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实践
2023-02-11艾丽丽傅茜缪瑾顾莺王传清徐虹沈桢通信作者
艾丽丽,傅茜,缪瑾,顾莺,王传清,徐虹,沈桢(通信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上海 2011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发的、可能损害社会公众安全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其他危害公民健康安全的紧急事件[1]。其中,重大传染病疫情具有暴发性、传播快及高不可知性等特点,严重威胁公民的健康,甚至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及社会稳定[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我院作为儿童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在维持常规医疗服务正常开展的同时面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救治、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为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和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妥善救治,疫情期间我院设置了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各1 家,对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实施严格的闭环管理,并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机制(包括成立应急管理专班、制定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加强闭环人员的健康管理、执行严格的消毒隔离要求及进行定期督查指导和反馈),最大限度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同时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发挥临时党支部作用,为特殊时期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本研究介绍了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中的应用实践,为今后预防和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的设置情况
我院纳入闭环管理的工作人员包括在隔离病区、发热门诊等高风险岗位工作的医、护、技、后勤等岗位人员,设置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各1 家。
通勤酒店采用整体征用和封闭管理的方式,共有4 层80 间房间。根据防控规范和酒店布局,将一楼大厅设置为污染区,电梯及走廊为半污染区,房间为清洁区。
隔离酒店用于闭环人员结束阶段性工作后的隔离观察,共27 间房间,位于政府设置的“黄码酒店”的独立楼层。
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的各个房间均具备独立的卫生间和空调系统,各个楼层均具备高清监控设备。房间内的清洁及消毒工作由入住人员自行负责,公共区域的清洁及消毒工作由酒店工作人员负责。
2 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的管理机制
2.1 成立应急管理专班
由我院党委办公室牵头,联合院长办公室、院感科、社会工作部、后勤部、工会等相关部门组建了应急管理专班,主要负责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入住名单管理,落实入住人员宣教和培训,督导落实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其中,院感科负责物体表面采样,督导酒店和通勤班车的消毒工作;社会工作部和工会负责闭环人员的生活物资保障及心理支持工作;后勤部负责闭环人员的餐食供应。
应急管理专班每周一、三、五召开会议,并建立工作微信群,及时沟通人员入住情况,反馈入住人员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在钉钉平台设置“员工倾听窗口”,用于收集闭环人员的意见及建议。闭环人员按照岗位分布设置组长,各组长督导组员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并通过各个微信群完成餐食预定、核酸检测提醒、核酸检测预约及健康情况上报。
2.2 制定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医院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制定通勤酒店、隔离酒店及闭环人员管理制度,包括《新冠病房、门诊工作人员闭环管理制度》《通勤酒店及隔离酒店的感控要求》《隔离人员守则及须知告知书》《闭环人员承诺书》;严格划分院内区域,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所在楼宇设为红区,闭环人员上下班车区域设为黄区,医院其他区域为绿区;闭环人员入住通勤酒店前签署承诺书,入住后严格执行“两点一线”的闭环通勤制度,上下班由通勤班车接送;闭环人员结束阶段性工作后,由专车将其从通勤酒店转运至隔离酒店,隔离期间按照上海市卫健委要求进行核酸及环境和物体表面采样,满足解除隔离条件后,安排专车送隔离人员回家。
2.3 加强闭环人员的健康管理
闭环人员每日自测体温2 次,并通过钉钉平台的“每日健康打卡”模块上报检测结果,如有发热等异常情况及时向组长及应急管理专班上报;每日上班车前需完成抗原自测,经班车司机查验抗原阴性报告后方可进入班车;到达医院后,完成单人单管核酸检测方可上岗;当日未上班人员及隔离酒店入住人员由核酸采样人员逐一前往酒店房间门外进行采样;生活方面,入住人员负责每日对各自房间进行清洁、消毒及开窗通风[3],入住期间做到足不出户;酒店楼道监控设备由专人实时监控,应急管理专班定期抽查影像记录;闭环人员入住酒店期间的餐食均由酒店工作人员送至房间门外。
2.4 执行严格的消毒隔离要求
2.4.1 日常消毒要求
酒店大堂、电梯门口及电梯内等公共区域放置手消毒用品及纸巾,电梯按键覆盖一次性保鲜膜并每日更换[4];设置专人岗位每日对公共区域进行擦拭消毒(采用过氧化氢湿巾)及空气喷洒消毒(采用1 000 mg/L 含氯消毒液)各3 次,消毒后开窗通风至少30 min[5];通勤班车往返1 次后需使用过氧化氢消毒液消毒,班车司机同时纳入闭环管理,实行二级防护。
2.4.2 终末消毒
闭环人员结束阶段性工作或解除隔离后,酒店工作人员首先使用移动紫外线灯消毒1 h,之后更换床单位,最后采用过氧化氢湿纸巾擦拭物体表面,1 000 mg/L 含氯消毒液喷洒地面或拖布蘸取含氯消毒液进行大面积地面擦拭消毒[4](消毒剂的选择参阅《消毒剂使用指南》[6]);我院后勤专业消毒组人员负责对酒店房间内的空调、环境、物体表面进行逐一消毒,消毒结束后进行采样,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使用该房间;当闭环人员出现核酸阳性结果后,立即封控该房间,人员撤离后进行终末消毒。
2.4.3 物体表面采样
隔离人员解除隔离之前,由院感科人员对酒店进行物体表面采样,包括房间门把手、开关、桌椅、床单位等10 个点位及大堂地面、电梯按钮及楼梯扶手等6 个公共区域点位,采样过程中实行二级防护,严格做好手卫生,样本采集记录单上的相关信息应准确无遗漏,确保与样本一一对应且可追溯[7]。
2.5 定期督查指导及反馈
应急管理专班每周对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的人员健康管理、防护要求落实、物体表面消毒落实等工作进行督查,并以文字报告的形式将督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当事人及部门负责人,并在每周应急管理专班会议上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讨论与跟踪。
3 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的管理成效
3.1 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启用前后交叉感染情况比较
通勤酒店启用前,医院隔离病房发生院内感染1 例,判定密接15 人,密接人员隔离管控期间发现1 名医务人员感染。
通勤酒店共运营115 d,接待通勤人员8 797 人次,无酒店相关聚集性感染事件发生。入住人员除1 例发生感染外,其余人员身体状况良好。经流调,该名阳性人员通过院内感染,无医务人员作为密接和次密接。
隔离酒店运营50 d,接待隔离人员875 人次。入住人员除1 人有咽痛症状外,其余人员均无不适表现,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3.2 核酸及物体表面采样结果
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运营期间,核酸采样组共完成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的核酸采样2 510 人次,其中通勤酒店1 337 人次,隔离酒店1 173 人次;进行环境采样22 次,其中通勤酒店10 次,隔离酒店12 次,共计171 个房间,2 184 个点位,采样结果均为阴性。
3.3 “员工倾听窗口”意见反馈情况
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运营期间,共收到钉钉平台“员工倾听窗口”反馈意见32 条,其中通勤酒店19 条,隔离酒店13 条,主要涉及餐食、通勤交通方式、隔离点环节、设备设施等方面,其中92%的反馈意见经应急管理专班的协调后均得到及时解决。
3.4 督查结果
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运营期间,应急管理专班组织进行督查22 次,其中通勤酒店12 次,隔离酒店10 次。督查结果显示,两家酒店的工作人员防护到位,防疫物资配备合理,闭环人员每日落实体温监测;酒店启用初期发现1 次通勤酒店“串门”现象,2 次隔离酒店未经允许的外卖现象,对相关人员进行告知和宣教后,类似现象均未再发生。
4 思考
4.1 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是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举措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我院及时设置了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对保障医院高风险岗位工作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运营期间,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保障了闭环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各项防控工作安全有序开展,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 针对闭环人员的人文关怀
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的设置,在保证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也为闭环人员提供了舒服、安全的住宿环境。对闭环人员的关心关爱工作是应急管理专班的重要工作内容。应急管理专班定期组织医院党委与闭环人员进行线上交流,倾听其心声,了解其需求和意见,同时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与隔离人员“隔离不隔心、隔离不隔爱”[8]。
研究显示,疫情隔离期间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升睡眠质量,缓解个体焦虑、抑郁情绪和孤独感[9-10]。社会工作部与工会每周组织闭环人员进行线上正念减压、健身操等活动,帮助其舒缓心理压力,充实隔离生活。同时,中医科开具闭环人员预防药方,联合爱心企业,为所有闭环人员提供中药茶饮。
4.3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运营期间,我院注重引导党员同志在自觉执行通勤、隔离管理规定方面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由党员担任闭环人员管理组长,督导落实各项管理规定,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且有实效的工作,做好闭环人员的关心关爱工作;同时,成立定点院区临时党支部,通过临时党支部切实加强组织关怀,开展线上线下协同的集体活动,提高支部凝聚力,增强闭环人员的组织归属感和战斗力,以党建引领并激励抗疫一线队伍[11]。
综上所述,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我院快速启用通勤酒店与隔离酒店,严格落实闭环人员管理措施,对保障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及员工关爱工作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措施和经验不仅可应对未来可能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还提高了公立医院的应急管理能力,强化了基层一线防控力量,为探索医防融合的有效模式和途径、积极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