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养兔业发展现状及提高养殖效益的措施

2023-02-12符世雄陈祖鸿孙新明

云南畜牧兽医 2023年3期
关键词:兔肉母兔饲料

符世雄,陈祖鸿,孙新明*

(1.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2.安顺市农业农村局,贵州 安顺 561000)

肉兔作为节粮环保型草食家畜,是我国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方向。我国兔产品的产量年均增速达到5.96%,远高于猪肉、羊肉和禽肉的增速。肉兔繁殖率高,养殖周期短,在解决就业的同时可实现增收致富。兔产品可开发利用价值较大,我国兔产业正朝着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兔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饲料禁抗政策、新冠疫情、饲料和成本上升等。如何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收益,已成为养兔业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发展现状

1.1 育种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家兔品种数量较多,种质资源丰富。根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版)》数据显示,现有地方品种8个,培育品种10个,培育配套系4个;引入品种9个,引入配套系4个。从国外引进的长毛兔有德系、法系、英系、日系安哥拉兔,獭兔以美系、德系、法系为主。目前,我国养殖的肉兔绝大部分为比利时兔、新西兰白兔、伊拉、伊普吕等。在配套系中,伊拉肉兔养殖规模占比63%,伊普吕肉兔占比21%,其他为伊高乐和齐卡[1]。近年来,我国在兔新品种培育和遗传资源鉴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培育出性能优秀的新品系和高产类群,如哈尔滨大白兔、塞北兔等。2010年,闽西南黑兔、九疑山兔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鉴定。2011年,康大1号、2号、3号肉兔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审定[2]。我国成功培育的第一个国家级粗毛型长毛兔——皖系长毛兔,其生产性能超过了世界著名的法系安哥拉兔和德系安哥拉兔,居国际领先水平,产毛量从平均200g提高到2000g左右,提高了5~10倍[2]。安徽省农科院利用福建黄兔和新西兰白兔进行品种间杂交、横交固定和系统选育,成功培育成的国家级肉兔新品种皖南黄兔,适应性强、生产性能优良、遗传性能稳定,突破了国外肉兔品种的垄断,为实现肉兔良种化奠定基础。

1.2 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兔产品包括兔毛、兔肉、兔皮及其副产品。全球肉兔生产国家达100余个,欧洲是世界兔肉主要生产和消费地区,约占世界总产销量的85%以上。2011—2019年,我国家兔出栏量和兔肉产量出现整体下降趋势,出栏量从2011年的3.80亿只下降到2019年的3.13亿只,兔肉产量也从59万t下降到45.8万t,2020年开始出现回升[3]。2020年出栏3.32亿只,2020年存栏1.1亿只。出栏量增长6.1%,兔肉产量增加6.6%[3]。生产性能较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肉兔断奶体重平均942.31 g,70日龄平均体重2.374kg。平均每只能繁母兔提供商品兔数量逐渐提高,达到出栏体重2.5kg的时间由85d缩短到70d左右。周期性繁殖模式被普遍采用,多数兔场采用人工授精和“五同期”为重点的生产方式。繁殖周期多数为42~60d,其中65%以上为49d模式。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单人养殖母兔一般在800只以上,养殖商品兔在4000只以上。我国兔的养殖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北及西南地区,当前我国兔毛贸易量占世界贸易额90%以上,30%兔毛原料出口,70%兔毛供国内企业加工。

1.3 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兔产业养殖规模化程度有较大提高。以四川省为例,2021年繁殖母兔在200~800只的养殖场占到90%以上,其中能繁母兔400~600只的占60%,600~800只的占10%[3]。福建省种兔存栏300只以上的兔场占55%以上[3]。随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程度也得到快速提高。

1.4 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逐步呈现三产融合、种养循环和环境友好的局面,肉兔产业不断推进品种改良,生产方式不断转型升级,肉兔全产业链经营体系建设初现雏形。一些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如风机、湿帘、自动料线、自动水线、自动清粪、兔粪加工利用等设施设备的全环控、低耗能、环保型高标准圈舍逐步推广运用,正逐步实现以“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生产。饲料禁抗后,全价颗粒饲料全面普及,养兔业更加注重家兔营养需要、饲料原料品质、加工工艺等。无公害、环保、生态的现代科学养兔模式正在助推我国养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我国养兔业高质量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养殖利润下滑

受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国内部分玉米主产区主要原料价格处于高位,粗饲料价格随之上涨,花生秧、苜蓿等饲料原料均涨价30%以上。兔饲料的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不少兔场盈亏平衡点偏高。饲料价格方面,母兔饲料平均每吨2930元,育肥料平均每吨2820元。其中自产母兔饲料和育肥料成本在2300~3000元/t和2200~2850元/t,购买价格分别为2900~3400元和2750~3300元/t。饲料成本占家兔养殖成本70%左右,常规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家兔成品饲料价格上升,养殖效益下滑[3]。

2.2 饲料质量不稳定,非常规饲料开发力度不够

高品质的饲料是欧洲兔产业保持高效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欧洲除兔流行性肠炎外,生产中基本无饲料原因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我国非常规饲料资源种类较多,资源丰富,但缺乏饲用价值评定环节,开发利用率低。部分兔场饲料营养浓度低,配方设计不合理,无法满足母兔高产、育肥兔快速生长需求。部分养殖场采购低端饲料,兔子易患消化系统疾病。2020年7月全面实施禁抗以来,对饲料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于不同饲养阶段,具有预防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球虫病等的功能性饲料必然是未来兔用饲料的发展方向。在选择饲料时不能只考虑单价,要关注营养含量和安全性,选择综合效益最佳的饲料。

2.3 良种化程度不高,纯正配套系比例偏低

我国肉用兔、兼用兔、皮用兔的育种体系不完善,保种力度不够,存在近亲交配情况,品种退化严重[4]。在种源不足时,不加选择地用作种兔,导致家兔品种良莠不齐,生产性能下降[5]。调查发现,极少兔场是纯正的配套系父母代,多为多代商品代中选留母兔。美国农业部研究发现,品种改良的作用居各项技术之首。欧洲肉兔生产国非常重视以肉兔配套系进行商品兔生产,配套系种兔占繁殖母兔的90%以上,而在国内市场这一比例仅为7.91%[6]。

2.4 疫病防控难度大,养殖风险加大

饲料全面禁抗的到来超过了行业发展预期,替抗技术储备不足。过去饲料中球虫药有时超量使用,部分抗生素允许添加。禁抗以来,由于球虫的耐药性增加,规定的添加量难以发挥作用,球虫病、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疾病频繁暴发,幼兔腹泻死亡数量增加。母兔易患呼吸道疾病,慢性中毒极易造成兔的免疫力低下[7]。另外,一些兔场生物安全体系缺失,进厂和入舍不消毒,加剧疫病传播风险。药物来源随意,假药、疫苗、劣药盲目使用问题突出。药物使用方面,拌料不匀、饮药时间长、剂量不足,导致药效降低。另外,还存在疾病监测和消毒效果监测缺失现象。

2.5 笼具设备不规范,环境控制问题突出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光照、噪音等)对兔群影响极大。当前很多养兔场兔舍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养兔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低,低端设施设备不能满足环境调控需求。兔笼结构方面,部分养殖场金属丝直径、材质、防腐能力、做工达不到要求。饮水器质量不达标,安装位置和高度不符合规范。清粪设备、通风系统、保温系统等设备不齐。高效的集约化养殖模式需要与之配套的养殖设施设备支撑,如养殖笼具、环控系统、照明系统、清粪系统等。全封闭兔舍可人工干预环境,基本不受气候影响,生产环境相对稳定,可最大限度降低兔子发病率,提高生产效率。

2.6 数字化生产管理水平不高

据调查统计,平均每个母兔笼位年产仔数71.18只,育仔60.21只,平均一个母兔笼位年平均出栏40.56只商品兔,综合成活率67.36%。如果仔兔成活和育肥成活对等,二者仅为82.07%。多数养殖户缺乏数据化管理理念,无法完成数据统计、成本核算、盈利分析等。全国兔产业发展不平衡,基本未建立完善的肉兔养殖数字化管理系统,养殖方式落后,肉兔养殖仍以中小规模为主,数字化生产管理水平不高[8]。

2.7 产业标准和品牌缺乏

目前,家兔尚无统一的营养标准。一些兔场管理粗放,饲料中缺乏粗饲料,饲料营养供给不平衡,兔群消化道疾病多发,幼兔消化机能差,死亡率极高[9]。目前,在兔舍兔笼、饲料配方、家兔出栏等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方面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10]。我国兔肉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大众化的品种少、普及率不够等问题,兔肉品牌多以区域性品牌为主。专业性兔毛制品企业少,技术力量薄弱,知名品牌少。

2.8 加工企业较少,市场开拓乏力

肉兔属小畜种,肉兔产业区域化特征较为明显,国内肉兔产业龙头企业少。我国兔产品大多以原肉、原毛和原皮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受国际市场影响。我国肉兔加工起步较晚,不能适应兔产品生产发展和消费需求,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10]。目前,我国缺乏大中型兔肉深加工龙头企业,兔肉深加工程度较低,兔肉制品种类较少。冰鲜兔肉鲜嫩味美,30年前发达国家已推广普及,总量达60%以上。我国兔熟肉方便食品缺乏,冷鲜肉、休闲食品、冷链熟肉制品等有待开发。兔肉加工和市场开拓一直制约兔产业链的延伸,多数的兔肉通过简单的初级加工便进入市场,致使兔产业的附加值较低。

3 提高养兔效益的措施

3.1 提高母兔繁殖率

一是提高主动淘汰率。主动淘汰丧失种用价值或者母兔生产能力达不到高产水平的,如患脚皮炎、子宫内膜炎、乳房炎、肺炎、不孕、食仔恶癖等,连续2次空怀,连续3胎产仔数不足7.5只,仔兔死亡率高或仔兔断奶体重低于平均值2个标准差。二是降低脚皮炎和子宫内膜炎发生率。选育脚毛丰厚的留种,降低兔舍湿度。保障精液、稀释液和用具的无菌,保证母兔外阴清洁。三是降低乳房炎发生率和屡配不孕率。四是实现满负荷生产。假设100个繁殖笼位,如果每次仅配种100只,假设受胎率80%,那么就有20个母兔笼位处于非妊娠泌乳兔占位,就不能实现满负荷生产。因此,要根据本场的具体受胎率,配足母兔,留足后备,同时考虑每胎平均13.51%左右的淘汰率或每月平均8.33%的淘汰率。五是提高有效分娩率。调查表明,常规兔场全年平均受胎率79.01%,平均分娩率72.48%。一般以受胎率85%左右为标准,分娩率相差超过5%就要查找原因。有效分娩率低主要是因为流产、死胎、产前或产后瘫痪、围产期死亡以及食仔等。提高有效分娩率措施包括减少应激因素,控制饲料霉菌毒素含量,防止饲料脂肪氧化,保证营养均衡,平时注意高产母兔的选育。六是提高育仔数,全年均衡生产,注意高温对繁殖率和精液品质的影响。

3.2 提高成活率和育肥效率

成活率分为仔兔断奶成活率和商品兔育肥成活率。生产中成活率平均为67.36%。提高断乳成活率关键要保证母兔健康,要做好仔兔保温工作,保证营养全面,及时补料,以便多产奶。要保证产箱垫草干燥,不受潮。提高育肥成活率关键要提高断奶体重,肉兔35日龄断奶体重900~1000g。要抓好断奶三过渡,即饲料、环境和管理。要抓好兔瘟、球虫、肠炎、肺炎的防治。要科学喂料,前控后放,先粗后精。35~55日龄控料,喂低饲料营养;56~70日龄自由采食,提高营养水平。每日观察兔子的精神、食欲、粪便、体态。定期检测球虫卵囊、附红细胞体、皮肤真菌。一般来说2kg以前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2kg之后饲料转化率下降[11]。要根据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和兔群情况,确定适宜的出栏时间。提高育肥效率方面,营养搭配合理,做好控料,重点预防二型兔瘟、球虫、大肠杆菌、魏氏梭菌、附红细胞体、皮肤真菌病、克雷伯氏菌等疾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密度等。

3.3 提高数字化饲养管理水平

优秀的饲养管理人员是兔场成功的关键一环。部分关键技术环节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比如观察兔群、接产、补奶、人工授精、仔兔护理等。因此,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均饲养基础母兔数成倍增加,必须采用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将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用具体的数字标准进行量化,无论是光照、通风量、温湿度等智能化控制系统进行的操作,还是不同阶段饲喂量、人工授精、助产与分娩、补奶等人工进行的操作,全部通过数字标准进行规范,基本实现由粗放式养殖模式向精细化、信息化养殖模式的升级,及时了解生产情况和进行效益分析。

3.4 推行全进全出生产模式

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可提高种兔的生产效率,提升商品兔规格标准的一致性。全进全出的基础是通过人工授精实现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产仔、同期断奶、同期出栏[12]。兔舍全部清空后进行彻底清洗和熏蒸消毒,可有效切断疾病循环感染的机会,降低兔子的患病率。全进全出模式便于兔舍内的环境控制,减少兔子的应激,便于做好生产计划和饲养管理,能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生产数据的统计及成本核算,使生产成本可控性增加。出栏商品兔的整齐度好,利于销售和加工,为兔肉作为标准化食材进入餐饮、连锁店等提供了机遇。

3.5 提高育种水平

种源安全是产业安全的基础,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芯片”。我国皮用兔种源基本自给,肉用兔优质种源主要依赖进口。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不健全,肉兔配套系整体上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专用实验兔品种有待开发,獭兔的生产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专门化的观赏兔主要依赖于进口。利用地方兔遗传资源进行品种创新,尚有较大空间。要不断进行品种创新,提升现代育种水平,加强育种效果评价,构建与肉兔标准化高效生产相适应的“祖代—父母代—商品代”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兔进口管理,从严技术审核,逐步减少肉用种兔进口,鼓励自主创新,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6 加大非常规饲料开发力度

饲料禁抗实施以来,需要考虑无抗日粮的饲料营养消化因素,建立无抗日粮的营养需要参数和饲养标准,完善无抗日粮应用效果的评价,筛选替代产品的配伍和有效组合,发展替代产品的成熟配套应用技术和产业。饲料开发应该把握成本最低、安全无害的原则。我国非常规饲料资源种类多,开发潜力巨大。非常规饲料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抗营养因子、特有毒素等问题。可大力开发工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饲料资源,重视非常规饲料中功能性营养物质的研究,对一些非常规饲料资源进行发酵处理,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对抗营养因子、有害物质等进行钝化或降低。积极组织体系内外专家对家兔非常规饲料资源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评定,并进行系统归纳,为养兔业提供参考。

3.7 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饲料禁抗实施以来,出现饲养环节各类兽药使用混乱的现象,应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及时开展预防,常规疾病做到日常监测,严格落实消毒制度,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各地可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制定适宜的防疫程序。药物来源方面,要选择正规厂家的药品。科学使用药物,计算好用药量,头孢菌素类、阿莫西林、林可霉素等禁止口服饮水,莫能菌素、氟苯尼考尽量不用。注意加药顺序,饲料拌药时可使用搅拌机混合均匀。

3.8 提高设备自动化和环境控制水平

兔舍环控设备的提升,特别是变频风机的使用,能使兔舍内的通风量根据兔子的活体重来自动调整,避免了通风过度或通风不足,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寒冷的冬季,当通风和保暖发生矛盾时,变频风机的使用可降低发生呼吸道疾病的风险。环控设备的改进和提升可以使兔群呼吸道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成活率提高5%~10%。自动清粪带的使用实现干湿分离,能有效降低兔舍内的氨气和湿度,使母兔脚皮炎的发病率降低80%以上,死淘率减少50%以上。现代工厂化生产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在于环境控制,提高环境控制和设备自动化水平,可降低兔舍内氨臭味,提高断奶成活率及出栏率。

3.9 创新兔肉产品加工技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兔肉加工业必须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要加快研究传统风味兔肉食品和低温肉制品加工新技术,不断开发冷鲜和冷链兔肉制品。冷鲜兔肉作为一种优质的鲜肉产品将成为未来兔肉市场发展的趋势。应加大兔肉休闲食品的开发力度,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我国人均占有兔肉总量和消费量不足500g,兔肉年出口量不足总量的3%,应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消费者对兔肉营养特性的认知度[12,13]。兔肉消费市场应立足国内,逐步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兔肉食品链和冷链的建设,实现兔肉产品加工从单一到系列、由粗到精,朝着丰富、营养、安全、方便、适销对路的方向发展。

4 总结

我国养兔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机械化智能化养殖,做好育种规划,探索适宜的养殖模式,加大非常规饲料开发研究,做好生产数据和兔场效益的核算,对提高兔业整体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实现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要依托国家级兔业龙头企业,构建集“种兔繁育、商品兔养殖、饲料生产到肉兔食品深加工、交易平台、兔业研发推广中心、兔文旅融合”的肉兔全产业链体系,切实做大做强肉兔产业。

猜你喜欢

兔肉母兔饲料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粤海饲料
荤中之素说兔肉
羊饲料的营养成分及配制
巧用糯米让兔产奶多
提高母兔产仔率妙招
饲料Ⅱ个股表现
伊拉兔肉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
兔肉冷藏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兔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