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浸润式课堂的多元构建
2023-02-12山东省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路小学姚久亮
□ 山东省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路小学 姚久亮
浸润式课堂相比传统灌输式课堂有更多优势,教师要从更多角度展开调研,在资源整合、问题设计、案例筛选、生活对接等方面展开探索行动,为浸润式课堂构建创造良好条件。所谓浸润式课堂,是沉浸、融入、对接、交互、内化的课堂,教师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思考问题、组织学习活动、解析生活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语言、情感融合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学生对浸润式课堂有更多期待,教师围绕学生学习主体展开创新探索,能够创造更多浸润学习契机,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要求。
一、整合资源,情境式浸润
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教师需要对这些内容做先期的分析和解读,也要对学情有正确判断,这样才能做出匹配设计,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内容。
1.精选教学资源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生活高度对接,一些鲜活的生活案例无疑是最适合的学习素材,教师要适时做好生活对接,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相关内容,以充实课堂教学。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还要在情境设计上展开创新探索,推出媒体情境、问题情境、演绎情境、竞赛情境、游戏情境、案例情节、观察情境,让更多学生第一时间进入到研学环节。
如教学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读懂彼此的心”,教师借助媒体播放短视频,视频内容是这样的:李潇潇同学遇到生活难题,爸妈最近闹离婚,她感觉特别烦心,这样的日子真不好过,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教师要求学生给李潇潇同学一些建议,以解除她家的危机。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各种各样的建议和方法不断涌现。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建议,最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最为核心的观点是:沟通交流,走进彼此的心里,与爸爸沟通,与妈妈交流,促成爸妈对话,和平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最终达成和谐目标。教师设计媒体情境,将学生情绪调动起来,主动参与讨论学习,在深度研学中达成共识。为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教师继续设计生活化训练任务:深入家庭展开访问活动,了解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细小矛盾,与家人协商对话,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写出调查研究报告,提交到班集体。学生对家庭较为依赖,对家人更为关注,接受任务后,会主动进入到角色之中,在采访、互动、讨论中建立更多家庭观念,促进家庭和睦的同时,也能够成长自我。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带来更多感知体验的机会。
2.创设学习情境
浸润式课堂构建需要多种辅助手段的支持,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对学生形成多重调度,让学生主动进入思考和讨论环节,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思考问题、案例材料、媒体展示、实地观察、现实调查、游戏竞赛等,都属于情境设计形式,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选择适合的创设方式,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环节。
学生对媒体学习情境设计没有更多关注度,教师需要做出积极改进。如教学“让我们的家更美好”,课堂教学程序启动后,教师安排学生现场介绍自己在家庭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学生被这些个性做法深深吸引,都能够认真聆听和积极讨论。例如:课余时间,主动邀请家长参与运动,给家长传授一些韵律操,帮助家长建立锻炼意识。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发言,对学生介绍情况作评价,学生回馈主动,课堂程序自然推进,浸润式课堂气氛逐渐建立起来。教师巧妙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个性做法,学生感觉更为亲切,自然会有积极回馈,课堂程序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教学进展顺利,学习效果显著,为浸润式课堂构建注入丰富动力。
二、设计问题,启迪式浸润
学生对教师设计思考问题比较敏感,教师深度阅读学习分析教材内容、生活案例、辅助材料,提炼出有价值信息,设计出适合度更高的思考问题,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交流中进入课堂核心。
1.精选思考问题
问题设计要体现探索性、梯度性、开放性等特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同。学生学力基础、关注点、学习悟性、探索兴趣等都是重要制约因素,教师需要全面分析,以便做出合理的设计,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在主动探索中形成学科核心能力。
教师设计问题要精准,投放问题要及时,这样才能带来启动效果,也能够有更强的代入感,让学生自觉进入到研学环节,在深入研讨中建立学科认知。如教学“弘扬优秀家风”,教师在导学阶段设计思考问题:“时代在发展,家风家训家规等应该退出生活舞台了,我们要有创新意识,唯有提倡自由、放飞自我,这才是最人性化的家庭教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能否说说自己的理由,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家风说说具体的经历和感受。学生对家风家训等内容最为关注,虽然很多家庭并没有“明文规定”的家风家训,但家庭教育中时时渗透着一些“规则和底线”,自然能够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教师深入到课堂,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做辅导和调整,促使学生在充分酝酿、讨论、归结中形成有形认知。教师设计问题比较有聚焦性,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关注,也能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展开讨论,说明教师问题提炼是比较成功的,触动了学生学习心理,自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强烈反响。教师组织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归结问题,最终达成学习共识,这本身就是一种浸润式教学。
2.组织互动讨论
学生对集体讨论学习形式最为熟悉,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提升话题的品质,提供更多有争议的话题,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意见分歧,为后面课堂辩论创造条件。教师鼓励学生贡献话题,也能够带来一些讨论契机。在具体设计和引导时,教师要对学生关注点有一定了解,对学生知识储备和思想现实有更多研究,以提升课堂互动频度,让更多学生主动进入到互动讨论之中。
如“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师讲述生活案例:在车站候车室里,有一位女士大声打电话,旁边有人提醒她小声点,她不但不听,还骂人,说别人干涉她的自由,侵犯她的人权。你对这位女士的表现作何评价?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类似的场景,自然有强烈的认知表达,纷纷谴责这位女士的不文明行为,强调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个性观点进行梳理和挑选,让学生在集体中发言,阐释正确的观点,形成更多学习亮点。教师设计生活案例比较适合,成功调动学生互动主动性,说明学生对这样的案例有鲜明的认知倾向。一个最为简单的生活案例,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也为课堂注入丰沛动力,这是浸润式课堂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精选案例,聚焦式浸润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发掘、对生活现实进行重点关注、对学生学习期待心理进行科学分析,确定教学方案和计划,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教学案例,为课堂教学注入丰富动力,让学生在案例阅读、讨论、思考、归结学习中建立共识。
1.筛选典型案例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有大量案例信息,教师需要有合理的取舍,多关注学生生活现实,让学生多参与生活案例发掘活动,都能够带来浸润效果,唯有成功锁定学生关注点,才能做出契合性设计。
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投放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观看图片,并根据要求进行分类:这些图片介绍的都是一些公共场所,你能够做出具体的分类吗?这些公共场所有什么用途?你如何理解“公共”这个词语?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课堂学习气氛逐渐形成。为激发学生深度研学主动性,教师投放生活案例:公园广场上,有一群爷爷奶奶在跳舞,几个小朋友却在人群里滑旱冰,结果差点出事故。分析一下:是谁不遵守公共秩序?老人应该让孩子,还是孩子应该让老人?你能够给出怎样的解决方法?学生对这个生活案例比较熟悉,都能够主动参与讨论交互环节。公园是市民活动场所,带有公共意味,不管大人孩子都有权利在这里活动。爷爷奶奶在这里跳广场舞在前,而且是在比较固定的时间段活动,作为后辈都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而不是“捣乱”和“破坏”,孩子不懂事,家长需要教育,这也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教师借助生活案例进行具体调动,要求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学习,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学生在集体研讨中获得更多思考和认知。
2.推出研究课题
教师有意识推出研究课题任务,为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线,引导学生组织研学团队,借助集体力量展开研究性学习,这对历练学生学科能力有一定帮助,也为课堂带来更多正面支持,促进浸润式课堂的建立。浸润式课堂训练方案设计要体现创新性,教师精选研究课题任务最为关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更多学习成长点。
学生对课题研究学习比较陌生,教师在课题学习引导时提出一些建议,为学生带来更多操作信心,这样能够提升课题研学的效率和品质。如“学会沟通交流”,学生对交流对话比较熟悉,但大多没有掌握一些技巧方法,教师设计研究课题:文明用语是交际手段,你知道这些文明用语的使用技巧吗?自行成立两人研究团队,展开多重合作学习,选择生活案例进行具体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准备参与课堂展评活动。学生对文明用语比较熟悉,但对文明用语使用场合没有太多研究,教师从文明用语匹配角度推出研究任务,将学生带入深入研学环节,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特别是结合生活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径,两个人的合作团队,成员较少,为深度研究讨论创造条件,这样可以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在深度讨论中达成学习共识。
四、对接生活,提升式浸润
学生对接生活展开实践训练活动,能够促进其学科认知的内化,教师从学情展开教学训练设计,推出一些实践性研学方案,学生回馈主动,其探索效果值得期待。
1.对接生活认知
生活观察、案例搜集、数据分析、实物参访、社会调查、家庭采访、交流座谈等,这些活动都可以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训练设计相对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知体验更为丰满,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深刻而多元。
教师设计训练任务时,要多征询学生意见,这样可以提升训练效度和品质,学生接受度更高,参与热情则更盛,其感知体验也会更为深刻。如教学“我参与 我奉献”,教师在设计训练任务时,先做出提议: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展开,需要成立一些爱心帮扶小组,自主自愿参与帮扶小组,小组成员为帮扶小组命名,研究活动计划。学生接受任务后,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火爆,各种小组宣布成立。“帮困小组”“敬老小组”“公益宣传小组”“环卫小组”“交通疏导小组”等,这些小组都有明确的活动计划。教师倡议定期举行帮扶活动汇报活动,学生响应积极。教师发出倡议,要求学生成立帮扶小组,因为是自愿参与、自由组织,成功调动学生主动性,从学生学习表现能够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巧妙的,给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利,无疑是比较明智,学生积极性高涨,课堂浸润气氛逐渐形成,其教育效果呈现出来。
2.延伸实践维度
浸润式课堂建设包含诸多环节和内容,学科实践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对学生生活实践条件展开科学研究,适时推出实践性学习任务,吸纳家长参与其中,设定带有亲子活动属性的实践任务,让家长给予更多协助和支持,无疑能够产生预想的训练效果。
教师设计训练任务时,要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如教学“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学生对课余生活有太多渴望,而现实生活中,因为多种客观因素的存在,课余生活并不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教师深入研究学生课间生活情况之后,设计了延伸性训练任务:我们课余生活应该丰富多彩,特别是家庭生活这部分,有太多创新探索的潜力,回家之后,与家长展开广泛讨论,设计科学、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课余生活方案,准备提交班级集体讨论,最终选择最佳方案在班级内推广。学生对这样的训练任务比较有感觉,其回馈更为主动。教师与家长深度交流,给家长一些建议,要求家长给予学生更多正面支持,在完成作业任务基础上,有效启动学生实践思维,真正改善学生课余生活质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浸润式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思考、交流、实践、内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浸润式课堂追求情境化、交互性、实践性、探索性,学生在主动性研学中实现学习目标,在实践体验中完成学科认知内化。教师在教学资源整合、问题设计、活动组织、案例解析、生活对接等方向展开创新设计,为学生顺利进入到研学核心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