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邻避行为仿真研究

2023-02-13刘菲崔丽

河南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关注度公民渠道

刘菲 崔丽

(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腾飞和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在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基础设施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就要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站等。这些设施的公共福利在被整体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同时,却给选址地附近的居民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即设施负外部性。为了维护自身的基本权益,在这些设施选址规划及构建过程中,周边居民会尝试通过集体行动的方式来表达其诉求,从而形成邻避行为,此类设施被称为邻避设施[1]。融媒体时代的到来[2],信息获取渠道更为多样,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促使“邻避行为”升级。在融媒体时代,通过借助互联网和手持终端设备,使公众获知信息变得更为便捷。但真真假假的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设施周围的民众受这些信息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较为极端的看法或行为,从而影响选址地居民的理性认知,易造成风险放大效应,进一步激化邻避矛盾。

邻避行为不仅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威胁,也进一步制约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3]。如何有效解决邻避设施所造成的矛盾,已成为不同地区政府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难题。当前,许多邻避设施建设面临的突出困难是矛盾的高频度发生,邻避行为治理因此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4]。本研究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某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用构建的SD模型对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模拟。通过运行邻避设施与居民区距离、公民利益诉求渠道、政府响应时间、媒体新闻发布速度的影响因素,从而揭示这些因素与多元主体间的作用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国内有许多对邻避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刘冰[5]对影响公众邻避态度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感知对公众态度会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政府信任对公众邻避设施接受度将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程序公正通过影响政府信任和风险感知来对公众态度产生间接影响。龚泽鹏等[6]对邻避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邻避行为的因素有公众需求满足度、风险认知、政府行为与态度、环境因素、公共信任、邻避距离、邻避情结、公众内在特征、感知抗争成本和人口变量。其中,前三个影响因素是影响邻避行为的关键因素。晏永刚等[7]基于行为主体的视角,深入探究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邻避冲突产生的影响因素,其认为影响邻避矛盾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万筠等[8]从抗争者的视角出发,对邻避冲突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媒体联动是邻避行为结果导向抗争者偏好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学者们做出很多有益的探索,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指明了邻避问题演化过程中的成因。但不难发现,当前的研究多停留在影响因素的静态分析,忽视了对影响因素组合及相互作用的动态研究,缺乏系统性的整体把握。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导致矛盾形成和不断升级。为此,本研究使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邻避行为的动态演化发展进行模型构建,并对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演化程度进行模拟,旨在为地方政府处理此类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邻避行为模型构建

1.1 系统边界

根据研究问题来构建模型,从而明确系统边界。将影响邻避行为发展演化的主要因素包含在系统内部,而把其他影响因素(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隔离在构建的系统外。系统内部包括影响邻避行为发展演化的主体和重要影响因素。相互间的因果关系把主体联系起来,各主体间的反馈信息把系统构成一个能有效运转的整体。图1为本研究所确定的邻避行为模型。

图1 邻避行为模型

1.2 因果回路构建

结合上述分析,可将邻避行为的模型分为公民、政府、媒体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因果回路构建如下。

1.2.1 公民子系统。公民抵抗度→公民作用力→邻避行为程度→公民关注度→感知风险灵敏度→公民抵抗度(正反馈环)。

1.2.2 政府子系统。政府治理力度→公民满意度→邻避行为程度→公民关注度→政府关注度→政府治理力度(负反馈环)。

1.2.3 媒体子系统。媒体新闻发布量→媒体关注度→邻避行为程度→媒体参与度→媒体新闻发布上升系数→媒体新闻发布量(正反馈环)。

1.3 系统存量流量图构建

本研究以因果回路关系为基础,来绘制邻避行为的存量流量图,如图2所示。

图2 存量流量

1.3.1 公民子系统。公民关注度由邻避行为的程度来决定,感知风险灵敏度由公民关注度与设施建设的影响力共同决定。公民抵抗度受感知风险灵敏度与反对公民数量的影响。公民作用力由反对公民数量、公民行动、公民抵抗度共同决定,公民抵抗度影响公民的作用力,进而影响邻避行为程度。相关计算公式见式(1)到式(6)。

式中:A为公民抵抗度;ɑ为公民关注度;D为邻避行为程度;b为感知风险灵敏度;c为公民关注度;d为设施建设影响力;e为设施选址;f为公民意识;g为公民作用力;h为公民行动;i为反对公民数量;j为信息公开程度。

1.3.2 政府子系统。政府信息的公开速率与政府关注度都会影响政府的治理力度。其中,政府关注度由政府公信力、公民参与程度、政府响应时间、反对公民数量及公民关注度共同决定。公民满意度由政府治理力度与公民利益诉求渠道来决定。邻避行为程度受公民满意度和政府关注度的影响。相关计算公式见式(7)到式(10)。

式中:k为政府关注度;l为公民参与程度;m为政府公信力;n为政府响应时间;B为政府治理力度;o为政府信息公开速率;p为政府行动。

1.3.3 媒体子系统。本研究选择的是非官方新媒体传播进行仿真分析。媒体新闻发布量是由媒体新闻发布上升系数来决定。其中,媒体新闻发布上升系数是由媒体参与度、媒体新闻报道频率及媒体新闻发布速率共同决定。媒体关注度会影响邻避行为程度,邻避行为程度又会影响媒体参与度。相关计算公式见式(11)到式(15)。

式中:q为媒体新闻发布上升系数;r为媒体参与度;s为媒体新闻发布速率;t为媒体新闻报道频率;C为媒体新闻发布量;u为媒体关注度;v为媒体参与度。

2 实证分析

2.1 研究案例及数据获取

2014年5月7日,某地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秘密开工的信息在许多居民之间流传,居民陆续向拟设项目地点聚集。8日,居民继续进行抵制活动,市政府组织召开媒体沟通会。9日,区政府发布通告,表示项目在没完成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迟来的承诺不但没有平复群众的情绪,还加深了群众的恐慌。10日,大量居民涌上高速公路,局面难以控制。11日凌晨,在政府多部门的处理和紧急协调下,秩序才逐步得到恢复。

2016年6月21日左右,某省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工程总量完成约70%时,陆续有人利用当地论坛、微信群、朋友圈等,传播关于建设垃圾焚烧厂的消息,从而造成附近群众对垃圾焚烧发电危害身体健康、破坏居住环境质量等的忧虑。到24日,事件发生恶化,人们发起抗议。25日,事件仍在发酵,部分民众采取方式来阻止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当晚,当地市委、市政府召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闻发布会,就市民在意的相关问题予以解答。26日,经研究,当地政府决定暂停此项目建设。

在确定案例事件后,要对其中的部分常量进行设定。对于常量设定,通过邀请公民和专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要求其对常量进行打分。然后把获取的数据通过来计算常量。其中,xi为专家给的分数,n为专家人数,yk为公民给的分数,m为公民数量,0.8为专家打分权重,0.2为公民打分权重。通过计算,本研究获得公民意识为0.75,设施选址为0.53,政府公信力为0.65,政府响应时间为0.5。

2.2 仿真结果分析

本研究运用Vensim PLE软件对所选的邻避行为事件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大致可分为潜伏、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动态演化阶段。第0天(按初始时间为5月7日、6月21日)为潜伏期、第1天到3天为发展期、第3天到5天为成熟期、第5天以后为衰退期。观察图中公民抵抗度和邻避行为程度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落的趋势,并在第3天达到最高峰值。这与本研究案例中公民行为以及整个事件的发展趋势较为一致。在案例中,事情在10日、24日发展到最高点,对应曲线第3天到达高峰,仿真结果与现实情况较为吻合。从图3中的曲线可以看出,公民抵抗度影响邻避行为程度,邻避行为程度随公民抵抗度的增强而加剧、减弱而缓和。从媒体新闻发布量曲线来看,在第5日左右达到最高峰值。媒体新闻发布量曲线与前两者的曲线走势保持一致,发展阶段报道量上升,衰退阶段报道量下降,与现实情况吻合。从政府治理力度曲线来看,整体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社会在发展进步,政府治理也越来越好。政府关注度提高,政府的治理力度也随之提高,政府治理是行之有效的。预案机制越来越完善,治理力度和水平就越高,所以政府治理力度曲线是一直呈上升趋势的。仿真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表明模型的模拟是有效的。

图3 模型初始仿真结果

2.3 灵敏度仿真分析

2.3.1 邻避设施与离居民区距离的改变。邻避设施负外部性带给附近民众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地域局限性,这就意味着民众感知到的潜在风险与设施距离有较强的关联。邻避设施距离居民区的初始值设为0.53,考虑邻避设施距离居民区对邻避行为程度的影响,将邻避设施距离居民区的值设置为0.85、0.65、0.45、0.25。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随着邻避设施与居民区距离的变小,邻避行为程度加剧。公民抵抗度也随邻避设施与居民区距离的缩短而增强,增幅明显,这说明公民对邻避设施选址表现敏感,抵抗程度随距离的远近而发生变化,公民抵抗度影响邻避行为程度。因此,邻避行为程度与居民区距离邻避设施远近密切相关。当居民区距离邻避设施较远时,公民抵抗度最为缓和。当距离较近时,公民表现出的抵抗度最为强烈。

图4 邻避设施距离居民区改变

2.3.2 公民利益诉求渠道的改变。当居民意识到自身生存健康权和社会公正原则受到侵害时,会通过各种利益诉求渠道来维护平等的生命价值。公民利益诉求渠道初始值设为0.5,基于公民利益诉求渠道对邻避行为程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分别将利益诉求渠道设置为0.8、0.6、0.4、0.2,结果如图5所示。当公民利益诉求渠道减少后,邻避行为程度会迅速加剧。在缺乏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时,可能会隐藏危机,作为利益表达主体的民众,出于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和期待,在得不到有效保障时,难免会采取非理性行为,从而引发冲突。公民利益诉求渠道减少时,政府的治理力度应增加。这是因为公民诉求渠道减少会导致冲突加剧,为有效化解邻避行为,政府采取多渠道措施来进行综合应对,政府关注度提升,治理力度也相应加强。因此,开拓公民利益诉求渠道能有效降低邻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图5 公民利益诉求渠道改变

2.3.3 政府响应时间的改变。在解决邻避行为时,政府要遵守治理的响应性要求,主动了解公民需求,并立即向其提供反馈。同时,应积极向公众解释政策,来减轻公众疑虑。政府响应时间初始值设为0.5,分析政府响应时间对邻避行为程度的影响,将政府响应时间分别设置为0.8、0.6、0.4、0.2,结果如图6所示。曲线1表示政府的响应时间快,邻避行为程度最缓和。曲线4表示政府的响应时间慢,邻避行为程度最剧烈。政府的响应时间越快,邻避行为程度越缓和。响应时间越快,政府对邻避行为程度的关注度就越高,政府的治理力度就越高。政府治理力度加强,公民满意度得以提高,邻避行为程度也随之降低,以此来形成良性循环。加快政府响应时间有利于提高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加大政府治理力度,能有效缓和邻避行为程度。

图6 政府响应时间改变

2.3.4 媒体新闻发布速度的改变。媒体作为舆论的载体,已成为邻避行为演化过程中重要的结构性条件,所构造的非正式网络为行动者参与事件提供组织基础和协调机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影响事件发展过程。媒体新闻发布速度初始值设为0.43,从媒体新闻发布速度对邻避行为程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将社会媒体发布速度分别设为0.9、0.7、0.5、0.3,结果如图7所示。媒体新闻发布速度越快,媒体关注度越高,良莠不齐的信息快速传播,了解此类消息的人数会迅速增多。民众受各种信息的影响,情绪越来越强,随着更多的人加入到事件中,导致邻避行为程度加剧。反之,邻避行为程度会相对较为缓和。发布速度越快,媒体新闻发布量越多,媒体新闻发布速度与媒体新闻发布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媒体新闻发布速度对邻避行为程度影响敏感。

图7 媒体新闻发布速度改变

3 对策建议

我国在治理邻避行为时,应考虑以下6个方面。

3.1 建立健全邻避设施选址机制

重大项目的选址决策要对项目进行详细说明和介绍,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效的公示,以确保公众能了解此事。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专项领导小组,在相关项目决策前要充分了解周边居民的呼声与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主动了解周围居民情绪的变化和需求,灵活动态地调整沟通策略和方式,才有可能顺利推进相关项目的建设。

3.2 拓展公民利益诉求渠道,实现诉求渠道的多样化

积极开拓公民表达的新方式,政府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开辟政府微博、微信等,将这些平台划分为表达、回应、评价等通道。在政府引导下,构建多元化公民诉求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对公民表达的权益进行整合,以组织的方式向政府传达公民的利益诉求。公民权益诉求新型渠道的建设并不局限于这几种,政府要多管齐下,畅通并拓宽此类方便快捷的公民权益表达路径。

3.3 政府要针对公众关注焦点,及时响应相关信息,减轻公众疑虑

对于公众关注的焦点,政府要迅速做出回应,便于政府掌握治理的主动权,提升政府公信力,避免部分媒体和群众传播虚假消息,扰乱社会秩序。地方政府要扩大信息发布途径,完善相关门户网站的建设,提高更新频率和质量,还可设置专门的意见交流栏,转变对话模式,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回应,有利于化解冲突。

3.4 公众增强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意识

公众要增强自身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在表达自身诉求时采用非暴力、理性的手段,提高参与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充分收集关于邻避设施项目的信息,并利用区域优势来收集政府和专家无法获得的数据和信息,以此来证明邻避项目决定是不充分的,使决策者重新考虑和审查其最初的决定。

3.5 提高官方媒体信息发布质量和速度要求以及专业化程度

风险总量是动态变化的,官方媒体及时恰当的报道会让公众对风险的感知趋于理性。官方媒体要正面引导公众舆论,防止出现报道内容不透明、解读不正确等问题。政府部门对官方媒体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来驱动官方媒体选择积极应对策略,使舆论信息得到高效科学治理的应用,疏导民众恐慌情绪以及缓和矛盾冲突。

3.6 建立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机制

邻避项目中多元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让所有决策利益相关者都有畅通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要加强对多元主体的回应,并对大家提出的建议无论是否采纳都给出对应的解释,在各治理主体间架起一座互联互通的桥梁,通过各方的充分表达与协商,从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 结语

邻避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本研究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建立邻避行为系统动力学模型。该系统分为公民、政府和媒体三个子系统,通过每个系统与整个系统间的关系,分析邻避行为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Vensim PLE进行仿真及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邻避设施距离民众小区的远近将直接影响公民的抵抗度,从而影响邻避行为程度。民众对利益诉求渠道较为关心,公民利益诉求渠道的多少决定着公民满意度,邻避行为程度随着利益诉求渠道的增多而缓和。政府的快速积极响应,解答民众疑虑,能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从而能有效缓解邻避行为程度。邻避行为程度对媒体新闻发布速度敏感,加大官方媒体的新闻报道,来降低民众的风险感知,能减小邻避行为程度。

邻避行为的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除本研究提炼的关键因素外,还有政府决策模式、公民心理因素、媒体报道质量等也会对邻避行为产生影响,关于邻避行为的破解及治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关注度公民渠道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论公民美育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全国两会媒体关注度
暴力老妈
“王者”泛海发布会聚焦百万关注度
十二公民
渠道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