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角下陕北方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3-02-12臧小艳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陕北方言旅游

臧小艳

(榆林学院 文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流中,陕北是块独特的地理存在。天然封闭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担当,使陕北民俗原生态的保留了下来。在当今这个特别重视文化消费的时代,消费者试图通过异地旅游,感受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刺激与新鲜,获取文化享受。陕北方言是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方言,可以聆听历史的声音,借助民俗文化,可以完成穿越历史的对话。

独特的地理、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语言,为陕北方言的开发提供了空间;当代人的消费观念与陕北的经济腾飞为陕北方言的开发提供了机遇,借助良好的时空契机,以陕北方言利用助力陕北文旅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同时对于陕北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

一、陕北方言资源的文旅开发价值

语言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供人们交际和使用。旅游语言是为旅游者服务的一种工具性体验性资源,同样也是旅游从业者在旅游全程中可以提供的人力资源,目前已成为当代语言生活重要的领域语言,可以通过形态转化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语言资源旅游价值的生成是语言资源价值和旅游主体即游客的审美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1]

(一)陕北方言的审美价值

作为边陲重镇的陕北,尤其是榆林地区,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此交流,甚或江南文化也随边土守将的更迭进入了陕北人的视野,多种文化样式相互渗透,互相融合,形成了陕北独特地理特征中极具地域特色的大融合式的民俗文化,当然这些都是陕北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也是能够带来新奇审美体验的旅游内容。陕北的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很多精华因为有了陕北方言的增色,才具有了灵魂,也即得到了生动灵性地呈现,比如陕北民歌、榆林小曲、陕北说书、民间故事等。陕北方言也是一种情感催化剂,让旅游者在享受着陕北方言所编写与演绎的戏曲、民谣、歌剧中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在现实的欣赏中回味历史、追忆往事。

从语言文本和媒介角度来看,陕北方言可以引起审美主体共鸣,在方言俚语的欣赏中获得审美愉悦。陕北方言中保留着曾经活跃现已丢失的中国古音韵、古词汇。平上去入古音四声,随着语言的发展,入声丢失了,但在陕北方言中却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婆姨”“后生”“解下[xai51xA]”“晓得”“圪崂”等在外地人听起来拗口,甚至土得掉渣完全不懂的陕北方言词汇,却正是最具文化魅力的中国古词的原生状态。陕北方言书写着陕北的恢弘历史往事钩沉,如陕北方言中的战争词汇“除害”“黑里捣阵”“杀割”“交零”,几个词连缀在一起,感觉完成一次穿越,回归“古战场”,一场激烈的搏杀瞬间结束,打扫战场,回军交差。同样陕北的特有地名词汇,如镇北台、常乐堡、建安堡、鱼河堡、镇川堡,这样的长城军事堡垒;大海则村、草海则、高家伙场、前湾滩、郝家圪崂、王沙坬、寺沟,反映了陕北人历史上逐堡、逐水、逐牧、逐土、逐沟而搭伙杂居的历史。陕北方言记录着陕北人的精神与生活,如陕北民歌信天游《走西口》《赶牲灵》《东方红》、歌剧《白毛女》《兄妹开荒》、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等反映了陕北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热情。在这个注重文化旅游与消费的时代,特色语言文化载体营造出的异域氛围,民歌小曲、方言讲解所带来的临场体验,因为它的直接性与外显性,更能满足游人的内心需求,真正达到“游”的目的,在“游”中体认,在“游”中享受。

(二)陕北方言的经济价值

作为资源,语言同物质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实用功能,在文化消费中,亦可发挥审美功能,参与旅游服务时,也可促进文化转化创造经济价值。陕北方言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共同参与到文化旅游的项目中,在文旅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陕北文学特有的语言文字造诣、民歌小曲歌剧说书的语言符号样式、导游讲解的语言传播媒介,多方发力综合效应,在满足旅游主体的心理需求同时令其产生消费冲动,从而为地方发展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语言不仅是文化资源,而且也是经济资源,可以产生经济效益。陕北方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方言传播与地方旅游发展紧密相连。文化旅游,注重的是文化消费,旅游者重视的是旅游地文化,方言正是一种重要的地域文化。游客们首先希望听到实实在在字正腔圆的陕北方言,建立语言第一印象,其次感受陕北地道纯正的民俗文化,获得沉浸式体验。最后是品味正宗陕北美食,获取物质享受。精神满足远远超越了口腹之欲。游客在陕北方言中获得旅游体验,汲取陕北文化的力量,享受陕北文化的魅力,自觉地在行动上将学习陕北方言作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在陕北文化旅游中适当地增加陕北方言项目,以游学的方式,让游客在观赏过程中参与体验,学唱、学说,讲解有关陕北方言的文化,便可在旅游中收获一些人文、历史、地理方面的文化知识,可达到旅游宣传的目的,又可以促进陕北方言的传承与发展。

(三)陕北方言的文化价值

陕北方言古怪奇特,贴近生活,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光彩。陕北人日常口头的方言俚语,其实正是真实生命状态下中国古代词汇孑遗,不但处处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或许还能成为破解中华文化基因的钥匙。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域变体,是生活在某一区域的人在交际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方言以语言的形式参与了当地民俗文化建设,可以说方言本就是一种民俗样式,方言也是一个地区民俗的表现形式与载体和媒介,在记录民俗的同时传承着民俗发展着民俗。古韵巧趣、怪诞禅意的陕北方言,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北文化的载体,是陕北历史的真实记录,来自于陕北人的集体记忆,只有将它放在具体的陕北生活情境中才能体悟出语言的蕴味。作为历史上相对封闭的边塞地区,陕北方言中保存了已经消逝的中国古代声音与词汇。

在陕北方言里听古代文化,可以听见历史的继承性,陕北方言是活着的中国古代文化,如旅游性质的游逛在陕北方言里说成“串”,但是“串”在陕北方言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搞女人”。“夜黑地你串谁家婆姨去咧?”而“串”的这层意思在元代就有了,如关汉卿杂剧《陈母教子》(二)“你则好合着眼无人处串。”除了从语言文化的视角可以看到历史的继承性,从文学的视野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面对无法解说的自然,结合劳动的积累,陕北人也创造了属于自己陕北民谚、神话与传说故事。

二、陕北方言资源的文旅开发目标定位

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强调,“依托文化文物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旅游的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2]。陕北方言独特的资源优势,在文化消费的时代必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利用陕北方言获取文化体认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域范围内民众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它体现在语言、文字、建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行为方式各个方面。”[3]这里所说的语言即方言资源,它是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是反映当地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也是最具特色最直接的文化资源之一。

随着世界越来越小型化扁平化,跨域交流不在是个问题,但是文化的趋同或多或少会带来心灵的虚空与遗憾。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在旅游语言趋同化、标准化的今天,往往会给旅游者带来听觉疲劳,失去美感,而方言则不同。方言是独特的存在。方言的个性化、地域化、本土化特征令人耳目一新,在为人们带来多元语言文化体验同时,带来一种刺激感,感受同中有异的新奇,适合旅游者“猎奇”心理。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负荷着当地的民俗与风情,能以多种方式借用各种平台与渠道为旅游者带来独特的民俗风情体验。在陕北文化中,陕北民间文学、陕北民间故事、陕北说书、陕北民歌、陕北民谣、榆林小曲等皆以陕北方言为源泉和载体,汲取陕北民间力量,是宝贵的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4]。借助文化旅游的东风,如果能够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关注陕北方言的利用现状,深度挖掘陕北方言的开发渠道,加强旅游服务,开发文化旅游集市,关注风土民情的展示与体验,前景必然是明朗的。

方言能使与旅游地有渊源的旅游者产生情感共鸣。这里提到“渊源”一词,是指源流,原指水流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本源。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增加了学术上的师承关系或联系,以及深邃深广的含义。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关系或联系。凡是与陕北与陕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人,当他再次故地重游或重温历史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总是唤起记忆中的“乡愁”,这种“恋土情结”与文化认同,即在精神上产生了高度的情感共鸣,获得了审美体验,即达到了文化旅游的目的。南方人来此听到榆林小曲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甘肃、宁夏、山西、内蒙,甚或东北人来此,也能享受到陕北民歌、秧歌、大腰鼓的沉雄豪迈,借用陕北方言为其提供旅游服务,既增加了他们的旅游情趣,又会产生一种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二)借助陕北方言构建陕北旅游文化形象

方言不仅是一个城市一块区域的文化起点,是了解当地文化的一扇窗户;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借助资本“联姻”,方言可以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携手并进,开拓市场,乘风破浪,产生经济效应,充分利用方言媒体的综合效用,推动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播效力,进而提升当地文化形象[5]。

陕北方言是陕北人精神气质的体现,目前从方言角度深入探讨陕北文化形象,是陕北旅游文化形象建构的一个缺口。为了弥补空白,在文化旅游中可以举办方言文化活动,发展以方言为基础的各种艺术文化,通过富有特色的陕北方言旅游广告语,景区标识语、商标品牌、导游讲解展示陕北风俗文化,传播方言文化提升陕北文化形象。

“塞上驼城·大美榆林”“古色古香·麟州名堡”,榆林古城、石峁遗址、高家堡古镇深邃的历史带给世人的是震撼。陕北在中国古代是兵家汇聚之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铺陈上演。走进神木高家堡[phu51],看到景区的标识语基本来自于《平凡的世界》,感受到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可以看到地域文学的魅力,在传播地域文化的同时助力地方文化旅游。

同理,旅游服务人员仪态气质形象语言也是本土文化的生动呈现,对于传播本土文化,建立文化形象也是很重要的途径。导游的讲解看似简单,实则展现的是一种高智商与高情商,是一种服务理念和文化底蕴。

“游在陕北,吃在陕北,享在陕北,乐在陕北”,用文化感染人,用热诚服务人,用美食款待人,用美俗娱乐人,坚守这样的服务理念,这就需要从旅游设施到人文环境再到旅游服务,建立系统化的一条龙体系,以满足游客为目的,将细致周到的服务与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风俗有效整合,在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提升文化形象。

三、陕北方言资源的文旅开发对策

体验旅游地民俗风情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陕北方言为载体的陕北民间文学、陕北民间故事、陕北民歌、陕北民谣、陕北说书、榆林小曲等都是陕北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打造特色民俗风情体验项目,既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又提升了陕北方言地域文化的旅游价值。

(一)提供方言服务,营造多元化的语言文化氛围

旅游语言是重要的服务资源。陕北方言古朴自然、灵巧奇特,厚重中蕴含着灵动,因而陕北旅游语音服务可采用普通话、方言双语播报形式,为旅游者提供多元化语言服务,在语言趋同化的时代体验异地语言带来的感觉刺激。例如旅游广告语“红色沃土·多娇清涧”,感受到了清涧的红色文化底蕴,却失去了陕北的民俗文化热情,多少感觉不够尽兴,如果能将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添加词汇改成“山舞银蛇红色沃土 古韵‘情’长多彩清涧”,从伟人诗词的精彩词汇引出红色经典,从清涧方言的古朴雅韵与清涧道情的悠远多情引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加强二者的融合,清涧的历史与文化也便得以多元呈现。米脂县的商品注册商标“米脂婆姨”极富地方特色,巧用民间故事。“米脂婆姨”既是对米脂女子外貌与精神的赞美,又是一种文化景观,更是传播米脂文化的一个文化品牌。“米脂婆姨”这种以方言文化为商标的品牌商品其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双赢的过程,既塑造了地方文化旅游形象,又促进了品牌营销,形成品牌印象,产生经济效益。

导游服务是一种地方气质。导游语言灵活穿梭于普通话与陕北方言之间,坚持“土洋结合”的双语讲解,看似滑稽,实则幽默中不失机智,诙谐中不失狡黠。方言俚语与普通话的交叉融合使导游的语言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在普通话讲解中穿插使用陕北方言词汇,花样翻新、别出心裁,如果适时补上两嗓子民歌民谣、民间曲艺,不但増强了旅游的趣味性、文化性和多元性体验,导游的讲解也具有了灵魂,效果更好。当然,这也是旅游服务中稀缺的人才资源。

(二)打造基于方言艺术精粹的民俗风情体验项目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好的故事能吸引人、感染人、教化人,聆听故事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重要的是在听的同时可以获得审美满足与审美愉悦。有人说陕北的黄土有多厚,中国的文化就有多深。陕北处处是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地名故事、风俗故事,样样有趣,事事精彩。在陕北文化旅游中,需重视对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文学的挖掘与提炼,创意与改编,结合光、影现代技术,打造经典文化实景项目,演绎千古神话传奇。当然在这方面陕北也是有经验的,延安鲁艺时期的歌剧《白毛女》就是在民间传说故事白毛仙姑的基础上创作的。新世纪以来榆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关注到文化宣传,打造了几部精彩的舞台艺术,如舞台实景剧《余子俊》《我的榆林小曲》,都是相当不错的舞台创造。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来源于陕北民谚俗语“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的碳”——以民间故事吕布戏貂蝉为原型,以陕北民歌为链条,以乡土风情和当代意识为结构,融合陕北方言、音乐和乡土风情演绎了米脂女子与绥德后生之间的动人爱情,在全国各地轮回上演,从地方到中央、从陕北到深圳,鼓舞士气震撼人心。同样也可以以陕北民歌为线索,打造舞台实景剧《走西口》,融入陕北地理地貌,陕北生活资源,陕北历史文化等。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创造经典保留品牌,形成“榆林印象”,榆林文化的对外宣传将会更具影响力。

唱歌是排遣内心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对山歌》还是值得借鉴的。陕北不缺少民歌资源。来自黄土高坡的信天游,如今已经唱响全国。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好陕北民歌资源,在保护其原生态的基础上,打造原生态民歌表演和民歌对唱项目,吸引旅游者参与其中,体验陕北的民俗风情,将“陕北民歌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在陕北各地普及推广,建设演艺大舞台,在原生土壤下感受原生态的环境与原生态的唱腔,吼出原汁原味信天游,娱情于乐。

深度开发利用地方戏曲资源,以榆林小曲、陕北说书、陕北道情为内涵,以旅游节庆为媒介,打造戏曲文化节项目。一方面以“群英会”的形式邀请中国戏曲重镇的优秀曲目同台展演,另一方面以“创新改编”的形式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与优秀的革命文化以陕北说书、陕北道情的方式进行演绎,如《歌从黄河边边来》以神木酒曲的方式呈现,《一条棉被》以陕北道情的方式呈现,《路遥著书》以陕北说书的方式呈现,主题有深度、作品有情怀、表现有活力、传承有特色,既具亲切感又具感染力。

利用边塞诗,陕北浑酒,以诗会友、以酒会友,体验诗酒文化。陕北地处边塞,古往今来多少文人才子泼墨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让今人依然能隔着岁月回望历史。陕北的历史是民族杂糅的历史,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冬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加自自产的黍谷,为陕北人日常生活添加一味作料——浑酒。诗酒文化成为陕北重要的文化资源,在这里将得到继承与发展。

(三)开发陕北方言旅游衍生品

“语言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符合旅游资源的可利用、可开发性质,尤其是具有观赏性、趣味性、稀缺性等特点,能有效地吸引旅游者,使他们得到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6]陕北方言旅游衍生品的开发,可以发挥语言特色将陕北方言融入旅游宣传资料、旅游产品、旅游资讯服务和旅游导航标志设计几个通道之中。

设计旅游宣传品。宣传类印刷品的品质是获得文化认同的门票。印刷精美的宣传品,配上丰富的图片和精彩的文字介绍,这个文字即语言可以陕北方言与普通话双语对照,“美景+美文”,美美与共。如榆林的宣传海报可用代表性地标配上美文,有言有色,语言如“塞上古城 老街[kai55]新景”:羊肉杂碎三鲜浑酒“黑里捣阵(快)”端出来;民歌小曲秧歌说书“各晴害菜(快)”乐起来。方言+普通话双语表达凸显地方特色。

旅游纪念品开发。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伴随旅游业兴起的又一产业。文化旅游关注地域性与差异性,“民俗工艺品是地域文化宣传的窗口,加强民俗工艺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可使民俗文化以物质的形态在商品市场中获得新生与发展,促进旅游消费获取经济效益同时,又可促进了民俗的保护与繁荣,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动态流通中,扩大了陕北文化的宣传,促进了文化的传递与交流”[7]。陕北地域厚重多彩的文化事象,为丰富产品创意注入了能量,在创意产品的开发上注重文化品味,凝炼地方特色,形成品牌亮点,以经典的陕北文化作为创作基础,加上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介绍,加上表现形式与工艺技术的独特与创新,必将从南北相似的单一中脱颖而出。

完善旅游资讯服务及设置旅游导航标志。民俗旅游追求的是就是新奇独特,因而在旅游服务上,也需要用心思考一下,借助旅游心理学,从旅游消费的心理倾向入手,结合旅游消费行为,更好施行旅游服务。旅游资讯服务与旅游导航标志的设置,一方面需要展现地方特色,为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需要体现服务特色,便捷性与实用性,可以是多种语言的服务,可以是文字+特色景致的联合,也可以语言+符号+特色景致等等,这里只提供一个方向,却是值得关注的纬度。

(四)落实“旅游观光从业菁英养成计划”

人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旅游服务与管理是因为旅游事业而兴起的一个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及旅游企业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了旅游业,接踵而来的便是对旅游从业者的需求。经济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是旅游业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旅游服务的质量。文旅部部长胡和平在2022年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的讲话强调,“人才培养是事关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大计,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的地位和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是创业之基、兴业之要”[8]。因而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上一方面需要抓住“关键少数”,造就高水平领军人才,另一方面需要蓄好“源头活水”,大力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让各类人才竞争上岗,与此同时,推进产学研用深度整合,鼓励旅游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实习、旅游活动推广及接待等工作,结合实践及现实需要明确定位,发展特长,为旅游产业储备人才。对于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加强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转变服务理念,促进专业素养、职业形象、服务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与服务意识的旅游服务团队,让人才更好服务陕北旅游事业,让陕北旅游业更好发挥陕北文化宣传窗口的作用,真正让文化与旅游在融合中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陕北方言旅游
方严的方言
方言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