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诗歌二十家之李霞

2023-02-12老象,庞清明,郭希明

躬耕 2023年1期
关键词:李霞诗人诗歌

李霞,诗人、评论家、媒体人,艺术创作还涉及摄影、书法、绘画。1961 年11 月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现陕州区)。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并发表作品。先后做过豫西师范教师、《豫西报》(现《三门峡日报》)编辑记者、《洛耐报》负责人、《河南工人日报》副总编辑、《大河》诗刊主编,第三届中国桂冠诗歌奖评委,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副会长,大中原诗歌研究院院长。

在《诗刊》《星星》《飞天》《绿风》《诗神》《诗歌报》《诗歌月刊》《诗林》《散文诗》《当代诗歌》《诗潮》《海峡诗人》《天津诗人》《奔流》《南方诗坛》《当代诗坛》《创世纪》《葡萄园》《海鸥》《大河》《河南诗人》,《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文艺报》《文论报》《文学报》《河南工人日报》等报刊,及众多网站、自媒体发表过诗歌或诗评诗论。

有作品入选《大学生诗苑》《中原青年诗人100家》《世界华文诗选萃》《河南文苑英华·诗歌卷》《当代青年散文诗一千家》《2004新诗代年度诗选》《中国新诗年鉴》《新世纪诗典》《中国网络诗歌年鉴》《1991 年以来的中国诗歌》《当代传世诗歌三百首》《中国新诗评论读本》等书。

2004 年3 月开始活跃于国内诗歌网站,时有诗作、评论引起争议,诗生活网站评论家专栏有个人专栏。2004 年开始收集编写并季度发布诗歌大事记《汉诗观止》。2006 年9 月在网上提出《诗本批评纲要》。2007年始在网上发起好诗文季度推选——汉诗榜行动,引起广泛关注。2019 年8 月参加第22 届黄河诗会并获“中原诗歌突出贡献奖”。2020 年2 月始在微信主持汉诗榜,目前是汉语唯一的诗人代表作、诵读、点评三合一的微信融媒体平台。曾以“木子”为笔名发表大量新闻时评。

创作谈:我的或者个人写作

汉语新诗百年,也是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百年,中式白话写作与西式隐喻写作的两条腿,将如何走出新路,每个诗人有意无意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思考或者选择的角度,无论从生命出发,从生活出发,从知识出发,从历史出发,从理念出发,从体验出发,最终必须从个人自我出发。真正个人写作的时代正在逼近。

写作本来就是一个人的活即个体劳动,但这与个性化独特性创造性的作品又不能等同。因为个体劳动,并不能说明是不可替代性的行为尤其是不可替代性的结果。

个人写作也即我的写作,其根据原先主要是从创作学、艺术学、心理学出发的,而现在还有时代与生活在逼迫着,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越来越独立自由自主。个人写作不仅写自己的亲历,更要表现自己的内心、直觉、梦幻、体验,这是艺术创作独特性、创造性的前提条件。

个人与个性,主体性,个人化,私人性,私人化,身体性,地域性,童年记忆,我,自我,本我,小我,原我,超我,以及个性与共性,个体与时代,小我与大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打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与纠结。

平庸,大同小异,蝗虫一样侵扰着我们,远离它,只有寻找个人,寻找我。

但是,我是谁?我在哪儿?

个人写作是文学创作的本质状态也是必然趋势,强调写作回归自我生命内在状态、发掘创作主体自身的生命体验,对诗歌写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继朦胧诗后“第三代诗人”登上诗歌舞台,一时间诗歌团体层出不穷,张扬诗歌的个性化。比起叙述“大我”,他们更喜欢挖掘生命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诗中的情思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人只能在人类共同情感的范围内,提炼出纯粹的感觉,通过语言的“奇异化”和“陌生化”使接受者摆脱日常的麻木,诗歌的个人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情感的隐私性,情感体验是建立在个人的生活经验之上的,所以是不可复制的。私人化写作是90 年代中期以后在文坛上出现的一个现象,是个人写作的深化和细化,也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一般认为以女性作家女性诗人的写作为代表,又有人称之为“新状态文学”“晚生代文学”“个人化写作”。艺术风格的核心是写作方式的独特性,而不是经验内容的私人性。所以许多著名诗人的写作是高度风格化的,但却不是私人化的。

私人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私人经验、私人意识与无意识,特别是被社会公共的道德规范与普遍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人经验,而不是公共经验或群体意识。这些诗人的写作与她们的切身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私人化写作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种非代言式的写作,个人化写作是一种立场,强调批判性与独立性。个人化写作标志着独立作家、独立诗人的成长和形成。但个人化写作并不天然具有免疫力,正如英国作家沃尔芙所说的那样:“这个自我对于文学来说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又是最危险的。因为你只有懂得怎么写作,才能在文学中利用你的自我。否则,琐屑的个性在印刷的永恒中腐败的景象令人感到恶心。”个人化写作首先是真正文学的再现,坚持个人性的批判勇气与艺术敏锐,是对传统文字的一次解放。

个人化写作的基础是个人体验与个人记忆(包括自我经历)。个人化写作的颠覆性与解构性,以它的独特性构成“她者”力量。所以,“她们”的个人化既是指向自身的又是要颠覆男性中心主义的。而私人化写作首先是个人化写作,它的叙事对象是与公共领域相对的“私人领域”“私人生活”,叙事方式是自我裸露,即“我手写我心”和“我手写我身”。但私人化的同义词是具有隐私性的个人生活,所以它的内涵更丰富。

经济独立,物质上独来独往,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我们应当抵御外界对我们的诱惑,让我们进入一种独立的状态,唤醒我们心中的勇敢与坚贞。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时代里,只要我们敢于说出真理,那么我们就能做到自助自立。要坚持自己的风格,永远不要模仿其他人。天赋每时每刻都在通过生活的教化所积累起来的力量表现出来,但是假如你借助别人的力量,那么你就只能够获得一些非本质的东西。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创造出了一件完美的作品,但是没有人知道也不可能有人知道它会是什么样,除非他能够清楚地演示出来。没有谁教莎士比亚如何进行创作,每一个伟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绝不可能通过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来重新创造出一个莎士比亚。

只有当一个人完全抛弃了所有外来的支撑,独自一个人行走,这时他才是真正强大的,无往而不胜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与生俱来的。他之所以弱小就是因为他总是到他身外或其他的地方去寻找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他总是喜欢去感知身外的世界却从不相信他自己。懂得了这些,一个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让自己听命于自己的思想,这样他就能够迅速地纠正自己的偏差,让自己站在适当的位置,做起事来也会非常得心应手,并且能够时常地创造出一些奇迹。只要能够这样行事,那么每个人就都能够做到自助,也更有力量,就像一个双脚站立的人要比倒立的人更能发挥出自己的力量一样。我们要紧紧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支配我们。生活中要始终保有一颗自助自主的心,喜怒哀乐都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生活在自己的意志里,才能够使心灵得到宁静,才会过上真正独立的生活。

诗歌的繁荣仿佛是由诗歌流派的纷纷出现为标志的。一个诗歌流派,其实也是企图确立一种诗歌标准,或企图说明诗是什么。殊不知,诗歌如果有标准,也是在不断接近标准的路上。诗歌的标准一旦定型了标准化了,诗真的就成尸了。想知道什么是诗时,就想想什么是人吧。想知道先有语还是先有诗,就想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吧。

刘再复说:作家艺术家既不能为功名利禄活着,也不能为某种概念活着,拒绝这两种活法便有禅性。被概念占据的生命一定是苍白乏味的。作家在创造作品时,也追求精神内涵。没有精神维度的作品是肤浅的。但是,文学作品中的精神,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与生命细节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细节。精神细节是和概念连在一起还是和生命连在一起,这是文学与非文学的重大区别。许多玩弄大概念的文学工作者,他们追求的并非文学,而是欲望。禅的一个特点是对语言的警惕。高行健声言他“只对语言负责”,就是对语言囚牢和对语言变质的警惕。尽管禅宗走向述而不作的极端,但是他们对概念采取一种警惕的态度,却可以给作家以启迪。活泼、精彩的活的灵魂,不可被功利所纠缠,也不可被概念所牵制。具有禅性的作家,一定是低调的。他们有生命的激情,但这种激情是内在的,冷静的,而不是高调的、嚣张的。

高行健声言他“只对语言负责”,杨黎好像就是这样做的。刘再复的“禅性”倾向于写作哲学与写作形而上精神,与南北等主张的“现代禅诗”的写作原则有差异,尽管本质核心点是一样的,即写作的自由与审美,但这会不会又陷入另一种“概念”之中呢。已有诗人觉悟者,如沈浩波和他的“下半身”早已散伙,如皮旦不再纠缠“垃圾”“崇低”,如上海的撒娇不再成天撒娇,他们只是埋头写作或推动写作。

老象说:从突破禁区的角度看,当下中国只出个体先锋,不可能形成流派;从形成流派的角度看,需要沉潜,与先锋的本义难以合拍;从当今诗人的浮躁与趋名夺利心态看,离真先锋与实流派都有莫大距离。

你进入或信仰一种“概念”之后,你不由自主就会被“概念”洗脑、隔离、捆绑、囚禁,进而单一、封闭、僵化,失去呼吸新鲜空气的能力,逐步成为干尸木乃伊。

我们逃脱“概念”陷阱的办法,是再寻找另外的“概念”,再跳进陷阱?

也许,我们寻找的不是“概念”“,而只是走在寻找“概念”的路上。

也许,只有另外、可能才是永恒,诗一旦定型,诗就真的尸啦。

流派淡化弱化,只能是个人凸显。

人群已经被我用旧了

人类已经被我用旧了

——轩辕轼轲(《我和人群的暧昧关系》)

成为自己,才是活着最重要的事情。真正的修行是遇见自己。21 世纪的二十年代,必将是个人写作的时代。新的个人写作,不是逃避时代、社会、集体,更不是要把自己与其他、与他者对立起来,而是从个人出发,从内心出发,从身体出发,从生命力出发,从现场出发,从独特出发,运用个人意识、体验、视角,注重诗歌的真实、自然、天然,隔离传统趣味标准,脱离道德教化政治教化,拒绝惯性,拒绝跟风从众,打量融合一切,创造出更真实、更个性,从而也更加具有代表性、更加具有艺术性的伟大超凡之作。

评说李霞诗文:保持华语现代诗家的先锋意识

老 象

作为共同的诗学爱好、诗业同道,老象首先对李霞兄光荣退休表示祝贺!一是祝贺李霞兄以前所做的诗业成绩;二是预先祝贺他将继续在诗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就。

以同道的眼光看同道,今天我对李霞做三条点评。

第一条,作为诗人兼诗评家、媒体人,李霞的职业精神,表现了他出色的“诗业敏感”:眼光四射,诗步踏实,步步留迹,稳步前行。这一条具体表现有三点:1.温婉平和,不争不躁;2.感性理性,相谐益彰;3.瞻前顾后,坚守诗域。

第二条,面向当今诗场的“全观视野”。这一条指李霞的诗业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始终关注并投入当代华语诗与华语诗学的现场生态;二是他全局性的观照投入,不片面。这两大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他始终前沿,保持了华语现代诗家的先锋意识;第二方面,是他的平等姿态:新秀也好,名家也罢,一视同仁;第三方面,是李霞在四大诗域表现的诗业成效,有目共睹。

第一诗域:个体内在。诗情、诗思、诗感、诗识,等等要素品质,始终很是活跃。第二诗域,个体外在。他的诗作品与诗评论双向并行,成绩可观。第三诗域,群体内在。李霞与同行、同道、同仁、同业的诗交流与诗学性对话,始终贴合实际,不隔,不空。第四诗域,群体外在。指李霞主导参与创建的诗业机制,以稳定的载体形态,形成了品牌效应。如《汉诗榜》,已经成为华语现代诗场鲜活体制的有机组成。并因其全面扫描与客观公正的特点而独树一帜。

第三条,以文本为中心的守持原则。李霞的华语诗场前沿活动,始终坚持以诗作品为中心,突出文本实绩,表现了他诗人兼诗评家的诗心情怀与良知品格。这一条据我了解,也有三点具体表现:1.自他一致,既不自吹,亦不乱捧;2.发现的眼光,肯定的勇气:如对华语诗场被很多外行看成臭名昭著的垃圾派,李霞能够发现并敢于肯定其领军人物皮旦、徐乡愁等人的前卫精神及其诗作的先锋品质;3.自家诗作默默累积,多有实验性、探索性、先锋前沿成色,形成了李霞的华语现代诗独有的轻幽默、轻诙谐、轻喜剧式的轻巧风格。

如李霞《早春二月》这首诗,看起来显得单调,甚至有点玩文字游戏的味道。怎么看它的实验性、探索性、先锋前沿成色?和它的轻幽默、轻诙谐、轻喜剧式的轻巧风格?我们也谈三点:第一点:简单中含复杂。简单到全诗只有黑与白两色。但黑白两色内蕴的丰富足以展开诗性复杂微妙的艺术世界,只需参照中国博厚流长的书法与水墨画即知,其丰富而复杂交集的内涵须读者细细品味;第二点:单调中有变化。单调?是否看起来不过是简单的对比?不过上下两节,黑白两色而已!但你是否看到,其一,上与下两块面中有变化:上一节的白口罩多了一行,下一节的结尾变成了非对比的两个短句,分别打破了对比单调的排列?其二,“变化”要透过外相看,那就是与整齐划一的“白口罩”对比显现的“黑眼晴”,总是灵动闪现,眼光变化莫测,且有深邃的蕴含。想到顾城的传世微诗了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三,眼睛的“圆”与“黑”与口罩的“方”与“白”两相对比本身,就不单调。第三点:轻巧中显凝重。轻巧,是表面看来容易,这种实验探索,成功的诗极少!李霞虽不是最早的,但此诗无疑相当成功,成功的标志是它经得起读,玩味式的读。在其轻巧的表象背后,是偌大一个民族,偌大一块国土,偌大一个城市众志成城防守新冠疫难的奇观!多么凝重的主题,多么深重的期盼,此诗的表现却举重若轻!以其轻幽默、轻诙谐、轻喜剧式的轻巧风格,透露了凝重的时代气息,凝聚了高度的社会关怀。看起来不断的简单重复,却没一字多余。很必要!有期望!

注意,以上这三点是互相照应,浑然一体的。浑然,是它不能机械切割;一体,是指华语现代短诗以16行为限,超过16行就不该叫“短诗体”了。李霞荐诗以短诗、小诗、微诗为主体,他的这首《早春二月》从自他两面看,都是完美的示范。

李霞的其他诗作,在一贯探索及总体风格中又有种种“变化”,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灵性和智慧高度一致

庞清明

李霞最早的评论文章发表在1999 年的《诗探索》上,在《汉诗新世纪:诗人写作或我的写作》一文中他呼吁:好诗在哪里?好诗在诗人“我”的写作里。近年来,李霞突然在第三条道路理论上卓有建树,我们被他的“盼望第三条道路诗群尽快出现诗坛公认的大诗人,尤其是杰出诗作”的强烈呼声感动。李霞的立论具有取材广泛、手法灵活等特点,作者对过去和当下诗坛了如指掌。

“中国现代诗歌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和活跃期,好像也可以说现代汉诗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大众化运动,其实它不过是在收复失地。虽然不排除一些名利之徒投机钻营,历史已说明大众化不是诗歌的福音,而是诗歌的丧钟。”(李霞:《第三条路写作思想》)。李霞在这里强调大众化为什么不是诗歌的福音,却说是诗歌的丧钟?从这篇自由酣畅的论文中,可以洞察他理论的丰满血肉、智性十足,达到了学识与才情的结合。李霞的《第三条道路写作思想》条理清楚,思路明确,阐述了“第三条道路的问题”和“第三条道路的对策”,在平实老练的文笔中深藏着作者的学术智慧和深厚的知识功底,同时又保留对文本的审美旨趣和理论批评的艺术良知,达到了灵性和智慧高度一致。

李霞的理论批评近年来初显峥嵘,他的《九十年代汉诗写作的新迹象》《21 世纪:网络涅槃汉诗》等论文,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作者的敏捷与韧性。李霞对第三条道路诗歌流派的染指着墨,对第三条道路推波助澜的舆论导向是否意味着第三条道路渐成气候?他理论批评的现实意义在当代诗歌史的宏大结构中是否意味着“诗歌多元写作的时代提前到来?”(李霞:《第三条路写作:结束?开始?》)。

在李霞理论的背后,不能不提李霞的诗歌创作,他出版的诗集《一天等于24 小时》分为四部分:一天等于24 小时;岁月的指纹;为爱渴望及7篇理论文章,标题为《诗歌思想:危险或者游戏》。

开卷之作《一天等于24小时》:在庄稼与泥土之间/生死/只是从子宫到坟墓的游戏//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 我现在仍迷惑不解// 头次遗精/ 说是猫钻进了被窝/ 它叫春的声音/ 却真难听。该诗采用:导论,第一、二、三编和结论五部分组成,这五部分的总题为什么叫《一天等于24小时》,似乎已悟到诗人所指涉的“迷惑不解”应该与“造物主”有关。请看李霞怎样结构他的《生活》:生活怎么有波澜和悬念/一天懒惰/一天拼命/结果日子还是12 小时白12 小时黑/突然发表一段谎言或假说// 时下的务实最流行/ 寻找物质/放弃上帝……接触《生活》才渐渐对《一天等于24 小时》有了重新认识。强调“新”是体现在诗人“时下的务实最流行”中,这足够让读者了解李霞诗意的转化延伸。李霞的诗语言明快、通俗易懂、简单明了,音韵悠扬的文字,鲜明如画的生活图景,给读者艺术享受,充分体现李霞的中国文化精神。诗人一贯强调语言本身的愉悦性、建构性、随意性和偶然性,使书写在后现代的驳杂叙述里具有独特的魅力。当李霞看到当下诗歌在现实面前严重失语时,便发出“好诗在哪里”的呼唤?在现实面前,当大多数文人保持沉默的时候,李霞却不断地以他独特的声音向现实发出抗议,虽然他的声音那么微弱黯淡,但因为他从诗人的良知和道义出发,把批评写作变作一种心灵倾诉,一种血性男人激情呼唤的结果。因此李霞的文字无论是诗歌文本或是理论文本,显得庄重严谨,又情深意切。

读李霞诗集《一天等于二十四小时》

郭希明

作为新锐的诗歌评论家李霞先生,他的评论文章在诗坛颇受欢迎。《一天等于二十四小时》是李霞先生新出的诗文集。他的诗论部分:诗歌思想:危险或者游戏——这部分首先吸引我。

在汉诗陷入困境众说纷纭之际,读李霞先生《汉诗新世纪:诗人写作或我的写作》《汉诗写作的世纪困惑或且出路探寻》《九十年代汉诗写作新迹象》《诗歌思想:危险或者游戏》这几篇关于探索汉诗困境的成因与出路,关于当代汉诗写作思想和新迹象,李霞先生认为,“诗歌的问题或危机产生的原因有许多,从诗学、哲学、史学、社会学、艺术学、人类学等方面和角度都可以探讨分析,但从现实出发是最好的契入点。

纵观现今诗歌写作,像梦魇一样折磨诗人,诗人又无法回避的有几对关系或且矛盾:

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现代性与传统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民间写作与知识写作,俗性与神性,人性与神性,抒情与叙事,市场写作与心灵写作,先锋写作与大众写作,审美与审丑,晦涩与明朗等。

诗歌写作的实践表明,作品的优劣高低无不与诗人对待这几对关系的态度和方式有着重要的瓜葛。”

不论你是搞诗歌理论的还是搞诗歌评论的。不论你是写诗的还是喜欢读诗的。

你认真地读一读李霞先生从诗歌实践角度,对当代诗学发展前沿的认真的调查研究中产生的关于这些梦魇般矛盾所作的清晰剖析,以及文集中关于诗人写作或我的写作;关于诗人三颗心:生活、思想、语言;关于写什么与怎么写;关于汉诗写作新迹象:一喜剧写作,二歌谣写作,三碎片写作,四民间走向;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你必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因为作者同时是一位善于思索生活现象善于表现生活的杰出诗人,这既是理论探索也是作者创作经验的总结。

文集中的诗歌作品部分,由《一天等于二十四小时》《岁月的指纹》和《为爱渴望》三个部分组成,从作者二十多年来创作发表的五百多首诗作中精选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五十来首诗,其中《一天等于二十四小时》是今年新作。

我以为“一天等于二十四小时”这题目,就是诗人探索人生命价值的命题。生命中,不论工作娱乐休息都要有价值,生命很宝贵,要让每一天过得有价值,才等于二十四小时。不要浪费了,更不要迷误了做出让一生后悔的事,那样的一天可是负数,以后要花许多的时间为之后悔为之作补偿。翻开诗集有好几篇写时间与岁月的,这里从一首短的《时间》组诗中选几首:

不会回头,只好留下记忆

历史,一个偷看的考生

现在即开始

还没有找到过终点

你能证明一切无人证明你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

看不见摸不着

在,就是你

哲学四处寻找你,五千年了

两眼急成泪水的样子

金钱生命之外,你还拿着

谁家的钥匙,日月警犬样轮守你的家门

这种形式就是李霞先生称为“碎片写作”的一种汉诗写作新迹象,这里再举一首《无题》:

光影相随,这自然现象又给人什么启示呢?怎么解读呢?象征诗有它的广延性,才又证明它很强的生命力。我读了深受启发,我喜欢明晰诗风,就仿他写了首,《名声》:花朵盛开以后,花香渐渐淡了。

李霞先生认为,“随意性、瞬间性、激情式,是诗歌创作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他的诗短小精粹,特别富于幽默感,读起来在轻松中受到一种启发,这就是他说的喜剧写作,很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心理。这里举一首《自由撰稿人》:

什么上班不上班

脑子里早已没有这只虫

想睡就睡

想起就起

……

想啥时写就啥时写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稿费来了或寂寞了

一按电话约几个铁哥们

醉他个七倒八歪

聊他个唾星四溅

唱他个灯红酒绿

跳他个天昏地暗

散了不想回家

对的姐说

你去哪我就去哪

这首诗看起来很平凡,但这里包含着作者提倡的三种写作,喜剧写作,民间写作,日常生活写作和被作者称为“有生活原汁原味的乡音”的歌谣写作的元素,作为同业者的我,还可以从中读出当代诗人作家作为不受尊敬的“多余人”而沦为职业写手的内心悲哀。

作为诗歌探索者的作品,它的价值在开路,希望有更多人跟进把路拓宽。

对于这样作者,这样的作品我们不能不满怀敬意。

诗集中诗人提出了一个很妙的命题:“像平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

是的,诗歌要思考生活,表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诗人要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思考研究,提供高于读者的东西,对读者有益有帮助的受读者欢迎的作品,这是诗歌的价值,诗人的光荣。

伟大思想家赫胥黎(《天演论》作者)曾说一个民族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诗人小说家塑造的,文化人担负着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文化创新的职责,是光荣的而艰难的工作,优秀的作品有着永恒的价值。

当代诗歌在文化产业化浪潮中,对诗歌这种特殊商品的涵义和价值感到茫然。许多狭隘片面的观念把诗歌写作引入狭隘的胡同里,远离读者,不知道读者真正需要什么,这是诗歌走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诗人认真地思考作为文化人担负的优秀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责任。

猜你喜欢

李霞诗人诗歌
Mr. “Cool”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