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2023-02-13汪德平
汪德平
(玉山县黄家驷医院(玉山县人民医院)器械科,江西 上饶 334700)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内承担着清洁、消毒医疗器械等一系列工作的重要科室,可为各项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医疗器械作为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医疗工具,其管理效果与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若管理质量不达标,将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医院感染而引起医患纠纷。以往实施常规管理模式,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虽然严格依据相关要求与规定开展医疗器械的各项管理工作,但其中存在管理力度不足、管理内容不全面等特点,外界因素易对管理效果造成影响,难以为医疗器械的质量提供保障。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种具有科学、高效等特点的新型管理手段,有助于细化管理操作流程,促进消毒供应室工作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就消毒供应室器械管理中应用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的效果进行探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1~12月期间本院消毒供应室212台医疗器械纳入对照组,其中影像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多参数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分别有10台、12台、125台、50台、15台;组中工作人员共有30名,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在22~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68±7.85)岁;在消毒供应室工作时间范围在1~5年之间,平均(2.78±1.16)年。而2021年1~12月期间212台医疗器械纳入观察组,其中影像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多参数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分别有10台、12台、125台、50台、15台;组中工作人员共有30名,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1~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55±7.90)岁;在消毒供应室工作时间范围在1~5年之间,平均(2.95±1.07)年。两组医疗器械与医护人员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医疗器械可正常使用与运行,且各项资料完整;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知情本研究,且严格根据要求开展工作。
排除标准:已发生破损或出现障碍的医疗器械。
1.2 方法
应用常规管理模式于对照组,即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以制定的流程与标准为依据,开展医疗器械洗涤、清洁与消毒等一系列工作,在医疗器械经过灭菌处理后再发放至各个科室;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每日上班、下班均打扫室内卫生,对清洗仪器、存储柜进行擦拭消毒。
在观察组则应用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方法:(1)医疗器械回收组:由6名工作人员组建医疗器械回收组,负责开展清点工作;首先,2名组员对器械表面进行观察,检查有无血渍、锈斑存在,随后分类器械,详细记录回收器械规格、数量;安排2人应用稀释后的多酶清洗液对存在干涸血渍的器械进行浸泡,手工去除血渍;应用稀释后的除锈剂对存在锈斑的器械进行浸泡,手工初步处理;器械分类结束后放置于专用篮筐,余下2名组员统一放入清洗机进行清洗。(2)器械检查包装组:由8名工作人员组建器械检查包装组,负责开展器械性能、清洗质量检查工作,一旦发现严重磨损或性能差的器械,则及时更换;应用放大镜全面观察器械表面,筛选出清洗不合格的器械,重新进行清洗;若器械存在锈斑,在除锈基础上应用水溶性润滑剂进行保养;在器械配包、打包时,再次核查器械表面情况,严格审核器械型号、数量与规格,将132化学指示卡放置于包装中,在包装外粘贴化学指示标签。(3)敷料组:由5名工作人员组建敷料组,整理折叠可重复应用的双层布质包布,每次应用包布后均及时进行清洗,确保包布上无肉眼可见血渍、污渍、碎屑与破洞;安排3名组员放置包布于有光源桌面上开展检查,再安排2名组员整理检查合格的包布,保证包布平整无破损。(4)灭菌组:由11名工作人员组建灭菌组,由6名组员针对包装合格的医疗器械进行灭菌,在灭菌结束后检查灭菌包完整性,确保包装松紧适宜,重量、大小均达到规定要求,严格开展高压蒸汽灭菌操作;由5名组员逐一核查经过灭菌处理的灭菌包,标记有效日期,在无菌架上妥善存放合格的无菌包,筛查出不合格无菌包,分析不合格原因;灭菌组发放灭菌合格的无菌包时,严格遵循“无菌”“先进先出”原则,避免无菌包再次受到感染,并且注意检查无菌包的有效期,一旦发现灭菌包即将失效,则再次实施灭菌处理。(5)质量监管:消毒供应室各小组工作人员均严格根据医疗器械清晰流程开展各项工作,每月培训与学习,进一步了解、掌握医疗器械管理新方法、新技术;定期由医院监控人员进行抽样调查,针对存在问题的医疗器械,及时分析原因、完善改进,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投放于各个科室使用。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医疗器械管理效果,包括五个指标:包装合格率、器械回收合格率、器械洗涤合格率、灭菌合格率、物品发放合格率。(2)通过生物监测、B-D试验对两组无菌包灭菌质量进行检测,分别检测250次,记录两组医疗器械消毒质量。(3)向两组医护人员发放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满意度进行评估,评分≥90分、80~89分、≤79分分别表示高度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高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处理工具为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s)比较行t检验,计数数据(%)比较行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医疗器械管理效果
对比两组包装合格率、器械回收合格率、器械洗涤合格率、灭菌合格率、物品发放合格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医疗器械管理效果对比(n/%)
2.2 比较两组医疗器械消毒质量
对比两组生物监测合格率、B-D试验合格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疗器械消毒质量对比(n/%)
2.3 比较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
对比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观察组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对比(n/%)
3 结语
消毒供应室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职责在于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洁灭菌处理,同时,为其他科室提供经过无菌处理的器械、敷料等。由于医疗器械在应用过程中直接与患者接触,若管理质量不达标,将为细菌的传播提供途径,导致感染发生。因此,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需加大医疗器械的管理力度,做好医疗器械回收、清洗等各环节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保障患者治疗期间的身心安全。
以往在医疗器械管理中,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主要应用常规管理模式,但经过长期实践发现,随着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该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具有渐进性、全面性等特点,主要由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对各管理流程进行细化,并制定出严谨、合理、科学的质控方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相对于常规管理模式而言,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是对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要求工作人员优化各项流程,尽可能减少对管理效果造成影响的不良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包装合格率、器械回收合格率、器械洗涤合格率、灭菌合格率、物品发放合格率、生物监测合格率及B-D试验合格率均较对照组高,说明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提升医疗器械的管理效果、消毒质量。常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分类并不具体,再加上缺乏科学、可行的管理措施,管理内容相对单一,各岗位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具备灵活性,导致医疗器械清洁效果差。本院消毒供应室实施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期间,工作人员根据工作内容划分为医疗器械回收组、器械检查包装组等多个小组,通过细化医疗器械回收、分类等环节流程强化管理力度,例如,器械回收组负责清点、分类、浸泡与清洗器械,全面检查医疗器械表面是否存在血渍、锈迹,重点清洗医疗器械隐蔽部位,可保证清洁彻底,促进清洁效果的提升;由器械检查包装组对器械性能、清洗质量进行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清洗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再次进行清洗,避免清洗不到位而促进病原菌的繁殖与传播;敷料组检查包布是否完整,最后,灭菌组在医疗器械包装合格后开展医疗灭菌工作,将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医疗器械重新进行处理,确保医疗器械均处于无菌状态。以上工作一环紧扣一环,有助于落实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措施,在提高医疗器械管理效果、灭菌效果的同时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组工作人员满意度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提示在器械管理中实施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实施常规管理模式虽然是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共同开展各项工作,但存在着分工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工作内容得不到细化,极有可能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实施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后,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全面监控、管理各环节,可保证医疗器械的清洗、灭菌等管理质量达到相应标准,避免医疗器械因素影响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分工合作有助于减轻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通过合作与配合进一步强化医疗器械的管理力度,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充分体现出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意义。综上所述,应用全程质控风险管理模式于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管理中,能够提升医疗器械的管理效果与消毒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