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要义·价值: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论析

2023-02-12李凤舞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凤舞

(1.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2.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6-18。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从政党发展和国家成长的维度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做到“两个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特的中国风格,才是真正地坚持和科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征程中,科学地把握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尤为重要。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机制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必然产物,探究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产生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必然,是科学把握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逻辑起点。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必要性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廓清思想认识的需要。自20世纪末东欧剧变之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非难。一些错误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歪曲、否定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定为“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新官僚资本主义”[2]110,以期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消解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以来,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趋向于“学理化、炒作性、教导化和具象化”[3],“分化”“西化”中国的战略企图愈演愈烈。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4]10,甚至还存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说教论的错误认识。因此,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正本清源、廓清认识迷雾,回应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是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世纪疫情、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但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收入差距、意识形态、官僚腐败等方面,依然存在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社会风险、动荡变化的香港局势、“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重挑衅,加剧了我国发展战略环境的复杂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这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破解时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华,从而做出正确阐释和科学回应。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可能性

首先,以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为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5]7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6]111-112邓小平同志认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7]291江泽民同志认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种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8]282-283胡锦涛同志认为:“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9]598先前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有着一脉相承的理论内涵,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结果。

其次,国际国内历史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为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提供了历史镜鉴。马克思“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科学预言遭到怀疑但依然正确。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每一次从经济危机中脱身,只能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寻求对策,通过宏观调控解决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审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如在土地革命战争阶段,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探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前四次“反围剿”和长征的伟大胜利。反观王明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抗日战争阶段,毛泽东首次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保持政治、组织和思想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摸索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急躁冒进,思想严重超越实际,开展“大跃进”运动和发动“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因而可知,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吸收借鉴国际国内历史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产物。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必然性

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10]211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积淀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百多年刻骨铭心的近代中国史,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顽强抗争、坚持不懈、越挫越勇的民族精神。在苦难辉煌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政治意义上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意义上的翻天覆地,也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不懈斗争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从纵向维度把握历史规律、解构历史传承和汲取历史智慧,创造了奋发昂扬的革命文化和生意盎然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为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注入了精神基因。

另一方面,持续地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历练支撑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习近平同志生于革命家庭,年少时就有了服务人民、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在梁家河生活的七年,挑灯夜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人民在一起、为群众办实事,推动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求学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系统学习和深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譬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在《摆脱贫困》中探索了反贫困的路径和地方治理模式,真正做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党理论、国家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成熟,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新发展。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换言之,在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上,做到了正确认识和科学实践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从政党发展和国家成长的高度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

近代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的思想和坚强的组织,以凝聚革命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便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接受的是真正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虚假的、修正的马克思主义,因而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勇担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彰显了“不但注重科学‘解释世界’,而且竭力积极‘改变世界’”[4]9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4]13,是行动的根本指南,而不是僵化老套的教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身处世的看家本领,增强灵活运用其分析问题和战胜困难的能力,才能攻克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办成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

勇于推动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恢复集体领导权,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50—1951年在全党范围开展整风、整党运动,1951—1952年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1957年开展反官僚主义、反主观主义和反宗派主义运动,以及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执政党自我革命的经验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全面开始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域的拨乱反正,逐步推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1]26这一问题,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党的百年峥嵘岁月,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保持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赢得历史主动的关键。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实际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任务在于,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4]12如果没有做到真学真懂,就不会真信真用,就不会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全党同志要养成读、悟的生活习惯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4]13如果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具体情况所做出的个别论断,或者以经验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奉为绝对真理,将会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造成灾难性影响。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虽然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方向前景和依靠力量,但是没有也不可能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具体方案,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务必结合中国实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不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敌我力量对比和中国革命的动力,盲目照搬俄国“城市中心论”,导致三大起义的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阐明了武装斗争的特殊性,论述了农村应该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为农村根据地的坚持和发展提供了开创性的思路和举措,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先占领农村后攻取城市。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地”。[12]49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是,通过计划手段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忽视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工业化,但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邓小平同志着眼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首创性的论断,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四大,首次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及时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诚然,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进一步开展工作所使用的方法,而不是陈旧僵化的教条。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安时期,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文化历史遗产,反对“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13]79。邓小平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丢老祖宗。“小康”概念,便出自《礼记·礼运》描述的公平公正、团结和睦、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应该科学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汲取其中的有益养分。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将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特的中国风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18相应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才能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世世代代地做下去。一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格物致理的思维方法。“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周易八卦的阴阳到老子《道德经》的矛盾论,再到惠能《六祖坛经》的“对立统一”,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意识”和“六大思维”。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吸收借鉴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传统治国理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吸收借鉴以德为先、选贤与能的古代吏治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吸收借鉴亲仁善邻、和而不同的传统邦交之道,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三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譬如仁者爱人、诚实守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理念,这些积极的价值取向为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基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增强历史自觉和价值观自信。二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汲取其中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有益养分,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凝练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内容,全程全方位开展主题教育。如此一来,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融通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被赋予独特鲜明的中国特征,从而实现了新发展新跨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被赋予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新内涵,从而给世界文明增光添彩。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就理论价值而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深化拓展了业已存在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开辟了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新境界。就实践意义而论,科学把握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有助于个体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一)深化拓展了业已存在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大历史观,将马克思主义置于5000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100余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70余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40余年的改革开放史这一历史长河中考察,在继承以往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科学诠释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本源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指导思想、国家成长和政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目标任务,描绘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路线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可谓举足轻重,它既是对以往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继承,又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创新拓展了新局面。

(二)有助于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1]17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11]26不难发现,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线索,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阶段。因此,把握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突破口。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把握贯穿其中的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都提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古代社会治理注重百姓利益、德法合治、人才培养、官员正己修身、改革创新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在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14]140。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有效协调生产力标准和人民至上,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要把握贯穿其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比如“十个明确”中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一方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物质统一性原理的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应该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而应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后要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15]809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的“反者道之动”,蕴含丰富的对立统一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辩证法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成果,提出了以矛盾分析为核心的“六大思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变化的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赋予马克思主义新内涵,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三)有助于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兴衰成败。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16]413保证思想理论先进性的基础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保证思想理论先进性的关键在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就需要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1]17,致力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而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引作用。

自我革命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关键。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17]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无我”状态,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因此,中国共产党有开展自我革命的勇气、底气和自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兴衰治乱、打破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和不变味,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坚强领导核心作用。

推进实践之上的理论创新和党的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永葆先进性,才能长期执政,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首先,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也随之产生。其次,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却永葆生机,原因在于直面问题、刀刃向内、不断地自我革命,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生搬硬套,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虚假的意识形态。可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党的自我革命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本质要求。科学把握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有助于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四)有助于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从国家成长的视角分析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救国大业、兴国大业和富国大业。关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7]291-292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农村为工作重心,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巩固政权和管理国家,先后开展镇压反革命、土改运动和“一化三改造”等,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社会主义道路艰难探索阶段,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对现代国家管理的有益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拨乱反正以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对于国家的性质、结构、功能、制度、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究,逐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和中共中央文件系统阐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原则及目标,初步形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没有现成的答案或模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苏联进行了探索但犯下严重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8]在建成强国目标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深化和拓展。可见,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各领域各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四、结语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从生成机制、核心要义和价值意蕴三方面把握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有助于科学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笃定自信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内涵丰富、体系完备,是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问题,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是不同于以往拆分阐释的全新视角,保障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内在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研究的深刻性。此外,要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全面把握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意义,一方面探究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在理论层面的新发展,另一方面揭示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在实践层面的新推进。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