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策略
2023-02-12王霄月
王霄月
(大连教育学院)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从内容表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美育能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做到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程则在以美育人、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和智慧的结晶。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秉承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教”思想,尊崇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将“涵养美感,陶冶德行”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一核心目标的本质,就是中华民族朴素的“美育”思想。
以音乐为载体来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是在一系列生动活泼的音乐审美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渐实现的。“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
追溯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音乐教育都被作为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手段之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以体育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情操,以音乐净化心灵;孔子主张以音乐的和谐使民心相安,以音乐的节奏涵养人民的德行,以音乐的美感使人民去野入文。这些观点足以证明音乐的美感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有助于道德行为的养成。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在音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利用自然渗透、启发引导、熏陶感染、情感激发、体验想象等途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的环节都和音响实践紧密相关,可谓音乐是音响实践的艺术。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都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演唱、演奏、律动、创编、作曲、指挥、欣赏,等等。所以,无论课堂上还是音乐课外活动中,教师都可将德育自然渗透整个音乐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德育被认为是可以直抵学生灵魂深处的教育,而音乐同样也可以深入学生灵魂。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即所有音乐都是表达情感的,作曲家及人民群众创作音乐作品时就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因此也可以说音乐是通过声音与人的心灵直接进行沟通的艺术。它通过音乐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思想情感。
在音乐作品的聆听体验中,学生感受到的音乐情绪就是情感体验,音乐情绪可以感染人、熏陶人。教师如果把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渗透到学生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影响人、陶冶人,就能使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具有实效性。
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唱起《摇篮曲》时,学生就会受到音乐中和谐宁静的情绪感染,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会有一种安逸、安全的感觉,会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伟大,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在带领低年级学生学唱《礼貌歌》《好朋友》等歌曲时,教师可以将歌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音乐表演活动中学会互相礼让、互交朋友。欢快的音乐旋律让学生被歌中展现出来的文明礼貌、团结友爱感染,在聆听、演唱中体验到音乐中表达的人际交往的关爱和温暖,体验到学校集体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学唱有关动物的歌曲《小熊请客》《两只小象》时,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间的密切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在描绘各种小动物的歌曲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活泼可爱,激发对各种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树立起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环境意识。
学唱有关大自然的歌曲《云》《小雨沙沙》《春天在哪里》时,这些优美的旋律会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应以大自然的美丽、神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其自然而然地产生探究自然的欲望。此时,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其他以描绘大自然美景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音乐创编实践活动等方式,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引导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森林、保护动物的意识。
以上课堂教学中的音乐作品内容都是带有歌词的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学生的情感熏染都是由歌词和音乐情绪共同引发,这种自然发生的情绪就会比较深刻。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乐曲的欣赏,如《口哨与小狗》《玩具兵进行曲》《赛马》《欢庆胜利》《苗岭的早晨》《蓝色多瑙河》,等等。每g个作品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色彩,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德育资源,引发学生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与修养。
师生在音乐课堂活动中共同聆听体验音乐的美,教师贴合情感的引导、提示,在音乐体验的环境里,在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长期渗透德育,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做到“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德育渗透
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具备仁爱的品格,需要热爱音乐、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爱,才能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感受到教师的爱,学生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落实学科德育目标的关键。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兴趣、实际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展现出热情、温和、亲和的品质,既获得学生的尊重,又能让学生倍感亲切,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要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成音乐学科德育目标的落实。
三、教师的言传身教深化德育渗透
教师的职业目标之一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学生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教师只有能够做到以自己为示范和榜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
教师的思想及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多数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的实施,也为音乐教师指出了现代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思想的不同。新课标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学生间的小组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这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言行举止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在音乐课堂教学及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摒弃口头上的空谈说教。
例如,有的教师习惯在课堂小节中进行一番思想品德教育,常常把歌曲的内容提升一个高度,向学生宣讲歌词的主题思想及学习意义和体会,这反而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了厌倦心理。教师其实应该在音乐情感的体验环境里,“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潜移默化,以熏陶为主,做到自然渗透、言传身教。音乐教师的言传身教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具有音乐情感的体验环境。
再如,现在学校的星期一都举行升旗仪式,在庄严、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就会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应该演唱国歌,体验到国歌的庄严与神圣。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知道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体会到祖国在不断走向富强,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是在歌唱中、雄壮的乐曲感染中感受到的,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又如,低年龄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歌曲演唱时就需要重视对自己的演唱姿势、呼吸方法、音准和节奏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演唱姿势和演唱技能产生正向的引导作用。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是美的,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以美感人、以情感人,音乐作品的美是音乐课的一部分,音乐教师的行为美也是音乐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潜移默化的。它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多角度深入进行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