重组建立食用菌龙头企业,实行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从而稳固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将分散经营逐渐引向集中经营,从而确保食用菌的市场份额,提高行业话语权,尤其是定价权、议价权。例如随州90%的乡镇、30%的农户、约30万人集中从事食用菌相关产业,是其成为食用菌产业领头羊的制胜法宝。将分散的基地逐渐集中,有规划地将房县食用菌产业项目集中,学习西峡县“一村一品”的经验和古田产业内部分工经验,尽量避免一个乡镇、村多产经营的情况。产业相对集中、要素相对集聚、企业相对集成,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这是房县食用菌产业乃至其他农业产业的必由之路。

3.健全产业链条,将单项效益转化成复合效益

针对当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应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链条,从而打造全产业链的盈利点。仅靠半成品、原料食用菌的销售,效益上限明显,需要在高价值链条上下功夫,在全产业链条上寻找盈利点,才能彻底激活产业的复合效益。比如菌种的价值较高,且收益相对稳定,就可以在此环节上努力。纵观食用菌区域品牌头部地区,都十分重视菌种研发,古田县将菌种研发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既获取了菌种“走出去”的价值收益,也稳定了本地生产能力,从而保证了其“中国银耳之乡”的美誉。其次这些头部地区都十分重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且主要以二产、三产为发展重点,房县应加强推动食用菌二、三产业发展,寻找食用菌产业高溢价链的发展新机遇。

4.精准政策支持,将零和博弈转化成比较价值

随州出台了菌种研发、规范生产、市场拓展、品牌建设宣传等食用菌全产业链支持政策,房县也可以将扶持政策细化、扶持资金分散投入,用以扶持具有较高溢价的食用菌产业链条,弱化内部竞争,逐渐形成全链条的利益同构。在细化政策和分散资金投入之前,应加强食用菌产业的调研,不管是县内还是县外合作,都要寻找到立足当地资源、基础、品牌等等环节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真正形成“一村一品”甚至是“一镇一品”,不要希望在一个村或者一个乡镇所有品类齐步走,要尽量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避免乡镇、村之间形成内部竞争,或者与周边县市形成零和博弈。同时要坚持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一贯到底,引导和保障食用菌产业稳步向前。

五、结语

食用菌产业作为房县农业七大产业之一,近些年呈平稳增长的趋势,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不足,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统筹,引导食用菌产业全链发展。首先稳定食用菌种植的规模化发展,食用菌种植和粗加工销售是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仍需稳定发展。其次促进菌种研发的产业化发展。要在食用菌菌种的研发环节上加大力度,并积极促进其成果转化。再次要加强二、三产业同步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最后要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大区域发展,深入调研找准地域食用菌特色,并以此打造十堰食用菌大区域品牌,实现真正意义上差异竞争。

猜你喜欢

房县菌种食用菌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Eddie the Eagle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一带一路”书香万里行走进房县
“一带一路”书香万里行走进房县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
α-淀粉酶的基因改造与菌种选育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